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5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6/650

  …………
  深秋的长安,秋风萧瑟,万物俱寂。
  笔直宽敞的朱雀大道上铺满了落叶,秋雨绵绵已下了半个月,给这个多事之秋更添了几分寥落之气。
  天刚亮,兴庆宫的宫女宦官们仍在打扫宫院,李亨揉着隐隐发痛的太阳穴走出殿门,看着殿外淅沥沥的秋雨和阴沉的天气,李亨叹了口气,神色愈见疲惫。
  李亨已整夜未睡了,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节,李亨不得不勤勉秉政,一旦稍有懈怠,宫外的敌人会将他吞噬得连皮都不剩。
  宦官李辅国躬着身子悄然上前,心疼地道:“陛下快去歇息吧,今日罢朝,陛下正好睡个整觉,瞧您的气色不好,都瘦了一大圈了。”
  李亨忧心忡忡地道:“内忧未消,外患未除,朕如何安睡?”
  李辅国轻声道:“陛下当保重身子,才能从容应对忧患,您的身子若垮了,可就万事皆休,奴婢斗胆,请陛下移驾寝宫安歇。”
  李亨看了他一眼,道:“朕嘱你设察事厅,最近可有眉目?京中朝臣的府邸都有安排眼线?”
  “大多安排了,有的是杂役,有的是护院,但是……顾青的府邸却无法安排人进去,他府里的下人不多,而且亲卫把控特别严格,奴婢恐生事端,不敢贸然行事,若激起顾青的反心,奴婢便是大唐的千古罪人矣。”
  李亨嗯了一声,道:“此事不急,以稳妥为上。”
  李辅国又道:“陛下,昨日蜀中有奏报,太上皇已动身赴长安,约莫再过半月便回来了。”
  李亨的脸色又阴沉了几分,冷冷道:“告诉礼部,按礼制迎太上皇之驾,迎归太上皇需要怎样的礼仪,由礼部商议后奏于朕,礼仪必须隆重,但……不可逾制。”
  李辅国明白了他的意思,急忙应了。
  李亨脸色难看,李隆基回到长安后,或许会成为他心里的一根刺,甚至……会给刚刚太平安宁的长安城掀起一场风浪,而那个顾青,必然会在浪里游啊游……
  禀奏了几件事后,李辅国再次催请李亨去睡,李亨此时也有了困意,伸了个长长的懒腰,呵欠连天正准备回寝宫,谁知又有一名宫人来奏,李泌和郭子仪相携求见。
  李亨苦笑道:“看来是天意,今日朕怕是无法安睡了。”
  宫人领来李泌和郭子仪,李亨在兴庆正殿旁的偏阁中召见二人。
  至德朝的一文一武两大重臣相携而来,所奏必是大事,李亨挥退左右,殿阁内只剩君臣三人。
  李泌开门见山道:“陛下,臣有事奏。”
  “奏来。”
  “叛军退回河北,朝廷本应起兵继续北进平叛,奈何安西军坚辞抗命,但叛军一日不除,大唐社稷一日无法安宁,臣左思右想,决定向陛下请奏,如当初在灵州时商议时一样,臣想以朝廷的名义向回纥借兵,助大唐剿平叛乱。”
  李亨望向郭子仪,郭子仪面色不变,捋须阖目,仿佛没听到一般,李亨心中顿时了然。
  看来郭子仪不太乐意向回纥借兵,他与李泌之间的政见不一,有了冲突。
  “回纥借兵……自无不可,但回纥人的条件太高,朕无法接受。”李亨叹道。
  “陛下,臣可与回纥人再谈谈,当初回纥人说,朝廷除了供应他们的粮草和兵器外,还要允许他们在长安城内抢掠三日,如今陛下已还都长安,正是争取天下民望之时,断不可能答应如此过分的条件,臣愿跟他们谈一谈,或者……国库里调拨出一笔钱财给回纥人,不知陛下可愿答应?”
  李亨沉吟思索,神情犹豫不已。
  良久,李亨望向郭子仪,客气地道:“郭老将军的意思呢?”
  郭子仪睁开眼,缓缓道:“老臣以为,占据北方的叛军其实已是强弩之末,不必劳烦回纥汗国出兵了,如顾青前日殿上所言,待明年开春后,安西军便会开拔北进,彻底平定北方叛军。”
  李亨冷笑道:“顾青的话,朕能信吗?”
  郭子仪却点了点头,道:“老臣是粗鄙武将,朝堂上如何争斗老臣不管,但老臣确信顾青不是失大义之人,就算日后顾青与陛下之间发生什么,但那是平叛以后的事了。大义当前,顾青一定不会让天下人失望,他说明年开春出兵,那就一定会出兵。”
  李亨摇头,缓缓道:“安西军是虎狼之师,顾青也有虎狼之心,安西军不愿离开长安,就是为了接管长安城的防务,未来还不知他会做出什么,朕实在不敢相信明年开春后顾青会答应出兵。郭老将军,您的话说得太满了。”
  李泌也望向郭子仪,道:“郭老将军,下官的想法与陛下的一样,安西军如今已自成一国,朝廷宣调已对他们无用,下官也不信顾青会出兵,他和安西军的利益,在于占住长安,平叛不符合他的利益。”
  郭子仪叹道:“陛下与李先生皆不信安西军会顾全大义,然而这两年平定叛乱之战,从函谷关到颍水,从襄州城到潼关,叛军被打得阵脚大乱,不得不退回河北。安西军付出巨大的牺牲,将士伤亡折损上万,若顾青并无大义之心,他为何要与叛军拼杀?留在南方坐等朔方军和叛军两败俱伤不是更符合他的利益吗?”
第五百九十八章
前锋北渡
  “忠”这个字眼的范围很广,要看所忠的是什么。
  有的是忠君,有的是忠国,还有的只忠于自己,每一个意思都不一样,从而做出的事情也大相径庭。
  顾青的答案有点复杂,之所以走到如今的地步,最初的初衷是看到李隆基把江山玩坏了,怒其不争之余,不顾一切地升官晋爵,为的就是掌握权力,参与到朝堂中来,为百姓们做点什么。
  顾青的答案有很多,但其中绝不包括“忠君”,这是古往今来最愚蠢的一种方式,帝王如果尚算英明,不妨老老实实在他治下当个盛世小民,凑凑活活过完一辈子,帝王如果昏聩,那就拉下去,换人。
  李亨不懂顾青,郭子仪也不懂。
  顾青就算有反意,也不是为了自己当皇帝而反,他有更高的目的。
  李泌更不懂顾青,作为李亨的重要谋臣,他只需要懂李亨。
  “陛下,顾青手握安西军,其人羽翼已丰,随时有可能对陛下做出不可言之事,臣以为,不管怎样的原因,顾青的权势必须被扼制,否则臣权迟早会驾凌君权之上,难道大唐天子以后只能承仰权臣之鼻息了吗?”
  这番话顿时刺中了李亨的心脏。
  皇权是他最看重的,等了半辈子,眼巴巴地等着父皇蹬腿前把皇位传给自己,谁知这位父皇越老越精神,迟迟没有蹬腿的迹象,再这么耗下去,李亨真的好担心耗不过父皇,那时白发人送黑发人,父皇在他坟头欢快地蹦迪……
  于是趁着天下大乱,他连传位诏书的流程都懒得管了,擅自在灵州登基称帝,一夜之间成了大唐天子,尽管得位不正,至少这个皇位他坐上去了。
  如此在意的皇位,哪怕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仓促地坐上去,可见李亨对皇位的欲望到了何等地步。
  然后呢,顾青冒出来了,而且越来越强势。
  照这个势头继续下去的话,皇位将会越来越不稳,顾青恐怕迟早会推翻他。
  等了半辈子的皇位,好不容易坐上去了,不到一年时间,李亨焉能甘心被推翻?
  见李亨眉目间已现阴沉之色,李泌趁势道:“陛下,安西军需要制衡,天下能制衡安西军者,不在长安城,也不在关中,而在北方。”
  “北方有回纥汗国,还有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叛军,若能将他们收为己用,顾青便不敢对陛下行叛逆之事,所以臣以为,向回纥借兵是必须的,引回纥兵来戍卫长安,逼安西军交出长安防务,最后慢慢削弱安西军内部,若能消除这个威胁,陛下的皇位稳了,向回纥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郭子仪冷冷道:“回纥兵接管长安防务,化外蛮夷不知礼义廉耻,纵兵公然在城内抢掠百姓,陛下的皇威岂不是大受打击?天下士子和百姓将如何议论陛下?”
  李泌看了他一眼,笑道:“一切可以谈的,回纥需要钱财粮草,大唐可以给他们,从国库中拨给,与他们约定不准私下抢掠,违者治以重典,花钱保皇位,也不算失了大唐的体面。”
  郭子仪叹了口气,沉着脸没再说话。
  话说到这个地步,他终于听懂了。
  平叛什么的,并不重要,天子欲借回纥兵,是为了制衡安西军,与平叛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事关皇权,久经风浪的郭子仪非常明智地选择了闭嘴。
  他打心底里不想掺和皇权之事,这种事掺和多了,哪怕站队没问题,最终的下场也不一定好得了。
  见郭子仪选择了闭嘴,显然是默认了向回纥借兵一事,李亨与李泌顿时愈发兴奋了。
  君臣二人一拍即合。
  “条件还是要谈一谈的,朕的底线是,可以从国库拨给钱财粮草作为借兵的酬劳,但绝不允许回纥兵在长安城抢掠……”李亨沉声道。
  李泌垂头道:“臣会与回纥汗国的使臣谈,臣还向陛下举荐一人,此人勇猛不凡,与回纥各部落皆有交厚,可为大唐在其中牵线搭桥,促成此事。”
  “卿所荐何人?”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
  …………
  重伤在身,不克出行。
  可是顾公爷怎能每天躺在床榻上不动弹?再装下去人会疯的。
  于是顾青画了图纸,请工匠做了一辆木制的轮椅,轮椅的座椅,车毂,避震都做得非常精美。
  段无忌在后面推着轮椅,顾青坐在上面,以段无忌这文弱书生的力气,推动起来也不觉吃力。
  院子里转了两圈,顾青若有所思道:“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段无忌苦笑,今日来府上蹭饭,谁知刚进门便被抓了苦力,被顾青逼着推轮椅,尽管能推动,但总归是耗力气的活儿。
  “公爷觉得差了什么?”
  顾青拍了拍大腿,恍然道:“是了,差了一把鹅毛羽扇!”
  扭头指着一名路过的丫鬟,顾青大声道:“去给我弄一把鹅毛羽扇来,限时一个时辰,快去。”
  丫鬟吓坏了,站在原地手足无措,一脸无助地哆嗦。
  “抖啥?我能吃了你?被我吃的女子至少也应是国色天香,你瞅瞅你的样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6/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