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临(校对)第26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7/2895

  率先打破沉默的,
  是吴公公。
  吴公公小心翼翼地起身,没站去中央,也没故意掐着嗓子,但声音,却还是很柔弱:
  “陛下有回信。”
  熊廷山、昭翰、石勇,同时站起身,准备出位下跪;
  就连坐在帅座上像是个木头人一样的谢玉安,也在此刻双手放在案上,准备起身。
  “这不是圣旨,也不是口谕,陛下说了,他不会对前线之事下任何旨意,所以请诸位坐回听。”
  众人犹豫了,谢玉安则先坐了下来;
  其余人见状,也就都各自回到位置坐下。
  “陛下说,谢柱国的信,他看了。
  陛下说,辛苦谢柱国了。
  陛下最后还说,前线之事,依旧由谢都督来决断。”
  吴公公说完这些,对在座的诸位都半福行礼,然后坐下,继续面带微笑。
  谢玉安着重看了一眼吴公公,他不相信皇帝会真的完全放权,否则吴公公这个“传声筒”,根本就不需要此时跟着一起进来;
  昭氏,代表类似独孤家这种很早就投靠皇帝的固有势力;
  石家,代表着皇族禁军的本部派系;
  定亲王,代表着军中现在规模很大的山越族派系;
  自己,亦或者说,是自己背后的谢氏,代表着的是虽然没落但勉强还能称得上是瘦死骆驼的贵族势力。
  其余的空白,则由皇帝去补全;
  来得这么齐整,来得这么直接,还来得这般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提前商议过,如果心中没有一个倾向,谢玉安可不信。
  石勇开口道:“都督,末将斗胆建言。”
  “言重了,但说无妨。”
  “是,谢柱国的信,相信都督也看了。”
  谢玉安不置可否。
  石勇站起身,
  继续道:
  “根据晋东我凤巢内卫传来的消息,燕国朝廷派遣支援晋东的二十万燕军,在完成了秋收以后,只有少部分选择东上镇南关,大部分,则向西南方向进行了转移。
  所以,末将认为,燕国朝廷的那二十万援军的主力,应该已经入了我大楚境内,但不是走的镇南关出上谷郡,而是从蒙山进去的。”
  谢玉安开口道;“蒙山地势不好走。”
  石勇马上跟进道:“都督,这些年来,燕人虽未急着建立其大规模的水师,但对水利的修建,可从未停歇过,尤其是燕国昔日的那位五皇子,现在的工部尚书,更是在五年内,两次亲自前往望江下游巡视河工。
  且晋东的那座王府,似乎对这类的建设,格外着迷,现如今的蒙山,可能已经不是那么难走了,就算是难走,这么长的时间,一批一批地运,也能运过去了。
  且蒙山最艰难的地方在于后方粮食补给难以大规模输入,后勤难以持久,并非意味着人马寸步难行。
  否则当年那位摄政王又如何乘船入楚?
  当年的年大……年尧那个罪人,又如何能够自北方入袭范城?
  另外,这些年来,范城应该也存蓄了不少粮草军需,应该足够燕人的大军一时所需。
  将一支规模庞大的大军,运送过去后,再来一场不用旷日持久而是速战速决的大战,末将认为,是绰绰有余的。”
  谢玉安仰起头,
  道:
  “晋地辽阔平坦,燕人骑兵如风,再者,晋东那块地盘,又近乎全部被那座王府的掌控,悄无声息间在自己的地盘上将军队进行秘密的调度,对那座王府而言,根本就不算是什么难事儿。”
  “都督可是不相信我凤巢内卫的忠诚?都督认为,是我凤巢内卫传回来了假消息?”
  谢玉安摇摇头,道:“凤巢内卫,尤其是在燕地的他们,都是我大楚的好儿郎。”
  “那都督……”
  “可问题是,那座王府若是想要,完全能骗过所有人,甚至连他们自己的官员,都很难弄清楚他们的大军,眼下到底去了哪里,走的是哪条路。”
  “怎可能……”
  “没什么不可能的。”谢玉安瞥了一眼石勇,很是坦白道:“你石家是纯臣当久了,无大封地无他心思。
  这么说吧,
  我谢氏要是想造反,
  完全能做到让谢氏兵马往西走的同时,呈现给你石家案头上的凤巢内卫奏报,是往东。”
  这个例子,举得有些过于生猛,生猛到在座所有人,都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去接话。
  谢玉安则继续道:
  “地是你的地,人是你的人,兵是你的兵,连溪流里的鱼儿,都听你的命令,在这个时候,地盘再大一点,在自家地盘里瞒天过海,不难的。
  我谢氏如此,
  他摄政王在晋东,只会比我谢氏更甚。”
  石勇抿了抿嘴唇,坐了下来。
  昭翰起身道:“都督说的是,晋地的事,我们可以说隔山如隔世,那我楚地的事呢?燕人很谨慎,但依旧在三索郡和流沙郡露了手脚,有数支规模上万的骑兵,在月余前,自东向西,穿插向了范城方向。
  这是晋东军精锐的调动,绝不会作假。
  这也足以印证和说明,不仅燕人朝廷的主力已经进入了我楚西,对面那位摄政王所率的晋东军,也有近半数主力,调往了楚西。
  因我三郡防线,牢不可破,燕人无计可施之下,只能向其他方向寻找突破口,燕人找寻的方向,就在楚西,就在古越城,就在……谢柱国身上。
  这一点……”
  谢玉安忽然发出了一声冷笑,
  道:
  “眼前半数的晋东精锐,已经走三索郡、流沙郡前往楚西了?您怎么确定的,昭伯父。”
  “一切,都有迹可循。”
  “那当年独孤柱国,是怎么不明不白地就在范城外被燕军堵死的?”谢玉安反问道,“燕人之中,不,是晋东军中,将才太多,以骑兵遮蔽战场本就是他们最拿手的。”
  “这不一样,都督,当年那位摄政王出镇南关往范城,其遮蔽之法,是图一时,为的是让我大楚一时间分不清楚其动向。
  又怎可能,真的什么痕迹都不留下呢?
  再者,时间也过去了这般久了不是?
  另外,燕人原本是用不值钱的野人奴仆兵对我三郡之地进行渗透与肆虐,何以月余前,忽然改用燕人朝廷制式的兵马?
  秋收早就结束了,百姓们也早就群聚被我军保护了起来,现在,对于燕人而言,功劳少,死伤还大,为何要这般做?
  难不成真是因为那摄政王瞧不起朝廷的军队战力,提前让他们来练练兵么?”
  谢玉安看着昭翰,
  道:
  “您觉得是为何?”
  “目的就是为了给与我们以假象,营造出他营寨后,兵马众多的形势。
  再者,燕人为何这几个月来,像发了疯一样,大量建造营寨工事?
  到底是燕人打入了我楚国,还是我楚军攻入了其燕地?
  大量民夫的调用,大量工程的开建,其实……
  就是故布迷阵,以此作为遮掩。
  他心虚了!”
  “哦。”谢玉安点着头反问道,“您觉得,那位燕国的摄政王,咱们大楚名义上的驸马爷,手染我大楚三位柱国鲜血的郑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7/2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