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消失的八门(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335

  众人烧好了四个大木桶的热水,还准备好了擦身体的瓜瓤与大布巾,孟蕙语单独洗浴,自有女子侍候。看见这种瓜瓤,知道这里产丝瓜,看见这种布巾,知道这里不产棉花,至于布料究竟是什么质地众人并不认识,反正不是最适合吸水的棉布毛巾。
  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木桶的热水散发着很好闻的药香味,事先煮过了谭涵川开的药方。洗完澡之后,饭菜已经在前厅摆好了。
  来之前丁齐在想,这里的人平时都吃什么,有没有外面的主食和蔬菜?结果主食是大米饭,口感非常好,好像外面的米饭香多了,也许是很多天没有吃着米饭的原故吧。菜也很丰盛,鸡鱼肉蛋都有。
  鸡肉的口感类似他们在山猎到的野生竹鸡,但感觉更肥嫩一些。这里是产盐的,甚至还有桂皮、花椒以及野蒜,还有一种不知名的根须是辣味的,因为在菜都吃到了。鱼非常新鲜,蛋应该是那种竹鸡蛋,至于另一个肉菜嘛,居然是一盘青蛙。
  青菜有两盘,一盘应该是南瓜藤掐下的嫩尖,另一盘则不认识,但是清脆爽口。原本以为这里可能缺乏外界那么丰富的调味品,不会做出什么美味来,结果却出乎意料,几人都感觉有生以来几乎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一顿饭菜。
  丁齐吃饭前还特意叮嘱道:“根据你们庄师伯发布的谕,我们食用过的东西别人不得再用,这些饭菜如果吃不完浪费了,所以尽量别留。”等到真的吃了起来,才发现根不用吩咐也留不下,连汤都喝光了,多少天没像这样正经吃过饭了?
  吃完饭都回到丁齐的房间阅览典籍,几人各取一部观看,然后再做交换,要尽快了解这个世界的情况。丁齐先拿的是《圣经》,打开之后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大不一样,这部典籍的核心是“旧十款天条”与“新十款天条”,其他大部分内容是历代人做的注解。
  旧十款天条明显能看出当年太平天国的痕迹,可能有若干字句跟历史不一样,分别是——
  第一,敬拜皇天帝。
  第二,不好拜邪神。
  第三,不好妄题皇天帝之名。
  第四,逢一礼拜。
  第五,孝顺父母。
  第六,不好杀人害人。
  第七,不好奸邪淫乱。
  第八,不好偷窃劫抢。
  第九,不好讲谎话。
  第十,不好起贪心。
  如果说有什么变化,主要在第四条。七日一礼拜,传统源于基督教,后来发展成世俗的星期制度,所以星期天又称礼拜天。但在这里,变成了每月一号、十一号、二十一号礼拜,而且礼拜天同样也成了公共休息日。
  对照《历书》可知,这里使用的历法是太阳历,与外界的公历或者说格高历是一样的,却同时使用干支纪年。这里的春夏秋冬变化与外界也一样,却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一个小年是平常的一年,而一个大年是指六十年一个天地轮回。
  这里的气候有其独特的规律,一年之内虽有春夏秋冬,但变化不是很明显。在大部分情况下,最冷的时候河水也不会结冰,最热的时候也不会太热。可是天地间六十年一轮回,每六十年总有那么十几年最冷,冬天河水会结冰;也总有那么十几年最热,夏天温度较高。
  丁齐他们进入这里时间是五月午,到达东大营时已是六月旬,小年的初夏时节。而今年是乙酉年,对应大年也相当于初夏,正是天国气候最好之时。
  而《圣经》后面的新十款天条,却看得丁齐目瞪口呆,竟然是——
  第一、不得烧制红砖,所有桥梁房屋凡需用砖者,皆用青砖。惜护陶器,失手碎陶者当罚,故意碎陶者当刑。
  第二、天国地域天分,有东、西、南、北、五大营。每大营人口过六百,户可生三子;每大营人口过八百,户可生两子;若人口不足六百,户所生不限。
  第三、天国年产铜不得超百斤,产锡不得超五十斤。
  第四、凡耕原之田,单种连作不得超三年,同种轮作不得超五年。凡散播坡田,作物不得少五种,不得尽除荒植。凡作物种子,各营库须留足,饥荒亦不可食。
  第五、炊煮燃火之物,先用稻草、秸秆、蔓藤等田收余料。此诸物及灰烬由各大营公管,不得随意弃置。入山伐薪,不得斩株。取材之地,十年轮休。
  第六、凡七、八、九月,不得以捕鱼。
  第七、惜护科斗,蛙可食不可贩。
  第八、初一大市,于大营。十一、廿一小市,于各大营。
  第九、各营平等,男女平等,世人皆兄弟。元帅主教,军师主库,司马主作,是为三公。三公由各营公推,若不才当换。
  第十、天使降临自界,而非天国所生。凡生于天国者,若宣言天兄附体,乃不敬皇天,皆叵测妖邪,斩。
第135章
天国史
  这新十款天条内容很简短,却是构成《圣经》后半部《真约新书》的核心,而《真约新书》的篇幅占了这整部《圣经》的四分之三,其大量的内容是后人写的注释。乍看去,这十条规定一点都不高大,很难配得“天条”这么神圣的称呼。
  但在这里,没人会这么想,它的每一句话都是神圣庄严的。如果结合这个世界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来看,才会发现这其的每一条规定都是那么睿智且必要,它是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实际问题而出现的。
  天国的孩童也是要接受教育的,而且最终要经过考核,以评定学绩优劣,像外面学校的考试。新十款天条为什么要那么规定,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如第一条,禁止烧制红砖,建筑所用只能是青砖,这又是什么道理?
  红砖和青砖所使用的材料一样,区别不仅是颜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加工工艺以及特性不同。小时候老家山村里也有烧砖窑的,据丁齐所知,红砖的工艺较简单,使用开口窑烧制并自然冷却。黏土的铁元素经过充分氧化为三氧化二铁,所以砖块呈红色,砖体呈细微的多孔结构。
  烧制青砖的工艺更复杂,使用的是封顶水冷窑,烧制末期要封窑隔绝空气并从窑顶向里面淋水,在窑内形成水蒸汽,好似在降温过程将砖块蒸熟。在这种情况下粘土的铁元素没有完全氧化,三氧化二铁会还原为氧化亚铁,砖块呈青灰色。
  这里的人并不知道这些知识,但他们清楚青砖的特性,红砖更结实、更致密,不仅能够保温透气,而且更抗环境和岁月的腐蚀。用青砖和红砖建造同样的建筑,青砖建筑要经久耐用得多。
  当然了,生产青砖的窑体复杂,难以大规模制作,但是这个世界很小,也不需要搞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黑夜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算没有黑夜的限制,这个世界也是有限的。制砖所需的粘土和燃料都是珍贵的资源,往往都是以破坏可耕作土地与可利用植被为代价的,所以烧制青砖当然更好。
  因为有这一款天条的存在,天国如今的原住民从来没见过红砖。但典籍记载了红砖与青砖的烧制方法,并讲解了以及它们的特性有何不同。那么同一款天条关于惜护陶器的规定,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须知制陶烧陶,都要消耗黏土和燃料,为了达到所需的高温,很多时候还要先加工木炭。
  在典籍的注解还有具体的细节规定,如成人故意损毁陶器当受鞭刑,而幼儿无意损毁陶器可免罚,但其父母应在神祠当众接受训斥。
  新十款天条的第七条也很特别,竟然对一种东西特意做出了强调:“惜护科斗,蛙可食不可贩。”
  所谓科斗是青蛙和蟾蜍的幼虫,如今也写做蝌蚪。在坐轿子来的路,丁齐等人听见蛙声成片,今天吃饭时还吃到青蛙了。他们在山有水的地方见到过青蛙,但蛙鸣声没有平原那么密集,平原天地间青蛙很多,走在路都不时能看见青蛙跳下水坑。
  这里并没有外面的化工产业,也没有常见的农药和化肥。传统农家肥是重要的肥料,有些树木的叶子捣碎发酵或者烧成灰也可以当做肥料或能除虫,但田地防治虫害主要还是依赖生态,所以青蛙非常重要。
  蝌蚪需要惜护,不可以伤害,而青蛙是可以食用的,当地居民偶尔抓两只做菜可以,但不能抓了之后拿到集市去贩卖。注解还有细节规定,捕捉青蛙自食必须是即食,不得腌制作成肉干之类长期保存。
  新十款天条的第三条,规定天国年产铜不得超百斤、产锡不得超五十斤。可见这个地主也是有金属出产的,而且铜和锡还可以配出各种青铜合金。为什么将产量限制得这么严格?须知大规模的冶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环境资源,在这里是不可能持久的。
  仅仅是燃料这一项,需要大量的木炭,短时间内可能把能砍的树都砍光了。而且假如劳动力都去开矿冶金了,几千人全去了矿山恐怕都不太够,耽误了其他的生产会威胁到所有人的生存。
  这里没有钢铁,只出产两种金属,铜和锡,当初进来的太平军应该也有匠人,而且找到了矿石。如今铜、锡以及青铜制品皆产自北大营,也是谭涵川到达的那个地方,那里有一个村社专门是搞冶金的。
  在这里,所有的金属器物哪怕毁坏了也不能随意丢弃,都要交还营库,统一再送到北大营去重新冶炼。如今北大营新出产铜与锡的年规模加起来也只有几十斤,大量时间都是在冶炼回收的旧金属。
  尽管损毁金属器物可以回收,但在使用过程毕竟会有腐蚀、消耗,每年新出产的金属又不多,所以铜器、锡器、青铜器在这里非常珍贵。《圣经》的注解做了严格的规定,除了必须回收利用之外,还禁止用以制作赏玩之物。
  所谓赏玩之物,是放在那里玩赏,平时却用不到的东西。这里用的加工最多的金属器物是青铜,主要用来铸造刀具、炊具以及各种砍伐与建筑用具,小件的还有渔的坠子等。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黄金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不少。
  黄金并不是当地出产,而是从远古时代一直留下来的。根据当地的历史推测,想当年那几万太平军撤入这里的时候,应携带了大量的黄金制品。万年前他们带到这里的刀枪等钢铁制品早已朽蚀无存,但化学性质极其稳定、万年不朽的黄金却保存了下来。
  黄金在这里主要用作流通货币,铸造成差不多五分硬币大小,但份量可外面的五分钱钢蹦重多了。一枚金币可以在集市买到一只鸡。金币也是由北大营统一铸造的,包括当地所使用的装饰性金器。
  北大营的特产是金属器物,同时也负责整个天国的冶金工艺,因为那一带有金属矿,堪称整个天国的重工业心,虽然这里所谓的重工业也仅仅是手工业。
  冼皓所到达的西大营,特产是油和纸,还有各种竹木制工艺品,堪称天国的轻工业心了。因为那里平原田地较少,周围是大量的丘陵山地,生长着大片的竹林,只能因地制宜发展出这些产业。
  当地人食用的油主要有三种,葵花籽油、西瓜籽油与南瓜籽油,以葵花籽油产量最高。其实每个大营都产油,但北大营最多,常用来与其他大营交易别的物资。至于竹纸和桑皮纸,只有西大营出产,这是天国默认的分工。
  朱山闲所到达的南大营,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物产,是盐。因为那一带有盐井,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发现的,古时代还因此发生过战乱争夺。除了盐之外,他们还盛产花椒、桂皮、辛草根等各种调味品,多是在缓坡人工种植的。
  这里没有辣椒,这个世界没有原生物种,万年前应该也没有人把种子带进来。但后人却发现了一种草,叶子可以炒菜,根须则可以当调料入味,口感辛辣,如今已人工种植数千年了,培育出的品种非常优秀。
  至于丁齐所到达的东大营,则堪称整个天国的鱼米之乡。所谓鱼当然是指水产了,这一带的湖泊水塘面积加起来耕田还大。米指的却不是大米,而是另外四种东西:藕粉、莲子干、菱角米和鸡头米。
  东大营也有水稻田,出产稻米,还有小部分麦田,但粮食产量赶不大营。大营是天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它的人口将将超过整个天国的五分之一,粮食产量却占到整个天国的五分之二以。
  大营有五个村庄,其他四大营各有四个村庄,当地人称之为“社”,整个天国共有二十一社。这些营和社的位置颁布很有讲究,在每一营内部各个社彼此的位置,都在白天能够往返之地。
  如天亮后从某个村庄出发,正午之前能到达目的地,然后在那边办完事情,天黑后还能赶回来。
  东大营有东营库社、东营一社、东营二社与东营三社这四个村庄,每个村庄的规模都不大。东营库社有二百多人,共五十三户人家,而其他三社的居民皆在一百八、九十人左右,不超过五十户人家。
  这么小的村庄规模,为什么不干脆都住在一块儿呢?因为当地民众的活动范围必须要向外扩展,才能占据所有适合开垦的平原区域,开垦更多的田地、采集更多的资源。
  五个大营的位置是天然形成的,间都有山地阻隔,交通不便难以联通。从东、西、南北、每个大营的库社,也是神祠所在的村庄,到达大营库社所需的时间,脚程快的话差不多正好一个白天。天一亮出发,路别耽误,差不多能在天黑前赶到,当天却不可能回来。
  所以大营也是整个天国的交通、交易与信息集散心,每月一度的大市在那里。
  当地的黑夜是很可怕的,不仅伸手不见五指,而且在野外还有能遭遇夜龙袭击。假如不幸被夜龙咬了,很可能会染“恶风”,药石难治。所谓夜龙是丁齐等人在山遇到的那种白翼龙,样子像脸盆大小的白色利齿蝙蝠,当地人则称之为夜龙。
  白天在山最危险、最凶猛的东西是山彪,在接近山区的地方偶尔能碰见。果然是彪,丁齐当初没有认错,或者当地的古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东大营元帅呈的《天国物志》供有九册,其第一册讲的是各大营的特产以及主要物产,对照《圣经》阅读,可以帮助理解那新十款天条以及天国历史。
  那么这新十款天条究竟是谁颁布的?此人被称为天国万年一出的圣人,也是此地的最后一位天兄,名叫陶昕。提到陶昕,必须要了解天国的历史。天国的历史长达万年,但重大事件所发生的年月日都很清晰的编年史,始于三千年前的陶昕时代。
  至于更久远的时期,虽然有些事件的历史年代尚可考证,但大部分历史事件已难知确切年月,有些甚至已难辨真伪。整个天国的历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古时期、远古时期、古时期与近古时期。
  古时期是神话传说时代,据说人类的祖先漂泊在凶险的战乱流徙时空,是皇天帝开辟了世界,指引人类安居。还有一种传说,当初有数万人来到这个世界,当所有人都走出崇山峻岭到达可安居的平原时,剩下的只有一万来人。这在《天国史》,被称为万民创世。
  万民创世是官定说法,是当年的陶昕天兄确认的。读到这里,丁齐也能猜测到万年前的情形。数万太平军民到达这个方外世界,被分布到不同的地方,因为各种原因折损,如在深山饿死、受伤而亡、遭遇虫兽袭击、感染了瘟疫。
  最后剩下的这一万来人,应该都是精英了,至少免疫力特别强。他们到达平原集结起来,开垦田地建造房屋村寨,为后人的生存打下了基础。这段历史很长,留下的明确记载已经很少,大约到了七千年前,此地进入了古时代,也是五营争霸时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3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