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5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2/650

  “怎……怎么过的?”
  顾青拍了拍他油腻的肩,叹道:“虽然有些屈辱,但屈辱中透出那么一丝快乐,快乐中又带着几分心酸,心酸中夹杂着一点爽歪歪……”
  李司马惊呆了:“爽……歪歪?”
  “总之,一言难尽。”
  李司马感动地道:“公爷受委屈了,下官愿为公爷分忧,以后这种赚钱的活儿下官愿代劳,多苦多累都不在乎。”
  顾青好奇地道:“你家娘子也是富婆吗?”
  李司马愕然摇头,随即浑身肥肉一颤,震惊地看着他。
  顾青脸色顿时有些尴尬,好像不小心暴露了什么……
  …………
  第二天一早,马燧率五千兵马赶回大营复命。
  昨夜从商州城败逃出去的叛军果然从西面城门直奔长安方向,被预先埋伏好的马燧所部狙截于路中,两千叛军一个不剩,全部被歼灭,贼首李立节亦被马燧亲手斩下了首级。
  马燧献宝似的将新鲜还滴着血的李立节首级捧到顾青面前,顾青立马后退几步,忍不住犯了恶心,皱眉嫌弃地让马燧拿远点。
  这些年顾青指挥的战事不少,不是没见过死人首级,有些东西其实不可怕,它只是让人恶心,如同前世的低劣恐怖片一样,贩卖的不是恐怖惊悚,而是那些流血流脓屎尿屁之类的东西,让人吃不下饭。
  按规矩领赏,战功记入功劳簿,马燧欢天喜地拎着首级去后军找文吏了,背影像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捧着一条锦鲤,年画儿似的,特别吉祥如意。
  攻下商州城后,顾青下令全军城外休整两日。
  第二天正打算擂鼓聚将,商议分兵之事,杜鸿渐快步赶来,一脸喜意地向顾青禀报了一个消息。
  十日前,天宝十五载八月廿二,太子殿下李亨在灵州即大唐即皇帝位,登基称制,灵州及朔方节府官员皆参加了登基大典。
  大典当日,礼部官员奉旨当众宣读了郭子仪,安重璋,顾青等手握兵权大将军和节度使们拥戴李亨称帝的奏疏,灵州臣民三请,太子三辞之后,终于忸忸怩怩地在灵州登基了。
  李亨登基以后,第一道诏命便是尊远在蜀中避祸的李隆基为太上皇,并改元“至德”,从登基那一刻起,大唐不再循天宝年元,而该称至德元年了。
  第二道诏命,则是号召天下兵马向关中进军,平定安氏父子叛乱,除贼平叛,收复被叛军占领的城池和土地,河清海晏,兴复大唐盛世。
  登基之后,在灵州准备了几日,李亨御驾亲征,领朔方军三万南下,五日前收复原州,如今正准备进攻庆州,至此,朔方军与安西军两支平叛王师对叛军的南北夹击之势已成。
  杜鸿渐禀报过后,忐忑地看着顾青的表情,生怕他突然反悔,不愿拥戴李亨为新君。
  以顾青如今的地位和手中的兵马,若他真反悔了,李亨这位新登基的天子日子可不好过,严重点说,他这位新天子是非法篡位,只要顾青登高一呼,李亨就会变成过街老鼠,登基成了一场笑话。
  幸好,顾青并没有反对的意思。
  不仅没有反对,顾青还露出喜色,当即下令擂鼓聚将,将军中大小将领全部聚集于帅帐外,然后顾青带头,面朝北方双膝跪拜,遥贺大唐新君即位,并表示愿为新天子效忠。
第五百五十五章
爵封国公
  李亨的新朝廷仓促组建,李亨匆匆忙忙在灵州这个边远小城即位,看起来有点草台班子的意思。
  明明是天胄正统,登基的场面和仪式却让人看起来有些心酸,连安禄山都不如,怎么看都像是一线大明星跑去偏远小县城楼盘剪彩商演的即视感。
  新帝创业未半,而中道缺钱……
  不过顾青该给的面子一定要给,他暂时没有谋朝篡位的心思,只要不削他的兵权,他愿意老老实实当一个臣子,不一定是忠臣,但绝对不主动惹事儿。
  领着常忠,沈田,李嗣业等将领面北而拜,齐声恭贺新君登基,吾皇万岁,既寿永昌。
  顾青高呼得带劲,后面的将领尽管对谁登基即位没什么兴趣,但也跟着顾青高呼,只是看起来有些没精打采。
  杜鸿渐和李辅国在一旁跟着跪下,见顾青的神态如此恭敬,显然不会反悔了,不由心花怒放,迅速与李辅国对视一眼后,彼此会心一笑。
  终于确定安西军稳了,顾青暂时看不出有不臣之心,天子的皇位算是稳固了大半。
  杜鸿渐和李辅国来安西军就是奉了李亨之命,监视顾青和安西军的一举一动。
  安西军平叛的战事李亨固然关心,但相比之下,李亨更关心顾青是否仍忠于大唐皇室,忠于他这个新登基的天子,为了笼络顾青,李亨甚至连南方去年的赋税都痛快给出去了,可见顾青的态度对李亨的即位多么重要。
  今日看来,杜鸿渐和李辅国的任务顺利完成,他们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回到李亨身边了。
  顾青率众将遥拜新君后,杜鸿渐从怀里掏出一道圣旨,当众宣念起来。
  圣旨是李亨拟的,内容是封赏加恩群臣,排在圣旨第一位的是郭子仪,被封朔方节度使,领兵部尚书,平中书门下平章事,恩眷之隆,令人羡慕。
  第二个加封的便是顾青,顾青被加封为蜀国公,增实食邑五百户,仍是太子少保和光禄大夫,同时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不仅是顾青,顾青麾下的主要将领诸如常忠,沈田,李嗣业等人,都加封了某卫大将军的官职,常忠更是遥领了兵部侍郎一职,这道封赏圣旨可谓雨露均沾,皆大欢喜。
  杜鸿渐念完圣旨后,顾青呆怔片刻,接着有些想笑。
  老子玩弄心眼想方设法夺顾青的兵权,兵马副元帅之职死活不愿给他,然而儿子为了登基当皇帝,什么都不顾了,非常痛快地将副元帅之职给了他。
  父子两人前世不知谁是谁的债主,相爱相杀大半辈子,互相拆台拆得非常彻底。
  接过杜鸿渐手中的圣旨,身后的将领们纷纷欢呼起来,然后上前恭贺顾青爵晋国公,又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从此安西军不再被任何人节制。
  恭贺过后,将领们又互相道贺,这次大家皆有封赏,安西军中的高级将领几乎人人都是某卫大将军,左卫右卫金吾卫什么的,安西军的风光今日到达了巅峰。
  过场走完,顾青请杜鸿渐和李辅国帅帐内叙话。
  进入帅帐后,顾青又客套了几句,满怀深情面北再次感谢皇恩浩荡,顾某何德何能巴拉巴拉之类的废话,听得杜鸿渐这等官场老油条都有些不耐了,顾青这才意犹未尽地收功,说起了正事。
  “朔方军才三万兵马,南下收复关中城池恐怕不容易吧?”顾青问道。
  杜鸿渐叹道:“当然不容易,陛下也是无奈之举,当初与公爷商定南北夹击的战略,陛下的谋臣在灵州时商议了很久,最后都觉得公爷的战略是最正确的,就算兵力战力不足,陛下也得咬着牙配合公爷完成这个战略。”
  顾青又问道:“郭老将军呢?他有何看法?”
  杜鸿渐道:“陛下虽说御驾亲征,但朔方军实际上是郭老将军掌握,他也觉得朔方军兵力不够,收复关中力所不逮。所以一个月前郭老将军便上疏建议向北方回纥借兵……”
  顾青不动声色地道:“回纥可有答复?”
  “有答复,他们愿借兵五万助王师平叛,收复关中河北,但他们有条件……”
  顾青眼睛眯了起来,沉声道:“什么条件?”
  杜鸿渐迟疑了一下,道:“回纥葛勒可汗素来仰慕大唐,回纥数代可汗对大唐尚算忠心,葛勒可汗愿遣叶护太子率五万精兵南下与王师会合,助陛下平定叛乱,但回纥是北方游牧国,其国野蛮且贪婪,出兵自然需要一些好处的,葛勒可汗送来书信说,王师收复长安后,请天子答应回纥兵在长安城内抢掠三日,三日抢掠所得皆归回纥……”
  顾青神情有些冷峻:“天子答应了?”
  见顾青脸色不对了,杜鸿渐急忙道:“天子与朝臣尚在商议,没给出答复。”
  顾青冷笑道:“天子刚即位,便允许异族蛮夷抢掠治下子民的财产,而且抢的还是国都长安,天子若真答应了,天下百姓如何看他?大唐天子的威严何在?就算平定了叛乱,他坐在皇位上不怕被人戳脊梁骨吗?”
  杜鸿渐见一直很好说话的顾青突然变了脸,心情顿时忐忑起来,讷讷不敢言。
  李辅国心中也有些不安,陪笑道:“顾公爷息怒,这不还在商议吗?一切尚未定论,对于回纥的无理要求,陛下其实也不愿答应的,只是麾下将寡兵少,如今的大局是,一切以平叛为重……”
  顾青摇头道:“李司马,此事与大局无关,与天子的德行有关。天子登基本就仓促,天下士子不明真相,或许已经惹起了非议,如此情形下,天子还默许异族兵马抢掠长安,抢掠一座城池的百姓看似是小事,但事情是不可能瞒住天下人的,若被天下人所知,天子必被士子百姓口诛笔伐,说得严重点,连天子皇位都会被人质疑,此举弊大于利,绝不可答应。”
  杜鸿渐小心地看了看顾青的脸色,道:“顾公爷,您承诺过,愿拥戴天子即位的……”
  顾青一怔,立马听出了杜鸿渐话里的意思,不由失笑。
  杜鸿渐以为他突然反悔了,改变了主意不愿拥戴天子,刚才这番话不过是顾青找的借口而已。
  叹了口气,顾青悠悠道:“杜侍郎,你觉得我和安西军浴血厮杀,与叛军生死相搏,到底是为了什么?”
  杜鸿渐立马道:“当然是为了大唐社稷。”
  顾青缓缓道:“也算是为了社稷吧,其实我们流血,战死,豁命厮杀,为的只有四个字,‘朗朗乾坤’。”
  “让社稷恢复太平,让子民过上好日子,让将士们卸甲归田,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天下从此安宁太平,不再有战乱之祸,这是我为之努力的动力。”
  “杜侍郎,你我是臣,陛下是君,很多年前,太宗先帝说过,‘水亦载舟,水亦覆舟’,手握权力的人对这句话若感到敬畏,江山便败不了,但陛下做的,却与这句话完全相悖了。”
  顾青冷下脸,道:“回纥蛮夷如此无理的要求,根本不可能答应,我却不知陛下和朝臣们还在商议是何道理?你们难道真打算答应吗?若真让回纥兵在长安城肆意抢掠三日,陛下回长安时不怕百姓沿路对他唾骂吗?”
  见杜鸿渐和李辅国沉默不语,顾青叹道:“罢了,此事不是你我能决定的,我会马上上疏天子,谏止陛下行此不仁不义之事,回纥若愿借兵,陛下可允从国库中调拨送予粮食钱财,借兵需要付出代价,代价可以由朝廷出,但绝不能祸害百姓。”
  杜鸿渐唯唯应了,接着小心地道:“顾公爷……不反对天子即位吧?”
  顾青意兴阑珊地摇头,他已懒得解释。
  皇帝一心念着皇位,臣子一心念着立功升官,他们的心里从来没装过百姓,这样的君臣,多说一句话都是浪费口水。
  心中的意志愈发坚定了,平叛之后,顾青还需要掌握更大的权力,权力大到能够决定天下所有的事,绝不让任何一个糊涂昏聩不仁不义的政令走出宫闱。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2/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