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305

  力保清明神识不散,是梅振衣历天刑的第一要务,发现使用黑如意会增加灵台中所承受的天刑威力,梅振衣毫不犹豫的就把黑如意给扔了。
  天刑砺雷接连不断的一击,不过片刻功夫,梅振衣一个劲的往下面扔神器。假如他是个独自历劫的散修,恰好有别人路过发现这一幕的话,能拣的便宜可就大了!
  梅振衣亲身经历天刑雷劫,印证了很多玄妙——
  不同的神器妙用不同,雷神剑在天刑中几乎没有太大用处,动用黑如意甚至会反受其害。天刑就是天刑,无私也无亲,不是一个与你斗法的对手,不会因为你的反击有多强大而改变威力。
  使用太多的法宝,哪怕全是威力强大的神器,也无多大帮助。御器越多,分出的法力与念力也就越多,最好的办法是全力使用一、两件能护身与安定心神的法宝。
  知焰在远处观看,也是心惊不已,她是天刑已历的真仙,但梅振衣所遭遇的天刑之猛烈,远胜她当初飞升之时。提溜转与梅毅几乎惊呆了,若不是早就见过知焰历天刑的场景,知道天刑砺雷并非总是这么猛烈,恐怕也就熄了飞升成仙的心思了。
  见护身霞光被吞噬,黑如意被扔了出来,知焰就知道梅振衣的炉鼎抗不过这一次天刑雷劫,必须借助大罗成就丹重塑法身,她的神情凝重如山。
  梅振衣发出一声长啸,身体周围不断有虚影在燃烧,融化入黑色的火焰之中,身形被黑色闪电缠绕吞没。一股强大的力量爆发而开,带着隆隆的滚雷声,梅振衣骨肉消融殆尽。
  天刑收去,就似什么都没发生,然而拜神鞭却没有落下,银色的鞭身仍在空中盘旋,渐渐散开成一片白雾,接着雾气收又化为一支长鞭握在赤身裸体的梅振衣手中。只听他惊呼一声:“怎会这样?”就一头栽下了天空,被知焰施法接住。
  梅振衣历天劫,知焰可够忙乎的,不仅负责回收各种神器,最后连人也要接。
  梅振衣历劫成功了吗?如果说不成功,他的形神仍在,如果说成功,他并未飞升成仙。出现了一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状况。外丹饵药果然只能辅助修行,不能直接改变修为境界,神妙如大罗成就丹也一样。
  梅振衣在天刑中炉鼎被毁,同时借助大罗成就丹凝聚法身,他还是他,没有成仙。
  梅振衣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担忧自己在天刑中神识受损,他没有采用直接在灵台中运转大罗成就丹药力的方法,而是又用了一枚大罗成就丹,药力就化入拜神鞭中,到最后阳神依附其中,就似给提溜转凝聚真身实形的手段一样,再塑炉鼎法身。
  还有一件事他此刻才明白,假如不是修至世间法尽头飞升时遭遇天劫,而是因为业力积累招来的天刑,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若他没有待诏境界,已将种种阳神变换分身堪透、完美融合无碍。若引来天刑炉鼎被毁,就算有大罗成就丹重塑法身,那么辛苦修成的阳神变换分身也会被尽数斩灭,虽然心境还在,毕竟需要重新修证一遍,那也不是一点半点的功夫啊!
  自古地仙有“五百年天刑”一说,不论是否修至世间法尽头,世间行止业力积累,到了一定时间自会有天刑到来。所谓五百年是虚指,象梅振衣这种人,天刑来临的时间必定大大少于五百年。幸亏他在被动遭遇天刑之前,已修行至世间法尽头。
  梅振衣相当于又服用了一枚大罗成就丹,而且在对抗天刑的过程中神气法力都一时耗尽了,此时炉鼎阴寒彻骨,需小心调养恢复。他自定坐中睁开眼睛就迎接天刑砺雷,然后又重归定坐,连山庄都没回,这一入坐就是九九八十一天。
  难怪自古修行者都讲究“出家”,出世清修这一步最终免不了,这的确不是“正常人”过的日子。
  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梅振衣再一次睁开眼睛,身形再一次缓缓向空中飞去,空中再一次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仿佛将这一片空间撕裂通向不知名的无穷远处。这一次他手中只祭出了一条拜神鞭,没有动用其他任何神器。
  上次天刑已将此前的一世业力洗去,如今的天刑是否毫无威力?也不尽然,穿越天刑仍然有一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将凡人炉鼎销融散去。
  这种销散与天刑砺雷损毁炉鼎、击散神识是不一样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消融于另一个世界中,仿佛不复存在,或者说进入了另一种存在的状态,这里就是无边玄妙方广世界。
第256回、大天尊戏赌留果,东王公借佛赐花
  无边玄妙方广世界,没有时间与空间,没有光明与黑暗,也没有生与死,没有色、香、味、声、触,飞升至此只是一缕出摄的神识,一种完全的“唯心”状态。绝对的清明,同时又绝对的混沌。
  这就是仙界吗?它确实是永恒的,只有纯粹的自我唯心存在,没有其它的一切。梅振衣并未惊慌诧异,他知道自己能去什么地方,以神念运转法诀,从混沌的清明穿行而出,也许不能说是穿行,就似眼前豁然开朗,大千世界呈现,他出现在了天庭。
  此地是如此广漠,神识延伸而开,有起伏无尽的山峦,四时不谢的繁花,郁郁葱葱的园林,淙淙流淌的泉流,远处还有一片原野。灵台中涌入这些景像,竟没有一丝污浊杂乱的气息。这个世界他虽然从未来过,但却并不陌生,这里是东华帝君碧桑洞仙府的外围道场。
  东华帝君灵台化转三千六百里碧桑洞,与天庭仙界相融合,又延伸出三千六百里外围仙界。梅振衣在无边玄妙方广世界中运转的是“九转金丹直指”的筑基入门心法,现在却成了仙界中指引神识的道路,直接出现在碧桑洞仙府外。
  神识受指引,他自然而然抬头望去,这个“世界”之上,还有一个“世界”,远处云端上有连绵起伏的群山,险峻雄伟又瑰丽秀美。各金仙洞府依附于玉皇大天尊开辟的天庭仙界,延伸存在的形式不一,碧桑洞仙府是层叠式的,高悬于云端。
  这里的云端不是人世间的云端,就算你有飞天之能,也可能根本飞不到那里去,不论你怎么飞,云端上的群山都是那么远的距离,灵台到达不了的地方,人也到不了。
  想要进入金仙开辟的仙界洞府,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对方打开门户请你进去,二是你了解他的灵台化转妙法根基、了解他的道法传承,自己可“走”到洞府门前。这些从没有人告诉过梅振衣,但他来到这里,心中就自然明白了。
  既然来了,应该去拜访东华帝君,心念一起,梅振衣自然向前方飘飞而去,一面察看这仙界景象。神识扫过,惊动了两位在碧水潭边清修的仙人,有一人传音道:“请问仙友,您是刚刚飞升的吧?”
  梅振衣止住飘飞答道:“甫经飞升至此,二位是怎么知道的?”
  另一位仙人笑道:“你既然能来到天庭,自有真仙修为,但却忘了凝聚身形,若非神识扫过我们还见不到你。我法号易水,当年飞升至此,也是与你一般,幸亏寒山师兄点醒。”
  梅振衣此时才反应过来,自己并没有身形炉鼎,而是完全处于“神游”的状态,宛若阳神潜行出窍。此时心念一转,自然化出了身形,神通悄然发动,裸露的身形披上了道衣,头顶上还插着四寸发簪。
  那位易水仙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梅振衣瞬间悟透了真仙境界的玄妙。
  仙人炉鼎与凡人不同,进入无边玄妙方广世界是没有寻常的血肉之身的,真仙的第一步成就就是在灵台中化转自己的仙家炉鼎。如果到了金仙境界又有不同,可以在仙灵中化转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唯心——证我——化物。
  他也明白了为什么能随神念化身变化才可称神器,不是所有的法宝都能从人间带到天上来,只有神器才可以。
  梅振衣落到碧水潭边向两位仙人施礼:“初来乍到,多谢仙友指点。”
  寒山与易水两位仙人相貌清癯,皆身着青衣道袍,寒山约四十来岁的样子,易水稍显年轻大约三十出头。他们刚才坐的地方是碧水潭边两块润白无暇的大石,旁边各有一株柳树,垂下的柳枝如翠绿丝绦。
  寒暄中得知,如果按人间岁月算的话,寒山仙人是三百六十年前飞升至此的,易水仙人在三百二十年前飞升,被寒山接引至此。他们是昆仑仙境一个门派的祖师,如今在昆仑仙境仍然留有传承,那个门派叫碧山潭,而寒山仙人早年与钟离权还曾有过结交。
  “原来是前辈,我就是钟离权的弟子,名叫梅振衣。”梅振衣赶紧躬身长揖持晚辈礼。
  寒山扶起了他:“若非门中直系传承,飞升之后可不论长幼,梅真人不必多礼。你是东华先生弟子,飞升至此倒不意外,准备在此驻足还是往别处去呢?”
  梅振衣:“我不想停留太久,还想尽快返回人间,但既然到了帝君门前,礼应上门拜见,不打扰二位仙家的清闲,这就去碧桑洞仙府。”
  寒山仙人微微惊讶道:“我在此处这些岁月,还未有缘获邀进入碧桑洞仙府,恭喜梅真人有福缘拜见东王公。”
  梅振衣笑了:“我也未曾获邀,去敲门试试。”
  易水:“未曾获邀,又无事而登门?恐难待见啊。”
  梅振衣:“没关系,我与帝君在人间曾有一面之缘,或许能见,过门而不见才是失礼,暂且告辞!”
  仙界岁月与人间不同,仙人的交流与行止也与凡人完全不同,文字上描述只能是上述的几句谈话,但他们说话之间自然伴随妙语声闻,传达的信息相当庞杂,甚至比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还要多。
  灵台中化转仙家炉鼎的玄妙、昆仑仙境碧山潭这一门派的来历、寒山与钟离权的交往、师兄弟两人为何要在此立足建立修行洞府、仙家于仙界修行的各种事项、入中枢洞府拜见金仙的规矩。真要是展开讲的话,恐怕这只言片语的交流,寻常人数月功夫也讲不完。
  在这里,你不会觉得时间过去很快,自古有“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说法,也不是毫无根据,但不是这么简单的换算关系,而是另一种很玄妙的、常人无法理解的存在方式。想当年清风等人给梅振衣讲了个故事,就是一夜功夫,而梅振衣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听”完。
  飞升成仙,是一种超脱、自由、清闲、祥和的存在方式,俗世中的很多“念”与很多“思”自然都淡了,绝大多数人当然不会再回去,就算再回时也恐怕早已物是人非、苍海桑田。甚至在他们飞升之前,已修行数百年,俗世中的牵扯都已经很淡泊了。
  仙界可以没有俗务的纠缠,没有人间烟火事,没有难以交流的凡人,无一丝污浊,无一丝烦恼。可以用超然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这是何等的解脱?
  像寒山、易水,如今已是碧山潭供奉的两位祖师爷,但他们数百年来从未下界回去看一眼,甚至连这个心思都没有。反正道法传承已经留下,能否得道那是世间人的事了。后世子弟若能飞升,他们可以在神识中指引,至于其余,并不欲干涉。
  但梅振衣却不是寒山、易水,他还想着拜见东华帝君,然后赶回无名山庄。飞天而起朝着云端的连绵群山而去,他的丹道根基与东华帝君所传一脉相承,自然能进入那灵台化转中的世界。
  连绵秀丽的群山,却静悄悄的看不见一个人影,就似一幅幻象中的画卷展开,梅振衣已落在碧桑洞仙府的门前。所谓门前,却根本没有“门”,他向着虚空抱拳道:“金仙钟离权门下,晚辈弟子梅振衣,拜见帝君!”
  眼前光影晃动,就似一扇无形的门户打开,眼见还是连绵的群山,但神识中的感应完全变了,就似一副虚幻的画面变得鲜活真实:林间的藤萝随风摆动,远处有激流瀑布洒落之声,还隐隐传来猿啼鸟鸣。有两位仙人凭空出现在梅振衣身前,皆是二十出头的相貌,男子清秀俊朗,女子明媚艳丽。
  两人道:“碧桑洞弟子岩中、箬雪见过梅真人,帝君正在等你。”
  他们说完话就闪身而去,并没有引路,实际上也无需引路,一开口就伴随着妙语声闻,指点了他入山的路径以及东华帝君所在。那位箬雪仙人离去时还偷瞄了梅振衣一眼,神色有点好奇,不知是她早就听说过梅振衣的名字,还是对东华帝君特意开门邀见这位刚刚飞升的仙人有些不解。
  ……
  在碧桑洞仙府中,梅振衣感受到的是纯净的仙灵生发之气,若与他的青漪三山相比较,与承枢峰上的餐霞阁一带十分相似,但却比餐霞阁纯净多了,而且此处广漠三千六百里啊!
  在一片幽谷中有两株参天巨树,竟然是空桑木,梅振衣从昆仑仙境空桑山来,却没有见过哪株空桑木有如此葱翠馥郁的树冠与挺拔秀丽的树干,树围各七尺,相距三丈。东华帝君就坐在两树中间的一个树墩上,面前空地上还有三个空着的树墩,他的相貌与洛阳云端上所见没什么不同。
  梅振衣一见到东华帝君,就恭恭敬敬以师礼下拜。王玄甫笑道:“钟离权非我弟子,你来到仙境见我,长揖即可,不必正式叩拜。”
  梅振衣道:“狄梁公赐我字放为,为我尊长,理应如此。”
  王玄甫摇了摇头道:“狄仁杰不是我,就如你外公柳伯舒也不是道祖太上。”嘴里这么说,却没有阻止梅振衣跪下叩首。
  王玄甫提到了柳伯舒,梅振衣心中暗暗一惊,但没有追问。王玄甫的妙语声闻中向他解释了一遍关于金仙轮转历世、化身历世的究竟,并没有涉及柳伯舒,这些话清风早年也曾解释过,但此刻梅振衣体会的更加深刻。
  叩拜已毕,梅振衣起身,王玄甫挥袖一笑道:“请坐喝茶,这是你家的茶。”
  梅振衣身边的树墩前凭空出现了一个茶案,上面放着一盏茶,热气中还有淡淡的茗香,正是梅家在芜州炒制的最上品绿茶,梅振衣闻一下就知道了。经历了狄仁杰这一世,王玄甫的灵台化转世界中,竟然能端出这种茶来,金仙境界真是玄妙。
  在仙界的一切行止,与凡间有微妙的不同。比如喝茶,在凡人看来,这茶不是人间的茶,只是声色味触,以及佳茗的物性服用,并没有真正的茶饮入真正的血肉炉鼎。但对于仙家来说,这行止就是喝茶,喝的是一模一样的茶,一模一样的感受与效用。
  梅振衣坐下饮茶,东华帝君看着他点头道:“人间修行区区半百年,就已飞升成仙,实乃难得之异数,钟离权真是收了一个好弟子啊。”
  梅振衣自十二岁那天睁开眼睛看见孙思邈,就已踏入修行门径,今年六十二岁飞升成仙,恰好整整五十年。对于修道之凡人而言,其精进之神速千年以来极为罕见,当代更是第一。而且梅振衣与其它的仙人不太一样,纠缠的业力甚重,手段多法术威力强大,一般仙人不是他的对手。
  听帝君夸自己,梅振衣也不好附和,一指旁边两棵空桑木道:“我虽了解金仙灵台化转之功,但毕竟对其境界不能详知,我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空桑木,帝君是如何化转而出的?”
  王玄甫笑道:“你看着玄妙,其实也简单,在我未成仙道之前,曾有一世为空桑树精。……不要说我,还是谈你吧,你来仙界拜见我,是否应该去灵宵宝殿拜见大天尊?我想他是愿意见你的,曾对我提起。”
  梅振衣摇了摇头道:“改日再去吧,我没空。”
  那寒山、易水两位仙人在碧桑洞仙府外数百年,也无缘拜见东华帝君,今日天庭之主玉皇大天尊主动给王玄甫留了话,说如果梅振衣飞升至此,他想见一面。然而梅振衣却说“我没空”,让别的仙人听见可能会吃惊不已。倒不是梅振衣狂妄,他确实没空,打算拜见帝君之后立刻赶回昆仑仙境。
  话音未落,只听一人哈哈一笑,从一株空桑木后转出来道:“你没空,我有空,就在此地见你吧。”然后又朝东华帝君道:“王仙友,我输了,这两枚蟠桃归你了。”
  原来大天尊就在碧桑洞,听他的话,好似与王玄甫打了个赌,赌的就是梅振衣去不去见他,结果他输了,彩头是两枚蟠桃。他扔给王玄甫两枚桃子,这桃果有碗口大小,粉里透红的颜色,鲜嫩欲滴就似刚从树上摘下来。
  王玄甫笑眯眯的接过蟠桃放在膝上。梅振衣站起身来向着大天尊一抱拳,打的招呼却很特别——只听他开口道:“老随,你好!”
  王玄甫眉头微微一皱:“你这孩子,既入仙界,还要这么称呼大天尊吗?”
  梅振衣答道:“我师孙思邈如此教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3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