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品相师(校对)第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2440

  “机锋辨禅就是辩论的人通过一些机锋互相印证对方的修行禅法的深厚程度。”这回倒是秦宇给莫咏星解释了一句。
  不过他发现效果不大,不但莫咏星还是一头雾水,就连表哥张华和童敏也是一脸疑惑的看向他,当下只得清理下思路给他们详细解释。
  机锋本义是弓上的机压和锋箭,在禅宗中则被引为无迹可寻蕴含深刻佛理的词句,意谓禅师与他人对机常以寄意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之言语来表现一己之境界或考验对方。
  六祖慧能的风幡论就是一次机锋,机锋有几个特点,一是快捷迅论,不容思考,二是利如锋箭,直如箭行,六祖一句:“不是风动,亦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直指人心,如石破天惊。
  “其实也不止是禅师会进行机锋,古代文人也多喜欢参禅斗机锋,在红楼梦中双玉就经常会参禅斗机锋,其中第二十二回上半部讲的‘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里面就有一出机锋悟禅的对话。”
  “小兄弟年纪轻轻的,没想到还知道的这么多,现在的年轻人整天就知道追捧一些国外的偶像剧,咱们的一些传统文化都不去了解。”
  中年男子听到秦宇的话后翘起大拇指,显然是在夸奖秦宇,只是他这话让莫咏星和张华颇不好意思,貌似他们就是那种对传统文化没了解多少的年轻人。
  “咱们的六祖就是一位著名的机锋辩论高手,他所传下来的《三十六对法》是南禅机锋的主要对法,小兄弟既然了解机锋,想必也应该听过一宿觉的典故吧。”
  “嗯,在书上曾经看过,讲的是六祖慧能和他的五大弟子之一玄觉大师的一场机锋。”
  一宿觉的典故,秦宇曾经在永嘉地方志书籍上看过,玄觉大师在未成为六祖弟子前就已经是一位有道高僧,在瑞安县的仙岩山参悟佛禅。
  一日玄觉在读《维摩诘经》时,忽然觉得内外明彻,经文之中所说的境界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无二无别,自性宛然,于是玄觉大师便决定去山外云游,参学天下,找人印证。
  恰是因缘,玄觉与六祖的弟子玄策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相谈也很是投机,于是决定联袂去参谒六祖。
  到了六祖的寺庙,六祖正坐在蒲团上,玄觉不待玄策介绍,就走到六祖的身前,将锡杖摇动的哗哗作响,围着六组转动三圈,然后持丈而立,既不礼拜,也不作声。
  六祖看了他一眼,徐徐说道:“作为僧人,应当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请问你从哪里来,竟然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不在乎,说:“了生脱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而且,各种因缘的变化又迅速无常,其它的事情在我看来都不重要,因此,我也就顾不上什么威仪不威仪、礼节不礼节了。”
  六祖再问:“既然如此,为何你不去领悟不生不灭,无快无慢的道理呢。”
  玄觉回答:“根据我的体会,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死、有无,因此,领会不领会本来就不存在,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快与慢了。”
  六祖听后,高兴地说道:“正是如此,你悟得禅之真意。”
  听到六祖的赞扬,两旁的僧人都很不可思议,六组平时极少赞扬他人,眼前的这位云游僧人很不一般啊。
  得到了六祖的印可,玄觉才按照禅宗拜山的礼仪,规矩,整理好自己的袈裟,恭恭敬敬的给六祖磕了三个头。
  玄觉先倨后恭很是出乎众人意料,但更令僧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行完礼仪后,玄觉就起身告辞,马上要下山离去。
  六组问道:“你这就要走,太快了吧?”
  谁知玄觉竟然又无风起浪,挑起与老师的机锋。
  “本非自动,体有速焉?”本来就没有动,哪里有什么快与不快呢。
  六祖不动声色,说道:“你说本自非动,那么究竟是谁在知道非动呢。”
  “仁者自生分别”玄觉回答。
  这就是一次机锋的交机,六祖一笑:“汝深得无生之意。”
  六祖的这话看似是对玄觉得肯定,其实内里暗藏机锋,既然无生在于心,又怎么能得到。
  玄觉悟得六祖话里的机锋,又转抛出一句:“无生岂有意?”
  六祖:“无意谁当分别?”
  玄觉:“分别亦非意。”
  两人电光火石间的机锋对论让周围的僧人一片迷茫,只有玄策在一旁略有所思,六祖见玄觉见悟透彻,不留痕迹,很是高兴,拉着他倒禅房留宿了一晚,师徒共同参禅。
  第二天,玄觉就拜别了六祖,离开了寺庙,后来玄觉著证道歌于盛世,号无相大师,后人们把他和六祖夜谈禅道的事情称为一宿觉。
  禅宗的机锋对论不是有一定佛法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尤其是这种电光火石之间不容思考的对论更是考验悟性和机智。
  “听得迷迷糊糊的,和尚就是喜欢打哑谜。”
  秦宇给几人小声讲了一遍一宿觉得典故,听完秦宇的话,莫咏星三人脸上的迷惑非但没少,反而又增添了几许。
  “佛家讲究佛度有缘人,讲求慧根,大概就是说的这种吧。”童敏倒是若有所思。
  “小兄弟不错,还知道典故里六祖的机锋所在,不错,不错。”中年男子没想到秦宇竟然对这个典故如此熟悉,连六祖和玄觉大师的机锋都记得住,出乎他的意料。
  “这些都是前人总结的,我只不过是照搬念书而已。”秦宇谦虚的回答。
  “照搬念书怎么了啊,在大街上随便找些年轻人问问,恐怕连一宿觉这个典故的名字都不知道。”
  “有这时间看这个,还不如看本花花公子。”莫咏星撇嘴,小声的咕噜了一句。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就在莫咏星咕噜完,圈内的两位大师同时睁开眼睛,右边的见空大师双手合十,徐徐问道: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请问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第57章
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见空大师的声音徐徐传开,整个人群都屏息等待着智仁大师的回答,这问题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自然是背向洞门喽。
  达摩面壁的典故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达摩祖师于嵩山山顶一处天然石洞内,面壁九年,成为了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内面壁九年,后来离开时,坐禅对面所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然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隐约可见,后人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许多文人都留有诗词记载,其中就有一首《面壁石赞》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
  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
  “达摩面壁,背向断臂求法者!”智仁大师豪不犹豫的开口回答。
  “断臂求法者在哪儿,你指的可是二祖慧可?”见空大师继续追问。
  “你要问的是禅宗历史的那位断臂求法者,还是现在的断臂求法者?”
  “禅宗历史上的那位,现在的又有何不同?”
  “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佛法有如来之命,如果没有上求下化,没有发心之人,又如何能承担佛法的护法之命!”
  “阿弥陀佛,好一个面向断臂求法者,达摩面壁不说法,终日默然面向壁,面向壁合了眼,壁向面打破了壁,我想请问:达摩既然壁向面,为何要打破壁,这打破的壁又是什么?”
  “阿弥陀佛,壁向面打破壁,打破的是什么东西?打破的是我们的障,我们的执,我的执我们的障,处世面墙,处处成碍,这就需要打破。”
  智仁大师面带微笑,徐徐说道:“达摩面壁,背向何处?九年面壁为带后学,九年面壁为传法命,九年面壁为使佛法广大流传。那么,我们只有不顾生死,只有不怕生死,面对生死担当重任,担当我们畏惧生死这一颗心,面对我们畏惧生死这一颗心,不畏惧,不再逃避,面对、担当,这就是我们达摩面壁的用意。所以达摩面壁,二祖慧可断臂求法,我们说达摩面壁,背向断臂求法者。”
  啪!啪!啪!
  智仁的话一落下,围观的群众掌声响起,这些大多都是信佛之人,对于佛教典故也是了解的,二祖慧可为了让达摩祖师传法,断臂发心,归入禅宗,被人称为断臂求法者。
  当然面带迷惑的人也不少,莫咏星,张华还有童敏都是一脸迷惘,显然没听过这断臂求法的典故。
  秦宇倒是听的滋滋有味,这两位大师话里机锋不断,又充满禅机,仔细品读大有收获。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既然提到了达摩面壁,那么我也想问:达摩面壁,面向何处?”智仁开始了回击。
  “面向断臂求法者。”见空面带微笑,此话一出,人群哗然,智仁大师已经说了背向断臂求法者,这见空大师为何也如此说?
  “我虽然听的不是很懂,但是这个见空明显说的不对啊,刚智仁大师都说了达摩面壁,背向断臂求法者,大家都鼓掌认可了,怎么到他那又变成面向断臂求法者了?”张华在一旁捅了捅秦宇的腰侧,问道。
  “面向断臂求法者?”秦宇也是眉头紧皱,既然背向断臂求法者,为何面也是向着断臂求法者呢?
  “秦宇,这断臂求法者到底是何人啊。”莫咏星在一旁开口。
  “断臂求法者指的是二祖慧能,不过智仁大师口中的断臂求法者是指那些有向佛之心有大毅力的人。”
  “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秦宇随口回答完莫咏星后,脑中突然灵光一闪,一拍大腿,惊呼出声。
  “一惊一乍的你搞什么啊。”
  莫咏星被秦宇的动作和声音吓了一跳,秦宇的声音有点大,人群中众人本来还在揣摩见空大师话语中的禅意,此刻听到秦宇的惊呼全部加目光转向了他。
  “这位小居士可是明白了什么?不妨说出来给大家听听。”见空大师的目光也转向秦宇,脸带慈祥的笑容,鼓励道。
  “小可一些个人之见,只会贻笑大方,岂敢在大师面前献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24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