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嫡(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464

  虽然早知他颇有文彩,绘画、字儿都颇有大家风范,可是此时见他并非金玉其外,又通武艺,不免有些惊艳了起来。
  她仰了头含笑望着燕追看,眼里露出欣赏之色来。
  燕追嘴角边笑意更深,说了半晌,才望着傅明华,温声道:“可累了?”
  没有人会不喜欢在心仪的姑娘面前展现自己出众的一面,傅明华向来冷静,此时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自然更令燕追心情舒快。
  在岳阳楼也坐了有一阵了,这里离江洲并不远,若是此时赶路,恐怕晚间时候便能到达。
  她点了点头,燕追就起了身,并将她也拉了起来:“天色不早,还要赶路,便不再耽搁了。”
  几个少年之前听他与徐子升对话,一来一往间都颇有体会,此时听燕追说要走,不免有些惋惜,连忙便道:“兄台,后会有期。”
  燕追看了徐子升一眼,此人有宰相之才,恐怕将来确实是会再会的。
  他与傅明华出了岳阳楼,戚绍连忙跟了上来。
  其余几位学子又跪坐了下去,徐子升却维持着恭送他时的姿势,并未直起身来。
  傅明华终于还是没忍住,回头望了一眼。
  只是可惜没见到这位江陵才子的脸,只看到他穿着的那身宽袖窄袍的深衣,倒是颇具风采。
  “好看吗?”
  燕追见她头转不回来,不由咬牙问了一句,傅明华愣了一愣,转过头来时含笑看了他一眼:“殿下看来对这位徐家郎君颇为赏识。”
  他有意任用徐子升,否则刚刚在岳阳楼上时,便不会与他说这样多话了。
  燕追神情不置可否,嘴里却道:“元娘从哪里瞧出来的?”
  哪里都瞧出来了!
  傅明华还有些头晕,走得较慢,燕追拉了她的手,陪她缓缓下山。
  等到几人走得人影都不见后,徐子升才又重新坐了下来。
  与他同座的人有些不解,替他斟满了一杯酒后才问:“子升看起来对那位兄台十分看重的样子。”
  徐子升闻名江南,在宇文氏的族学中学习,与他来往的都是有识之士。
  虽说众人都瞧得出来燕追似是来历不凡,但却没有谁猜到燕追真实来历。
  徐子升端起酒,抿了一口:“再过些时日是江洲谢府赵国太夫人的七十大寿,张大人有意为我引荐谢家大爷,诸位可愿前往?”
  宇文氏虽然是望族,可与四姓相比,又有差别。
  若是能得谢家举荐,将来入朝为官便是青云直上,前途无限了。
  一群人听了这话,神色不由一振,自然都乐意前往的。
  徐子升握着酒杯,脸上显出几分红晕来。
  这倒不是醉酒之后的窘态,而实在是因为此时兴奋得很。
  他看出燕追气势神态非同一般,再加上又考验他功课文采。
  “子升可是瞧出刚刚那位郎君与太太身份了?”
  有个少年凑了过来,他是江陵知府丁昌的嫡子,丁昌向来提携徐子升,当初徐子升便是由江陵知府丁大人引荐给太守张嵩的。
  此时见说话的人是知府嫡子,徐子升便有意指点他一番:“你可知他是谁?”
  几个少年一听这话,都有些好奇。
  “能见到他,都是我们今日之幸了。”徐子升叹了口气,见众人都面露焦急之色,催促他快说,便也不卖关子了:“他极有可能是,当今,”他伸手指了指了天:“那位大人的三子了。”
  ‘嘶。’几个少年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
  “此话何解?”
  丁鲂又问,徐子升便笑道:“江洲谢府赵国太夫人大寿,前来拜寿的人最近已经要将江洲谢家的门坎踏平。”
  “那也不能说是三皇子呀。”另一个少年也张嘴。
  徐子升看了他一眼:
  “这位赵国太夫人出身青河,当今三皇子生母贵妃娘娘同样也出身青河,乃是嫡亲。”
  “可是,可是三皇子只是定了亲事,并未大婚,怎么会带着妇人来江洲,并且还自称是他……”丁鲂喃喃道,话未说完,他便伸手拍了拍自己脑袋:“错矣,错矣。”
  “伯鱼,此话怎说?”
  徐子升笑着,没有开口的意思,丁鲂明白他是有意让自己来解释,便苦笑道:“三皇子与长乐侯府的长嫡女定下亲事,而这位出身长乐侯府的大娘子,其母族便是谢家嫡女。”
  
  第一百九十二章
身份
  
  如此一来,两人同时回江洲,便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更何况只是对外称呼罢了,又未表露身份,再加上两人未婚夫妻,此时还未成婚,将来总也是会成婚,出门在外掩饰身份,也不算是什么让人意外的事情。
  只是看起来三皇子对长乐侯府这位大娘子似是多有爱护,徐子升若猜测不错,将来恐怕能成一桩佳话。
  但除了燕追身份让丁鲂等人吃惊之外,倒是让几位学子都心里暗叹的,是这徐子升眼力过人,颇有相人之术。
  当日他师从严本之,如今看来确实非同一般人。
  一群少年脸色阵青阵白。
  方才只将燕追等人当成过路的行客,此时悔得肠子都青了。
  三皇子不止是当今嘉安帝宠爱的子嗣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母亲乃是出身青河崔氏。
  他的启蒙恩师乃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孟孝淳,此后更是将当初太祖都请不出山的姚释收归身侧为谋士。
  那孟孝淳乃是历经两朝五代的名满天下的大儒。
  他出身江陵府,幼年时父母双亡,而遭同父异母之兄赶出族里。幸亏得舅舅孟士谍收养,并看他聪明伶俐颇为好学,亲自为其启蒙。
  孟孝淳曾师从前陈赵国公顾谅辅,学六经大义,博通文史。
  前陈赵国公顾谅辅师从大儒荀栛学帝王之术,出师之后一心一意想要报效陈朝,可惜满身学识为帝王嫉妒。
  他在手掌陈朝大权,治理天下的时间里,陈朝百姓安居乐业,被称为‘惠康’之治。可惜好景不长,顾谅辅竭心沥血为陈朝大业,却不足五十之数便故去。
  赵国公顾谅辅死后,早就嫉恨他已久的陈孝康帝抄顾府而流放顾家后人。
  那时的孟孝淳正值年少之时,却为恩师奔走。
  直到悼帝时期,朝廷才恢复顾谅辅赵国公一名,而后陈朝不久灭亡。
  等到太祖上位之后,曾数次邀孟孝淳入仕。
  只是看过了恩师下场之后,孟孝淳却对太祖相邀一一婉言谢绝。
  但他当年不畏强权,对故去恩师情深义重,安置顾谅辅的家人,孝顺他年迈的父母却是在天下传为美谈。
  他精通帝王之术,太祖在位时,曾数次前往孟孝淳所居故里请求良策。
  太祖故去后,年少的嘉安帝登位之时,将已经年逾七十的孟孝淳接入宫中教养自己的三子,并任命其为太傅。
  直到孟孝淳七十有六而驾鹤西去,他在宫中教导燕追足有四年。
  他的门生旧故遍及天下,就连当今声名鼎盛的严本之也曾得他指点。
  孟孝淳故去之时,天下文人学子痛哭。每年三月初九时,江陵府学子总会一身素服以祭奠他老人家。
  正是因为燕追有这样一层缘故,所以宫中容妃虽然得宠,但是这些年来,无论是朝中以文见长而提拨出来的大臣,亦或是民间有识之士,都将其视为正统。
  丁鲂满脸懊恼之色,不止是遗憾错失了与三皇子结交的机会,更是遗憾孟孝淳精心教导的弟子曾在自己面前,却错过了向他求教的机会。
  在江洲一带,孟孝淳的大名哪怕是如今,依旧是十分令人尊敬的。
  “难怪,难怪。”
  丁鲂还曾在想,一个看起来年不及弱冠的少年,如何会有那般沉稳果断的气势、那样渊博的学识。
  “何必思滤那般多?”徐子升看众人愁眉苦脸的模样,举起了手中的酒盏来:“不过只是一猜,不一定算得着数,若是诸位有意随同在下前往,后日谢府一行便可一窥真假。”
  他这样一说,众人也只有叹了口气,举杯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请满饮此杯。”
  岳阳楼上几人一家欢喜几家愁,傅明华好不容易下了山,酒劲还没有全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4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