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校对)第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643

  虎娃早就听说过皋陶与獬豸的传闻,今日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头瑞兽,也不禁暗叹此兽真是个异数。天地所化生的瑞兽虎娃也见过,就是善吒妖王。善吒当年是什么脾气,虎娃清楚得很,其因诸犍之身而狂傲。
  善吒平常不现真身,并非他不以真身自得,而是自认为凡夫俗子根本不配看见瑞兽真形。其实天地所化生的瑞兽灵禽,大多有此心高气傲的心态。而这头獬豸倒好,就像家畜似地以原身趴在大门口晒太阳。
  但若真的把它当成普通的家畜那就大错特错了,它可是如今天下最有权威的断狱神兽,很多人见到它连大气都不敢喘。
  天地所化生的瑞兽灵禽,有幸开始灵智后都有其特异的天赋神通,而这种天赋神通本身就蕴含了某种修行之道,比如诸犍的神目。獬豸能辩忠奸,也应是一种天赋神通,且妙处就在于它那只独角,此独角也是獬豸的感官。
  獬豸天生就能窥见人心、有通感之能,随着它的成长若突破了化境修为,通过这只独角,甚至能在神识所及的范围内,察知大成修士暗中发送的神念,更别提在问案时能断证言之真伪。
  这头獬豸是从哪儿来的呢?据说竟然是皋陶捡的!传说皋陶年轻时有一日行至郊野,有一头小兽主动跑来用爪子拨他的衣角。皋陶蹲下身以手抚其颈,小兽则伸出舌头舔他的手,然后顺着手臂爬到他的衣怀里去了。
  皋陶就把这小兽带回家了,也分辨不出它究竟是猫还是狗,渐渐养大后却发现它越长越像一头羊,再后来顶门上竟生出一只独角、能口吐人言,竟是一头瑞兽獬豸。于是民间便有传说“皋陶有德,獬豸来投”。
  这种说法也未尝没有道理,若是身心不正者怎可能得到獬豸这种瑞兽的主动亲近?而皋陶是一位圣人。
  皋陶以神兽獬豸断狱,公正严明,天下敬服,这是他扬名四方最重要的原因。虎娃却对此很有感慨,其实皋陶之功德成就,岂仅在以瑞兽断狱?可偏偏是此事令他得到了最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就像重华当初能名扬四方,是因其父瞽叟和其弟象屡次谋害他、而重华又如何对待他们的事迹。但重华的聪慧才干,又岂是仅体现在这些破事上,而天下百姓最喜欢谈论又最喜欢传颂的就是这些,因为它很有趣又足够离奇。
  虎娃亲眼看见这头獬豸时,心中暗暗感慨。而獬豸看见马车停在了府门前,也仅仅是抬了抬眼皮,没发现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来的也都是端正之人,它又继续趴在那里懒洋洋地晒太阳睡觉。
  皋陶已迎上前来行礼,伯禹等四人赶紧下车回礼问候,伯禹又给大家互相做了一番引荐。
  皋陶的年纪已有六旬,看五官形容,却似在四旬左右,只是须发略有些花白。他是仓颉的学生,伯禹应称其为兄。虎娃等人既以仓颉为尊长,那么就跟着伯禹一起称呼皋陶为兄,因为皋陶的年纪比众人都大些。
  皋陶将众人迎进府门。獬豸本在旁边趴着,盘瓠却没事找事,跑过去伸手摸它的独角。看似已经睡着的獬豸却一扭头就躲开了,口吐人言道:“你这犬妖,干嘛动手动角?”
第005章、来得好快
  盘瓠吓了一跳,向后蹦了半步道:“小獬豸,原来你会说人话呀!为何不以人形相见?”
  獬豸答道:“我向来以真形示人,谁像你呀,明明是条狗,却总喜欢扮作人的样子。”
  盘瓠不服气道:“我这也是真形啊,心境之相如此,也是我的修为神通,不知者不识,能识者自知之。既口吐人言,又在人间行事,化人形乃是修行。”
  獬豸站起身来道:“我也没说你这不是修行,但你干嘛说我呀?以真形示人怎么了,我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吗?反倒是你,化出原身来试试!……咦,小苗是谁?”
  盘瓠刚才在心里嘀咕:“假如我无此修为,小苗也不能喜欢啊。”这话虽没说出口,却被獬豸“听”见了,居然跟进了大门追问。
  盘瓠又吓了一跳:“这你也能听见?……就没见过你这样的瑞兽,头上长根角有什么好拽的?”
  獬豸又问道:“善吒是谁,他把你怎么样了,你却在这里腹诽?”盘瓠方才想到了善吒,在心里嘀咕了几句,不料又被獬豸“听”见了。
  虎娃是哭笑不得,这獬豸的脾气和善吒不同,既不像善吒那么狂傲,但也有身为瑞兽的自尊,就喜欢以原身真形示人。
  妖修化为人形修炼,确实很有好处,但也有很多妖修并非如此。尤其是天地所化生的瑞兽灵禽,它们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化为人形,只是为了行事方便而已,但内心深处还是把自己当成了瑞兽灵禽,也不羡慕人的样子。
  这种心态其实人也有,比如虎娃虽精通吞形之法,也不会没事化为金兕或者山魈,在他的自我认知中就是现在这副样子。
  这头獬豸刚才懒洋洋地趴在那里好似懒得搭理人,此刻却追着盘瓠问个不休。少务略带歉意地对皋陶解释道:“我这位师弟,行事总有些顽皮,请司士大人见谅。”
  皋陶不以为意道:“山水君天真有趣,而我那头獬豸平日也无聊得很,难得有人能与它聊得这么开心……”
  自己一手养大的獬豸,皋陶当然清楚其脾气,这头瑞兽威名在外,任谁见了都觉得神秘与可畏,谁又会吃饱了撑地去撩拨它呢?难得碰到盘瓠这样的家伙。
  獬豸以真形示人,性情天真,毫无伪饰之意,但天下民众所认为的那头威严神兽,却不是真正趴在司士大人府门前的那头獬豸。以瑞兽的寿元,这獬豸还是头小兽,正是天真活泼之时,可平时也没人敢逗它玩啊,碰到盘瓠还真是意外之喜。
  皋陶话音未落,又听盘瓠说道:“你这头小獬豸,究竟是公是母啊?天地所化生的瑞兽怎么了,难道就比别人长得漂亮吗?真要有本事的话,找个没人看见的地方,我就以原身跟你大战一场!”
  獬豸叫道:“好啊好啊,我对这里熟,我挑地方,你选时间,我们大战一场,说话不算数就不是好狗!”
  盘瓠:“你本来就不是好狗。”
  獬豸:“我说的是你!我是好獬豸,你是好狗吗……”
  连皋陶都闭嘴不说话了,其他人都尽量板着脸装作没听见,山水君盘瓠定下“大战”之约,趁机摆脱了瑞兽獬豸的纠缠,与众人一起走进了厅堂。大家刚刚坐下,门外又有客人来访,来者是侯冈。
  侯冈今日也在蒲阪城中,听说消息特意赶来与故人相见,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身边还特意带着一名后生,名叫子丘。子丘身高八尺,健硕魁梧,走在侯冈身边就像一名护卫武士,但他其实是侯冈的弟子,出身于济丘氏部族。
  子丘久闻虎娃之名,曾行游天下求学,也到过山水国欲向虎娃请教,侯冈还特意对虎娃打过招呼。但是子丘到达山水国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虎娃。虎娃当时正在山河图中修炼呢,后来又去了仙界。
  子丘在山水国没有见到虎娃,后来到了蒲阪,又成了皋陶大人的学生。这些年皋陶编制九典,子丘是他最重要的助手。此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精通射御,可谓文武双全。仔细想想这也正常,若是没有一身好功夫,怎么可能远游至山水国还能安然而回?
  子丘上次在山水国没有见到虎娃,今日在蒲阪城中弥补了遗憾,特意跟随侯冈来拜见几位尊长。行礼已毕,皋陶命坐,话还没说上几句,门外又有人来访,今日的司士大人府上还真是热闹。
  这名访客走到门前时,就连院中的瑞兽獬豸都被惊动了,瞪大双眼扭动头颅,那只独角就朝着大门外的方向有流光闪烁。它并非发现了什么奸邪之徒,而是来者的身份不凡,此时突然登门拜访,也不知有何目的。
  司士大人府当然不能擅闯,阶卫拦住来人欲问明来意,这时獬豸走到门前道:“让他直接进来吧,其人身份,非你等所能知。”
  访客是被獬豸迎进来的,皋陶等人听见动静已经走到厅外。只见来者形容清癯,年纪约在三旬左右,身上穿的袍子样式古朴,不知以何种材质制成,竟看不到缝制的痕迹。
  虎娃率先开口道:“这位道友,您从何处下界至此?”他一眼就认出了来者是一位下界真仙。
  那人答道:“山人号巫知,来自昆仑仙界,有事找伯禹大人。”
  伯禹当即就反应过来道:“您是为息壤神珠而来吗?……请到厅中坐下说话。”
  巫知一露面,便表明了下界真仙的身份,皋陶待客如常,一起请进了屋里。虎娃先前就对玄源说过,轩辕天帝既让崇伯鲧将息壤神珠拿走,就有理由派人下界寻回,如今人果然来了。
  巫知也不绕弯子,坐下后直接开口提起了当年之事。崇伯鲧从昆仑仙境中取走了天帝玄珠,用完了却没归还,轩辕天帝便派他下界寻找。可是这东西上哪去找,谁拿的谁负责,崇伯鲧已不在,他便来找伯禹。
  伯禹苦笑道:“我亦不知玄珠在何处,不知轩辕天帝可曾告诉您,应怎样找到玄珠?”
  巫知摇头道:“天帝未言,我也不知怎样才能找到玄珠,所以才来找伯禹大人。”
  虎娃插话问道:“巫知道友,轩辕天帝既派您下界,不知您有何长?”
  巫知答道:“吾之修行,在于擅知,因此号巫知。”他不好开口自吹自擂,但仙家神意中自有解释。巫知聪慧,擅解擅知,世上各种技艺以及知识,他几乎是一学就会,成仙前就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所以轩辕天帝才会派他下界。
  虎娃笑道:“那么巫知道友可研习天下山川地势、风水流向,以推测玄珠可能遗失何处,跟随在伯禹大人身边是最好不过。”
  伯禹赶紧附和道:“玄珠失落,禹有其责,将行遍天下治水,定当留意寻找玄珠。”
  巫知点头道:“天帝所托,不敢怠慢,伯禹既要为治水行遍天下各部,巫亦当随行身侧、时时留意玄珠下落。”言下之意好像是要监督伯禹寻找玄珠。
  厅中少务等人神情多少都有些古怪,对视一番又皆带着笑意。伯禹治水还没出发呢,轩辕天帝就已派了一位真仙下界,说是监督伯禹寻找玄珠,但有这样一位真仙在身边,不仅能保障伯禹的安全,还能帮忙出不少主意。
  ……
  伯禹来的时间很巧,不仅正赶上轩辕天帝派巫知下界,而且恰逢皋陶编九典完成。次日朝堂上,天子重华召集众臣与各部君首及其代表相会,命皋陶献九典于朝堂,并向众人解说其真义——为何要编制这样的国典,其内容依据了什么,对天下各部有何意义,又应怎样执行?
  子丘率几名力士搬了一车简书上殿,并由子丘当众打开一卷卷简书宣读讲解。这也是个力气活啊,文弱之人根本做不了子丘这等“书生”。
  《九族》、《九德》、《五教》、《五刑》、《五礼》、《五服》、《祭典》、《狱典》、《盟典》……之要义,三言两语可是讲不完的。连番朝会,子丘共宣讲了三天,天子与众君若有所问,皆由皋陶亲自作答,朝堂上众人无不交口称赞。
  皋陶制典成书,是前所未有之功。九典的内容并不是凭空抛给天下众君,这么多年来,皋陶考诸史料、访问长者贤人,与各部君首甚至民众商议,待到九典颁布之时,已是顺理成章。
  若说如今还有什么事情的重要性堪比治水,那便是皋陶制典了,所以伯禹也没有打断子丘的宣讲,很耐心地等了三天。
  三天之后的朝会上,伯禹终于向天子与众君介绍了他的详细治水方案。天子重华道:“治水之策看似完备,但伯禹大人如何能保证各部遵行、中华有治?”
  伯禹答道:“臣此行本就打算向皋陶大人请教,恰逢皋陶大人为国作典功成,此乃天命所归。天子将颁行九典于天下,那么禹治水之时,便宣九典于各部,以之治世。”
  伯禹治的仅仅是水吗?江河奔流、沧海桑田,本是自然之天道,若无人烟城廓、村寨田园,水根本就不需要去治,正因为有人类社会的出现,此事才会变得有必要。所以治水亦是治世,以人道合天道,借治水推行皋陶之典,便是治天下。
  重华点了点头道:“伯禹大人将以何人为辅?”
  伯禹:“请天子派伯益为辅。”
  伯禹举荐了一名助手伯益,这也是皋陶私下里向他推荐的。传说伯益有神异,精通鸟兽之言,而且擅驱禽兽听命。这听上去似是巴原宗门众兽山擅长的秘法,实际上还是有所区别,伯益乃国中贤士,甚至被后世尊为畜牧之祖。
  豢养家禽家畜,自古有之,而伯益对此做了系统性的总结,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培饲与选育、利用各种禽兽。他传授的技艺完全是民用化的,各部普通民众皆可掌握。
  伯禹治水可以号令各部民众,但城廓村寨之外山川野地众多,他也不可能通知山野禽兽配合,所以需要伯益的协助。
  朝会之后,伯禹领天子命出发,他要穿过中原一带的湖泽、渡过大河与淮水,首先到达相柳部。虎娃则与伯禹就在蒲阪城外告别,约定于巴原东海再见。伯禹渡大河登岸南行,却没有坐车,甚至连鞋都没穿,就是赤着一双脚步行。
  助手伯益随行,巫知隐迹不现,丙赤和丁赤则拉着白香木马车跟在后面,车中装着行路所需,包括帐篷、干粮等物。
  ……
  相柳原是共工之臣,共工部撤封后,部民分裂为大大小小的很多支势力,后来天子帝尧又册封了三位伯君,相柳是其中之一。因为这场大洪水,有的部族损失惨重、很多民众迁移,相柳部却趁势坐大,吸纳了很多势力归附,如今俨然已有取代当年共工部的势头。
  这一日,相柳召各支部族首领议事,就连同受中华册封的另外两位伯君,在相柳面前亦是毕恭毕敬。有属下向众首领汇报道:“伯禹已奉天子命南行,有飞天之辇却不乘坐,竟赤脚步行。”
  相柳冷哼道:“崇伯鲧治水时亦常赤脚步行,他这是效仿其父以搏名望。……他在路上又做了些什么?”
  属下答道:“伯禹每至人烟聚集处,不论是何部族、是何城廓,必寻参天之木,将天子新近下令颁行的五教、五刑、九德之典烙刻其上,使民众皆可见之,并教以读诵。”
  相柳皱眉道:“他有这等心思,倒是投天子所好,难道已忘了他与重华有杀父之仇吗?……其人治水之策,是劈开巫云山引巴原东海下行,人多言不利于我等之炎帝旧部。”
  一旁又有人说道:“伯禹此举,对君上您未尝不是好事。当年帝江大人欲一统大江两岸各部,可惜未能功成。如今若真要劈开巫云山,重辰部亦将受重创,恐无力再牵制我等。
  炎帝众旧部远徙南方,已群龙无首多年,幸有相柳大人出世,声威更胜帝江当年。正可用此事引民意,以炎帝旧部之名诘难伯禹,亦是诘难中华天子。民心若动,无人听伯禹之言,君上则可登高而呼,大势成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