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临(校对)第24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4/2895

  是官家率领禁军归来,收复上京城的消息。
  “……”太子。
  “……”从龙大臣。
  这个玩笑,
  开得有些大了。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太子脱口而出了一句话:父皇,怎么会没死?
  而官家,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见证了上京的现状后,本就一口抑郁之气凝聚于胸,再得知太子竟然登基,自己不仅仅没成为什么太上皇而是直接跳步成了“先皇帝”后,
  官家整个人昏厥了过去。
  这已经不是什么明君不明君所能承受得了的了,任何一个皇帝,面对这种局面,遭遇这一连串的打击后,也无法再继续做到什么气定神闲。
  韩亗拿起茶杯盖子,
  在杯身上,
  从上到下,
  一点一点地碰撞下去,最后,将盖子放在了桌子上。
  赵牧勾看着这一幕,心下明悟;
  韩亗这是在告诉他,此去杳城,危险不大,主要是为了给太子那边的人,留一个台阶可以下。
  杳城那边,只有一众从上京城里逃出的大臣和侍卫,再搜罗了一点点的溃兵和流民。
  本就是做好燕人稍有照顾这边的意思就立刻南下的准备,故而,那边其实现如今势力很是单薄;
  而官家这里,有二十万大军在其手中,梁地的那支乾国精锐,估摸着也快归国了,三边,也忠诚于官家;
  大义还在官家这边,毕竟,只要官家没死,太子的这项举动,就是货真价实的篡位谋逆。
  如果太子此时身边实力和官家对换一下,大家兴许也就捏着鼻子认了,毕竟你官家搞出了个都城被破的惨烈局面,引咎退位,也是情理之中,可问题是,太子势单力孤,这还能怎么折腾?
  就算太子面对这种局面,无法下台,哪怕是解释,也很难解释得清爽,就算表面上父慈子孝解除了误会为国家现状而痛哭,
  那,
  之后呢?
  生在天家,谁又是个傻子?
  不过,这次去招抚,本就不是冲着太子去的,太子的生涯完了,但他身边的人,还有机会,他们,是能解释的,更何况那儿还有两位相公在。
  赵牧勾的身份正合适,去了那边后,给个台阶,太子的意愿其实可以无视了,当其身边的人准备就坡下驴时,这场“新君”闹剧,必然就会结束。
  而赵牧勾,也能因此积攒起巨大的人望。
  在外人眼里是极为凶险的一次出行,实则凶险很低,且蕴藏着回报极为丰厚的政治投机;
  再加上瑞王爷到上京后,一死;
  对太祖一脉的同情,
  对瑞王府公忠体国成就大义的敬重,
  等等一切,来自民间,来自士族的好感,都将加持到赵牧勾身上。
  “我去。”
  赵牧勾回答道。
  韩亗满意地点了点头。
  赵牧勾又问道;
  “京中被劫掠的那些亲族王公,燕人会放回来么?”
  韩亗笑了笑,
  道:
  “你要是能从杳城回来,那这趟差事,还是由你去。”
  韩亗这话,说得大大方方。
  反正要送死的事儿,让这位藩王世子去就是了。
  一次没死成,第二次,总不会还有那么好的运气吧?
  故而,这话传出去,哪怕是传到官家耳朵里,韩亗,也依旧理直气壮。
  毕竟,
  这世上知道这三代人关系的,只有爷爷、父亲和孙子,这仨人而已了。
  “好,为了乾国,我愿意。”
  韩亗的目光,向窗户那边瞥了两下,
  淡淡道:
  “燕人的要求,似乎很简单,那位平西王爷倒是个情种,点名只要福王府的人换回来,大概,要的只是一个福王妃吧。”
  “欺人太甚。”赵牧勾说道,“用女人来换,丢人……”
  这话,半真半假,既可以算是赵牧勾对此时局面的一种无奈,也可以体现其这个“孩子”的莽气,稍微顶撞有点怨言,上头,才会更觉得真实和安心。
  “相忍为国。”
  韩亗又补充了一句:
  “老夫倒是觉得,那位福王妃,倒是挺乐意去的。”
  ……
  “她是等不及了要去了啊。”
  躺在床榻上的官家,面对手下人的奏报,已经浮肿的脸上,呈现出了些许的颤抖。
  倒不是气的,
  而是一连串的局面崩坏之下,福王妃和平西王的这点事,只能算是小菜了。
  “官家,请注意龙体。”李寻道安慰道。
  “朕明白,放心吧,爱卿,朕别的长处没有,唯有一条,倒是比得过燕国曾经的那位老对手,朕的身子骨,比他好,呵呵呵。”
  官家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脸,又放了下去。
  “外头的事儿,就由寻道你来替朕料理吧,朕,得好好养起这身子。”
  说着,
  官家看向那位内侍一眼;
  内侍上前,将一道旨意,送到了李寻道面前。
  李寻道打开,这是一道平反的旨意。
  “不是朕小气,这旨意,是朕当初早就定下的,也绝非是现在要向你要个好,你且看看落款。”
  李寻道看向了落款。
  “这是朕,刚登基时,亲自写下的旨意。”官家叹了口气,“怎么说呢,世人都说仁宗皇帝,仁爱无双,可我大乾如今之积弊,十之七八,源自于仁宗朝。
  若是朕也能做那个垂拱而治的泥胎皇帝,求一个自我潇洒,青史留名,也就罢了,可偏偏,福,他享了,难,子孙来当。
  刺面相公之事,到底是如何,朝野都清楚。
  朕本打算继位后,就为刺面相公平反,但当时韩相公等仁宗朝的众正们,还在朝堂上站着,朕面对他们时,尚且需要小心翼翼,又何敢拿出这个?
  再后来,朕初步坐稳了龙椅,才发现,为刺面相公平反,所需面对的,不仅仅是那几位相公,而是我大乾百年来,重文抑武的传统。
  等到朕好不容易将韩相公他们驱赶回乡了。
  好不容易等到你下山了,
  本以为可以借着这场大捷,将该理顺得都给理清楚,可谁知……”
  “官家的心意,臣明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4/2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