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650

  信息量太大了,郝东来这句话几乎已公然道出了真凶的姓名。
  “哦——”围观百姓嘟圆了嘴,异口同声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
  这个瓜吃得真爽,重要的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所有的真相都水落石出,围观百姓吃了个完整的瓜。
  人流聚集之地,无论流言还是真相,散播的速度都是出人意料的快。
  当日上午,舆论以可怕的速度在东市传开了。
  隆记瓷行用了多年打造维护的商业声誉,仅仅只用了一个上午便彻底臭了大街。
  大唐的商业圈竞争颇为激烈,越是盛世,竞争者越多,风气其实普遍也不怎么好,大商贾的背后都站着官场上的大人物,商业上的博弈其实最后都会演化为官场人物之间的博弈。
  无论是明着撕破脸还是背地里动用官府力量封杀,这种较量都是背地里进行的,基本不会有人当着普通百姓的面干出格的事,因为官场人物也不是百无禁忌,他们也害怕御史参劾,一旦御史参劾的奏疏上了朝堂,吏部就要表态,他们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为了区区商业上的事误了自己的前程,没人愿意干。
  所以商业上的竞争再激烈,砸店这种事基本不会有人做的,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砸店就意味着双方背后的大人物以官场前程为赌注,誓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了。
  多少年不曾听闻东市有人砸店,隆记竟然开了先河,而且作风跋扈霸道,青记处处捧着隆记,不但满大街挂了旗幡主动将隆记捧为大唐第一,而且还自认第二,在瓷器这一行,青记的表现已然十分卑微了。
  尤其是,瓷器行内的人都清楚,青记瓷器的品质比隆记强多了,无论胡商的口碑还是行内人的比较,青记都远胜隆记。
  做买卖比的是货,货比你强就是硬道理。青记的货原本比隆记强,却还是自认第二,这个态度难道还不够吗?
  然而如此卑微的青记,终究不被隆记所容,居然还是撕了旗幡,砸了人家的店铺,这般张狂的做法瞬间引起了东市商贾们的反感。
  太过分了,完全是不讲理啊,真以为东市是你隆记的天下了?一言不合就砸店撕旗,如此跋扈的作风,以后谁敢与你做买卖?
  到了中午时分,隆记的名声已然如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了。
  游戏是大家都在玩的,区区一个县侯背景的人,实力远不足以改变游戏规则,却胆敢破坏游戏规则,当那些掌握瓷器行的国公甚至皇子们不存在吗?
  当天隆记门口围了许多人,不是闹事也不是谴责,却对着隆记的店门指指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言越传越广,隆记根本来不及反应,打砸店铺的锅就这样硬生生扣在隆记的头上,就连牵着骆驼商队刚入长安城的胡商也听说了。
  一整天过去,没人再敢登隆记的门,怕被打。
  隆记的梁掌柜和义陵县侯急坏了,然而面对诸多方面的指责,二人却辩无可辩。
  除了顾青和郝东来石大兴三人,世上唯一知道真凶的便只有梁掌柜和梁县侯了,可是知道又有什么用?一不留神栽进了别人挖好的坑里,然后被对方迅速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并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隆记就算能拿出自证清白的证据也不会有人信了。
  梁掌柜直到此时才领教了青记的厉害,原以为青记初来乍到像一只老实巴交的小绵羊,看起来很好欺负的样子。谁知道人家是一头披了羊皮的猛虎,一旦撕开羊皮便露出了血盆大口,一张嘴就将他活生生咬下了一块肉。
  梁掌柜委实后悔了。如果当初青记两位掌柜主动登门求和时,自己若是选择化干戈为玉帛,或许今日隆记不会落到如此下场。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第二天,隆记几家商铺的门没开,门口贴了张纸,东家暂时歇业。
  …………
  领兵巡逻兴庆宫不是什么轻松差事。
  身上的盔甲大约二三十斤,必须要挂在身上一整天,而且还要带着左卫将士不停地在宫殿附近游走巡弋,等于是整整一天的负重拉练越野。
  连续三天巡逻,顾青浑身散了架似的难受,下了差便瘫成了烂泥,不得不被被韩介等亲卫抬回去,四个人高举着浑身无力的侯爷,从宫中抬到宫门外,一路招摇过市如同向某个神秘的仪式献上祭品。
  尤其是顾青想到自己两世童男的身份,似乎很符合当祭品的条件。
  羞耻是羞耻了一点,但顾不了那么多了,真的太累了。
  今日下差也是如此,傍晚时分,顾青终于熬到下班时间,已经累得不行了,远处的宫门仿佛成了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无论如何都走不过去了。
  韩介等亲卫轻车熟路地抬起顾青,一脸庄重地朝宫门走去。
  亲卫们的庄重表情令顾青的心情变得有点复杂,又不知该如何纠正他们。
  抬着个活人到处走,无论任何表情似乎都不对劲。表现得太高兴了,像抬年猪去屠宰场,表现得太严肃了,像参与某种神秘仪式,无论怎样的表情,顾青都觉得自己的处境很尴尬。
  “噗嗤——”
  众人抬着顾青走到兴庆正殿的拐角处,刚拐过弯便听到一道熟悉的声音。
  顾青懒洋洋抬眼一看,急忙命亲卫放自己下来。
  “末将拜见陛下,拜见公主殿下。”顾青身着甲胄躬身行礼。
  李隆基被簇拥在诸多宦官之中,似乎正要往花萼楼去,他的旁边还有万春公主,以及另一个刚刚建立深厚交情的熟人,安禄山。
  依次行礼后,顾青这才朝安禄山露出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惊喜表情,欣悦地抱拳道:“安节帅,久违了。”
  安禄山的表现却与上次送礼时迥然不同,皮笑肉不笑地哼哼两声,语气有些淡漠地道:“顾郎将,有礼了。”
  顾青被安禄山的冷漠态度弄得有点懵,上次不是说过好兄弟一被子的吗?山盟海誓言犹在耳,如今却像个提上裤子不认账的渣男。
  李隆基迅速扫了一眼安禄山和顾青的表情,然后哭笑不得地指着顾青道:“顾卿这是……宫中行走为何要被人抬着?此举何意?”
  顾青尴尬地道:“陛下恕罪,臣失仪了。臣自幼身子孱弱……身上的盔甲太重,臣下了差便实在走不动了,只好让亲卫把臣抬出宫……”
  旁边的万春公主又噗嗤一声笑,斜瞥了顾青一眼,然后扭过头去,假装不在乎地望天。
  李隆基也笑了,摇头道:“你这也太……太不成体统了,堂堂左卫中郎将,被人看到岂不成了笑柄?做官还是要顾及名声的,再苦再累都要忍着,这点苦都受不了,以后如何指望你为朕开疆辟土破敌攻城?”
  顾青垂头道:“是,臣会打熬身体,为陛下征战天下。”
  旁边的安禄山却一惊,迅速扫了顾青一眼。
  听李隆基刚才这句话,分明是对顾青寄予了厚望,这个少年郎有那么大的本事开疆辟土吗?
  接着安禄山转念一想,就在几天前,这个少年郎一脸人畜无害地从他手里骗走了上万贯的礼物,明知眼前的是杀父母的仇人,却态度亲热地与他称兄道弟,万贯礼物轻松骗到手。
  有没有破敌攻城的本事安禄山不知道,他只知道顾青这混账东西为人阴损,擅长坑人,此子绝非善类。
  见李隆基和顾青聊得投机,安禄山忽然插话道:“陛下,顾县侯年少有为,生性洒脱,难得的是有一颗忠诚于陛下的心,陛下能得此少年为臂膀,实为大唐幸事,臣以为,纵然顾县侯有些微的瑕疵,也是瑕不掩瑜……”
  顾青微笑脸,脑海中却警铃大作。
  感觉这死胖子要作妖了。
  李隆基看了安禄山一眼,笑道:“不错,朕识顾卿久矣,才二十来岁的少年却比三朝老臣都沉稳,看上去真的没什么瑕疵,唯独身子有些孱弱,穿戴几天盔甲便受不了了,哈哈。”
  安禄山笑道:“若是顾县侯能把这个小小的瑕疵克服,陛下,这位少年可称完美,陛下再对顾县侯加恩,天下人也说不得什么了。”
  李隆基不动声色地看了看顾青,笑道:“此言有理,一个完美的少年出自我大唐治下,可见盛世之下人杰地灵,英豪辈出。安卿的意思是,让顾卿把身子打熬强壮,苦练杀敌身手,做一员名副其实的虎将?”
  安禄山急忙道:“臣正是此意,想必顾县侯身负皇恩,也在苦思如何报答君恩。”
  顾青皮笑肉不笑地看了安禄山一眼,道:“安节帅为臣考虑如此周到,臣感激涕零。”
  安禄山露出胖子独有的憨厚笑容,道:“呵呵,贤弟文才名满长安,安某入城时便听说了,如果能将武艺练好,身子强壮了,文武双全之少年,陛下会愈发喜爱。”
  李隆基饶有兴致地道:“如何练好身子呢?”
  安禄山脸上的笑容渐渐诡异,道:“很简单,开春后顾县侯随臣去范阳,在臣的麾下当几年真正的戍边将领,与北方的奚人和契丹打几仗,身子自然强壮了,陛下,臣是胡人,胡人有句俗语,‘离开巢窝的雏鹰才能长出强劲的翅膀’,顾县侯若能见得几次刀兵杀阵,或许能成长为一代名将,真正为陛下开疆辟土。”
  顾青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然而话已赶到这个份上,顾青已无法说出反对的话,毕竟安禄山开口就占住了“忠君”的制高点。
  李隆基笑了笑,道:“顾卿……还年轻,再说战场上刀箭无眼,大好的少年朕可舍不得他有闪失呀。”
  安禄山急忙道:“陛下,臣与顾县侯一见如故,臣也十分欣赏顾县侯的品性为人,若顾县侯随臣入军,臣一定会好好照拂他,不让他有闪失的。”
  李隆基犹豫了一下,道:“朕再考虑考虑,容后再议吧。”
  说完李隆基下令继续前行,往花萼楼而去。
  安禄山只好闭嘴,跟在李隆基身后,转身的一刹那,顾青与安禄山目光交碰,彼此眼中皆露出一抹阴冷。
第二百一十一章
相亲相爱
  能在史书上留名的人,无论是美名还是骂名,都不是简单角色。
  安禄山随口一句建议,就将顾青推入了险地。
  话说得冠冕堂皇,一切都以“忠君”为前提,既然你是忠臣,为何不好好打熬身体呢?既然你是忠臣,为何不能离开长安繁华之地,为天子受几年苦去戍边呢?
  这个制高点被占,顾青顿时变得很被动。
  同时顾青也明白了,自己与安禄山是仇人这个事实估摸已被安禄山查清楚了,否则今日不会在李隆基面前说这些话。
  如果李隆基真的意动,认同了安禄山的说法,真将顾青调任到范阳平卢去随军,顾青差不多可以安排后事了,虽然不知道自己会是怎样的死法,但可以肯定,他一定会死。
  范阳平卢是安禄山的地盘,三镇节度使,麾下数十万将士,顾青到了他的地盘上,安禄山有一万种方法让他死得理直气壮,连李隆基都挑不出毛病。
  那么,问题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