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亨(校对)第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2/624


第二十九章移民
“那就尽力而为吧,如果拖家带口的给一些优惠条件!”
“很难,有家有口的很少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愿意去的多半是孤身一人死了也没牵挂去搏一把的!”
“那就让四五哥对这些过去的好一点,这样在那边过得不错的回来找媳妇的时候就会替我们说些好话,这个比我们自己说强一万倍!”
“大人说的是!”徐渭眼前一亮:“的确他们说的比我们可信多了!”
“是呀!”周可成叹了口气:“这件事情要抓紧,现在淡水有汉人五万余人、倭人两万余人、安南人、熟番一万四千余人,加起来也才不到十万人,算上岛上其他地方的汉人,也不会超过十五万人,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一年内从大明迁徙二十万人去淡水,那局势就大不一样了!”
“二十万人?一年内?”徐渭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低声问道:“大人,难道局势紧迫到这样的地步了?那金山卫这边我是不是要早做准备?”
“那倒是没有!”周可成笑了笑:“我这只是做最坏的打算,毕竟如果胡宗宪真的要对我们下手,那东番就是我们最后的退路,现在这么点人口,全部用来造船、兵工厂、当兵、种植园都还不够,粮食都没人种,只能从安南中左所那边买,这就是受制于人。如果迁徙二十万人去,每人十五亩地,每亩收租米一石,一年就是三百万石,自给有余。”
“嗯!大人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一定会抓紧!”徐渭点了点头。
“动静也不能搞的太大,人口外迁是官府的忌讳,你要小心!对了,金山卫多了这么多人口,粮食没有问题吧?”
“这个大人请放心,您还记得镇江的漕粮仓库吗?我已经和那边的仓吏达成了协议,每年他那边可以给我五万石的羡余,都是诸位大人们夹袋里的私房,绝对没有问题。今年春天时我还运了一万石到淡水去!”
“嗯,做得好!”周可成点了点头:“这个渠道你要把握住,该花的银子要花,如果每年都有这个数的粮食,很多事情就方便多了,毕竟东番那边垦田出效果还需要时间。当地的番酋们种甘蔗倒是积极的很,让他们种稻子可就没那么积极了!”说到这里,周可成露出一丝苦笑,原来周可成将甘蔗种植介绍给台湾当地的土著之后,立即赢得了当地土著首领的青睐——无论是自己榨糖还是出售给淡水的兰芳社商人,都可以直接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收益极为丰厚,远远超过种水稻。结果那些土著贵酋无不想方设法的开垦土地,抓生番当奴隶,种植甘蔗,换取武器、各种奢侈品、好过上他们所向往的“大明式”舒适的生活。搞得淡水的蔗糖产量节节攀升,坐拥大片肥沃的土地,粮食却要经常依靠外部输入。周可成看着账本上蔗糖贸易的丰厚利润,还有进口粮食的鲜红数字,只有哭笑不得的份。
“这个大人不用放心,镇江那边也需要银子,毕竟大明一年数百万石的漕粮,中途流到官吏口袋里的数字只有老天爷知道,那些大人老爷们要粮食也没用,毕竟他们没法带着几千几万石粮食回家,归根结底他们还是要把这些粮食变成银子,这样才能带回去买田置业,纳妻娶妾。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子吃下这么多粮食的人也不多,不要说一年五万石,就算再多他们也拿得出来,无非是在账薄上写上几笔便是了,一文钱本钱也不要!”说到最后,徐渭脸上已经满是讥讽的冷笑,显然他对于那些“大人老爷”们的作为颇为不屑。
“嗯,那你就与他们再沟通一下,看看一年十万石如何,所用的银子你列出明细账目来,我让四五哥拨出专款花销!”周可成盘算了下,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存在中左所,那里与淡水只隔着一道海峡,无论是转运到淡水还是下一步用兵都很方便。
“是,大人!”此时已经到达目的地,两人下了马,进得屋来,仆人上了热茶,徐渭喝了口茶水,犹豫了一下问道:“大人,您方才说对整个松江府治水的事情,属下还有些疑虑——”
“文长只管说,你我之间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周可成笑了起来:“难道一年多没见便生分了,我记得你当初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此一时彼一时,属下当初有眼不识泰山,唐突孟浪的地方甚多!如今识得大人之威严深重,自然说话要小心一些了!”徐渭笑道。
自然说话要小心一些了!“徐渭笑道。
“你们这些读书人呀!”周可成笑了起来:“要么把我当成是贼,一见面就喊打喊杀;要么就把我当成菩萨神明,又拜又磕头的。难道就不能当我是个人,好生说话吗?文长,我不是说你,你在读书人里还算是好的。我也不要你们把我当菩萨拜,我就是想做点事情,大家若是志同道合,一起做事情就是了,别的东西就顺其自然,不要瞎想了!”
徐渭听了周可成这番话,眼前一亮,思忖了片刻道:“听了大人这番话,属下才知道这数十年是白活了。您说的不错,我们这些读书人读了数十年圣贤书,却全然忘记了人是什么。我方才说的事情,就是与读书人有关。松江府自本朝开国以来,便是五里一进士,三里两举人,缙绅冠缨之族,遍地都是。这治水的事情牵涉极多,一不小心就会捅出大篓子来,恐怕非我们力所能及!”
第三十章应允
“我们当然是不成的,我也没说要自己去做。”周可成笑了笑:“海大人如何?”
“海大人清正刚介,又敢于任事,是个治水的好人选,但他现在只不过是个奉贤县令,如何治得了整个松江府的水呢?”
“那若是他当上松江知府呢?”
“当上松江知府?”徐渭思忖了一下,摇了摇头:“恐怕还是不行,这松江府可是有通天的人物,和他比起来一个松江知府也就是个芝麻官儿,算得了什么?”
“就是你那位同姓,大徐相公?”周可成笑道。
“属下如何敢和少湖先生(徐阶号少湖)相提并论!”徐渭苦笑道:“不过大人说的不错,有这根擎天柱在,海大人即便当上了松江知府,很多事情也是做不成的!”
“我看倒是未必!照我看海大人有股子蛮劲,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豁出性命都要去做,不要说什么大徐相公,就算是当今天子他也敢把你拉下马!”
“大人您把海县尊看的太高了吧?毕竟他只是一个县令,少湖先生可是当朝次辅呀!”
“那你就错了,若是比做官,一百个海刚峰也不是徐阶的对手,可若是比做事,一百个徐阶也比不过海刚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海刚峰只要不要钱,不怕死,就没什么好怕的,要银子我给银子,要力我出力,要人脉我替他找人脉,只要他肯把去松江府的水道清理好了,什么都好说!明天你去一趟海大人府上,你就问他为了松江治河这件事情,怕不怕丢乌纱,掉脑袋!”
次日。
“不怕,当然不怕!”海瑞猛地一拍桌面:“海某一己生死事小,松江府百姓祸福事大。徐先生以大义相责,海某岂有避让的道理!”
“大人也就见过海大人一两次,竟然就对其如此了解!”徐渭一边暗自心惊,一边笑道:“海大人这般气度,学生钦佩不已,既然大人已经应允,那学生就回去准备一番,请大人静待佳音!”
“且慢!”海瑞叫住徐渭:“治理河道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徐公子你虽然从中获利,但本官并不责怪你,毕竟在商言商嘛。但奉贤一地是一回事,松江府又是一回事,这么大的事情,仅凭我是肯定不够的,你方才说准备,是要准备些什么呢?”
不待徐渭回答,海瑞便追问道:“莫不是用银子开道?为我求取松江知府之位?”
“这个——”徐渭顿时哑然,他想要虚词推诿,但他刚想开口,便看到海瑞直视自己的目光,话到了嘴边便卡住了。半响之后方才吞吞吐吐的答道:“其实以海县尊治河的功绩,升迁至松江知府也是应该的!”
“那可未必,松江知府可是全天下数得着的美差呀!”海瑞露出一丝微笑:“以海某的科名,即便这次考绩优良,恐怕也是轮不到我的!小徐相公还真是神通广大呀!不,应该说是银子神通广大!任你高官显爵,节妇贞士,都挡不住白银!”他叹了口气,问道:“说吧,小徐相公,为何选我?而不是其他人?”
“因为,”徐渭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因为学生以为海大人才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合适?合适做什么?”
“修缮松江府乃至苏南的河道!”徐渭沉声道:“松江府自本朝开国以来,便是缙绅望族遍地,这治水就要动土工,有人占便宜,有人吃亏。若不是一个清正耿介之人,绝对无法将这件事情办成的。”
“清正耿介?”海瑞笑了笑:“小徐相公说笑了,但大明又不只是海某一个清官,为何一定要是我?”
“除了清正耿介之外,海大人还敢于任事,在准备开工之前,您奔走河道,查阅县志书籍,询问老河工,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却丝毫也不懈怠。动工之后,更是整日呆在堤坝之上,这等用心做事,学生从未在其他官员身上见过。说句实话,大明清正耿介的官其实还有不少,但是这些人多半好名,可人一好名很多事情就没法做了。像海大人这样又清正耿介又肯做事,不好名的学生只看到一个!”
“清正不好名?”海瑞突然仰天大笑起来,提泪横流,状若痴狂,半响之后他笑声放才渐渐低落下来,问道:“徐先生,是谁这么说我的?”
“是周大掌柜!”徐渭沉声道:“他说您有一股子蛮劲,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豁出性命也会干到底,不要说徐阶徐相公,就算是当今圣上您也不怕!”
“一股子蛮劲!”海瑞笑了起来:“世人都以为海某人好的是名,才这般苛待自己,想不到却不如一个海贼知我。好,你回去禀告周大掌柜,这件事情我应允他了,只要是能够能让苏南百姓得了实惠,海某一个人的清名又算得了什么?”
“这么说海瑞他答应了?”周可成笑道。
“正是,大人果然料事如神!”徐渭道:“大人,属下还有一个问题!”
“说吧?”
“大人是如何知道海大人他一定会应允的?说实话,松江府治水这件事情做下来,操心费力是肯定的,还未必能成,就算能成,声名也肯定是毁定了,这个道理海大人肯定也是清楚的。”
“因为如果我在海刚峰那个位置上,我也会答应!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和他是一类人!”
“啊?”徐渭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惊讶的看了看周可成,有些迟疑的问道:“您说您和海大人是一类人?”
第三十一章共同点
“不错!”周可成笑了笑:“文长,你是不是觉得我在胡说八道?”
“那倒不是!”徐渭赶忙否认,不过他心里倒是这么想的,毕竟周可成平日的所作所为与海瑞的清正耿介可谓是天上地下,完完全全是两类人。
“海刚峰和我一样,都是为了某个目的,愿意牺牲一切的人。其实我们倒也不是不爱名,只不过要的是数百年之后的名声,而不是现在的浮名。只要这水治理好了,这里就会成为大明,不,整个世界的中心,几百年后历史上就不会少了我和海刚峰一笔,徐阶也好,那些缙绅也罢,他们现在骂的再凶,在历史上是留不下什么的。”
“是,大人说的是!”徐渭点了点头:“不过海大人当上松江知府恐怕没有这么容易吧?毕竟松江知府在大明也是数得着的红差使,多少人眼睛盯着呢!”
“这个你就不用操心了,我在京城已经伏下后手了!”
“京城?”
“不错!”周可成笑道:“这些事情你不用操心,这两天你替我和胡宗宪安排下,我想和他谈一谈,让他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
“是,是!”
杭州。
“周可成要和大人谈一谈?”唐顺之皱起了眉头,花白的眉毛簇成一团,仿佛秋末的芦花。
“不错!”胡宗宪将几案上的信递了过去:“方才送来的,信是徐文长写的!”
唐顺之接过信,看了看,笔迹的确是徐渭的,信上的内容很简略,先是向胡宗宪问好,然后又称颂了最近的剿倭战事,最后则提了一下周可成从日本回来了,希望与胡大人面见,如果胡大人军务繁忙,那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也可以,时间到下个月末之前都可以,地点就在金山卫。
“这厮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唐顺之嘟哝了一句,将信放到一旁:“一会儿大明,一会儿倭国,也没个定性,说要见面,信上也不提要为何要见!”
“呵呵,唐老先生!”胡宗宪笑道:“这个倒也没啥奇怪的,他在大明倭国都有忒大生意,来回奔走也是正常,至于信上不写见面的原因,有些事情也的确不方便写在信上。不过他这次回来恐怕是不寻常呀!”
“不寻常?什么意思?”唐顺之问道。
“您看!”胡宗宪又取出一封信递了过去。唐顺之看了看,只见信上的开口称谓和落款都已经被涂掉了,显然是为了隐藏写信人的身份,信里有数行字下面用朱笔标红的:据闻近日倭国有一酋首崛起,连战连胜,已据有西国之地,虎视九州四国,其船坚炮利,士卒精强,尤擅火器,以南十字星为旗号。
“什么?以南十字星为旗号?”唐顺之大吃一惊:“这岂不是——”
“不错,正是周可成!”胡宗宪点了点头:“我已经从其他方面查证过了,十之八九便是他!”
“怎么会是他?明明此人不过是一个海贼,竟然能这么快在倭国打下一片江山!”
“其实想来倒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胡宗宪看上去倒是格外的轻松:“他船队的厉害,我们是早就知道的,倭国又是一个岛国,他又不缺钱,甲仗精利,招募亡命,打下一片江山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其实他当初也和我说过,要攻打倭国平户、对马等地,荡平倭寇巢穴,永绝后患,东海不波。我当初觉得不过是一番妄语,想不到他真的要做到了!”
“若是如此,那倒也是一番好事了!”唐顺之神色也变得轻松起来:“想必他此番前来也是为了这件事情的!”
“嗯,无非是讨价还价罢了!”胡宗宪笑了起来:“他若是真的能够将汪直等倭寇的巢穴都荡平了,那我们这边就不战而胜,不知道省下多少工夫,就算他开个天价,我们也是赚了的!”
“若是如此,倒是朝廷的福气了!”唐顺之却没有这么轻松:“钱什么的都是小事,就怕他有别的事情!”
“别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2/6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