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虎子(校对)第9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3/1111

  由于江夏郡已被长沙义师占领,魏汜的这封信只能从南阳郡绕行,以至于足足用了十五日,这份信才送到了王尚德手中。
  而在此期间,颍川郡、陈郡,以及目前受颍川郡庇护的下蔡、灌阳、定颍等汝南郡西部几县,则一边安顿陆续前来投奔的难民,一边完成了各自的春耕之事。
  毫不夸张地说,在项宣的‘缚虎之计’下,颍川军彻底被束缚了双手双脚,空有擅战的兵将,却实在没有余力再对长沙义师发起进攻。
  而项宣那边也很识相,也并没有越过‘下蔡’这道界限来骚扰颍川军,尽全力协助大将邹袁的主力攻取汝南郡东部。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似细阳、汝阴、城父、山桑等汝南东部的县城纷纷陷落,有的是在死守几日后难以支撑被攻陷,有的则是见退敌无望而投降。
  截止于四月中旬前后,除下蔡、灌阳、吴房、临颍等寥寥六七座县城之外,项宣麾下长沙义师彻底占领汝南郡,占领了这个拥有二百余万人口的大郡。
  在攻陷整个汝南郡后,项宣下令各军停止进攻,开始休养生息。
  他按照某位周将军的指示,于汝南郡各县传播他长沙义师的理念,再次提出了‘均天下不匀’的口号。
  说实话,不止汝南郡的百姓,天下各地支持义师的平民,其实大多对‘推翻晋国’未必有多么热忱,但‘均天下不匀’的口号,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他们。
  凭什么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凭什么贫者无糊口之粮,而富者却能坐享家财万贯、夜夜笙箫?
  出于对这世道不公的愤恨,汝南郡的百姓再次倒向了长沙义师,就如同他们曾经倒向陈勖的江夏义师那样。
  虽然上回江夏渠帅陈勖出于各种原因,使汝南郡的百姓失望,他退出的‘新令’,随着虎贲中郎将邹赞收复汝南郡而遭到废除,但这次,项宣已经从中吸取了教训。
  他一方面用‘摊分田地’吸引汝南郡的平民支持义师,这使得长沙义师得到了稳定而充足的兵源;另一方面推崇前汝南郡守杨翰,借这位杨郡守的名声与地位拉拢汝南郡的读书人与各县官员,将原有的县衙体系尽可能地保留了下来,维持了汝南郡的基本稳定。
  为了取得那位杨郡守的协助与支持,项宣亦做出了承诺,承诺他将不会介入郡县的运作,授予了杨郡守与各地方县衙最大的尊重与权力——唯独军事除外。
  在军事、卫戎这块上,项宣依旧牢牢捏在手中,比如各县县尉,全部由他长沙义师的将领担任。
  县令负责民生与制定各项县策,县丞协助县令并负责执行县令制定的县策,而其余军事,全部交由县尉负责,这模式是否有点眼熟?
  没错,这就是此前颍川郡的运作模式:县衙管理县政,县尉被从中剥离出来,归权于都尉,是故赵虞当初可以凭都尉的权力,直接掌控郡内八成的军队,间接掌控其余二成的军队。
  而项宣也同样采取了这个策略,将郡政、县政通通丢给以前郡守杨翰为首的官员,他只管军队这一块,这既节省了项宣的精力,也给他与杨郡守等官员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当然,项宣所做的还不止这些,他还效仿颍川郡在各县组织了‘民恳团’,以提供粮食为诱,雇佣各县平民耕种,以及砍伐林木。
  耕种可以理解,为何要砍伐林木呢?
  因为项宣准备大量打造弩具,为此他将整个汝南郡的工匠其中起来,叫他们为义师打造弩具。
  考虑到懂得打造弩具的工匠未必有那么多,项宣便授予那些工匠‘官职’,尊其为‘匠师’,以便让那些工匠能心甘情愿地将手艺交给其他人。
  在这个年代,工匠的地位普遍不高,唯独也就在颍川郡情况好点,项宣如此后待汝南的匠人,汝南郡的匠人自然也愿意为其所用——毕竟他们本身就对义师心存好感。
  于是乎,汝南郡那些懂得打造弩具的匠人们,纷纷心甘情愿地带起了徒弟,手把手地教授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徒弟。
  这当然也是某位周将军的建议。
  毫无疑问,只需短短时日,这些匠徒便能迅速掌控打造弩具的本领,而介时,长沙义师也会得到充足的弩具。
  不过打造弩具也需要一件十分关键的物品,那就是动物的筋,当然项宣已经在着手收集了。
  他不止在长沙、江夏、汝南三地收集,还吩咐派往沛郡、陈郡、九江等地的细作帮忙一起收集,甚至于向江东义师寻求帮助。
  至于刀剑长戈等兵器的打造,由于汝南欠缺铁矿,也就只能作罢,老老实实地制造竹枪、木盾,虽然效果并不佳,但总比让士卒们赤手空拳好——他日他二十几万长沙义师,总不至于就只有弩手吧?
  总而言之,项宣目前是一点也不着急。
  因为某位周将军直截了当地告诉过他,而他也坚信这一点:在民心所向的情况下,他义师是大势所趋,只要沉得住气,稳步发展壮大实力,终能推翻晋国。
  至于眼前,只要那周虎继续保持与王尚德‘不合作’的态度,单凭王尚德一己之力,根本不足以威胁到他长沙义师。
  那就继续熬着呗!
  他这三百万余万人口的地盘,还熬不过只有南郡不到两百万人口的王尚德?更遑论那王尚德即便在南阳郡名声其实也不怎么样。
  相比较项宣的安然处之,驻荆楚将军王尚德就没有那么安稳了。
  他从今年二月初起,就在等着与颍川郡联合围剿项宣的长沙义师,一等就是足足两个月,熬到了春耕季节。
  期间颍川郡那边各种麻烦不断,先是陈郡被袭,而后被潜伏在卧牛山的南阳叛军袭了舞阳的矿场,最后又被汝南郡的难民给拖住了手脚,气地王尚德恨不得跑到那周虎面前质问一声:“你他娘的是不是在耍我?”
  但在魏汜书信的证明下,王尚德也没办法找那周虎的麻烦,只能说那项宣技高一筹——或者干脆说这厮实在卑鄙无耻,连故意驱赶难民这种下三滥的伎俩都用的出来。
  但不可否认效果确实很好,那周虎爱惜‘陈门五虎’的名声,自然不可能对那些难民袖手旁观,毫无疑问地拖住了手脚……
  “……简直愚蠢!这周虎,跟薛敖、章靖那几家伙一样蠢!怪不得这几人会是义兄弟!”
  恼怒之余,王尚德在营房中破口大骂。
  赵虞猜地没错,倘换做王尚德,他肯定会选择与长沙义师决战,绝不会分散麾下的兵力。
  但骂归骂,他也没有丝毫办法,毕竟人家周虎有着正当且充分的理由,除非他单独领兵进攻长沙义师,否则就只能等着颍川郡那边做好准备。
  而单独进攻长沙义师……
  说实话,去年在长沙郡遭遇一场败仗、损失了许多兵力的王尚德,如今也着实没有什么把握。
  那就只能等了……
  于是乎,左将军周虎、驻荆楚将军王尚德,以及长沙义师渠帅项宣,这三方势力间出现了一段诡异的和平。
  而与此同时,在遥远东边,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第734章:包围
  王二十九年开春后,当项宣发兵攻打江夏郡时,赵伯虎亦下令他麾下大将杜谧、甘琦二人,绕开下邳郡,一西一东分别向沛郡、东海两郡发起攻势,而赵伯虎本人,则依旧率领主力屯扎在下邳郡南部的淮陵一带。
  其实赵伯虎这般安排的主要目的,是想放扼守下邳县的章靖一条生路,以报答章靖当年为他鲁阳赵氏平反冤枉一事。
  当然,前提是章靖乖乖乖乖退出下邳县这座对他江东义师意义非凡的县城,
  但很可惜,章靖并没有猜到这一点,但他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威胁与恐吓之意。
  这一日,章靖例行听护卫长许负禀告有关于江东义师的动静。
  江东义师大将杜谧、甘琦二人的动向,并不能瞒过章靖手下太师军斥候的监视,那日杜谧、甘琦二将刚刚率军离开淮陵不久,章靖便收到了相关禀报,得知江东义师派离了两支约万人左右的军队,暂时去向不明。
  一开始章靖还以为对方可能是奔着夏丘、徐县、僮县几城去的,毕竟这几座县城位于下邳县与淮陵之间,假如赵伯虎想要攻取下邳,那就必须先打下这几座县城。
  想及此事,章靖心中暗暗对这几个县城说了句抱歉。
  原因在于他此刻麾下的兵力,并不足以保护下邳郡全境的安全。
  此番南下,他所率主要兵力,就只有约一万六千名太师军,一万名河北军,以及约四千余名训练了数月的山东新卒,总共约三万一千余兵力。
  考虑到那四千余山东新卒除了跟泰山贼交手过几次,根本没有经历过像样的厮杀,章靖自然也不敢将其列入主战军队的行列,暂时只当做预备军。
  虽说太师军个个都是在战场上磨砺出来的精锐,而河北军亦称得上是合格的军卒,但不得不说他这一方的兵力数量实在太少了,远不如对面的赵伯虎。
  要知道就目前赵伯虎驻扎在淮陵的那支军队,人数就不下六万,更别说对方现如今还占据了九江、广陵、豫章与江东三郡这整整六个郡的地盘,章靖毫不怀疑不到半年工夫,对面那支叛军的人数恐怕会飙升至二十万、三十万,甚至超过前江东义师鼎盛时期。
  这样一对比,章靖这区区两、三万军队,确实就不够看了。
  但他有他的想法。
  他要在这下邳拖住赵伯虎,阻止后者在下邳县‘二次誓师’,以免天下各地的叛乱受其鼓舞。
  除此之外,他也想尝试看看能否一举击杀赵伯虎。
  当年前江东义师渠帅赵璋被他们困杀在莒县后,前江东义师便加促溃败,即使赵璋的弟弟赵瑜接替兄长成为了渠帅,但也没能阻止义师的溃势,最终败亡于下邳城。
  类似的例子,还有他的义弟韩晫……
  前年他义弟韩晫率领七、八万晋军攻入吴郡,就是因为被赵伯虎率仅有的数千叛军攻入主营,在仓促迎战时不幸战死,这才导致那七八万晋军的全线崩溃,使那赵伯虎以弱胜强赢得了那场仗的胜利。
  这次,若他章靖能有机会在下邳杀死那赵伯虎,他相信,对面这支新江东义师,也会步上前江东义师与他义弟韩晫麾下晋军的后尘,因主帅的战死而迅速崩溃。
  而这样一来,他们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再次平定江东的叛乱。
  这些,正是章靖明知此行凶险万分,也毅然决然要率军至此阻击赵伯虎的目的。
  待等到二月下旬,章靖得知了那两支叛军偏师的动向。
  据前方斥候打探送回的消息,那两支江东叛军的偏师,并没有进犯夏丘、徐县、僮县三地,那贼将杜谧自率军离开淮陵后,径直朝西去了沛郡的虹县,而另一员贼将甘琦则是朝着淮陵东北方向的睢陵而去。
  这是什么意思?
  由于情报的欠缺,章靖暂时也猜不到对面的意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3/11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