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650

  顾青皱眉:“听你的意思,你认识我父母?”
  张怀玉沉默片刻,道:“有渊源。”
  “他们还活着吗?”
  “……去世了。”
  顾青无悲无喜,哦了一声。
  张怀玉又道:“他们是在开元二十七年去世的。”
  顾青没吱声儿,默默算了算自己的年龄,然后明白了。他们把自己留在村里,据说是躲避仇家,躲了几年看来还是没躲过去。
  张怀玉又灌了口酒,眼睛望向苍穹,无比神往道:“你父母都是英雄,真的,我从未见过世间英雄有如二人者,一身豪侠肝胆气,虽布衣之身,豪气可傲王侯。我习武,闯荡世间,行侠客之道,皆是受你父母影响,我的技击底子也是你父母帮我打下的。”
  顾青恍然,原来张怀玉与自己的父母竟有这层渊源,原来自己竟是豪侠之后。
  心情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前世读过不少武侠小说,对里面飞来飞去的大侠很是仰慕,总觉得他们的人生很精彩,总能遇到各种恩怨情仇,也总是那么的潇洒不羁,来去如风,天下之大,皆可为家。
  然而随着年龄渐长,心中那腔热血已渐渐冷却,再看那些武侠书,终归不那么投入了,曾经有过的侠义情怀也慢慢变得冷漠,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故事,成年人历尽世态冷暖后,童话已在心中失真,它只不过是个美好的童话而已。
  顾青没想到这一世自己居然跟真正的侠客有了关系。
  “他们是怎么死的?他们的仇家是谁?”顾青忽然问道。
  父母在他心里其实还是陌生人,可他却很想知道得更多一点。
  张怀玉摇头:“你现在不必知道,就算知道了,你也没有实力去帮你父母报仇,知道太多对你没好处。”
  顾青很想说自己其实没什么报仇的念头,只是单纯的好奇。不过这话若说出来怕是大逆不道,于是忍住没说。
  张怀玉又喝了口酒,道:“只能说这么多了,你订做的铁锅何时送来?我想吃鱼……”
  顾青叹道:“我也想吃鱼,不过还要等几日,送货的货郎最近疯了,整日不干正事,天天走村串户推销陶器,这个人需要一顿拳脚来帮他清醒一下……”
  张怀玉定定注视着他,良久,忽然道:“我教你技击之道如何?”
  顾青一愣,马上拒绝:“你的意思要我拜你为师?”
  “不必,我的技击之道也是你父母打的底子,我三岁时你父母便受我祖父之托,给我泡药浴,让我扎桩,本就是你家的武艺,我代你父母传给你也是天经地义的。”
  “不了,我怕你借练功的理由揍我。”顾青礼貌拒绝。
  张怀玉嗤笑:“我就算不借练功的理由,想揍你还是一样揍你。”
  说着张怀玉忽然露出恶意的笑容:“你我算是本门弟子,我入门比你早,你应该叫我师姐。”
  顾青反应很迅速,立马冷笑道:“想得美,叫你师姐后,你更有理由正大光明占我的床了,呵,女人。”
  回头跟宋根生炫耀一下自己的机智,识破了这个女人的诡计,然后两人一起讨伐她。
  …………
  青城县。
  县衙建在县城正中的子午线上,是县城中心最繁华的位置。
  县衙分三堂,前堂断案,二堂办公,三堂为县令和亲眷自居。
  下午时分,县令黄文锦坐在二堂批阅公文。黄文锦四十来岁年纪,他是天宝三年的进士,调任青城县令已有六年了。
  执政青城县的六年里,黄文锦无功也无过,他是守成之官,保守且执拗,容不得稍微激进的变新,这种人当然也有优点,那就是很讲规矩。
  二堂的东厢房里,光线很暗淡,黄文锦搁下笔,揉了揉眼睛,疲惫地叹了口气。
  一名幕僚手执一份公文走进来,将公文轻轻搁在公案上,轻声道:“县尊,您看看这份公文,甄官署的费掌事要将石桥村的一家瓷窑荐为贡瓷,听说他已草拟了公文送进长安的甄官署了。”
  黄文锦拿过公文看了一眼,然后扔到案上,冷笑道:“莫名其妙!若被定为贡瓷,我青城县焉有宁日?届时农户们被征调,人人皆去瓷窑做工,谁来种地?谁来交赋?”
第五十八章
贡品之祸
  黄文锦不是坏官,只是保守了一点,古板了一点,这样的人充其量是个难以相处的人,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他是坏人。
  某个暴力打人还挖坑的家伙都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好村霸,黄文锦凭什么不是好人?
  至于任内的官声,在整个剑南道来说,黄文锦也不算特别出色的。
  他的性格是守成。给他一方百姓,他能保证让百姓不饿死,但无法做到让百姓们都富裕。
  这样的官无法定论他是好官还是坏官,毕竟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一样,但黄文锦对于瓷窑的看法,终究也不算是全无道理的。
  一个小地方,忽然冒出一个贡瓷,对窑主和商人来说自然是好事,它代表着源源不断的利益,但对于主政一方的县令来说,那就不是好事了。
  从贡瓷的烧制,到运送长安的过程,大唐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矩的,瓷窑的规模要大,雇佣的窑工要多,运送的过程更是车马簇簇,劳民伤财烧出那些瓷器不过是送进宫给天子和后宫嫔妃们赏玩,可长安宫阙怎知青城县这个小地方的悲苦?
  贡瓷若被定下,青城县必然会有很多农户无心种地,转而去做窑工,那么青城县每年的赋税怎么办?土地无人耕种而致荒芜,地主们闹起来怎么办?运送几千上万件瓷器去长安,要征调本地多少民夫车马?
  这里面的连锁反应太大了,贡品之事,对善于逢迎钻营的官员来说是荣幸,但对于性格正直的官员来说,心里是深恶痛绝的。
  因为贡品对地方的摧残太深了,就拿很著名的典故来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尤其喜欢吃岭南的荔枝,当今天子为了宠她,下令从荔枝采摘开始,便用快马一刻不停换人换马运来长安,要保证荔枝到长安皇宫送进杨贵妃的嘴里时,它仍然是新鲜的。
  这一道圣旨不知害得沿途多少子民家破人亡,因为这是一条霸道的产运链条,无论愿意或不愿意,都必须要按天子的意志贯彻执行,为了杨贵妃喜欢的荔枝,岭南不知废了多少农田改种荔枝,多少子民饿死或沦为流民,多少运送荔枝的人和马被活活累死。
  所以后人苏轼有一句诗形容这个著名的典故,“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说的便是这件事,用“溅血”来形容运送荔枝的过程,可见贡品之祸,何等的触目惊心。
  黄文锦害怕自己的治下青城县也将步其后尘,看到文书上的“贡瓷”二字,当即毫不犹豫地否了。
  为了全县的GDP,贡瓷之事绝不可为。
  “着人将那个瓷窑封了!”黄文锦脸现怒色,重重拂袖。
  幕僚吓得退了一步,随即又上前小心翼翼道:“县尊,封了怕是不妥……”
  “劳民伤财之恶业,封之何来不妥?”黄文锦不满地道。
  “县尊,那个瓷窑,听说是三人合伙的生意,其中一个是瓷窑的主人,一个乡村农户小子,另外二人,是本县的大商贾郝东来和石大兴。”
  黄文锦一怔:“此二人向来不共戴天,结怨久矣,怎会又合伙做起了生意?”
  “商人眼里只要是有利益,纵是杀父仇人也能坐下来一起合作的。”
  黄文锦眼中露出鄙夷之色:“果然是商人,不事劳作,只知逢迎弄巧,见利则趋,忘义逐利之辈,不可与谋也。”
  幕僚陪笑道:“县尊,不论二人关系如何,如今那瓷窑确实是他们的买卖,若是骤然关封,怕是这两位商人面上挂不住,咱们县许多商铺和农户都要仰仗他们,而且这份公文出自甄官署的掌事,甄官署之事咱们无权插手,若是封了瓷窑,怕是费掌事那里也说不过去。”
  黄文锦脸色阴沉道:“难道本官眼睁睁看着他的瓷窑开起来,雇的农户越来越多,明年本县赋税指望谁去?”
  幕僚想了想,道:“县尊若不愿本县瓷窑被定为贡瓷,不如先打听这个瓷窑的来路,将里里外外的人和事打听清楚了,再缓缓图之,将其慢慢消弭。”
  黄文锦深深看了他一眼,道:“此事便交给你了。”
  …………
  石桥村这几日喜事频传。
  村子富了,村民们口袋里有钱了,于是在十里八乡的名声便不一样了。
  当初人见人嫌的老人村,寡妇村,残疾村,如今成了众多乡邻眼里的香饽饽。
  青城县是个不太富裕的县,以农业为本的朝代,富裕与贫困完全只能指望土地,土地的多寡和良莠决定这个地方的经济。
  而蜀地多山,青城县更是山川众多,能耕种的农田太少,这便造成了当地百姓普遍的穷困,尽管盛世余韵犹存,可百姓们仍在温饱线上挣扎。
  别人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石桥村的村民走出去居然有钱消费,他们成群结队进县城买食物买生活器具,他们甚至能在县城的某个酒楼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两文钱打几斤浊酒。
  随着村民们有意无意的宣传炫耀,石桥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大早上便听见有人在村里点爆杆,顾青从睡梦中醒来,一脸的起床气,那张不高兴的脸看起来是货真价实的不高兴了。
  “谁家的动静?让不让人睡了?”顾青站在自家门口叉腰,有骂街的冲动。
  冯阿翁瘸着腿一摇一晃过来,转头呵斥身后的村民:“快去,叫袁家把爆杆撤了,不准再点,吵着顾家娃儿睡觉了不知道吗?”
  村民身形瞬间化作一道黑烟飞驰而去。
  顾青仍一脸不高兴,起床气大概要一个时辰后才能消停。
  “冯阿翁,究竟何事?村里闹腾啥呢?”
  冯阿翁呵呵笑道:“托你的福,村里人家大多有闲钱了,有些藏不住粮的家伙便抖了起来,媒婆来村里好几趟,今日刚给袁家的小子订了一门亲,是邻村一户本分人家的闺女,下月掐个黄道吉日便嫁过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