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643

  尽管在大殿上发生了很多尴尬事,但接下来的这场饮宴也算是宾主尽欢,散席后自有专人安排卢张去休息。
  少务还想留瑶姬在巴都城做客,瑶姬却说既然卢张此行并非是祸乱巴原,那她也就不必再理会了,当即便返回炎帝仙宫,临行前只邀请玄源有空与虎娃一起去仙宫做客。
  卢张也很想去炎帝仙宫做客啊,借机与瑶姬多多亲近,可惜瑶姬根本就没邀请他,甚至都没告诉他炎帝仙宫在什么地方,他只得暗自悻悻了。
  卢张休息、瑶姬告辞之后,其他人却未散去,又来到了少务平时私密议事的那座偏殿中,虎娃布下了空间结界,显然有要事私下商谈。
第016章、丹朱所求(下)
  少务取出丹朱托卢张带着的那枚玉箴,众人传看一圈,这位巴君的脸色有些不好看,缓缓开口道:“帝子丹朱远在中华之地,欲求之物却巨细无遗,武夫丘的兵甲与剑符、长龄门的辟谷丸、孟盈丘的噬魂烟,这些也就罢了,居然还有凉风顶的符石!”
  后廪尚在世时,凉风顶宗主圆灯先生暗中支持会良谋害少务,阴谋败露后,发誓终身不再离开凉风顶,而众凉风顶弟子这十余年来行事皆极为低调。圆灯先生擅制秘宝符石,在后来的国战中也曾炼制一批秘宝献于少务。
  圆灯先生这么做倒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弟子传人以及所在部族的子民考虑,若有功于巴国,巴君将来也不至于为难他们。
  圆灯先生虽然擅炼秘宝,但他手段和虎娃却不能比,奉上的符石数量与威力皆十分有限,在战场上发挥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少务并没有使用这批符石。
  至于噬魂烟这种秘宝很是歹毒,攻击范围大而且不好控制,容易误伤无辜,所以少务也没有用在战场上。
  其实高人炼制的秘宝,并不是用在战场上杀敌的,大多都是为了赐给晚辈弟子防身。丹朱竟然索要这么多种秘宝,就连凉风顶符石这么冷门的东西都提到了,显然是有人专门搜集了多年的情报,甚至掌握了很多普通民众不可能知晓的隐秘,少务的脸色能好看才怪了。
  侯冈苦笑道:“这并不令人意外,普通人虽不能往来巴原与中华之地,但却挡不住世间高人。比如我师尊便能来去自如,他想打听什么情况也自有办法。
  师尊既能将我带到巴原,并留在此地生活多年,那么巴原上未尝不可有与我相类的其他人,有心搜集各种消息甚至隐秘情报并不难。
  中华之地的高人早知早知有巴原,帝子丹朱所得情报,说不定就来自帝都,而有些情况说不定就是我师尊带回去的,就看闻者有何居心了。”
  北刀皱眉道:“武夫丘所制上品兵甲,他有多少要多少,还想要巴君派出灵兽骑兵与飞天军阵,这是想谋逆吗?他所求的这些东西,若是在巴原,大多是违禁犯忌的!”
  少务却摇头道:“我多少也了解一些中华之地的情况,与巴原不同。巴原就算分裂为五国之时,各城廓各部族仍直属国君治下,私自囤积如此大批兵甲物资当然犯忌。
  可是中华之地广袤,周边有诸多属国与部族只是奉天子为共主,而但是属地境内之事仍得自主,有的部族兵强马壮,有的属国却狭小贫弱,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好东西。
  况且帝子丹朱未明言数量,只说越多越好,这些兵甲与物资他可以装备亲卫,也可以做为赏赐,更可以转奉天子,算不得什么违禁。听卢张说,九黎诸部迁居西南,多居荒泽之地处境艰难,彼此时有争斗,有些部族不服天子之治。
  近年来,大江一带水患频繁,又有修蛇、九婴等大妖为祸。丹朱奉天子命南巡,本就肩负宣恩、示威、平叛、赈灾、斩妖诸责。九黎诸部情况不一,需要分别处理,这对他既是考验更是机会。丹朱若有心扩充本部势力,必当恩威并施,尽量收服九黎诸部为己所用。
  九黎诸部之间常有争斗,天子属国之间亦如此,这样物资我若尽全力提供,哪怕再加上灵兽骑兵与飞天战阵,他想在中华之地谋逆恐怕也还远远不够。但聪明人自有更好的选择,得此之助,便足以左右各部之争,令各部有所求,他可以择强者、忠者投效。”
  少务是国君,他看问题的角度当然站得很高。归附中华各部分成不同的派系,大的部族和属国之间常有争斗,而天子是居中的调停人。丹朱代表天子巡视各部,就要起到这个作用,这是他建立权威的好机会。
  丹朱向巴君所求的东西,放在中华天子眼中可能也不算什么,但若掌握在丹朱本人手里,就足以改变很多属国和部族之间的态势均衡了。比如有两部相争,丹朱想支持谁,就可以让谁取胜。
  在这种情况下,丹朱就可以选择某一方势力投效自己;而更好的办法,是为双方调解纷争,令双方都听他的话、感激他,皆纳入自己的派系势力中。
  巴君虽不能与中华天子相比,但除了天子之外,中华之地任何一个附属的部族或属国,都不可能像巴国这样,能拥有这么多、这么重要的战略资源。若掌握了这些资源,便是在中华之地争胜的极大臂助。
  丹朱在争什么呢?帝尧今年已经九十二岁了,登天子位亦有七十多年了,中华各部都在考虑天子的继承人问题。帝尧的儿子很多,但下一位天子未必就是帝尧之子,中华之地与巴原一样,推行的是禅位制。
  禅位制名义上是各部共同推选出一个首领,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德才兼备的贤君,先君在世时便禅位,并非是等到先君死后再继位。但实际上继位者必须符合几个条件,其一就是必须出身宗室,比如中华天子,有资格受禅者当是轩辕后人。
  另外一个条件不必明言,是自古约定俗成。在蛮荒部落时代,推选族长或首领,当然要选择最聪明最强大的那一位,比如当年的若山,就是这么成了路村的族长。在小型的部族中,个人的智慧和武力很重要,但在大型的部落联盟中,就演化成了所拥有的势力。
  各国受禅者未必就是国君之子,比如巴原上曾有过的樊翀代樊康、紫沫代宫羊、泓竹代整蛊,新君都获得了国中最大势力的支持,这也有利于政权交接的稳定。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部族联盟的首领本人,就代表了联盟中最大的部族势力,他会亲自指定与培养继承人,比如少务继承后廪之位。
  所以在上古禅位制度下,父传子仍是最常见的情况。国君或部落首领的儿子往往很多,并不是要传位给最年长的那一位,而是传给其中最聪明、最健壮、能获得最多势力支持与拥护的那一位。这一方面要靠继位者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另一方面也要靠父辈的栽培。
  丹朱据说是帝尧诸子中最出色的一位,年纪刚刚三十出头,亦有大成修为,在直属天子帝尧本人的派系势力中,他获得了很多支持。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丹朱在归附中华之地的各国各部之间声名不显,并未有什么太值得称道的功业。
  而在炎帝归附黄帝之后,炎帝后裔所属的四岳、列山、九黎诸部,成为了国中派系争夺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分布的地域很广、人口和物产加起来也非常多。以此为背景,便能很清楚地看出丹朱的图谋。
  玄源突然开口道:“想当年巴君继位时,国中其实无人能争,妄想争位者如仲览、会良之辈,也只能勾连外敌、使暗害手段。丹朱既为帝子,又能代天子出巡,可见其地位稳固,只要自己谨慎无错即可,为何有如此急切图谋?”
  侯冈仍然苦笑道:“玄源宗主有所不知,黄帝世系传承特殊,按惯例并非父传子。少昊传位于高阳,高阳非少昊之子;而高阳传位于高辛,高辛亦非高阳之子。
  但如今天子帝尧,却是高辛氏帝俊之子,这已经算乱了规矩,但毕竟是事出有因,中间还有我师尊暂掌人皇印。可是到了帝尧本人传位之时,恐不好公然再乱规矩了。
  而帝子丹朱,恰恰就因看到其父帝尧继承了其祖帝俊之位,所以心中有了希望,便也想争一争。”
  少务很感兴趣地追问道:“这些情况,你以前没有提到,能否细说?”
  侯冈:“本是天子家事,不想在外妄言。但今日既然巴君想问,那我就多说一些吧。……玄源宗主,听说您出身于白额氏宜郎一支,那么可知当年的高阳天帝,出生在何处?”
  玄源摇头道:“不知!为何有此问?”
  侯冈叹了口气道:“高阳天帝颛顼,就出生在巴原宜郎城境内,曾随其父隐居于箬水岸边。”
  众人皆吃了一惊,纷纷追问道:“这怎么可能!竟有此事吗?”
  少务更是诧异道:“高阳天帝在位时,先君盐兆已入巴原、巴原上已有巴国。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他竟出生在巴国?”
  侯冈摆手道:“巴君莫急,听我慢慢解释。高阳天帝虽出生在如今的宜郎城辖境,但那时的巴原上尚无宜郎城……”
  巴国不是一天建立的。当年盐兆率族人入巴原,在白驹城歇马,最后来到了巴原中央的平原定居,建造了最初的巴都城,然后一步步平定与收服尚在蛮荒中的巴原各部,经过父子两代近百年的时间,巴国才渐成规模,将统治范围延伸到整片巴原。
  巴原上如今有七十多座城廓,都是在后来渐渐形成的。居于东海岸边的白额氏一族,号称少昊后人,而他们聚居的宜郎城在三百年前还是个渔村,后来发展为集镇,在二百多年前才渐渐形成了城廓。
  而在高阳天帝出生时,巴原上根本就没有宜郎城,巴国的统治范围还没有延伸到那个角落。此事的源头,还要追溯到轩辕天帝的诸子争位。
第017章、天子家事(上)
  传说中轩辕天帝有子二十五,其中有十四人得其十二姓。上古之事难以细究,但可由此推断,在直属轩辕的部落联盟中,至少有十二个大的分支部族,再往下的小分支部族则更多;而得轩辕之姓,便意味着成为了其中一支或几支部族的首领。
  至于其他十一个“未得姓”的儿子,可能是不成器、不具备统御一支部族的才能,或者在争斗中失败,更可能是因各种原因夭折。轩辕诸子中,最出色的有两人,年长者名玄嚣、年幼者名昌益,他们都有可能获得中华之地所属各部的共推、受禅天子位。
  玄嚣与昌益两人,无论是在轩辕部落联盟的内部,还是在归附中华之地的各国中,所拥有的名望、得到的派系势力支持、本人所属的部族的实力,都是旗鼓相当,因此很难选择,若处置不慎,甚至可能引起中华之地各部的大分裂。
  可是轩辕天帝又必须选择一人,他最终禅位给玄嚣,也就是后来的金天氏少昊帝。传位给玄嚣的同时,轩辕将昌益流放到远方。
  箬水是一条河流,以音相传,又称若水,这当然是地名,而非山水城中水婆婆的人名。两岸山势绵延,其中分布着很多美丽的谷地,风景如画,为世外安居之所。箬水岸边多山多竹,河流穿山间竹林而过,风吹竹叶铺满清澈的水面,宛如覆箬,在如今的宜郎城境内流入东海。
  昌益带着随从,被流放到巴原,就住在箬水岸边的一片清幽谷地中,生活很是闲适,远居世外当然也与世无争。
  轩辕天帝为何将儿子昌益流放到巴原?他没有解释,后人猜测可能是昌益与玄嚣争位失败而获罪,也有高人认为轩辕天帝另有深意。
  巴原四面皆是险峻蛮荒,与中华之地有天堑阻隔,而宜郎城所在的樊室国一带,更是被大大小小交错纵横的山脉分割成很多块小平原,直至如今,与外界的交通与交流都十分不便,在昌益生活的年代更是如此。
  昌益被流放到巴原,还生活在箬水岸边一片僻静的谷地中,中华之地的各部势力是不可能再找到他了,他也不可能再影响到中华之地形势。这对昌益既是一种隔离,也是一种保护,更是消除了帝位传承中最大的隐患。
  昌益在巴原化名乾流,后世也有人称他为乾荒或韩流,他娶了当地淖部的一位姑娘,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颛顼。虽生活闲适无忧,但远离中华之地心中总感郁郁,照说昌益就隐居于此,不再可能与中华之地发生关系了,可是后来又有人找到了他。
  能直接找到昌益者,当然只有少昊了。少昊后来成仙为天帝,但不知昌益的修为如何,有可能他并无修为在身,也有可能并未突破大成;而少昊找到昌益时,昌益已即将辞世。临终之前,昌益将幼子颛顼托付给少昊。
  少昊将颛顼带回中华之地,不仅抚养他长大,而且亲自教导与指点他,若从修士的角度,颛顼也算是少昊的传人,所以后世又有“少昊孺幼帝颛顼”的传说。后来少昊传天子位于颛顼,颛顼成为中华之地第三代黄帝,就是后来的高阳天帝。
  少昊为何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却特意跑到巴原来接走了昌益的幼子,亲自将他抚养长大并培养成才,然后传天子大位于他?少昊本人没有任何解释,其他人也只能猜测。
  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昌益无辜受流放,做为兄长的少昊帝玄嚣对他心怀愧疚。也有人猜测,其实心怀愧疚者是轩辕帝,为了顺利传位而将另一个儿子流放远方,可能在登天仙去之前给少昊留下了遗命。具体是怎么回事,只有当事人才能知晓。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少昊传位颛顼,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政权交接的顺利以及天下各部的稳定。昌益虽被远放,忠于他的各部势力还在,而少昊抚养颛顼长大并将他推上天子位,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
  少昊传位颛顼,由此也留下了一个约定俗成、谁也不好明言的传统,那就是中华天子由黄帝本部两个最大的派系势力的嫡系后人轮流担任。高阳帝颛顼,后来登天而去并开辟了帝乡神土,他也没有将天子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在人间禅位于高辛氏帝俊。
  帝俊据说是少昊的孙子,是不是亲孙子说不清,但确实出身于少昊部族这一支。等到高辛氏帝俊晚年,按照默认的规则,本应轮到高阳氏颛顼后人的登位,当时应受禅为天子的就是仓颉。
  但仓颉无心帝位,执掌人皇印仅仅只有几个月,甚至没有举行正式的登位大典,便逊位而去。而恰恰就因为仓颉这几个月的天子身份,使代表少昊这一支的高辛氏帝俊后人又找到了借口,这个过程中明里暗里又发生了哪些争斗,侯冈亦不清楚。
  总之仓颉放弃天子宝座后,天子权柄又落到帝俊诸子手中,原本应继承天子位的是帝俊之子挚,后世又称其为帝挚。可是帝挚的天子生涯与仓颉一样短暂,以致于许多年后,人们已经忘记了还有这个人曾为中华天子。
  有人说帝挚只当了几个月的天子,也有人说是几年,还有人说帝挚听说自己要继位,便主动出走。无人清楚真相如何,总之最后是帝挚的弟弟放勋成了中华天子。
  帝挚曾经是掌管百官的司空,若以巴国的官制参照,略相当于辅正大人。而放勋从十五岁时就是兄长帝挚的助手,后来却取帝挚而代之,便是如今的中华天子帝尧。帝尧放勋成为天子时年仅二十岁,如今已有九十二岁,在位七十余年了。
  就因为帝尧在位长久,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几乎已不知晓仓颉与帝挚,感觉就好像是帝俊直接将天子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帝尧。但帝俊毕竟不是真的直接传位其子,中间还拐了个弯。
  在人们的印象中,帝尧是轩辕、少昊、高阳、高辛之后的第五位黄帝,但若算上仓颉与帝挚,他是黄帝世系的第七位天子。
  到了如今帝尧该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因有前事之鉴,帝尧诸子恐怕也会动心思。帝尧在位这么多年,当然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国中的才俊,又怎会不栽培自己的儿子。丹朱或许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但不代表其他的帝子就没想法。
  而是另一方面,代表黄帝本部另一大派系的势力,当然也会认为天子位该轮到昌益这一支的后人了。对诸帝子而言,如今争夺帝位最强大的对手,则是崇伯鲧。鲧是“颛顼之子”,所谓颛顼之子不一定就是指颛顼的儿子,意思也可以是颛顼的子孙。
  高阳帝颛顼在位时,为后世天子开创了一个先例,就是在天下选妃。传说高阳帝颛顼出巡,每到一个重要的部族,便娶一名女子,最终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后宫。
  这好像是颛顼的治国之术,归附天子的各国各部,包括原先炎帝所属的各重要部落,只要势力足够强、影响足够大,他从中都纳一名女子为妃。
  这不仅是以联姻关系保持天下稳定,这些妃子如果生了儿子,颛顼将之培养成人后也会被派回去,扶植为这些部族或属国的首领,从而使它们渐渐融合。
  据说鲧就是这样的出身,他是颛顼娶了某位炎帝旧部的女子所留下的后人,继承了一个部族、有其封地,而这个部族也是融合了炎黄两支后人而形成。“伯”不仅是家中长子的意思,也是对受天子册封的各部首领尊称,鲧素有名望,被尊称为崇伯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