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650

  李亨冷冷道:“可是若朕不向回纥借兵,朕可能根本没有‘一生’的时光,顾青的刀剑都快顶到朕的鼻子上了,明白吗?”
  仆固怀恩黯然一叹,不敢再谏,他已知道了李亨的选择。
  …………
  仆固怀恩当天进了长安城,在兴庆宫短暂停留了两个时辰后,又马上率领骑队出了长安,向北方疾驰而去。
  就在仆固怀恩从长安城出发后不久,一骑快马风驰电掣入了长安城,径自朝兴庆宫飞驰而去。
  一个时辰后,李亨率文武百官出城,恭敬地站在城门外,千余人的文官武将队伍鸦雀无声,静静地等待。
  不知等了多久,远处一支骑队打着仪仗旌旗缓缓行来,骑队将士的头盔上插着一支天鹅翎羽,正是大唐独有的大内禁军羽林卫铠甲制式。
  羽林卫只是骑队前锋,后面的中军队伍出现在众人视线内,打扮光鲜的宦官宫女步行在前,手里捧着如意,金盆,旌节,屏扇等仪仗用物,仪仗后方,一乘豪奢至极的天子车辇缓缓行来,车辇上的珠帘低垂,车辕栏杆上,一名年迈的老宦官扶着栏杆,随着车辇微微的颠簸而身形微晃。
  车辇行至李亨面前停下,李亨整了整衣冠,上前三步朝车辇躬身行礼,大声道:“朕恭迎父皇归京,并率文武百官拜见太上皇陛下。”
  李亨身后的文武百官纷纷躬身行礼,口称“太上皇”。
  车辇内没有任何动静,李亨和群臣也迟迟不敢起身,一直保持着行礼的姿势久久不动。
  许久以后,站立车辇栏杆边的老宦官深深地看了躬身的李亨一眼,然后轻轻地掀开了车辇的珠帘,车辇内,老态龙钟的李隆基仍然穿着黄袍,面无表情地看着面前朝他行礼的君臣,久久凝视不语。
  李亨保持着行礼的姿势,再次大声道:“朕,率百官臣工,恭迎太上皇陛下归京。”
  李隆基终于开口,语气冰冷地道:“李亨,你在朕的面前称‘朕’?”
  李亨肩膀微微一缩,安禄山叛乱以前,李隆基对东宫既戒备又打压,当了二十几年太子,李隆基不知对李亨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积威甚深,久难消弭,此刻李隆基的一句话,便令李亨埋藏于心底的敬畏再次抬头。
  见李亨似有惧意,身后的李泌忽然咳嗽了一声。
  李亨顿时回过神,想到今时已非往日,城头早已变换大王旗了。
  于是李亨神态恭敬,但语气强硬地道:“太上皇陛下,朕受臣民拥戴,不得已登基,故,可称‘朕’。”
第六百章
君臣父子
  创造了历史的两代帝王父子,在长安城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第一次正面交锋。
  两代帝王,新旧交替,却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在李隆基不知情的情况下,李亨擅自称帝,换了和平年代,李亨必被天下人口诛笔伐,视为大逆之举。
  可是微妙之处在于,安禄山攻陷关中前,李隆基这位真正的帝王带着皇子公主跑了,扔下了关中和长安的百姓饱受战火荼毒,为了活命,这位太平天子什么都顾不上了。
  而李亨,尽管在平叛之战中并无建树,可他至少没逃,在灵州指挥朔方军与叛军零星交战,最后与安西军的南北夹击战略以及潼关决战,朔方军都有参与,哪怕朔方军干得不怎么光彩,可他至少干了。
  两代帝王一比较,天下士子和百姓的心情就有些复杂了。
  真正的天子跑了,李亨在灵州仓促称帝看起来却没有那么大逆不道,在很多人眼里,李亨是临危受命,他在力挽狂澜,称帝只是让关中和朔方地区有一个完整的朝廷,用以指挥大唐的军队与叛军交战。
  在这样的前提和情势下,再加上李亨原本就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于是李亨擅自称帝的大逆之举竟轻易地被臣民原谅了,就连朝堂里最重礼制的朝臣们也无法指责他不对。
  老皇帝跑到蜀中避难,天下群龙无首,总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拥戴太子即位为新君,有何不对?
  除了没有传位诏书,一切都没问题。
  大唐的臣民对皇帝的包容度其实是很高的,李世民弑兄杀弟证道,臣民虽一片骂声,最后也还是接受了,李隆基登基也是率兵闯宫,踏着满地鲜血走向皇位,有这两位帝王珠玉在前,李亨的登基相比之下简直是和风细雨吹面不寒了。
  李唐皇室的胡人血统让皇位的交替更像养蛊,信奉的是弱肉强食,谁能把弱的那个吃掉,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强者。
  算起来的话,李隆基与李亨的皇位交接简直是难得和谐的场面,和谐得连朝臣们都有些不适应,眼巴巴地盯着两位帝王的交锋,心里都在暗搓搓的期盼他们当场抄刀互砍……
  势不如人,李隆基纵是开创盛世的君主,在情势面前只能选择妥协。
  回到长安之前,李隆基已派人打探清楚,接管长安城防务的是安西军,而接管宫闱的是朔方军。
  木已成舟,李亨已是事实上的大唐天子,李隆基如果再不识相的话,他相信李亨有能力把他这个太上皇变成死太上皇,过不了几天他就会突然暴毙于宫中。
  “罢了,李亨,你好自为之,天子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是你。”李隆基叹了口气,目光飞快在李亨身后的人群中搜索,看到身穿紫袍的顾青站在人群中,李隆基的眼中闪过一抹复杂之色。
  李亨微笑,躬身道:“朕护送太上皇回宫。”
  李隆基沉声道:“朕还是住兴庆宫吗?”
  “是,朕已命人将兴庆宫清扫干净,太上皇老了,该颐养天年了。”
  李隆基又问道:“你住哪里?”
  “应朝臣所请,朕住太极宫,与太上皇相隔不远,朕可随时入兴庆宫给太上皇问安请益。”
  看着面前这个自信且沉稳的儿子,再也不复当年唯唯诺诺如履薄冰的模样,如今的他已是天子,不再是太子,李隆基心头五味杂陈。
  一切真的不一样了。
  “李亨,朕住进兴庆宫后,还能出宫吗?”李隆基沉声问道。
  李亨微笑道:“当然能出宫,太上皇不必多虑,朕会好好侍奉太上皇,让您安享晚年。”
  李隆基脸上忽然浮起一丝古怪的笑意:“你啊,呵呵,还是嫩了点儿,朕之幸也,却是社稷之不幸也。”
  懒懒地挥了挥手,李隆基丝毫没有与群臣招呼的兴趣,这些人已不再是他的臣子,而是李亨的臣子。
  “回兴庆宫吧,朕累了。”
  说完李隆基拂袖转身,走进了车辇。
  李亨与群臣纷纷避让一旁,让车辇入城。
  熙攘的人群里,顾青随着群臣缓步慢行,心中有些无聊,只想赶快结束这一切,然后回到自己家补个回笼觉。
  走了没几步,顾青忽然被人叫住,回头一看,却见高力士站在道路旁含笑注视着他。
  故人相见,今非昔比,顾青心情复杂地上前行了一礼。
  “高将军,蜀中一别,久违了。”
  高力士的表情更复杂,打量顾青许久,幽幽叹道:“终非池中之物,风云际会便化龙。顾公爷,别无恙乎?”
  顾青也在打量他,高力士苍老了许多,当初顾青率军救杨玉环时,高力士还算健壮矍铄,可如今再见,他已是白发苍苍,身形佝偻了许多,眼睛一片浑浊,像笼罩了一层永远散不去的浓雾。
  “高将军,您老了许多,这两年辛苦您了。”顾青叹道。
  高力士眼眶一红,急忙忍住,强笑道:“侍奉陛下是老奴的本分,谈何辛苦。倒是顾公爷,这两年风华愈茂,与当年那位刚从蜀中山村走出来的少年完全不同了。”
  顾青听出高力士话中有话,不由苦笑道:“高将军有话直说,太上皇对臣有知遇栽培之恩,臣一直感念在心,不敢或忘。”
  高力士擦了擦泪,泪中带笑道:“顾公爷能说出这句话,可见不忘君臣旧情,也不枉陛下对公爷的信任。老奴奉陛下旨意,请顾公爷赴兴庆宫花萼楼,陛下设宴相待。”
  顾青笑道:“臣这就去,高将军,请。”
  高力士连道不敢,二人谦让一番后,同乘上顾青的马车,悠悠地朝兴庆宫行去。
  …………
  兴庆宫,花萼楼。
  久违的殿宇楼阁,久违的满堂盛宴,只是殿内少了莺歌漫舞,也没有了欢声笑语。
  当年在这座花萼楼内,安禄山跳胡旋舞,李隆基长发披散鼓以和之,杨玉环高坐明堂恣意欢笑,大唐盛世在那一刻达到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巅峰。
  从那一刻以后,盛世急转直下,跌落深渊。
  史学家以安史之乱为大唐盛世的转折点,但是在文人的眼里,转折点应是花萼楼内安禄山的那支胡旋舞,一曲舞罢,盛世倾颓。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以一舞为终曲,或许更符合文人心中浪漫的情怀。
  时隔数年,物是人非。
  顾青不是独自入的兴庆宫,他带了兵马。
  除了亲卫,他还带了两千安西将士。
  李隆基与李亨不同,李亨大半生都活在他父皇的阴影下,以至于当了皇帝后,性子仍有些懦弱优柔,但李隆基不一样,他是杀伐果断的帝王,面对敌人时李隆基狠得下心,所以顾青不敢大意,他担心李隆基刚回长安就横下心除掉他这个权臣,搞一出廊下埋伏刀斧手的狗血桥段。
  两千安西军将士在花萼楼外停住,排成队列整齐地静立。
  顾青除剑脱履入殿,面朝殿内的李隆基行礼:“臣顾青,拜见太上皇陛下。”
  李隆基坐在殿内,目光冰冷地盯着他,寒声道:“顾青,尔带兵入宫,是向朕炫耀兵威么?”
  顾青惶恐地道:“臣不敢,长安甫定,市井与宫闱之中仍有残敌未肃清,臣不久前在城外大营亦被不明来历的兵马袭营,为小心起见,臣不得不带兵马护侍左右,普天之下,兵马皆是天子王师,臣绝不敢炫耀兵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