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650

  李隆基坐在池边,似乎不大高兴,身边的鱼篓里空荡荡的,显然收获惨淡,一条鱼都没钓上来。高力士静静地站在身后,一脸苦笑。
  杨贵妃走近李隆基,见他不高兴的样子,心中不由一沉。
  向天子奏事是要有眼力的,天子的脸色和心情跟奏事的成败率有直接关系。同样一件事,天子高兴了漫不经心便放过去,天子若不高兴的时候,那便是雷霆震怒,风云变色。
  眼下李隆基这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若将顾青闯的祸说出来,恐怕下场不妙。
  杨贵妃迟疑地停下脚步,犹豫要不要掉头回去,等李隆基心情好的时候再说。
  正在犹豫时,李隆基忽然狠狠一摔鱼竿,怒道:“池中明明有鱼,为何就是不咬朕的钩?欺朕不能治它们的罪吗?”
  高力士急忙劝道:“陛下息怒,垂钓不过是打发时光,在乎的是心境……”
  “你给朕闭嘴!滚一边去!”
  盛怒的李隆基扭头见到杨贵妃,总算挤出了一丝微笑,道:“娘子也来啦?垂钓颇为无聊,朕怕你不耐,便未叫你作陪……”
  杨贵妃和万春顾青等人纷纷向李隆基行礼。
  顾青见李隆基脸色不悦,心里也有些惶恐,感觉自己离死不远了……
  见到前方地上空荡荡的鱼篓,顾青眨了眨眼,忽然笑道:“陛下,这池中的鱼天下人皆可钓,唯独陛下钓不上来……”
  李隆基脸色顿时愈发不愉,瞪着顾青道:“顾卿何出此言?”
  杨贵妃和万春一脸忧色地看着顾青,顾青却不慌不忙,上前走了两步,道:“陛下息怒,臣非嘲讽,实是言出有因。臣有一诗,请陛下和贵妃娘娘品鉴一番如何?”
  李隆基哼了一声,道:“快作来。”
  “玉甃垂钩兴正浓,碧池春暖水溶溶。凡鳞不敢吞香饵,知是君王合钓龙。”
  顾青吟完,躬身朝李隆基一礼,然后站在一旁笑吟吟地不说话了。
  众人眼睛一亮,李隆基喃喃念诵着顾青的诗句:“……知是君王合钓龙,钓龙……哈哈,哈哈哈!”
  一首诗,令一无所获的李隆基转怒为喜。
  “好诗!顾卿不愧是才子,信手拈来便是佳作,不错不错!”
  顾青微笑道:“鱼是凡夫俗子才钓的东西,陛下气吞天下,雄视万邦,天命所系,所钓者应是万里疆域,天下人心。钓鱼可不是陛下该干的事,您的帝王气势吓到鱼了……”
  此言一出,李隆基愈发心花怒放,仰天哈哈大笑。
  杨贵妃和万春皆愣愣地看着顾青。
  好久没见到这般清新脱俗的马屁了,才子拍起马屁来果然毫无底线,偏偏直击心灵,厉害啊!
  “顾卿深得朕心,不错!朕所谋者,应是万里疆域,天下人心,几条鱼何足道哉。高将军,将鱼篓钓竿收了吧,朕便放过这一池生灵,哈哈!”
  顾青杨贵妃万春等人皆松了一口气,连高力士都感激而欣赏地看了顾青一眼。
  伴君如伴虎,李隆基不高兴了,高力士是最难受的,他是直接承受天子怒火的人。
  高力士命宫人收起钓具,不失时机地道:“陛下垂钓,顾县侯献诗,此事可为千古佳话,陛下何不令中书舍人记载下来,流传后世……”
  李隆基心情变得很愉悦,痛快地道:“好,可书以记之,传之后世。朕与顾卿也算在史书上留一段君臣佳话吧。”
  高力士高兴地传中书舍人去了,李隆基朝杨贵妃笑了笑,道:“开春虽暖和了些,但仍有春寒,娘子要小心身子,莫着凉了。”
  杨贵妃温柔地道:“谢三郎关心,妾会保重身子的,妾还想与三郎厮守百年呢。”
  李隆基又望向顾青,笑道:“卿今日宫中当值吗?为何不戴甲胄?”
  顾青忽然朝李隆基跪下,大声道:“陛下,臣犯下大罪,特向陛下请罪。”
  李隆基笑容一敛,沉声道:“卿犯何罪?”
  顾青低声道:“臣前日去了商州,一时冲动斩杀商州刺史邢深……”
  李隆基大惊:“你杀了商州刺史?”
  “是……”
  李隆基瞬间变脸,勃然大怒:“顾青,你简直无法无天!谁给你的胆子敢杀朝臣?好个混账,你不要命了!”
  怒极之时,杨贵妃忽然上前,轻抚着他的胸口,柔声道:“陛下息怒,顾青虽年少,但做事一向有法度有主张,陛下何时见他做过无法无天之事?凡事有果必有因,陛下何不容他先道出原委,若陛下还认为他有罪,再行处置便是。”
  李隆基怒哼道:“你说吧,究竟何事敢杀刺史?说不出个缘由,朕也保不住你的性命!”
  于是顾青语气低沉地将事情的原委再次说了一遍。
  说到郑简被自杀,尸身抬出刺史府,以及郑向母子伤痛欲绝之时,李隆基暴怒的脸色终于有些变化,表情变得很复杂,似愤怒,又似感慨,眼中的怒火缓和了几许。
  说到洛南县和商州刺史府沆瀣一气截留贪墨老兵抚恤,李隆基的脸色又变得异常愤怒,眼中杀机闪烁,顾青知道他的愤怒不是冲着自己,想必李隆基也意识到老兵的抚恤是大唐征伐天下的基石,有人动了这块基石,等于是挖大唐社稷的墙角。
  直到最后,顾青说到自己一怒之下冲击刺史府,当场斩杀刺史邢深,李隆基的脸色已然变得不悲不喜,看不出任何情绪了。
  说完之后,顾青便闭嘴了。
  事情已经做下,是非黑白由李隆基来判断,若他还能指黑为白,顾青也没办法,老老实实等着接下来的下场吧。
  “陛下,臣这里还有洛南县令的账簿若干以及他亲口承认的供状一份,里面详细记下了他们贪墨的名目和数额,以及商州各级官吏的来往数目,臣无一字虚言,请陛下过目。钱县令如今被关在左卫大牢里,陛下若不信,可随时提审。”
  后面一名宦官吃力地捧上一堆账簿,李隆基随手取了一本,翻开看了几页,脸色越来越难看。
  然后李隆基合上账簿,盯着顾青道:“他们都有罪,但国有国法,他们的罪应由国法来定,顾青,你该不会以为杀了刺史是为国除奸,反倒是立功了吧?”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身而退(上)
  昏君居然跟顾青聊起了“国法”,莫名有点可笑。
  事实上破坏国法最多的人就是李隆基。君王的意志向来是驾凌于律法之上的,帝王术平衡朝局,而“平衡”二字从来不问黑白善恶,与律法是绝对有冲突的。
  在君权绝对大于臣权的这个年代,唯一能制衡帝王权力的,是朝野的舆论。
  这也是顾青为何匆忙赶回长安,抢在朝野议论四起之前向李隆基请罪的原因。杀刺史一案若被朝野尽知,当满朝文武的舆论都说要杀顾青时,李隆基也无法保住他了。
  但是如果李隆基在舆论之前做出处置,那么议论声再大也没关系,已经处罚过顾青了,李隆基不可能再处罚第二次,帝王的面子和权威很重要。
  “臣有罪,臣甘愿受罚。”顾青跪在李隆基面前,认罪的态度特别端正。
  李隆基瞪着顾青,真的好想一脚将这竖子踹进龙池里喂鱼。
  理由或许正义,但做法却是大逆,若被有心人拿来渲染一番,朝堂又是一阵风浪。
  顾青毕竟救过李隆基的性命,而且又是个有才华同时与世无争的性子,李隆基心性再凉薄寡恩,也不忍心对顾青施以重罚。
  再说,自李林甫逝后,朝堂正是势力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李隆基一直苦于没有用得顺手的臣子,恰在这时顾青救了他的命,从渊源和患难经历来说,顾青在李隆基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他原打算重用顾青的,谁知道顾青竟闯下了如此大祸。
  “顾青,你平日不是冲动的人,为何竟犯下如此大罪?斩杀四品刺史,朕都不知如何为你开脱,此事若被朝中御史得知,参劾你的奏疏恐怕会堆积如山,你告诉朕,朕该拿你怎么办?”李隆基摇头叹息。
  顾青垂头道:“臣知罪,不论陛下如何发落臣,臣毫无怨言。”
  杨贵妃上前挽住李隆基的胳膊,轻声央求道:“陛下,顾青此举虽说冲动了些,可他毕竟占住了道理呀,那个商州刺史太坏了,顾青不顾自己的前程性命坚持为亲卫报仇,恰好证明顾青是个重情义之人,他是个善良又仁义的孩子,这样的臣子能为陛下所用,妾都为陛下高兴,您若对顾青处罚太重,未免伤了天下善良人的心……”
  白玉般的手臂摇晃着李隆基的胳膊,杨贵妃撒娇道:“三郎,妾离乡多年,长安城里只有顾青这么一个小同乡,您若重罚了他,妾也会伤心的……”
  说完杨贵妃抽噎几下,眼眶一红,顿时泫然欲泣。
  李隆基哭笑不得:“娘子,国法无情,与私交无关,朕纵是天子也要顾忌天下悠悠众口,顾青犯了如此大罪,朕若轻轻揭过,如何面对朝堂诸多臣子?他们的眼睛可都盯着朕呢。”
  杨贵妃耍起了小脾气,泣道:“那个刺史本就该死,若顾青不杀他,而是将他的罪证呈给陛下,陛下也会下旨杀了他的,顾青不过是提前做了这件事而已,他何错之有?杀了个坏人而已,何必兴师动众?”
  李隆基摇头苦笑,却也不与她争辩。看来李隆基这把年纪没白活,他已学会了不要跟女人讲道理,否则就算在逻辑上打败了她,但在感情里他会一败涂地。
  “娘子,此事朕很为难……”李隆基无可奈何地试图安抚杨贵妃。
  杨贵妃哼了一声,扭过身子不理他。
  旁边沉默许久的万春公主终于说话了:“父皇以仁孝治国,圣贤的道理广布天下,为的是教化民心向善,顾青错在失了法理,但他的一腔义勇却是没错的,父皇若严惩顾青,那么天下人若知此事前因后果,往后见善而无视,见义而不为,民间仁善道义尽丧,留着大唐的法理有何用呢?”
  “女儿以为,父皇治下这煌煌大唐盛世,所谓‘盛世’,不在富足,不在兵威,而在民心所归,在仁义之行,君圣臣贤民善,是谓‘盛世’。顾青所为有错,但不宜重罚,否则父皇维护了法理,却失了仁义,弊大于利,父皇不可不察。”
  顾青颇觉意外地看了她一眼,目光充满感激。
  没想到这个看似刁蛮无礼的公主居然会说出如此一番大道理,更没想到她居然会帮他求情。
  此刻万春的形象在顾青心里忽然高大伟岸起来,典型的白富美女神形象,“白富美”三字可谓实至名归,她的容貌确实美,混血美女的容颜仅次于杨贵妃,皇室出身,理论上他爹的钱就是她的,富甲天下名符其实。
  至于“白”,嗯,这个顾青最有发言权,真的很白。
  万春说完后便住嘴了,迎着顾青感激的目光,她却冷冰冰的看也不看他一眼,俨然一副只是说了几句公道话的正义表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