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4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1/650

  武将抱拳道:“回陛下,末将是安西军果毅都尉高朗,曾是金吾卫将领,天宝十二载奉旨调任安西至今。”
  李隆基点点头,又指着面前的首级和俘虏道:“这些都是叛军?”
  “是,陛下可派人查证。”
  李隆基环视周围的臣民,微笑着提高了声音道:“说说顾青是如何首战告捷的。”
  高朗曾是宫中金吾卫将领,自然也是玲珑剔透之辈,于是也大声道:“天宝十四载三月,安西军奉旨入玉门关平叛,五月至原州,斥候报曰叛军已攻下庆州陇州,其中叛军主力在陇州,安西节度使顾青于是定下‘围点打援’之计,先派兵马在庆州城外游弋,引陇州派叛军来援庆州,而安西军兵马则埋伏在陇州至庆州的必经之路上。”
  “天宝十四载五月初五,安贼果然派叛军两万驰援庆州,行至半路,安西军东西两面发起狙击,全歼叛军两万援军,此战斩叛军首级一万余,俘虏三千余,两万叛军全军覆没。”
  言简意赅说完经过,不远处许多臣民都听清楚了,人群中发出一阵阵惊叹赞颂声。
  李隆基提高声音本就是故意为之,在大唐国都臣民人心惶惶之时,李隆基实在太需要一场震撼的大胜来安抚长安臣民的人心了。
  这也是他下旨让首级和俘虏公然摆在武部官衙门前的原因,他要让长安的臣民都看清楚,朝廷王师不会败,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好!甚好!顾青不愧是我大唐的骁将,入关首战告捷,歼敌两万,此为大胜,朕当献俘于太庙,以告祖宗社稷。”李隆基喜道。
  围观人群窃窃私语,神情同样兴奋雀跃。
  良久,人群中忽然传出一道声音:“国有英君良将,安贼叛乱必平。”
  “没错,区区叛乱,朝廷转瞬即平,我等不必慌张。”
  “吾皇德被四海,何惧蛮夷小丑。”
  此言一出,附和者众。
  一片此起彼伏的赞颂声里,李隆基轻轻呼出一口气,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深。
  “国之良将,首战立功,朕岂能不封赏?”李隆基忽然提高了声音道:“着舍人拟旨,顾青可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中枢政事……”
  顿了顿,李隆基又补充道:“另赐黄金千两,明光铠五千件,着人送去安西军中。”
  人群再次躁动不已,臣民纷纷下拜,这回皆是异口同声赞颂吾皇恩德,良将有幸生于盛朝。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说是虚衔,但地位却堪比宰相,大唐历代宰相受封以前,官职之中必须要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名正言顺升为宰相。
  也就是说,如今的顾青已有当宰相的资格了。
  人群赞颂之时,高朗伏身下拜,大声道:“末将代顾县侯谢天恩浩荡!”
  李隆基含笑道:“转告顾青,朕很看重他,希望他能带领安西军多打几次胜仗,打出安西铁军的威风,朕必不吝赏赐。”
  李隆基笑了笑,随即脸色一整,道:“着人将俘虏献于太庙,以告祖宗社稷。”
  …………
  回到兴庆宫,李隆基的心情明显好了许多。
  安西军的首战大胜如同一剂猛药,让人心惶惶的君臣百姓忽然间对平叛充满了信心。
  外人不知道一场战争的胜利需要付出多少性命,经过多少艰苦和算计,他们看到的只是斩首多少级,俘虏多少人,仿佛王师自有天助,站在战场上什么都没干,敌人就主动引颈就戮,把军功送到王师面前。
  外行人看内行人的成功,总以为很轻易,而且态度非常的极端。
  危机临头时,以为天都要塌了,一个个惶恐不安地逃离,用各种凄婉哀怨的文艺腔调与最亲密的人用力拥抱,做最后的道别,度过的每一秒都是末日的倒数。
  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们又以为女娲突然把天补好了,从此天下恢复了太平,可以继续歌舞升平,情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对了,歌舞升平之余不妨顺嘴歌颂一下补天的女娲,英雄辛苦,英雄不凡,英雄活该活到一百二十岁。
  咦?英雄归英雄,人设如此光辉伟岸,你为什么要摸豪车?你难道想过穷奢极欲的生活?你要背弃人民了吗?不不不,摸一下都不行,豪车不是你能摸的。
  人性就是这么回事,真正的英雄但凡心胸稍微狭窄一点,都会觉得为了这些人付出青春和生命是一件多么不值的事。
  回到兴庆宫,李隆基径自去了龙池的凉亭里。
  杨贵妃仍坐在凉亭内,美眸盯着龙池发呆,不知在想什么,美艳之极的脸颊上残留着两行泪痕,神情哀恸。
  李隆基心中一疼,急忙上前握住她的手。
  她的手冰凉,像一尊失去了魂魄的雕塑。
  “娘子,好消息,顾青那小子争气,打了一场大胜仗,给朕和你长了脸面,首战歼敌两万,哈哈,朕当初说过,他就是朕的霍去病,果然被朕说中了。”李隆基高兴地笑道。
  杨贵妃努力挤出一丝笑脸:“妾恭喜陛下,愿陛下早日平定叛乱,大唐江山万年永固。”
  李隆基开心地道:“不错不错,万年永固。哈哈,安禄山,跳梁小丑尔,朕随便一个年轻臣子就能将他荡平,社稷有此柱石,朕无忧矣。”
  见杨贵妃仍没什么高兴的模样,李隆基带了几分讨好道:“朕还要多谢娘子,当年为朕引荐了顾青这位人才,顾青确实没让朕和娘子失望,这些年虽然闯过不少小祸,但大义面前从来都是站得很正的,娘子,朕刚才已加封顾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将来平叛后,朕有意让顾青进朝堂中枢,参议政事。”
  杨贵妃勉强一笑:“妾代顾青多谢陛下隆恩。”
  李隆基见她仍郁郁寡欢,当然清楚自己今日早间说的那番话太伤人了,此时非彼时,此时有了安西军大捷的消息,李隆基对平叛的信心强了很多,想想早间隐隐指责杨贵妃美色误君之类的话,确实有些不妥。
  她哪里误君了?安禄山叛乱不过是一场小风波而已,转瞬可平,为何要对恩爱多年的娘子说出如此绝情的话呢?
  身为帝王,李隆基当然也要体面尊严的,道歉服软的话说不出口,只能握着她的手柔声道:“安西军大捷的消息传遍长安,臣民皆喜,朕决定今夜召集群臣饮宴,遥贺顾青首战大捷,娘子也当共襄其会,回宫好好打扮,朕可为娘子画眉……”
  杨贵妃垂下眼睑,低声道:“是,妾这就回宫换装。”
  见杨贵妃盈盈告退,郁郁寡欢地离开,李隆基沉沉叹了口气。
  夫妻间一语伤人,往往便是难以愈合的裂痕,不知要花费多久的时光才能忘掉这件不愉快的事。
  看着杨贵妃的背影消失在龙池边,李隆基萧然叹道:“高将军,你说男女之情为何物?为何总是令朕喜怒难抑呢?”
  身后的高力士笑道:“陛下,老奴可不懂男女之情,太真妃今日有些不悦,陛下多哄哄也就好了。”
  李隆基嗯了一声,哂然笑道:“不过反过来想想,娘子喜怒形于色,正是本性流露,不像宫里别的妃子,一副惶恐不安的样子,朕不管说什么做什么,她们都唯唯应诺,不敢说半个不字,这些女人未免无趣,还是娘子好,在朕面前性情真实,令朕着迷。”
  高力士呵呵陪笑,这方面他不擅长,实在无法说出什么有营养的话。
  李隆基沉默片刻,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安西军是后发入关,刚到关中便告大捷,哥舒翰,安重璋他们这些人在做什么?为何不见一点好消息给朕?”
  高力士躬身道:“叛军至今占据黄河南北许多郡县,哥舒翰奉旨领河西军转战于黄河南岸,安重璋自庆州被陷以后,率残部突围而去,不知所踪,或许正收拢残军,继续与叛军在关中周旋。”
  李隆基冷哼道:“说起来都是国朝名将,却不如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看看顾青的安西军,再看看哥舒翰和安重璋,哼!废物!”
第四百五十四章
兵指潼关
  帝王是否刻薄寡恩,往往一句话就能看出真性情。
  如果说人的本性是自私阴暗的话,那么帝王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他的自私本性会被无限放大,一语出口,闻者如坠冰窖。
  人家在外面为他打生打死,却换来他一句“废物”。
  究其根本,这种人总是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爹,全世界都应该毫无道理的孝敬他。
  饶是跟随李隆基多年的高力士,此刻不由也心凉了一下,忍住心头不适,低声道:“陛下,河西军今早有奏疏,哥舒翰似已患了风疾,不克行军,出征路上是被将士们抬着走的……”
  李隆基一怔,接着恨恨地跺脚道:“果真是废物!早不得晚不得,偏就这个时候得了病,以为朕是傻子吗?”
  高力士轻声道:“听说早在出征以前就有大夫瞧过了,哥舒翰还在凉州城时便已得了此病,本来已有迹象但他没在意,后来是顾青调任回安西时路过凉州,见哥舒翰气色不对,暗暗请了大夫看了一眼才确定的,应该……不是作伪吧?”
  李隆基有些愕然:“他真得了风疾?”
  高力士道:“奏疏上是这么说的。”
  李隆基叹气:“好好一员虎将,怎会得风疾呢?高将军,派个人去河西军传旨,赏哥舒翰黄金百两,赐田五百亩,请哥舒翰勉为其难继续征战平叛,待平叛之事稍定后,朕将他调回长安休养。”
  高力士领旨刚要退下,李隆基又叫住了他。
  沉吟半晌,李隆基缓缓道:“传旨时顺便派个太医去,给朕看看他的风疾有多严重,尽力治疗。国朝名将不可有失啊。”
  高力士浑身一颤,抿了抿唇,仍恭敬地领旨告退。
  …………
  陇州城,刺史府。
  怒极的安禄山将手中的酒盏狠狠摔落在地,接着手掌往下虚切,前堂跪着请罪的何千年尚未反应过来,已被身后的安禄山亲卫手起刀落斩下了首级。
  安禄山神色不动,肥厚臃肿的嘴唇只吐出冰冷的一句话。
  “废物!全军覆没竟有脸回来。”
  陪坐前堂内的史思明心中一凛,见安禄山那张丑陋的脸和闪烁着凶光的眼睛,史思明抑下畏惧之心,脱口道:“节帅杀得好!败军之将毫无气节,不在败阵前自刎谢罪,还有脸回来求饶,委实该杀!”
  安禄山冷冷瞥了他一眼,这一眼吓得史思明后背寒毛倒竖,惊出一身冷汗。
  亲卫收拾着前院内何千年的尸首和满地鲜血,安禄山神情不动,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案,喃喃道:“顾青……呵,原来是顾青。好手段,好谋略,是我轻敌了,活该有此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1/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