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650

  顾青三人下了马车,只能步行上山,也算是重阳登高应景。
  山脚下已有宦官们等在入山口,分别核对应邀而来的朝臣们的身份,核对过后,宦官便双手送上一株茱萸,权贵朝臣们将茱萸斜插在冠帽鬓边,传说茱萸有避凶趋吉之效,早在汉朝便有此习俗。
  顾青与颜真卿杜甫三人同行上山,一路上相熟的朝臣纷纷互相招呼致意,顾青跟着颜真卿也在朝臣队伍中混了个脸熟,听说颜真卿身边的少年便是最近在长安城风头颇劲的才子顾青,朝臣们惊异之后纷道久仰,有些对诗文颇为痴迷的朝臣们甚至主动过来结交,顾青一时间竟成了主角般的存在。
  客套一阵后,顾青有意识地低调起来,故意低着头,很少与人招呼。
  太子设宴,顾青还是要有点分寸的,今日的场合唯一的主角只有太子一人,顾青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抢了太子的风头,为了这点小事被太子惦记可太不划算了。
  从山脚步行上山颇为辛苦,走了近两个时辰,权贵朝臣们终于上了山腰。
  太子李亨早已命人在山腰临时搭建了一座登高台,登高台上铺了红色的地毯,摆满了矮脚桌,桌上已备酒菜,每张桌子边还跪着一位美貌的歌舞伎。
  这也是权贵人家宴会的习惯,歌舞伎不仅仅在宾客面前表演歌舞,歌舞中场休息时还要跪坐在宾客身边,为宾客斟酒布菜。与宾客轻语闲聊,遇到一些不讲究的宾客,或许还会偷偷伸出咸猪手那啥一下。
  当然,歌舞伎陪客不一定是权贵人家的标配,有的权贵不喜此道,家中便没有这项服务,说穿了一句话,要看主人色不色。
  顾青三人到了登高台后,便有宦官引三人落座,顾青的桌边也坐着一位美丽的舞伎,见顾青坐下来,舞伎朝他羞怯一笑,跪坐朝他行礼,然后为顾青斟满了菊花酒。
  作为主人的太子殿下还没到,宾客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聊了起来。
  顾青的左边是颜真卿和杜甫,右边是一位不认识的年轻文官,大约二十多岁。文官很有礼貌,主动与顾青招呼,互相介绍之后顾青才知,这位年轻文官是翰林待诏,如今供奉东宫,名叫李泌。按通俗的理解,这位名叫李泌的其实是东宫太子身边的谋臣。
  顾青眼睛眨了眨,前世上历史课时依稀听说过李泌这个人,但印象很淡。不过能在史书上留名的都是了不得的人物,顾青态度很谦逊地与李泌聊了起来。
  文人们聚在一起聊的通常都是诗词歌赋和风花雪月,至于究竟是聊诗词歌赋还是聊风花雪月,要看这堆聚在一起的文人们正不正经了,若是一堆正经文人里面混进了一个不正经的货,画风也会被带偏。
  颜真卿年纪最大,有长者之姿,大多时候是听顾青和李泌说,他则捋须含笑不言不语。
  杜甫生性比较内向,尤其第一次参加太子的宴会,杜甫更为紧张,顾青暗暗拿他与李白相比,发现杜甫对当官还是颇为热衷,因为太热衷,故而多了一些患得患失的心理,说话行礼都有些不自然的拘谨。
  顾青和李泌倒是放得很开,两人聊得热火朝天,李泌还不时扭头与身旁陪他的舞伎低声谈笑,看得出李泌是个风流人物,不知在舞伎耳边说了什么骚话,引得舞伎掩嘴偷笑,还娇嗔地用小拳拳轻轻捶了李泌几下。
  顾青看着李泌这副骚意盎然的样子,很想建议舞伎莫搞这种虚头巴脑的撒娇举动,后面侍立的武士很多手执金瓜的,要打就真打,夺了武士手中的金瓜爆锤才爽利。
  至于顾青旁边相陪的舞伎,顾青除了开始时与她点头礼貌打了个招呼外,基本就没怎么搭理她了,舞伎试着主动与他聊天,都被顾青不咸不淡地打发了,只好委委屈屈地沉默着为顾青斟酒。
  权贵办的宴会不仅仅是饮酒作乐,也不仅仅是为了熟络人际关系,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位卑者往上攀爬的阶梯。很多官职不高但口才出众的人,往往在权贵宴会上高谈阔论,被权贵所注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为以后的晋身埋下伏笔。
  李泌还年轻,却也不甘寂寞,对自己翰林待诏的官职仍不满足,于是与顾青谈论诗词歌赋时声音特别大,引来旁边几桌宾客频频注目。
  “若论重阳诗句,古来鲜有妙句,唯独前隋时的江总写过一首‘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尤得其髓,聊聊数句道出思乡惆怅之意,余以为可为此句浮一白。”
  颜真卿等人含笑附应,顾青也笑,心中微觉不耐。
  这种雅不可耐的聊天方式何时才能结束?按他的想法,太子就应该马上出场,然后敬酒,敬完酒各自吃吃喝喝,最后主人与宾客互相告辞,拍拍屁股走人。鉴于不能浪费食物,没吃完的东西可以打包带走,跟服务员说一声,账单算在太子头上。
  这才是吃吃喝喝的正确打开方式,吃饭喝酒就专心点,聊什么天嘛,尤其是还聊得那么风雅,顾青虽有才名,但他知道,自己所谓的才名全靠剽窃,真正论起文才,肚子里是半点墨水都没有的,字还写得奇丑。
  颜真卿捋须笑道:“开元二十六年,当年科举的状元名叫崔曙,宋州人士,此人文才亦颇为惊艳,他作过一首重阳诗,其中一句‘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重阳妙句……”
  众人再次附应,顾青笑得脸颊发僵。
  李泌似乎对顾青颇为投缘,主要是二人年岁相差不大,而且都在长安城颇富才名,于是李泌笑着望向顾青,道:“顾贤弟觉得哪首重阳诗可称妙句?”
  顾青搁下酒杯,茫然地眨了眨眼,脑子里飞快转动,随即不知想起什么,忽然侧过身凑在杜甫的耳边轻声问道:“子美兄,可知一位名叫王维的诗人?”
  杜甫一愣,道:“贤弟说的可是吏部郎中,摩诘居士王维吗?”
  “是。他今年贵庚?”
  “呃,大约……五十左右吧。”
  顾青哦了一声,心里顿时有底了,于是洒脱地笑道:“我记得吏部郎中摩诘居士王维先生,少年时曾作过一首诗,其末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为当世重阳诗之妙句,尤其是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读来尤觉怅然,令人感叹人生聚散无常,身在异地,兄弟都在故乡插茱萸,摩诘居士却想插也无法插,可惜可叹……”
  话刚说完,李泌身边的舞伎俏脸红成了猪肝色,不自在地扭了扭身子,忽然嘤咛一声,向李泌低声告了声罪,然后掩面匆匆离席而去。
  顾青等人顿觉愕然,纷纷望向李泌。
  李泌也是一脸的不自然,想笑又不能笑,咳了两声,指着舞伎离去的背影,沉声道:“刚才问过这位娘子,她的名字……叫茱萸。”
  气氛一度非常尴尬,顾青隐隐听到头顶上两声乌鸦叫……
  李泌身边没了舞伎,顾青觉得有些愧疚,毕竟刚才无意中不正经了一下,顾青觉得应该补偿李泌,恰好他对身边相陪的舞伎没什么兴趣,于是转头严肃地盯着身旁的舞伎。
  舞伎正被刚才顾青的流氓话题弄得满脸娇羞,垂头不敢吱声,见顾青望向她,不由更不自在了,害羞地将脸扭向别处。
  顾青认真脸:“你不叫当午吧?”
  舞伎愕然,摇头。
  “也不叫河图吧?”
  舞伎满头雾水摇头。
  顾青沉默片刻,索性把自己知道的邪恶知识全抖落出来了,不依不饶地继续问道:“不叫珊瑚吧?不叫阶绿吧?不叫青天吧?”
  得到全是否定的答案后,顾青满意地指了指旁边的李泌,对舞伎道:“你,去陪他,我这里不需要人侍候。”
  李泌顿时向顾青投以感动的目光。
  顾青举杯朝李泌歉意地一笑,然后道:“来来,我们继续刚才‘遍插茱萸’的话题……”
  颜真卿噗嗤一声喷酒大笑,杜甫这位老实人也跟着大笑起来,李泌更是笑得前仰后合捶胸顿足。
  顾青搁下酒盏,心情惆怅。
  聊诗文的时候一个个道貌岸然的,其实都不是什么正经人,大唐的诗歌界堕落了。
第一百五十七章
又见公主
  场面有点失控,以顾青为中心,周围几桌全都笑得不可抑制,连身旁作陪的舞伎也在以袖掩嘴偷笑,然后羞红着脸纷纷瞪向顾青,那眼神分明像看一个小流氓。
  颜真卿边笑边咳,胡须上沾满了酒渍,杜甫笑得顾不上低调,在一堆权贵宾客中毫无顾忌地放声长笑,李泌更是笑得没个样子,债主死了都没这么高兴过。
  顾青无奈地独自斟酒端杯,这群人太不正经了,很正常的几句话居然都能开车,大唐的文化风气难道已走向三俗了?
  “顾贤弟,哈哈哈,顾贤弟真是妙人,摩诘居士若知他的重阳诗被顾贤弟如此解读,必引贤弟为知己……”李泌左顾右盼,道:“不知摩诘居士今日可在,须着人请他来此,与顾贤弟结识一番,知己之论,可比高山流水,当浮一大白。”
  顾青急忙拉住他,苦笑道:“李兄不必如此,刚才的话不过是笑谈,李兄莫再说了,否则愚弟会得罪摩诘居士的。”
  李泌笑道:“摩诘居士亦是心性洒脱之人,不会计较的,罢了,贤弟若不愿那便算了,改日有机会当与你二人引荐。”
  无意中开了一句车后,顾青周围的几桌宾客间气氛渐渐融洽起来,不像别的权贵那样努力端着礼仪,顾青这几桌宾客纯粹是将太子设宴当成了文人聚会的风雅之事,谈论诗词歌赋愈见热烈,后来话题渐渐变了味儿,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不,风花雪月。
  男人说起风花雪月的表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模样,猥琐得意且充满了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的本质出于见识阅历的不对等,比如某某青楼的某位花魁娘子,弹得一手好琵琶,吹得一嘴好唢呐,床笫之事是走技术流的,你睡过吗?啊,连她都没睡过,尊驾何来资格与我等谈论风花雪月?
  优越感大抵便是这样产生的,以床笫之事为谈资筹码,鄙夷别人见识浅薄的同时,充分享受大家艳羡的目光,虚荣心于是得到极大的满足。
  顾青没再说话了。
  诗词歌赋他不敢再谈,他害怕自己的正经话又被别人当成了开车。
  他更不敢谈论风花雪月,因为他确实没资格,两世童男的身份只有在男人扎堆开黄腔的时候才会感到深深的羞耻,独自默默饮酒的同时,顾青开始认真思考要不要找个时间让郝东来带自己去一趟青楼,目的便是结束自己的童男身份,两辈子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守身如玉倒是为了哪般?难道等朝廷给自己立一块贞节牌坊吗?
  节操都略有欠缺,要贞操何用?
  登高台上,权贵朝臣们等了一个时辰左右,宦官才拎着拂尘尖声宣布太子殿下驾到。
  众人纷纷起身朝主位行礼,没多久,一身明黄冠冕的东宫太子李亨在宦官宫女们的簇拥下缓缓走到主位坐下。
  李亨跪坐下来后,笑着让大家免礼。
  李亨这位太子已四十岁了,被册立太子十几年,一直眼巴巴等着亲爹李隆基龙御归天,可惜李隆基命太硬,每日与杨贵妃恩爱无比,沉迷于酒色,身子却不见什么大毛病,反而精神愈见矍铄,丝毫看不出任何蹬腿的迹象。
  李亨这个太子越当越灰心,他绝望地发现,如果不马上戒酒戒色的话,自己很可能活不过亲爹。
  李隆基心性凉薄,在李亨前面,他已经废掉一位太子,逼死了三位皇子,李亨早已看清了父皇凉薄残忍的心性,当太子这十几年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凡事只有一个字,“忍”。
  忍无可忍继续忍,这个策略不仅为李亨挣得一条生路,更保住了自己太子的位置。他深知李隆基心态扭曲,喜欢看到下面的臣子活得战战兢兢,于是李亨便做出战战兢兢的样子,当年面对右相李林甫党羽的狂轰滥炸,李亨也是老老实实缩着头一声不吭,最后是李隆基看不顺眼了,出面制衡阻止,李林甫才放缓了对太子的攻击。
  不得不说,知父莫若子,李亨大抵是早已熟知了父皇的性格,才选择了最正确的一种应对方式。朝堂不可能消除党系,而东宫党系是历朝历代必须存在的一股势力,李隆基虽对东宫有提防之心,但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太子这股势力在朝堂消失,若太子出现颓然之势,李隆基一定会加恩扶持,让这股势力重新焕发活力。
  事实上,李隆基确实是这么做的。
  如履薄冰十几年,直到近日李隆基忽然出手打压相权,李亨敏感地察觉到朝堂风向不对了,这些年李林甫敢公然一次次打压东宫,实际上是在李隆基的默许之下的,否则一个宰相哪里来的胆子敢跟大唐储君过不去?
  是李隆基担心太子羽翼太丰满,这才默许李林甫对东宫的所作所为。可是近日李隆基打压相权,是不是意味着李隆基已感到自己年迈垂垂,必须要扶持东宫丰满羽翼了?权力欲望再大,终究敌不过天命寿数,再如何不情愿,东宫还是要扶持上来的。
  谋臣们聚在东宫,与李亨商讨分析了一次又一次,觉得不无可能。李隆基今年已六十五岁,做了近四十年的太平天子,无论未来他的寿数还有多久,对大唐社稷来说,东宫的势力已然不能再削弱了,否则便是动摇国本,这一点相信李隆基自己应该清楚。
  所以李隆基最近打压相权的举动,东宫谋臣们分析过后,大部分认为这是天子刻意剪除朝堂阻力,专意扶持东宫为未来继承皇位而发出的信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