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913

  
霸道的性格?
  
连受穷都不愿意,更何况受气?
  
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李逵并没有一个远大的规划。
  
于是,在苏轼问他志向的那一刻,他竟然傻呼呼的回答:“都行。”
  
反正李逵自我感觉挺好,既有文人的洒脱和不羁,同时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贪念而被束缚手脚。可是这话听在苏轼的耳朵里,格外的刺耳。
  
一句——去玩吧!愣是没办法说出口。
  
苏轼憋红了脖子,怒目盯着李逵,上身如同抽搐一般抖动着,胸口对着李逵一个劲的运气。按理说,李逵这等没培养价值的家伙,他不屑重视。可唯独李逵过于懒散的性格,让他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就此下去,李逵很可能成为苏门的耻辱不可。
  
苏轼红脸了,怒了,就差指着李逵的鼻子骂他:朽木可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一个读书人,儒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文士,怎么可以没有志向?
  
“什么叫都行?你给我指条道,都行是哪条道?你堂堂一个男子汉,没有为国征战的豪迈,也没有为百姓伸张的磊落,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吃,饭桶不成?文士研习经义,不外乎学习治国之道,修身之本。你怎么可以如此漠视圣人之学,让圣人门徒这四个字蒙羞?”
  
苏轼说完,手指着李逵气地发抖起来,他这辈子都没有见到过李逵这样的儒生。
  
李逵很无辜的眼神看向了苏轼,他就不明白,为什么苏轼会发如此大的脾气。您老也没干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呀!
  
没错,您老是兴修水利了。这恐怕是苏轼唯一可以可圈可点的政绩。
  
问题是,大宋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连太监都热衷于兴修水利,地方官难道不应该做点为老百姓能记得起来的好事吗?
  
至于说为民伸张,治理地方,李逵真没觉得什么特别。这是大宋,他有一千多年的智慧积累,虽然他获得仅仅是冰山一角,也足以做好一个地方官。至于开疆扩土,他还有机会吗?
  
突然被骂,李逵有点委屈的小声嘀咕道:“其实为民做主很简单的,当好官又不难。”
  
“你说什么?”
  
苏轼气地冷哼一声,作为老实人,他竟然被李逵激怒了。可见李逵气人的本事绝对不小,等着李逵说出点道理来:“你说简单,那么好,我问你如何治理一个中等州县?如何断案?如何应对灾荒?”
  
叭叭叭
  
苏轼一口气说了好几个问题。
  
李逵琢磨了一会儿,偷偷瞄了一眼苏轼,有点心虚道:“师祖,我说……刚才被师祖醍醐灌顶之雷音震慑之后,小子有了远大志向,您老信吗?”
  
“你说呢?”苏轼气地扭头看向一边,他甚至不稀罕再看李逵一眼:“今日不说清楚,你就别想离开。”
  
李逵无奈,扯着嘴角,猛的给自己灌了几口有些放凉的茶汤,口中越发苦涩,心说:真难喝。
  
这就开始说起来:“做牧民之官记住三条,‘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至少不会被百姓戳着脊梁骨在背后骂。无农不稳,是说粮食是稳定最重要的基础,工坊可以增加收入,安置脱离土地的青壮和妇女;商业可以增加税收,让钱流动起来,让产出可以获得足够的钱财,从而流入本地的经济之中,让滞销的商品获得购买的机会。”
  
“具体怎么执行?”
  
苏轼仅仅听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十二个字,心头顿时惊涛骇浪般汹涌起来,李逵这小子有两把刷子,似乎在施政的手段上要比自己高那么一丢丢。可问题是,他已经做官几十年,可李逵不过是十几岁的熊孩子。
  
这种高下立判的落差,让苏轼内心很不好受。
  
不好受是其一,可他很想听一听李逵的高见。毕竟,苏轼在颖州,似乎能称得上的作为,好像就是疏浚河道和西湖清理淤泥,从而降低阜阳的水患。至于其他的,他要能想出来才行啊!
  
李逵不甘心的瞄了一眼苏轼,很纠结道:“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纸上谈兵,纯粹是浪费口舌,再说了,说起来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
  
“一天说不完就说一天,一个月说不完,就一说一个月。”苏轼倔脾气上来了,可不会如此轻易放过李逵。
  
李逵问:“要是一年说不清楚呢?”
  
“就说一年。放心,师祖管你吃喝的能力还是有的。”苏轼豁出去了,他就不信李逵会比他有办法。
  
李逵叹气道:“哎,那我就说说,说错了可别怪我。”
  
苏轼心说;“你有可能说对吗?”虎着脸道:“快说。”
  
李逵道:“无农不稳,最好理解,就是在地方上农业是最为重要根本。如何保持土地长期有效的耕种,并让耕种土地的百姓不会陷入沉重负债之中,就必须要针对百姓的赋税进行调整。如果无法调整,就需要官府帮忙解决难题。技术上的难题,让农官去做;负债之类的青苗法就不错。”
  
“对了,如今青苗法被停了。但官府也可以在本地用官府的信誉担保,给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候给予借贷上的支持。甚至可以筹款作为资金,以本金和微薄的利息来运营。官办不成,就改成民办,只要肯琢磨,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就和常平仓一样,这是保护拥有土地的自耕农。”
  
“对于佃户,需要告诫本地乡绅在请佃户帮佣的时候,本地百姓优先,提高薪酬来缓解双方的矛盾。从而维系地方安稳。大宋律不能用,就按照乡约的办法来。毕竟乡绅的土地都在本乡本土,土地搬不走,他们也不想做的太过分,人总该是要脸的。对于势利小人,名声臭了乡绅,官府就在各个地方制约他们,比如说县学因为道德败坏不予录用声名狼藉乡绅的子弟。贩酒贩盐的许可停发等等。不管用什么办法,让他们服为止。”
  
“对租用官田的百姓,因为水利失修,官府不想承担修缮费用,可以让百姓自己修缮。费用承担在租金之中,或者水利修缮之后土地产出多了,还是按照原先的标准征收,调动百姓积极性。”
  
“道理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就一条,官进民退,民进官退而已。一切都以增加本地的粮食产量为首要。官府提倡引导,却具体的选择让百姓去做,毕竟官府一直在,但官员三年一期,新官上任改变了旧政,数年心血毁于一旦也不是不可能。”
  
“其次就是工坊,鼓励工匠革新技术,给予奖励。私人工坊,官府可以帮忙扩大规模,寻找合作。缺资金的,给予资金支持。”
  
……
  
从中午,李逵一直说到了傍晚,其中苏轼还问了很多问题。
  
唯独让苏轼很不爽的是他刚刚训了李逵,这会儿他没脸将李逵说的用笔记录下来。好在他的记忆超群,几乎能够全部背下来。
  
可惜,临了,李逵还是让苏轼气个半死:“师祖,我刚才都是胡说八道,你听过当个乐就完了,别瞎试,万一出了事我可不会承认是我说的。”
  
苏轼刚想夸李逵几句,以示鼓励,听到这句话,啥心思都没有了。
  
但李逵的才能让他看到了,务实,处处都是解决的办法。要是王相公早四十年遇到李逵,还有章惇和吕惠卿什么事?
  
至于李逵的表现,对苏轼来说,简直就是惊艳。
  
虽然,这小子书读的一塌糊涂。
  
李逵终于被苏轼放了,也不能说是放了,而是让他吃饭去。继续在家里呆着。
  
这时候来请父亲用膳的儿子苏过走进了书房,默默整理了一些手边的书稿,一边对苏轼劝道:“父亲,师侄虽然年幼,但是才思敏捷,才学出众,学问着事扎实……”
  
苏轼吃惊的看着自己家的儿子,他就闹不明白,苏过所说的那个师侄还是李逵吗?
第117章
计划有变
  儿子是亲儿子,自然不会骗他。
  
苏过复述了和李逵在菜地里的谈话,苏轼拿起书案上的茶盏,吞了一口之后,咧嘴道:“这茶也点的太差了点,也不知道周元是怎么教出来的学生?”
  
这话要是传到周元的耳朵里,周元肯定不会背锅。文人喝茶的茶艺,什么时候也要老师来亲自下场教导了?这就像是玩乐一样,寓教于乐,找个技艺出色的茶姬,美色当前之下,必然技艺突飞猛进。男人,永远也不要低估他们在美女面前的表现能力。
  
苏过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将父亲面前的茶盏收走:“父亲,孩儿给你换过。”
  
琢磨不透,才是苏轼最大的疑惑。
  
李逵能够说出‘耕读传家’的话来,自然有一套完整的学识体系,也就是说,能够体悟这样的境界的文人,无一不是世间鸿儒。李逵身上哪里看得到这种痕迹?在学问一途上,老辣如苏轼这等的存在,也看不出来李逵的学问体系出自哪里?
  
难不成是《论语》?
  
这部书是不一般,但还不至于让苏轼觉得能够仅仅依靠一部论语就能让学子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是瞎扯吗?
  
文人学士,很多人施政的理论有出自《易》和《道德经》的,也有出自《春秋》、《左传》。前者近乎于玄学,奥妙在于感悟;后者是历史佐证,按图索骥而已,各有千秋。至于前朝名相赵普说的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胡说八道。
  
赵普真正的用意是——凸显儒术的学术霸主地位,儒生的无所不能。为了迎合皇帝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施政刚略,目的就是为皇帝解除将门的巨大影响力,打压将门而背书。
  
说白了,这不过是拍马屁的手段而已。
  
但同时也将《论语》这部书推高了学术的至高殿堂里。可实际上,大宋的蒙学还是将这部书当成蒙学课程之一,原因之一就是——这部书生僻字很少。
  
谜一样的李逵,却引起了苏轼的极大兴趣。
  
颖州的政务有推官忙活着,苏轼虽想要有一番作为,但马上就要春耕了,他的筑堤大业不得不缓一缓。无事可做的苏轼觉得研究一下李逵这个徒孙也未尝不可。
  
同时,他对李逵的表现很满意,也很不满意。满意是因为李逵已经完全有成为地方官的才能,甚至在一些方面比自己的儿子苏过要强很多。不满意是李逵的学问明显有拉低苏门子弟才学的嫌疑。
  
“父亲,茶来了。”
  
苏轼从儿子手中接过茶盏,喝了一口算是舒心的暖茶,顿时精神振奋起来。看着从小跟在自己身边的儿子苏过,细心道:“读书三日,不如疾行百里。你的学问已经很扎实了,需要扩宽的是眼界和阅历。这方面,李逵比你强很多。”
  
苏过自然不服气,反驳道:“父亲,他比我还小吧?怎么可能比我眼界开阔,阅历丰富?”
  
“你是一块美玉,但还需要雕琢才能变成重器。而李逵,已经是一件可以使用的器物……”苏轼觉得背后说人坏话不太好,即便在自己儿子面前,也是如此。可心里还是忍不住嘀咕:那小子应该是雕歪了的吧?
  
一通猛虎操作,李逵风卷残云般将食物送入肚子里。
  
吃饱喝足了,就该告辞了。
  
可是没想到,师祖奶王朝云竟然叫住了他。
  
“孩子,你的卧房已经准备好了,晚上就住家里。一并用具等过儿来了,问他要。”
  
王朝云慈祥的看着李逵,仿佛像是看一个人人喜爱的散财童子。李逵带来的礼物虽然无法腐朽人的品格。但如果是换成小辈孝敬长辈的礼数呢?
  
这是孝心难得。
  
李逵压根就没想过在苏轼家住下啊!他来的目的是……请苏轼给他的雪花盐扬名,酒香也怕巷子深,雪花盐突兀的出现在坊市之中,想要卖上高价,几乎难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有文宗扬名就不一样了,必然身价百倍,而且传播广泛之后,可以行销天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