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913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李逵说话间觉得有点不对味,这语气有点像是江湖切口,急忙改口道:“小子沂水县百丈村人,李逵。”
  
“李逵,既然你老师收你为徒,你必然有过人之处。老夫乘着酒兴,考考你。”章惇抬手捋着下巴上的长须,闭上眼睛想了想,问:“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酒楼啊!”
  
“问州县地方。”章惇瞪眼威胁道。
  
李逵觉得老头来者不善,小心翼翼道:“应该是沂州吧?”
  
“秦汉时以前叫什么?”
  
“琅琊?兰陵?”
  
“下邳吧!”李逵接连说了几个地名,越发心虚起来。
  
章惇幽幽道:“算了,将考题放宽,就以徐州周围任何一个州县的名人为题,写一首诗。给你三炷香的时间完成。要是完不成,你就乖乖的给老夫做这个捕头。”
  
“老师!”
  
李逵一开始还以为章惇要拷问他背书之类的,可老头太坏了,张嘴就让他作诗?这不是祸祸他吗?他要是连作诗都会,还要拜师读书干啥?直接去参加科举岂不是简单?心中越发心虚的李逵,可怜巴巴的看向了他的老师周元。
  
就连周元也是一脸凝重,这考题说难不难,但要说简单也不容易。这还是对他这等博览群书的进士出身的学子来说,放在李逵身上,根本就没有过关的希望。李逵哪里会什么吟诗作对?这货连《诗经》才背了一小半都不到,在他看来,李逵这回肯定要完。
第102章
醉酒
  李逵是骄傲的人,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升华成了文化人,作为文化人,吟诗作对而已,他肯定能憋出几句来。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唐诗三百首,这一点他肯定做到了。可是他站了好一阵,脑袋里空空如也,李逵诧异的发现为毛没有文思泉涌般的感觉呢?
  
他尴尬的发现,自己被憋住了!
  
李逵还是小看了吟诗作对的难度,胸中虽然有点墨水,但能倒出来的有限。更何况,在坐的都是文人,真要写出来‘天上月亮圆,井上一窟窿。远看是窟窿,近看是月影。’之类的打油诗,恐怕也没脸见人了。
  
于是他认真了。
  
屏气凝神的如临大敌一般,不过眼神中透露出来的迹象让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他偌大的眼珠子从炯炯有神的状态,转而疑惑,然后到了迷离的状态,最后直勾勾的宛如看傻了一般。
  
读书人怎么可能没有同窗?
  
能中进士的人才自然会有很多没有天分的同学,回想起那些一路走来不断掉队的学渣学友,与此时的李逵多么的相像,在座的无一不禁莞尔。联系到李逵的眼神,空洞之中带着那么迷惑的无解,大伙都懂了,这货除的本事八成在动手能力上,两成在吹牛,剩下的……就没有了。
  
你丫就是个学渣,还牛逼轰轰的自夸自擂,不知道被戳穿的时候会更丢人吗?
  
至于徐州周围的名人,或者和徐州有联系的名人,那就太多了。从战国算起来,‘徐州相王’,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互相吹捧之后,徐州周围这片战略要地的名人一千多年来层出不穷。秦汉时期的彭城,有霸王项羽,汉王刘邦等等。
  
放到三国的吕布,刘备,诸葛家族都和徐州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与大宋相邻的朝代也有不少,南唐皇室出自徐州,梁朝的皇室萧家也出自徐州。
  
这么多人,想一想脑子就乱了,更不要说整理出一首能够技压群雄的诗了。李逵一开始就想着爷们要作诗了,不能糊弄自己。绞尽脑汁之后,他发现真相是他要作死了。根本就毫无头绪,怎么写?
  
要不抄一首?
  
但是人品怎么办?
  
李逵陷入了纠结之中,可问题是抄一首也难啊!让他冷不丁的想一首出来,都觉得千难万难。
  
李逵坐在了东阳楼二楼外的回廊上,脑袋枕着栏杆,生无可恋的样子让人不免好笑。周元有点看不下去了,可他是李逵的老师,这时候不伸手拉一把李逵,难道真的让李逵去沂州当捕头不成?在他看来李逵的诗词功夫不见得没有,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前,铁定写不出来。
  
当然,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哪些专门为了打击人而出现的家伙。比如说黄庭坚,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吟对,号称千里娃。
  
李逵不如黄庭坚,这不用说,连他自己也认啊!不服不行。
  
但作为百丈村第一才子,也不能弱了气势。
  
说实在的,李逵的水平不差,他就是平日里没训练过,吟诗作对的训练不足,以至于他开句就被难住了。都说万事开头难,就是怎么个意思。只要开句顺利,第二句就能带出来了。要说五言七言的绝句,第三句是转折,第四局是总结。按照这个套路去套,难度其实并不大。李逵就算是没有经验,也不至于被难成这样。
  
周元也不认为李逵这种表现有什么不对,冒着被章惇继续奚落的风险,他替李逵求情道:“知州大人,小徒虽顽劣不堪造就,又口无遮拦,但本性不坏,没有故意忤逆大人的意思。况且他才读书几个月,蒙学才学完不久,吟诗作对……”
  
“你这个弟子都没有认输,你当老师为何一定认为弟子不行?你老师有文宗之名,他的徒子徒孙不能差了。”章惇怎么可能让周元如愿?
  
不过李逵才蒙学几个月就能将蒙学的全部学完,让他大吃一惊。
  
看来李逵这小子的脑子不笨,就是被耽搁了。
  
可这关他什么事,又不是他的弟子。
  
周元也只能暗自叹气,心中暗道:“李逵啊!你小子自求多福吧!”
  
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两柱香过去了。
  
李逵除了中间拿脑袋撞了一阵廊柱之外,没干蠢事。当然这也是他自己这么认为,其他人可不真怎么以为。他们可没有作诗的时候用脑袋撞柱子的习惯,李逵武艺高强,也不能落下这个习惯吧?
  
章惇看到李逵寥落的背影,也不知道他是动了恻隐之心,还是觉得玩笑有点过头了,反正他让童主簿去告诉李逵,只要表演才艺引人笑了,就算他过关。
  
李逵一开始还挺意外,也松了一口气,以为章惇真的放过他了。没想到在这里等着他,他是故意要羞辱自己的老师,什么叫表演才艺?他会个毛的才艺。
  
童主簿急了,忙道:“学个猫狗叫总会吧?”
  
“不会,你会吗?要不你学给我看看?”李逵认定了童主簿不怀好意,说话也带着刺。
  
童主簿刚想表现一番,引诱李逵跟他学,从而羞辱一番周元。却猛地回过味来,李逵很可能是耍他,到时候他倒是学猫狗叫了,李逵再奚落他,他在城里还有什么脸面见人?
  
童主簿瞪眼道:“不识好人心,相爷开恩,还不知感激,活该连累你老师一起倒霉。”
  
李逵听着话里带着刺,加上对方不过是个小小的主簿,还不是进士出身,就敢在他面前叫板,说话也不客气了起来,努嘴朝着童贯站着的方向道:“你知道他为什么能大难不死吗?”
  
童主簿气地脑仁发胀:“为何?”
  
“他从来不多管闲事。说起来你们也是亲戚,他也姓童,可能还是同祖同宗不出五服的兄弟呢?”
  
这话以出口,不仅童主簿不想搭理李逵了,就连童贯都气地想要找李逵拼命,谁稀罕你给人胡乱攀亲戚了?
  
李逵看着童主簿转身的背影,发狠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等英雄人物,哪里是说认输就认输的怂包?”
  
说到英雄?
  
李逵突然眼前一辆,他怎么把那个人给忘记了。几乎是前后脚,李逵一转身又进了大厅之中,气势不减的冲到了章惇面前道:“我想到了!”
  
章惇掏了掏耳朵,心说:到底是无知山民,作出来就作出来吧,还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
  
章惇抬眼道:“笔墨伺候!”
  
“不用了,我说好了。”李逵心说一共才二十个字,不至于兴师动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章惇诧异的看了一眼李逵,这小子有点意思,琢磨一阵,点头道:“有点意思,文字直白,气势也有,尚可!”
  
评价只有可怜巴巴的‘尚可’两个字,这让李逵很气愤,李清照的名句啊!你丫就敢说‘尚可’,你这辈子留下什么名句了?做人不能太装逼,要遭雷劈的好不好?
  
这也不能怪李逵。
  
李清照的这首五绝,要应景来品。如果是在北宋写出来,在文人圈子里就是一般的大路货。但要是靖康之耻之后写出来,只有两条路,要么朝廷闻之色变,定为反诗。要么就是将文人心头的心酸苦闷都搅了一遍之后,一股脑的倒出来。
  
国仇家恨,一首诗联系到这四个字之后,立刻身价百倍。
  
好在李逵总算是过关了,章惇也没在意,命人用他的酒盏倒满酒后送李逵饮用。宋人喜欢喝酒,不管穷成什么样,都喜欢整两口。这和朝廷不遗余力的推行饮酒文化有关。章惇举起自己的酒盏,很大,就和小一点的斗笠碗差不多。大宋就这个喜好,什么玩意都喜欢用大的。茶盏,酒盏都看着比后世的大了好几倍。不过这和酒的度数不高有关。
  
李逵有点嫌弃,这老头一嘴烂牙,他嘬过的酒碗还能用?
  
李逵一咧嘴,冷笑道:“看不起小爷,整大碗。”
  
于是有人就送来了大海碗,一碗能倒好几斤酒的大碗。李逵皱着眉吨吨吨就倒下去了,然后章惇也没管他,说起了时政。
  
理论朝政是大宋士大夫的惯例,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司马光等人身上。
  
其他人都噤若寒蝉,唯独李逵歪坐在一旁,心头一阵乱跳,脑袋也昏昏沉沉的有点嗜睡起来。猛听到有人将四个州的土地送给了西夏,冷不丁的大怒起来:“汉奸!”
  
“卖国贼!”
  
周元使命的拉李逵,没拉住,这小子已经醉了,李逵醉了,谁能拉得住他?
  
其他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恨不得抬腿就跑。太危险了,前宰相,现任宰相的事,是他们能议论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