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650

  顾青不必解释太多,杨国忠本身是草根出身,民间的东西是个怎样的物价,他比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权贵纨绔自然是懂得多些。
  “这份清单与李相有关?”杨国忠看完了价格后冷笑几声,接着似乎明白了什么。
  顾青道:“下官怕被牵连,不愿在清单上签押,于是户部郎中吉温找到了下官。”
  话说得很含蓄,但杨国忠懂了。
  “就算坐实了贪腐,恐怕也很难撼动李相之位呀。”杨国忠迟疑地道。
  顾青笑道:“若杨太府愿意配合的话,咱们稍作加工,给陛下来个火上浇油,李相怕是难以脱身……”
  杨国忠眼睛一亮:“何以为耶?”
  顾青微笑,内心MMP,读过几本书呀,还学人家文化人“何以为耶”,我抄过那么多首诗我骄傲了吗?我不说人话了吗?
  “杨太府还请附耳过来,此事只可窃窃私语,不可落于六耳……”
  二人脑袋凑在一起互相交头接耳,配合堂上偶尔一阵阴寒的北风,将气氛衬托得愈发阴森沉抑,活像两位臭名昭著的奸臣在密室内商议陷害忠良的大阴谋……
  …………
  大唐的朝会并非每天都有,李隆基如今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以及后宫各种好玩的礼乐歌舞,反正干什么都比处理朝政有意思,所以大唐如今的君臣朝会大约每隔十日左右才有一次,其余的时候琐碎事务悉数决于左右二相和三省六部。
  数日以后,李隆基不甘不愿地参与了一次朝会。
  朝会仍旧是歌功颂德,一片“万世太平”“社稷千秋”的颂扬声里,李隆基深深被陶醉了,谎言说得多了,李隆基越来越相信,尤其是,朝臣们的颂扬是有事实基础的,李隆基执政前期确实创出了开元盛世,这个事实已然显摆十几年了。
  朝会结束后已快午时,大唐的朝会结束之后还是颇为人性化的,天子会给朝臣们赐食,名曰“廊下食”,也就是俗称的“工作餐”,大家吃完了再走。
  只是朝臣们接受天子赐食之后,食物不能打包带走,只能在金殿外面的廊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吃,故称“廊下食”,后来有位名叫张籍的诗人,就是写“恨不相逢未嫁时”那首诗的诗人,曾经为廊下食赋诗一首,其中一句“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此诗便佐证了这个颇为人性化的规矩。
  今日朝会过后,朝臣们聚在一起吃工作餐时,杨国忠却眨了眨小眼睛,狼吞虎咽般吃完了自己的那份,然后胡乱擦了擦嘴,起身便朝花萼楼走去。
  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杨国忠自然是不习惯廊下食的,无奈天子所赐必须要吃,而且必须吃完,不准浪费,旁边的监察御史正虎视眈眈呢。
  与同僚们辞别后,杨国忠匆匆赶往花萼楼,他知道李隆基朝会散后一定会去花萼楼,那里才是李隆基的诗和远方,朝会不过是眼前的苟且。
  脚步匆忙快走到龙池时,杨国忠才追上李隆基的仪仗,行了臣礼后,杨国忠伴在御辇一侧随行。
  杨国忠去花萼楼的理由比任何人都充足,他与杨贵妃是兄妹,兄妹经常相聚,杨国忠早已成了花萼楼的常客,李隆基也不以为意。
  君臣闲聊了几句国事和家常,仪仗快到花萼楼时,杨国忠心中有些紧张,不自在地左右环视了一圈。
  花萼楼外禁卫如林,皆是左卫所属,事前顾青说过会有安排,可杨国忠也不确定那些禁卫里面究竟谁才是顾青安排的人,以及何时才会发生早已预谋好的变故。
  时已深秋,北风乍起微寒,杨国忠走在御辇旁,一脸真诚地颂扬李隆基的文治武功,李隆基故作矜持,脸上却飞扬着得意之色。
  “国忠,你啊,就嘴皮子利索,还是要多在朝政国事上用些心思,朕不吝提携,可你也不能让朕失望啊。”李隆基捋须呵呵笑道。
  “是是是,臣一定勤勉,一定鞠躬尽瘁,绝不会让陛下失望。”杨国忠谦逊地附和道。
  “开春后,朕再给你几个兼任的官职吧,朝堂从三省到各寺各司的事务,你要尽快熟悉起来,将来才好担重任。”李隆基沉声说道。
  随即李隆基忽然想到了李林甫,又问道:“李林甫最近身子如何,国忠可知晓?”
  杨国忠神情沉痛,低声道:“臣听闻李相病疴沉重,渐不能食,想想李相已七十多岁的年纪,恐怕……”
  李隆基面无表情,淡淡地嗯了一声,然后扭头吩咐旁边的高力士道:“高将军,午后派人去李相府上,着赐李林甫三株百年人参,温补之药若干,黄金十两,丝帛百匹……”
  高力士领命。
  沉默走了一阵,李隆基忽然又道:“再着太医署的太医去李林甫府上看看,若有结果速来报朕。”
  高力士一愣,马上应了。
  杨国忠嘴角一勾,然后很快恢复了沉痛之色,仿佛为国朝即将失去一位栋梁而哀恸。
  李隆基也是黯然一叹,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君臣二人互相飙戏,演得十分投入。
  离花萼楼只有数十丈距离时,忽然听到清脆的一声喀嚓,李隆基和杨国忠抬眼望去,赫然看见花萼楼前西面广场上,一名禁卫高举的一杆龙旗突然断裂,禁卫一脸懵懂地仍举着光秃秃的半截旗杆,而那面代表着帝王象征的明黄色绣着一条张牙舞爪金龙的龙旗,却悠悠扬扬地飘落在地。
  李隆基大惊,腾地一下从御辇上站了起来,喝道:“停下!”
  李隆基下了御辇,阴沉着脸走到那面龙旗前,俯身静静地看着那面龙旗。
  举旗的那名禁卫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跪在地上不停磕头求饶。
  李隆基没理他,只从他手上接过那半截旗杆,凝目端详半晌。
  旗杆有些老旧,断裂口呈不规则锯齿状,显然旗杆断裂只是个意外。
  但是龙旗断裂对李隆基来说却是很严重了。
  古代帝王对一些诡异的现象通常很矛盾,有的迷信,有的不迷信,但可以肯定的是,帝王面对一些不太好的诡异现象却一定会迷信的,他会觉得这是老天给他的某种警示,这种警示往往与江山社稷兴亡有关,任何帝王都不会视若不见。
  龙旗突然断裂,算不算天予异象?
  当然算,不仅算,而且很严重。龙旗代表着帝王本人,龙旗突然断裂,是否意味着灾病或是帝王本人的身体出现异常?
  李隆基已六十五岁了,他已经是一位老人,人越老越怕死,尤其是皇帝,天下一人江山共主的好日子还没过够呢,他怎能死?他明明还能再活五百年。
  李隆基阴沉着脸没说话,仪仗里的禁卫宦官们却吓得纷纷跪下,杨国忠也顺势跪了下来,心跳得很快。
  龙旗果然断了,这顾青……好大的胆子,万一失了手,诛九族都不为过。
  “陛下,陛下!龙旗断裂只是意外,陛下万莫多想,陛下正是春秋鼎盛之年,我大唐江山内无忧外无患,此非天象,只是意外。”杨国忠跪在地上假惺惺地安慰道。
  李隆基眼睛仍盯着断裂的龙旗,目光锐利且阴森,这个时候依稀才能看到当年雄视天下的霸道眼神。
  良久,李隆基嘴里冷冷迸出几个字:“传钦天监,垂问吉凶。”
  说完李隆基拂袖独自走进花萼楼。
  高力士起身一脸惶急地传钦天监官员去了,花萼楼前跪满了一地禁卫宦官,仍不敢起身,杨国忠也跪在地上,暗暗擦了一把额头的冷汗。他这是被吓的,吓到他的不是龙旗断裂,而是顾青的胆大包天。
  “这小子……是个狠角色呀。”杨国忠心中自语。
  钦天监的官员很快便匆匆赶来,此时李隆基和杨国忠正坐在花萼楼内,钦天监官员入楼,行臣礼后垂手恭立,目光微瞥,飞快与杨国忠对视一眼,然后老老实实垂睑。
第一百六十六章
禁中演武
  李隆基面沉如水,心中却非常恐惧。再老再昏庸的帝王,对天地终究有那么几分敬畏之心,天降异象,龙旗断裂,用屁股想都知道这必然是不祥之兆。
  李隆基现在只想知道这个兆头究竟有多不祥。
  钦天监也叫太史监,主司天象星宿,节气历法,换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太史监可以称为“神秘现象研究中心”,各种异常的现象常理无法解释的,都可以扔给太史监。太史监官员掐指一算,说一番自圆其说的鬼话,所有异常现象都甩给老天爷背锅,事情就算糊弄过去了。
  李隆基召来的是太史监的监正,一个四十出头的官员,长得有点丑陋,他那张脸本身就属于一种神秘现象。
  监正入殿行礼,垂手恭立。
  李隆基沉声道:“龙旗断裂为何兆?”
  监正垂头道:“陛下,臣刚才入殿前观察了一番,花萼楼外禁卫所举龙旗共计十二面,断裂的那一面在西方,西方属金,意白虎,白虎主杀伐,为兑卦,西面龙旗断裂,可兆杀伐不利,刀兵有伤。”
  李隆基心头一沉,喃喃道:“最近大唐可有战事?”
  杨国忠在一旁道:“陛下,今年我大唐最大的战事是安西都护府副都护高仙芝与大食国的怛罗斯之战,因是双方意外遭遇,算是战平,双方各有伤亡。余者便是与北方契丹和西面吐蕃的零星接战,皆不足提也。”
  李隆基皱眉道:“龙旗断裂,杀伐不利是何意?”
  监正小心地道:“陛下,‘兆’者,‘预兆’也,说的是未发生之事。”
  李隆基愈发不安,道:“刀兵,凶险之事,龙旗断裂却发生在宫里……莫非禁卫有问题?”
  监正垂头:“天机不可测,臣未敢言也。”
  李隆基缓缓道:“此事可有补救?”
  监正道:“白虎者,庚辛之金,正午时宫中南面火位禁中演武,或可解。”
  “为何要演武?为何在南面?”
  监正不慌不忙解释道:“白虎位西,主杀伐,杀伐有亏,天兆不祥。朱雀位南,意礼德,属火。火克金,于礼德之位演武,可补刀兵之危。”
  这番说辞打动了李隆基,沉吟半晌后,李隆基缓缓点头:“好,明日午时禁中演武,着南北衙各卫大将军准备。”
  …………
  禁中演武始于春秋,历代王朝皆有演武之习,千年后的明朝有一位武宗皇帝尤喜禁中演武,每月总要召集军队演武,他总觉得在军队将士面前才能找到存在感,皇帝都不愿当了,给自己封了个“威武大将军”的名号,这家伙大约是投错了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