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643

  顾采奇赶紧解释道:“彭铿氏大人、盘元氏大将军、羊寒灵道友,我此来没有任何敌意与恶意,否则与送死又有何异?今日既是为英竹岭赔罪,亦是受郑君所托,希望能与巴君私下商谈两国要事。我先来拜见彭铿氏大人,为表诚意,特有一物献上。”
第040章、旧物(下)
  顾采奇再度下拜,双手呈上一物,是一根已破损残缺的竹筒。虎娃接过竹筒,神色变得凝重与哀伤,眼睛立刻就湿润了。尽管已经历了这么多,但他既没有变得冷酷也没有变得麻木,仍然是当年那个孩子。这根破损的竹筒,承载了太多的往事与记忆。
  虎娃从竹筒中抽出了一支短棍,棍上绷了一根弦,拉开之后竟是一张韧性极强的短弓,竹筒中还有七支完好的短箭。
  这副弓箭最初是他的家乡北荒深处的羽民族之物,那些羽民族人袭击路村反被斩杀,山爷搜集他们遗留的弓箭,挑选其中最精良者重新祭炼了一番,交给虎娃带到巴原上防身。
  它不是法器而是上品宝器,虎娃刚刚来到巴原时,在白溪村就曾用它射杀过伪装成流寇的军士。他又带着这副弓箭穿过巴原上了武夫丘,众师兄弟下山时,娃将弓箭装在竹筒里送给了大俊师兄。大俊尚无四境修为,但已练成了开山劲,臂力远超常人,这副弓箭恰好合用。
  装弓箭的竹筒是虎娃亲手制作的,以炼器手法加工了一番,虽然不是法器,但也是相当坚固难损的宝器了。可惜商队遇袭时,大俊根本就没来得及使用它。大俊被刺客们当成了少务,第一轮攻击全集中在他的身上,当场便尸骨无存。
  刺客为了不留痕迹,将战场清理得很干净,尸骸与商队货物都被焚为灰烬,能带走的东西也全部带走了。显然是有人觉得这副弓箭颇为不俗,顺手当成战利品拿走,除了短弓,还有七支完好的箭。
  盘瓠当然也认识这副弓箭,没想到辗转这么久又回到了眼前,他的眼睛也红了。虎娃低头摩挲着弓箭与竹筒良久,这才抬眼看着顾采奇道:“道友起身说话吧,当日袭击商队的刺客,是否已全部缉拿归案?”
  顾采奇起身,在竹林间一块石头上坐好,小心翼翼地答道:“当日之事的参与者,如今还活着的已经不多了,有人死于国战,有人亡于伤病,还有人被彭铿氏大人亲手拿下。郑室国中尚在世者还有二十三人,其中十六人是英竹岭弟子。
  郑君与我已将他们全部拿下,郑室国不论是停战求和还是正式归降,皆会将这些人犯交由巴君处置。”交出这些人,其实就是顾采奇对郑君泓竹提出的要求,不带着这份“诚意”,顾采奇也不敢来见虎娃。
  盘瓠皱眉道:“二十三个人,其中就有十六名英竹岭弟子,不少啊!这事与其说是郑股干的,还不如说就是你们英竹岭干的。”
  顾采奇赶紧解释道:“非是盘元氏大人所认为的那样,当初的刺客共有七十四人,只有二十人是英竹岭弟子,其余五十人皆是郑室国军中的精锐高手。但他们在后来的国战中阵亡了不少,如今幸存者已不多。
  反倒是二十名英竹岭弟子,有的在朝中任职、有的在山中清修,迄今只有四人亡故,余下的十六人,皆是英竹的亲信心腹。我此番掌控了宗门,又与郑君商议,已将这些人全部拿下了,听候彭铿氏大人与巴君的处置。”
  英竹和余璞“失踪”后,顾采奇以护脉人的身份,掌控了英竹岭这派宗门,也进行一番肃整,拿下这些人,亦是借机清洗英竹一系的死硬份子,不给宗门留下隐患。他和泓竹当年都没有参与那件事,所以也不怕牵连到自己,顺势交出了所有的凶手。
  关于凶手的名单,顾采奇和泓竹可不敢玩什么花样,更不敢私下包庇谁,因为刺杀行动的领队就是余璞,而余璞如今已落在虎娃手中生死未知。
  虎娃点了点头道:“嗯,请道友继续说来意吧,郑君为何事托你前来?”
  顾采奇:“就算我不明言,彭铿氏大人亦能猜到。郑君想私下问问巴君,两国之间是否能就此停战和谈;假如是这样,巴君想提什么条件?”
  虎娃微微眯起了眼睛:“停战和谈?假如是这个要求,我劝道友就不必再问了,更不必再去见巴君,那是白费精力。巴室国此番尽起国中能动用的野战精锐,就是要一战而定。若是郑君愿意主动归降,免让军民遭受刀兵之祸;巴君为示仁德,尚可一谈。”
  顾采奇既然是受托而来,怎么也得尽量争取一番,想了想又说道:“在彭铿氏大人看来,停战和谈真的已无可能吗?若是请您去劝说巴君,不知您怎样才能答应?”
  侍立一旁的羊寒灵忍不住笑了:“顾采奇道友,你这是想贿赂我家老爷吗?给老爷好处,让老爷去为郑室国说好话,劝说巴君休兵。且不说这可不可能,就算你真想贿赂我家老爷,让泓竹把整个郑室国残境卖了也不够啊,还不如痛快地归降呢!”
  顾采奇脸色微红道:“我并非是这个意思,只是受人之托,为郑君与巴君陈述利弊。如今郑室国虽然暂时丢了一座城廓,但兵力损失并不大。若是巴君真想血战到底,恐也得不偿失。若郑君没有这个底气,又何必派我来谈条件呢?”
  虎娃摇头道:“只丢了一座城廓吗?可别忘了几年前的国战中,郑室国已丢了多少座城廓?你可知郑室国为何兵力损失不多,因为巴室国的前方主帅根本就不欲血战,只想以最小的代价将郑室国击溃而已。平定郑室国之后,双方将士皆将是巴室国的子民,又何必自损呢?
  至于和谈,那更是休想了!别忘两国之间不是没有谈过。想当年因善川城与白果城的冲突,郑室国主动要求与巴室国和谈,承诺赔偿粮食、布匹、军械等财货物资,共分三年交付。可是听闻相穷大军杀入巴室国,郑室国立刻毁诺不认,反而趁机兴兵攻伐。
  为国既已无信,那就没有再谈的资格。泓竹在郑股手中继承君位,同样也要继承郑股造成的后果。况且如今形势下,巴君断无可能再留郑室国残境。郑君的选择;只能是归降或死战;而巴君的选择,也只能是付出的代价大小。”
  见虎娃如此说,顾采奇只得无奈道:“那么郑君归降,是否可参照相君之例?”
  虎娃:“此事非我所能决定,须巴君与朝臣商议。”
  顾采奇:“彭铿氏大人能否将在下引见给巴君?我想私下与巴君一晤,此事未见眉目之前,尚不欲被外人知晓。”
  虎娃沉吟道:“你想通过我,私下见巴君一面?这倒是可以的。……师弟,你这就将顾采奇道友带到巴都城,找个机会私下去见少务师兄吧。”
  顾采奇起身道:“多谢彭铿氏大人!多谢盘元氏大人!……在下还有一件事,与国战无关。若是此番巴室国平定了郑室国,不知英竹岭该如何自处,能否遵照步金山之例?”
  虎娃沉声道:“若是英竹和余璞未被拿下,若是宗门中参与当年刺杀者未被交出,你也没必要来提这种要求。至于现在嘛,就看顾采奇道友以及英竹岭自己怎么做了。”
  顾采奇叹道:“英竹之事尚未公开,但早晚将公诸天下,英竹岭之名算是被毁了。我有护持宗门传承之责,就此宣布巴原上已无英竹岭这派宗门,将来再现于世的,仍是竹山派。”
  虎娃:“既如此,道友就好自为之吧。”
  顾采奇说完话正要离去,本该带路的盘瓠却站在那里没动,沉着脸又问道:“道友,你私下跑到彭山相求,师兄和我也答应了帮你。……但你难道就这样来了又走吗,是否太随便了?”
  顾采奇并非是空着手上门的,他送回了虎娃当年赠予大俊的弓箭,还承诺剩下的二十三名凶手将全部交由巴室国处置。但盘瓠的言下之意,这些还不够!就算虎娃不接受他的贿赂,顾采奇好歹也得主动表示谢意,哪能只说几句道谢的便宜话。
  顾采奇躬身道:“我方才已承诺,巴原上将不再有英竹岭,今后只有竹山派。竹山派也绝不会再做那样的事情,不再与彭铿氏大人为敌。”
  虎娃伸手抽出一支竹根道:“英竹岭的镇宗神器,道友也不打算取回了吗?”
  顾采奇露出恍然之色,赶紧答道:“这支镇山鞭,只是英竹岭的镇宗神器,英竹岭既已不再,又谈和取回,此物就当是对彭铿氏大人的赔罪。方才是我疏忽了,此神器有神魂烙印传承……”
  虎娃已拿到镇山鞭,但这是一件有炼制者神魂烙印的神器,若不得其传承,便不能掌控其真正的神通妙用。镇山鞭的威力在场众人都曾领教过,顾采奇应知镇山鞭已落在虎娃手中,既不打算索回、又不主动传授神魂烙印,这的确是疏忽了,赶紧补上。
  虎娃得到神念心印传承,闭目参悟良久,手中金光一闪,镇山鞭消失不见。他又开口问道:“此神器的威力强大,应是一位仙家前辈以毕生心血所炼制。竹山派这派宗门,并无上古仙家祖师,那么这件神器,又是何处得来?”
第041章、生而知之(上)
  顾采奇解释道:“此非竹山派传承之物。英竹当年为竹山派弟子时,在山中寻找异竹炼器,无意间寻得一段竹根,本以为是造化而成的天材地宝,不料却是上古仙家遗留的神器、化为竹根隐于山中。待其修为大成并执掌宗门后,改竹山派为英竹岭,这支镇山鞭便成了镇宗神器。”
  虎娃面色凝重道:“上古仙家手段,非我等所能妄测,将神器如此遗留世间亦有可能。但其神魂烙印传承,又是从何处得来,难道有御神之念直接附于竹根,或者竹根旁还埋着一枚传承玉箴吗?”
  顾采奇:“就是一段竹根,取出之后发现是一件神器。至于其神魂烙印传承,据英竹自称——他是得自天授。”就是简简单单的两句回答,并没有复杂玄妙的神念解释。
  虎娃皱眉追问道:“天授?是怎样的天授?”
  顾采奇:“我也不是很明白,隐约曾听英竹师兄提起。他拿起这根竹根时,感觉仿佛就是自己的东西,神魂烙印传承自然浮现于元神。至于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却没有详细解释,我也不好过多打听。”
  虎娃:“你没有记错,他说的是浮现于元神,而非印入元神?”
  顾采奇点头道:“是的,我记得很清楚,英竹师兄就是这么说的。”
  虎娃:“那你所掌握的神魂烙印传承,是英竹所传吗?”
  顾采奇:“当然是的,英竹得到镇山鞭之后,过了差不多五十年,才将此神器的神魂烙印传给我。当时余璞师弟尚未大成,他又经常闭关,让我在英竹岭中护持宗门。后来余璞师弟修为大成,英竹又将神魂烙印传给了他,有时会让他手持镇山鞭去做些事情。”
  虎娃:“你可知英竹当年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镇山鞭的?”
  顾采奇:“我不知详细地点,他从未告诉我,想必就在道场周围的山中吧,附近一带有各种竹子,偶尔也会出现天地造化而生的异竹,自古都是竹山派或英竹岭弟子的炼器之物。若余璞未死,你也可以问问他,或许英竹告诉过他。”
  虎娃:“我已命人审问过余璞,他的回答与你一样,看来英竹并未告诉任何人。……好了,我没问题了,你且随盘瓠去巴都,要记住你今日所做的承诺。”
  盘瓠冲顾采奇道:“那就不必再啰嗦了,现在就跟我走吧。今天晚上我陪你进宫去找巴君谈谈,但你也要明白,郑君如今已无什么本钱讨价还价。”
  顾采奇走后,虎娃又取了镇山鞭,这件神器在他手中化为了祭炼后的常形,分十八节、表面流转着紫金色的光泽。他手握镇山鞭把玩良久,结合方才所得的神魂烙印传承,似是在参悟此器的妙用,又似在思考的别的问题,竟有些走神了。
  天授?虎娃已不是第一次听见这种说法了。苍鱼在步金山中掌控了仙家水府禁制,便自称是得自天授。但苍鱼的情况尚可理解,它就是潭中的一尾灵鱼,朦胧开启灵智之初,因机缘而得到前辈仙家留于水府中的御神之念,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懵懂中以为天授。
  后来苍鱼将仙家水府禁制传给了步金山的上任宗主,现任宗主三水也从师尊那里得到了传承。三水先生为示诚意,如今已将水府禁制秘诀传给了虎娃夫妇。
  听顾采奇转述英竹本人的说法,英竹当年拿到镇山鞭时,传承秘诀不是印入元神的,而是自然浮现于元神中,这与苍鱼是两回事,恐怕就是真正的天授。而这种情况,往往又被称为“生而知之”。
  自古以来,人间就有“生而知之”的传闻,但极少有人能亲眼见证。
  有时所谓生而知之,并不是某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各种事情,而是随着见知、常识、阅历的积累,在碰到未知事物时,很自然地就能做出判断,甚至能直接认出这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就像曾亲手使用过一般。
  这种积累有时是后天的,与真正的生而知之无关,类似于一种推演,甚至与神通法术无关,只反应了一个人的渊博与睿智,形容为“学而思之、能识未知”也许更恰当。比如虎娃将大器诀修炼到如今的地步,世间很多灵药就算从未见过,待见到了也自然能知其效用。
  但冥冥中也有先天之识,假如顾采奇转述的情况为真,那么英竹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英竹没有得到镇山鞭之前,他也许并不清楚世上有这件神器,更不清楚掌控这件神器的神魂烙印。这并非不知,而就像埋藏在记忆深处,无故不会想起。
  世上的人,都不会时时刻刻想着记忆中所有乱七八糟的事情,绝大部分记忆都是被封存的,只有被触发时才会被忆起。所谓生而知之,其实就像一段莫名的回忆被唤醒,对未知事务有着某种玄妙的即视感。比如英竹得到镇山鞭的那一刻,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去掌控它。
  虎娃怎会想明白这些?因为他经历过生死轮回境。不是他本人所证入的生死轮回,而是因那枚神奇而凶险的黑色玉箴,被引入某位上古仙家祖师的生死轮回境。
  这是一段难得的宝贵机缘,亦使他能窥见一丝仙家玄妙。自古传说中的仙家,仿佛都有生而知之的本事。而这所谓的生而知之,其实是从生死轮回境中征得。
  在生死轮回中的经历,虎娃已全然忘记了,在那种定境中,若以每一世的身份去行事,立时就将陷入其中而殒落,丝毫不得动念;另一方面,又得保持元神的清明,不随生死轮转而迷失。
  所以堪破生死轮回境的仙家,在生死轮回境中所有的经历都似已全然忘记,若是当时刻意动念、想记住什么,也绝不可能堪破生死轮回。可这种忘记又并非忘记,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玄妙成就。
  (作者注:开个小玩笑,借《神游》中提到的“金刚经三段论”,“佛说xx者,即非xx,是名xx”,可于此参照。)
  比如从未见过的东西,却一眼就能认出来,那么很可能就是在生死轮回境中见过;而这件东西的出现,也是触发其见知的机缘。再比如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遇见之后却能感应到冥冥中玄妙的缘法牵连,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可英竹显然并非仙家,他不过是七境修为,否则也不会被虎娃斩杀当场了,此生断没有堪破生死轮回境的经历,如此“生而知之”,又是怎么回事呢?虎娃朦胧想到了某种可能,但以他如今的修为,尚无法确证。
  虎娃犹在出神思悟,突听见羊寒灵的声音传入元神道:“老爷,您这是怎么了,难道这镇山鞭有什么问题吗?”
  虎娃回过神来道:“神器本身倒没什么问题,乃是不知名的上古仙家所留。我只是很感兴趣英竹是在哪里得到它的,又是怎样得到的传承?”
  羊寒灵:“英竹已死,顾采奇和余璞皆不知,恐怕是找不着人问了。老爷若有兴致,将来可到英竹岭一带探访,或许能有发现。……我看您手握镇山鞭愣了一整天,还以为这神器有什么问题呢。”
  虎娃也吃了一惊,方才的感悟不过是愣了片刻,回过神来居然已是第二天下午了。在发愣时不觉时间,恢复清醒后却仍能意识到已过去了多久。他看着手中的神器道:“此物不适合再叫镇山鞭了,应当改个称呼。”
  他为啥要给镇山鞭改名字,当然是因为山爷,他得到这件神器吼后如果再叫镇山鞭,岂不是对山爷的不敬。
  羊寒灵:“那老爷想给它另起什么名字呢,打山鞭、赶山鞭?”她并不完全清楚虎娃与若山的关系,这些名字越起越不对劲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