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校对)第5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650

  顾青正逐字逐句仔细看着一份从河北传来的军报。
  军报是沈田派人送来的,上面详细写着沈田所部一万骑兵北渡黄河后,如何在敌占区活动,如何伏击小股叛军,如何突袭城池等等。
  总的来说,沈田的表现可圈可点,全部按照顾青交代的战略意图一丝不苟地执行。
  沈田是个合格的军人,他知道战场上“服从”二字的意义。
  顾青看了几遍军报,满意地颔首赞许:“不错,沈田干得很好,待他凯旋归来,一定奏请天子给他请功封赏。”
  一旁的段无忌轻声道:“沈将军功高,难得的是战场上懂得随机应变,率孤军在敌后活动竟能取得如此战绩,可担大任。”
  顾青点头道:“这一万骑兵起到的作用不小,近日听闻从北边来了好几拨信使,与天子商议归降之事,这便是沈田给史思明造成的心理压力,逼得他必须做点什么了。”
  段无忌迟疑道:“公爷,史思明归降,对咱们安西军并非好事……”
  顾青笑道:“对天下百姓是好事,至少南北的战乱结束了,百姓们可以恢复安居乐业的日子,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无辜百姓死于战火之中,我们从入关平叛以来,历经多次大小战事,其初衷不就是结束战乱,让百姓们恢复宁静的生活吗?不然我们为了什么而拼命?为了天子的江山社稷?呵。”
  段无忌钦佩地道:“公爷所想总是高瞻远瞩,立意甚远,学生不及也。”
  顿了顿,段无忌又担忧地道:“但史思明是反复小人,他的归降并非真心实意,将来恐怕还是会反的,公爷不可不防。”
  顾青无所谓地道:“只要他肯归降,我便有办法弄死他,一劳永逸,岂不美哉。”
  段无忌一凛,接着兴奋地道:“公爷若除掉了史思明,天下太平了,那么接下来岂不是要……”
  顾青淡淡瞥了他一眼,道:“不要胡说八道,这么大的人了,管不住嘴么?”
  段无忌含笑道:“是是,学生失言了。”
  顾青又道:“入长安城前,我让你熟记吏部官员名册,你可记住了?”
  段无忌道:“长安城的官员大多记住了,别的州县官员仍在背记。”
  顾青嗯了一声,道:“你留意一下朝中名册上那些多年不得升迁,而官声又比较清廉的官员,将他们的名单总结一下,品级高低无所谓,重要的是踏实做事。”
  “公爷的意思是……”
  “天下太平后,我需要文官治理天下,尤其是被叛军荼毒的北方,这件事现在可以提前准备了。”
  段无忌小心地道:“公爷欲派遣官员充入北方各州县任职?”
  “嗯,但我需要务实之人,那些只知夸夸其谈只知之乎者也的酸腐之人永不录用。”
  顾青沉思半晌,嘴角微微扬起,道:“叛军在北方做了一件我想做又做不了的事,那就是拿北方的地主豪绅开刀,如今北方的土地大多已收归叛军名下,那些地主豪绅也大多被抢掠一空,对我来说,这是好事。”
  段无忌兴奋地道:“公爷可以将北方的土地接收过来,分配给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或许还可以颁下政令,扼制权贵圈占土地,多年以后,北方的土地政令已有渐成之定规,用北方的土地政令再去潜移默化影响南方……”
  顾青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笑道:“你倒是想得深远,不过想得太美好了。从古至今,地主豪绅阶级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尤其是关于土地,稍微触碰便会引起他们激烈的反抗,咱们只能在妥协和强迫之间寻找平衡之道,慢慢改善权贵地主圈占土地的现状,道长且坎坷,这辈子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学生愿为公爷之志向肝脑涂地,公爷之志便是学生之志。”
  “独木不成林,所以我们需要很多心怀志向的官员一同做这件事,天下乱局的根源问题就是土地,改变了土地圈占的问题,以后天下就不会乱。”
  段无忌用力点头:“原来当初公爷说要将学生调入吏部任侍郎,其实是早就为此事而铺垫,学生知道如何做了,一定会仔细参详所有官员的为人品性,选出一批踏实做事的清廉官员,辅佐公爷一展抱负。”
  段无忌走后,顾青独自坐在屋子里呆呆出神。
  叛乱平定后,他要面对的事情更复杂,更凶险,比战争更艰难,但愿这条路能走到终点,如此也不枉来这世界一遭,自己终归为这个世界的普通百姓做过一些实事的。
第六百一十四章
因何而战
  历朝历代变法,未有不流血牺牲者。
  顾青知道自己要做一件很危险的事。从古至今,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里,土地是利益的根源,也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而顾青,打算动一动这个根源。
  这样一来,他势必动了很多人的蛋糕,地主权贵阶级的反扑也将异常疯狂。
  后果难料,这件事顾青并无把握,但他还是决定要做。
  可以想象地主和权贵们的反扑将是多么激烈,顾青不知道自己最后是什么结果,可这件事一定要做,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
  一千年前,商鞅君在咸阳说,我特么裂开了。
  一千年后,顾青在长安说,我欲变法,但我不想裂开,不从我法者,我特么让你全家裂开。
  …………
  隆冬时节,长安降下了鹅毛大雪,天冷得邪性,天地间仿佛被冰雪冻住了似的,若非不得已为生计奔波,人们大多都猫在家里过冬,没人愿意在这鬼天气出门。
  顾青在家用夯土和糯米汁盘了个火炕,炕下烧起干柴,屋子里比烧炭更暖和。
  顾家后宅的女人们被火炕吸引了,纷纷来顾青的屋子里参观取经,一个个啧啧赞叹,就连多日对他冷冰冰的杨玉环也在皇甫思思的拖拽下,半推半就地来了顾青的屋子,摸了摸发热的火炕,一脸新奇地仔细端详。
  顾青想修补与杨玉环的尴尬关系,急忙命下人在杨玉环的屋子里照原样也给她盘了个火炕,铺上厚厚的褥子,人躺在上面舒服得扶摇直上九重天。
  给杨玉环盘了火炕后,她对顾青的态度终于阴转多云,冰冷的俏脸好歹有了一丝缓和的迹象,虽然二人单独在一起时关系仍有些尴尬,至少也能说几句“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的废话了。
  后院东厢房里,皇甫思思半边身子靠在顾青的肩上,屋子里暖暖的,火炕烧得正旺,皇甫思思舒服得像一只打盹儿的猫,眼睛微微眯起,发出满足的叹息。
  “公爷真是全才呢,好像什么都会。既会治军治民,又会行商赚钱,居然还会打火炕,有了这个东西,咱们冬天可算好过了。”
  顾青也躺在炕上,耷拉着眼似睡非睡,炕桌上凌乱地摆着两样小菜和一壶酒。
  下午与皇甫思思同酌了几杯,此刻困意上头,意识正被周公拉入无尽的深渊。
  忽然想起什么,顾青猛地清醒了一些,道:“最近咱家商号赚了多少?”
  皇甫思思掐了他一把,没好气道:“每次与妾身在一起总是谈钱,真拿妾身当你的恩客不成?”
  “你我老主顾了,不必见外。明日你准备一笔钱,几千贯吧,我要用。”
  皇甫思思哼道:“没有!大冬天的都不愿出门,买卖也淡下来了,要赚钱得等到开春。”
  顿了顿,皇甫思思好奇道:“你要钱作甚?安西军如今的钱粮都由朝廷国库开销,咱们不必自己贴补了呀。”
  顾青哦了一声,道:“每到入冬,长安城总有不少难民聚集,这么冷的天,难民们不好过呀,这两年被战火波及,他们的日子更难过了,今年冬天长安城内外的难民比往年更多,我想在城外开几家施粥的善棚,不管怎么说,让难民们度过这个冬天。”
  皇甫思思沉默片刻,道:“妾身明日将钱筹出来。”
  顾青搂住她的肩,笑道:“我就喜欢你这一点,识大体,有胸怀,铁肩担道义,妙手抱龙柱……”
  皇甫思思惊愕地睁大了眼:“妙手抱,抱……”
  “不必细究,纯粹为了凑排比。”
  反应过来的她狠狠地掐了他一把,嗔道:“没一句正经话,说着说着就暴露你的歪心思,一直这样不正经也就罢了,偏偏到了该不正经的时候,却又一本正经与妾身谈价钱,若让安西军将士知道他们的主帅私下里竟是这般德行,只怕无数人会悲愤得自戳双目……”
  “说起谈价钱……”顾青说着手已开始不规矩地在她身上游走,嘴里淡淡地道:“今日你准备了多少钱?一分钱一分货,钱给够了我的服务态度才会好,自己掂量吧。”
  皇甫思思被他不规矩的手弄得浑身痒痒,扭动着身子笑道:“没钱,你爱要不要,反正妾身无所谓,逼急了我,我便去告诉安西军将士们,跟他们说公爷私下里是怎样的无耻嘴脸。”
  顾青懒洋洋地道:“一代战神百战归来,回家发现自己的女人不给钱想白嫖,战神一怒之下,十万华夏将士怒奔而来,将战神送进青楼接客,战神活活爽死了。”
  皇甫思思呸了一声,随即不知想到了什么,俏脸儿一红,在顾青耳边低声道:“天宝年间,江南有一位名叫张鼎之的道人,据说他写了一本《洞玄子》,书中皆是夫妻敦伦之术,配合道家吐纳气息之法,习之对男女身子皆有裨益,时年江南贵妇皆秘密相传,妾身……妾身也暗中为公爷求来一本,公爷若有意,不妨习练一番。”
  顾青愣了:“《洞玄子》?好熟的名字……”
  随即顾青垮下脸:“你对咱们的房中之事不满意?所以需要这本破书加个辅助?”
  皇甫思思噗嗤一笑,红着脸道:“妾身当然满意,不过公爷日后妻妾不少,若长久征伐,妾身怕伤了您的身子,您习了此术,将来也好与妻妾们白头偕老,恩爱一生。”
  顾青动容道:“你连不正经起来都让我感动……不愧是我的贤内助。”
  皇甫思思啐道:“妾身只是妾室,正不正经的,终归还是要为公爷的身子着想,皇图霸业也好,夫妻敦伦也好,身子安康才是一切霸业的根源。”
  顾青感动地搂住她的肩:“你如此为我着想,我还总是找你要钱,我真不是人……今晚,我决定对你免费。”
  …………
  城外的施粥的善棚第二天就搭好了,由于战乱的原因,今年冬天长安城外驻留的难民特别多,都是携家带口,有青壮也有妇孺,他们瑟缩在城外的聚集处,紧紧靠在一起互相取暖,麻木的表情透露出这场战争究竟摧毁了他们多少珍贵的人和事。
  顾青领着亲卫走在城外的难民聚集处,巡视许久,脸上的神情越来越沉重。
  宋根生与他并肩同行,他是京兆府尹,为了安置这些难民,他已熬了许多天没睡过整觉了,可城外的难民越来越多,他也很难照顾周全。
  “朝廷必须想办法调拨一些粮食出来,没有过冬的衣裳还好说,我已允许他们聚集生火取暖,也组织青壮在附近的山林里伐木劈柴,但是粮食是个大问题,京兆府已经支应了一部分出去,仍然不够,人太多了。”宋根生忧虑地道。
  顾青嗯了一声,道:“有没有大概的数字?城外所有难民大概多少人?”
  宋根生苦涩地道:“目前已有四万左右,每天还有许多从北方过来的,待到开春,我估计长安城外将有十万难民聚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