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650

  顾青满意地点头,然后下令:“按原定的部署,所有将士马上进入既定的埋伏位置,去吧!”
  一万多将士有序地拨转马头,在将领们的带领下悄无声息地离开。
  顾青划定的战场方圆数十里,只要吐蕃军进入既定的埋伏圈,每一步都将充满了杀机。
  “再遣斥候打探,注意不要暴露行迹。”
  顾青领着亲卫们策马飞奔到一处最高的沙丘背面,凝视前方远处一片沙漠,看着己方将士黑压压的人马飞快消失在各个事先划定的埋伏地点,沙漠在一阵人马喧嚣后很快恢复了平静,一阵热风拂过,沙地上的脚印也被热风抚平,看上去仍是一片无人涉足的荒蛮之地。
  两个时辰后,斥候飞马来报,敌军主力已在五十里外,正缓缓朝埋伏圈行来。
第二百九十五章
伏击遭遇
  盛世风华,歌舞升平。
  诗人举杯吟月,醉宿在长安繁华的街头,权贵觥筹交错,沉迷在舞伎飞旋的长袖下。边军餐风露宿,锈迹斑斑的铁甲苍老而不屈。
  灞桥边的柳叶,玉门关的羌笛,战士的号角,权贵的金盏,再加上一滴老农的泪,这一幅幅画面组成了盛世里最后的一丝余韵。
  敌人越来越近,躲在沙丘后的顾青越来越紧张。
  斥候不断从后方传来新的消息,吐蕃敌军离此三十里,二十里,吐蕃前锋斥候已被我军神射手毫无声息地远距离射杀……
  顾青面沉如水,坐在沙丘后闭目养神,脑子里却不停思索,复盘。
  战前的每一个布置细节都从脑海里重新走了一遍,小到龟兹城防的一根滚木,大到这个埋伏圈里四面兵马的部署。
  对于这次交战,顾青几乎已有了一种偏执的心态,力求做到天衣无缝,任何一个微小的漏洞都可能是重大失败的原因,顾青不想留下任何漏洞,真正为一件事尽了全力,将来就算真的失败了,至少顾青心中能减少一些愧疚。
  极致的努力过后,一切交给天意。
  斥候再次来报,敌军距埋伏圈还有十里。沙丘远处已能依稀见到敌军前锋散乱而行的小黑点了。
  顾青观察远处那些小黑点的移动速度,以及与埋伏圈的距离,许久之后,朝身边的亲卫示意。
  亲卫爬上沙丘的顶端,朝对面的沙丘摇晃红色的旗帜,摇了三下后,对面沙丘也朝这边摇晃了三下红旗。
  顾青耐心地坐在沙丘背面继续等待,转头问韩介。
  “四面埋伏的兵马除外,还剩下多少兵马?”
  韩介想了想,道:“按侯爷的吩咐,于阗军五千人抄后,南北西三面共计埋伏七千人,侯爷特意留下一支右军,大概一千人,正在距此五里外的沙丘外待命。”
  所谓“右军”,是大唐作战时的标配,大唐军队与敌交战时通常分左右两军,左军是第一梯队厮杀,而右军则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战场上形势落入下风,主帅就会下令右军补上。
  “右军”就是千年后战争中的预备队,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便已有了预备队的概念。
  “派个人去右军问问,召集擅射者,多少人都行,把他们调来这里。”顾青眯眼注视远方的吐蕃军,看着他们从沙丘背面翻越而下,成长蛇队伍彳亍而行。
  “侯爷的意思是……”
  “组织一队神射手,交战后悄悄接近战场,让他们自己决定组队或是单干,自己去判断战场形势,若见到敌人将领模样的人物,就将他们射杀。”
  韩介疑惑不已,但还是转身派了一名亲卫策马飞快朝远方奔去。
  顾青懒得解释,有时候直接给别人看事实强过任何解释。
  这么干的原理其实也是前世的狙击小组,不过这年代没枪,所以换成箭,箭的有效射程是六十步到一百步,这个距离在两军交战时不算太长,如果有一支狙击小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混入交战的将士人群里,抽冷子狙杀敌军将领,破坏他们的指挥系统,胜负的概率或许会更倾向于己方。
  一切安排妥当后,吐蕃军的两万人马已然全部出现在视线内,前锋的数千人快接近埋伏圈了。
  “放他们的前锋过去,西面的埋伏圈在十里外,跑不了的。”顾青屏住呼吸,趴在沙地上看着不远处缓缓而行的吐蕃军。
  这是顾青第一次看到建制的吐蕃军队。吐蕃位于高原,论国力比大唐差了很多,高原作物只产青稞,商业也非常贫瘠,所以吐蕃其实是比较穷困的,只是他们的子民骁勇善战,富有侵略性,时常与大唐交战也有打劫贴补的意思。
  吐蕃军队将士的穿着很混乱,他们没有统一的服装,都是穿着皮袍戴着毡帽,手里的武器五花八门,还有抄着农具的,一路松松垮垮的行军,将士也没什么精气神,像一支刚打了败仗的残兵败将。
  但顾青不敢小看这支看起来像乌合之众的军队,大唐从立国到如今,一百多年了都没能把吐蕃揍趴下,甚至不得不默许吐蕃灭了吐谷浑,实在是吐蕃军队的战力不凡,与之交战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眼看吐蕃军的中军主力离埋伏圈越来越近,顾青心跳陡然加快,默默计算距离,全军再往前行三里左右,埋伏圈便可以发动了。
  眼睛死死盯着吐蕃军队,顾青和身旁的韩介等亲卫都很紧张,韩介的右手一直搭在腰侧的剑柄上,呼吸节奏渐渐加快。
  吐蕃军又往前走了一里,前锋数千人已快到十里之外了,但不知为何吐蕃军中忽然走出几名力士,扛着长长的牛角,吹响了呜咽的号角,冗长低泣般的号角声在苍凉的大漠上悠悠回荡。
  听到号角声,吐蕃全军皆站住了脚步,原地不动。
  顾青眼皮一跳。
  此时离吐蕃全军进入埋伏圈还差一小半,敌方主帅不知为何下令停下,这显然是个意料之外的情况。
  “侯爷,要不要更改军令?”韩介在旁边语气有些急促地道。
  顾青摇头,盯着吐蕃军道:“沉住气,看看他们停下来做什么,应该不是发现了埋伏,否则他们不会如此淡定。”
  吐蕃军停下后,很快从队伍里跑出几个骑骆驼的骑士,骑士朝左右沙丘方向行进,还有骑士朝前方而去,似乎向前锋传达命令。
  顾青皱起了眉,那几个骑骆驼的骑士行走的方向正是南北两面埋伏圈,只要他们越上沙丘,就会发现沙丘背面密密麻麻的伏兵。
  情势已然失控了,一切都超出了顾青的计划。
  看着骑士抽打着骆驼,努力地攀爬沙丘,离自己越来越近,顾青苦笑叹了口气。
  千万不能小看古代人,更不能小看古代的敌人。
  “对方主帅没发现埋伏,但他应该是对队伍左右沙丘的地形感到不安,所以派斥候先去打探……敌军主帅是个厉害人物,这是我犯下的第一个错误,太完美的伏击地形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洞,我记住了。”顾青长叹道。
  韩介宽慰道:“侯爷是第一次指挥作战,能做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了。古往今来的大战,谋略计策可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
  看着吐蕃队伍末端还剩一小半没进入埋伏圈,而敌方的斥候已离沙丘顶端越来越近,顾青遗憾地叹了口气,道:“先射杀斥候,然后发动吧,敌军后方还有一小半没进伏击圈,于阗军的沈田可能会比较吃力了……”
  韩介招手,旁边的亲卫递上一张强弓,韩介将强弓搭上箭矢,道:“请侯爷下令吧。”
  顾青点头,眼中闪过一道冰冷的杀意:“摇旗,发动伏击!”
  韩介腾地从沙丘背面站起来,手上同时将强弓拉成满月,嗖的一声,箭矢激射而出,即将爬上沙丘的敌军斥候应声而倒,只剩那匹骆驼茫然地站立原地。
  韩介射杀斥候的同时,旁边的亲卫也站上沙丘顶峰,手中飞快地摇动红色的大旗。
  远处沙丘的顶峰上,同样红色的大旗也摇动了几下,然后顶峰出现了一些模糊的小黑点,小黑点先是几十个,然后几百个,上千个,几千个……
  北面的沙丘上,号角吹响,一阵隆隆的鼓声震撼人心,在空旷的沙漠上悠悠传扬,三面沙丘冒出来无数大唐将士,正缓缓朝吐蕃军围拢。
  下面的吐蕃军大惊,在将领们的呵斥下急忙整队列阵,手忙脚乱地列出了一个不太严整的防御阵式。
  吐蕃军忙于列队防御时,三面沙丘的大唐骑兵已从顶峰俯冲而下,西面常忠率领的伏兵已跟吐蕃军前锋开始了交战。
  顾青仍趴在沙丘上一动不动,作为主帅他当然不可能亲自参与厮杀,他身旁的亲卫也不动,他们的职责是保护顾青,不是建功立业。
  眯眼看着远处西面的沙丘,三千人的大唐骑兵一个冲锋已将敌方的前锋刚刚列出的防御阵式冲得七零八落,而另外两处的伏兵一左一右对吐蕃的中军发起了冲锋。
  “尽管出了意外,但应该不会败……”顾青喃喃自语。
  伏击发动后,顾青便无事可做了,他已有言在先,具体的交战细节交给常忠这些将领,顾青不插手,所以现在顾青能做的只是等待。
  韩介古怪地看了顾青一眼,道:“侯爷应该没见过大唐将士交战时的样子吧?”
  “没见过,这不仅是我第一次指挥,也是我第一次上战场。”
  韩介笑了:“侯爷沉住气先看看,末将一直说侯爷的谋划已经很完美了,哪怕出了点意外也没关系,大唐王师的本事,侯爷亲眼见过以后便知。”
  顾青心情不太好,淡淡地瞥了他一眼,道:“你在教我做事?”
  “末将不敢,只是侯爷太追求完美了,末将能断定,今日之战我大唐必胜。侯爷设下埋伏在先,咱们又都是骑兵,而且兵器充足,每人皆配弓箭长戟和横刀,可远射可近战,此处地形又是平原开阔地带,适合骑兵冲锋作战,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全在咱们这边,若还不胜那真是没天理了。”
  韩介说着露出傲然之色:“如此精良的骑兵,就算没有任何计谋,平原遭遇也能无敌于天下。”
  顾青眯起了眼:“你的意思是我的谋划其实根本没必要,干就对了,是吗?”
  韩介一凛,急忙道:“末将不敢,侯爷误会了。”
  “骚年,清醒点,我才是一军主帅,我才有资格露出傲然睥睨的欠揍模样。”
  二人说着话,下面的战场上,三面伏兵已与吐蕃军激烈碰撞上了。
  骑兵的主要作用是冲锋,用战马无可抵挡的冲锋之势冲乱敌军阵型,一番穿插过后,敌军阵型一乱,战斗力基本丧失殆尽。
  大唐骑兵的特点是侧翼冲锋,如果比喻成人与人搏斗的话,大唐的骑兵就是一柄神出鬼没的匕首,交战正酣时冷不丁刺向敌人的肋部,一招制敌。
  鉴于大唐骑兵的作战特点,顾青特意选了此处伏击,两面是高高的沙丘,中间的低洼地带正好是敌人的必经之路,伏击发动起来后,两面沙丘的伏兵居高临下地冲锋下来,恰好从吐蕃的中军穿插而过。
  此时的顾青已将指挥权交给了常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