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亨(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624

“哪有,越来越不成了,我离京时天子已经下敕书在其故乡修建麦氏祠堂一座。胡大人,像我等刑余之人,能够有麦公公这般恩待的,真是古今少有呀!”刘公公感慨了一番。
“是呀,不过也是麦公公多年来忠谨所至!”胡宗宪笑道:“那继任麦公公职司的是何人?”
“黄锦黄公公为司礼监掌印,李芳李公公为司礼监秉笔,提督东西两厂!我这次从南京过来,就是给李公公传旨去了!”说到这里,刘公公压低嗓门对胡宗宪说:“胡大人,您知道吗?李芳李公公这次可是丧气的很呐!”
“丧气?”胡宗宪闻言一愣:“这又从何说起?提督东西两厂也是很要紧的差使吧?”
“这个胡大人就有所不知了!”刘公公笑道:“此番李公公对这司礼监掌印的差使可是志在必得,花了好大一笔银子,却没想到结果让旁人得了去,银子花了,官职却比别人小,您说能不丧气吗?”
“好大一笔银子?”听到银子,胡宗宪心中咯噔一响,脑子里下意识的闪现出周可成那张笑吟吟的脸来。
“可不是嘛!”刘公公将胡宗宪拉到一旁,压低声音道:“有这个数呢!”说到这里,他伸出右手张开五指。
“五万两?”胡宗宪下意识的猜道,旋即又觉得这个数字小了点,应该不会让刘公公如此大惊小怪,难道是五十万两?可这个数字也未免太惊悚了吧?
“五十万?”
“没错,就是这个数!”刘公公有些幸灾乐祸:“就算李公公在宫里经营多年,管的又是江南这片皇家产业,徒子徒孙多得是,要凑足这个数也得伤筋动骨吧,要是坐上掌印太监那个位置也还罢了,可现在偏偏只当上提督东西两厂,那都替他觉得肉痛呀!”
“怎么会要这么多?”胡宗宪不解的问道:“我记得往年没有这么多的吧?”
“没法子,谁叫天子要盖房子呢?”刘公公叹了口气:“胡大人,您也不是外人,老奴就说句犯忌讳的话,万岁爷已经有好些年没回紫禁城了,一直都住在西苑。可西苑才多少宫室?修屋子就得花银子吧?可眼下东南已经闹了这么多年的倭乱,北边俺答汗就不安靖,万岁爷的内库里也没银子呀?咱们这些奴才也只能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了吧!”
“难道内库里也这么缺钱?”胡宗宪的心头闪过一丝不祥之兆,国家财政到了这种地步,自己这回北上恐怕情况不妙呀!
“当然缺钱啦!”刘公公不以为然的说道:“胡大人您到了京城就知道了,你知道吗?我离京前山西那边刚刚上书,说收上来的粮税还不够给宗室发俸禄的,请求山西一省的宗室只发一半的俸禄,待到时局平静,财政充裕后再补发。您说,连龙子凤孙的俸禄都快管不了了,朝廷还不缺钱?万岁爷还不缺钱?”
刘公公这番感慨在胡宗宪的心中激起了一番轩然大波,身为一方封疆大吏他对于朝廷财政的困难也时有耳闻,但从来也没有像这样明确的知道大明的财政到了如此窘迫的地步。可与“富有四海”的大明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兰芳社以及与兰芳社相关的地方经济却是如此的活跃,他亲眼看到海量的财富在涌入涌出,周可成手中集聚了何等可怕的财力,他用这些财力做了多少事情。胡宗宪的心中不禁生出一股迷惑:为何他一介草民,却能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集聚了这么多的财富,而身为大明天子的嘉靖皇帝,统治着两京十三布政司的广袤土地,却弄到连亲戚的俸禄都只能发一半,自己修个宫殿都要找家奴要钱的地步?
第两百二十五章
讲谈社
“胡大人?胡大人?”刘公公看到胡宗宪神色有些呆滞,好奇的轻拍了一下对方的手臂,胡宗宪回过神来强笑道:“方才听了刘公公的话,不禁有些忧虑,见笑见笑了!”
“胡大人这是为了国事忧虑,有什么见笑的!”刘公公笑道:“不过呢老奴有句托大的话,胡大人听听也就是了,若是说的不对,还请莫要见怪!”
“刘公公请讲!”
“老奴前朝毅皇帝时候就净身入宫了,也算是有一点见识了,这大明朝呀,你要说他好,也没有那么好;说坏呢也没有那么坏。就拿这银子的事情吧?确实眼下朝廷府库空虚,但你要说比起北边的鞑虏来还是强到天上去了吧?所以胡大人也不必过于忧虑了,以您的才略,事情也不会太难的!”
“多谢刘公公提点!”胡宗宪点了点头,这位刘公公虽然貌不惊人,但这番话倒是颇有见地,在他这等有识之士的眼里,大明的确是千疮百孔,但要距离改朝换代还早得很呢。北边的俺答汗虽然屡次破边入寇,但连大漠南北都没有一统,不要说与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比较,就算是英宗时的也先也远远不及。之所以搞成现在这般田地,倒是大明自己的问题居多。只要自己能够淘汰老弱,整顿军伍,以大明的国力,并不难击退俺答的入侵。只是这一切对自己方才的疑问却没有丝毫的助益,毕竟在历代的经史百家虽然汗牛充栋,但却没有一字一句记载了兰芳社这种怪物,更不要说应对的策略了。
送走了刘公公,他的官职本就是有事则设,无事则罢,所以也没有什么需要与后继者交接的,只是有几个幕友不想随他北上,纷纷向他告别,胡宗宪赠予盘缠与荐书,一一处置停当了,也有些疲倦,正想休息一会儿,却看到项高进屋来了。胡宗宪赶忙站起身来:“项公有事吗?”
“胡大人!”项高满脸堆笑:“老朽是来向你辞行的!”
“项公您此番不随我北上?”胡宗宪一愣,项高在他的幕僚之中已经属于核心了,这一部分人都知道胡宗宪这次北上前途无量,个个都是弹冠相庆,像项高这样来告辞的一个都没有。
“是呀!”项高笑道:“此番天子相召,胡大人此番北上可以说是封侯可期。不过老朽已经年事已高,家中又有不少琐事,便不在大人幕府中滥竽充数了!”
听了项高这番话,胡宗宪心中一动,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口气笑道:“项公,你留下来恐怕不是因为家中的琐事,而是那位小徐相公相邀吧?”
就好像被当众捉住的小偷,项高尴尬的强笑道:“胡大人取笑了,只是家中子侄甚多,免不得要为他们多准备两条后路,所以才答应去讲谈社去当大祭酒的!”
“讲谈社?这又是什么?”
项高见状如何不知道自己方才被胡宗宪诈了,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好瞒得了,原来早先兰芳社为穷苦士人提供资助,并出资邀请大儒为其讲学,几年下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在兰芳社出资的士人中有不少考中秀才、甚至还有考中举人的,一些仕途始终没有出路的士人也通过转行为老师、会计、商业职员、翻译等需要一定文化基础的工作,获得了不错的出路,在江南一带的士林中也博得了不小的声名。于是徐渭便打算模仿讲武堂,在金山卫建立一所面向穷苦士人的学校,除了讲授制艺(即八股文)之外,还开设珠算、制图、会计等兰芳社急需的人才的课程。当徐渭请周可成替这个学校起名的时候,便得了“讲谈社”这个名字。于是乎后世便有了“文数讲谈社,武乃讲武堂”的说法。而项高作为在江南士林颇有名望的士大夫,又与兰芳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便成为讲谈社首任大祭酒的不二人选。
“原来如此呀!”胡宗宪颇有些羡慕的看着项高:“难怪项公不想北上,罢了,君子不夺人所好,那汝贞就先恭喜项公了!”
“胡大人说笑了!”项高强笑道,其实胡宗宪猜的不错,这个讲谈社大祭酒不但薪俸丰厚,而且更是个颇有清望的位置,光是上一次乡试中考上秀才的讲谈社学子便有七人之多,而且这只是刚刚开始,随着日积月累,只会越来越多,光是这个士林人脉资源都是让人眼红。
“不过既然项公你不想随我北上,可否替我邀请荆川先生呢?”胡宗宪问道:“他通晓军事,我这次北上幕府中急需这样人才呀!”
“这个——!”
“荆川先生他也不想北上?”胡宗宪惊讶的问道。
“嗯!”项高苦笑着点了点头:“顺之他在讲武堂干的也很高兴,这个讲谈社祭酒还是他劝我接下来的,若是我猜的不错,他恐怕也不会随大人北上的!”
“不会吧?我记得他那个讲武堂一期也就二三十人,为何不随我去北方,朝廷此番整顿九边,欲有大举——”
“大人,那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那讲武堂一期可不止二三十人!”
“有多少人?”
“三百人!”
“怎么会这么多?”胡宗宪吓了一跳:“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个讲武堂的学费可是要三十两的,哪有那么多愿意出这么多银子来学这个的?”
“三十两那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是五十两了!”项高笑道:“就算是五十两,后面等着排队入校的也是成群结队,顺之还搞了个入学试,须得秉性纯良,体格强健,十六到二十之间的,方才收纳!”
第两百二十六章
推荐信
“五十两?那三百人岂不是就是一万五千两?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求学?都是些什么人?”也难怪胡宗宪如此惊讶,嘉靖时候银价远比明末时候坚挺,即便是在东南之地的中产之家,五十两白银也是一生的积蓄,能够为子弟拿出这么一大笔钱学费的人家,至少也是当地的富户了。胡宗宪可不觉得大明东南的富家子弟有这么好武。
“什么人都有!”
“什么人都有?”
“没错,有倭人、有东番蛮酋子弟、有朝鲜人、有南洋的,当然,最多的还是大明的,有南直隶两浙,还有闽地的!”
“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地方的!”胡宗宪吓了一跳:“东番土人也还罢了,怎么倭人、朝鲜人、南洋人也有,这些人都是怎么来的,荆川先生就不担心这些人学了武艺后遗祸后世?”
“大人请放心,这方面兰芳社早就想到了!”项高笑道:“从这一批开始,这讲武堂招生就开始要推荐信了!”
“推荐信?这又是什么?”
“类似于我们大明的荐书!”
“难道那些倭人、朝鲜人、南洋人也是有荐书,不,推荐信的?”
“不错,要不然远隔万里,他们怎么知道这个讲武堂?”
“那是何人给他们开出的推荐信?”
“主要是兰芳社的和议众!”项高耐心的解释起来,原来随着兰芳社贸易的不断扩展,周可成也不断授予兰芳社有着紧密联系和共同利益的各国商人、领主“大首领的朋友”的称号,比如朝鲜的王贞父子、纳屋的今井宗久、天王寺屋的津田宗达、东番的阿坎、疤脸、吴伯仁叔侄、林希元等人。在拥有“大首领的朋友”这个身份后,他们有权力直接向周可成写信,晋见周可成,提出要求,周可成也会时常以私人的名义向他们咨询,请求帮助,实际上这些人就形成了一个兰芳社顾问团,一个不具法律效力但却颇据影响力的集团,而日本人则给这群人起了一个非常日本化的名字“和议众”。而讲武堂踏入正轨之后,周可成就规定该学堂的生员中的七成必须持有推荐信,而拥有相当一部分推荐信资格的便是这些朋友们。五十两的学费决定了讲武堂的学员不可能来自社会中下层,必然是来自有产阶级家庭之中;而周可成耗费心力搞讲武堂可不是为了给江南缙绅老爷培养军事骨干的,而推荐信这一制度又确保了讲武堂的生员是来自那些与兰芳社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家庭之中,这样一来,就确保了兰芳社拥有一批与其有共同利益的军事骨干,以确保雇佣军的忠诚。当然,如果有非常出色的军事人才,如果其出身贫苦,在考验了其忠诚之后,也可以通过给予奖学金的形式予以入学。
听完了项高的这番解释,胡宗宪虽然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番复杂规则的背后用意,但也越发为周可成的谋划心惊。他想了想之后问道:“项公,你替我问问文长,我家中也有两个不成器的子弟,可否也能去讲武堂历练一番?”
“啊?”项高闻言一愣,旋即点了点头:“明白了,我想问题应该不大!”
送别了项高,天色已经昏暗,仆人敲门询问什么时候进膳,胡宗宪却全然没有胃口,只让送了碗云吞来,草草的吃了点便了事了。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胡宗宪已经完全没有数年前在休宁驿馆遇到吴伯仁时的踌躇满志,而是身临高处的不胜寒和茫然。这几年来他虽然在南方御倭,但对于京师的局势却是一点也没有放松。通过老师和友人们的往来信笺,他知道朝廷的局势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情况,帝国的统治者和所有者——当今天子隐居在西苑之中,表面上什么都不管,只顾着清修,但实际上又把一切都置于指掌之中。他听任严嵩为代表的一批官员收揽贿赂,肆意妄为,把帝国弄得一塌糊涂,只要他们能够替自己承担骂名,给予足够的财富供其享乐;与此同时他又表面上宠幸景王,用其乃牵制身为长子的裕王,这样他就可以不用册立太子,以免朝廷出现第二个权力中心。他就好像一个技巧高明的杂技演员,在一条悬空的麻绳上,虽然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但他本人却自得其乐。而自己却是这位杂技演员手中抛玩着的某个鸡蛋,一想到这些,胡宗宪就忍不住对项高和唐顺之感到由衷的艳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胡宗宪叹了口气:“大勇有之,大智就未必了呀!”
松江府,码头。
这时,离开船的时间大约还有半顿饭功夫。不过,青石板铺成的路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聚满了人,其中大多数是青衣小帽的市井平民,也有一些方巾袍服的缙绅儒士。他们的表情神态也各不相同,有的强压下心中的狂喜,有的惊惶错愕,还有的似乎愤慨不平。
“海大人来了!”
“海大人!”
“海大人!”
叫喊声仿佛一阵风,在人群中掀起一片波浪,人们都竭力踮起脚,向前挤去,企图看的更清楚一点。但人群是那么的拥挤,大部分努力不过是徒劳,反倒让维持秩序的衙役们苦不堪言,发出叱呵和恐吓声。
“海大人还没到,别挤了!”
“再挤老子可就用打人了!”
这时,一个身材消瘦的中年男子出现在青石板街道的尽头,身后跟着一个仆人,挑着两只笼箱。那男子的出现立刻激起了人群的一片欢呼声,无数只手臂如树林一般举起来。
“海大人来了!”
“果然是海大人!”
海瑞停下了脚步,众人的欢呼声仿佛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去路,他停下脚步,向众人做了个团揖,人群静了下来。有人高声喊道:“海大人,您不要上京,留下来吧!”
“对,留下来吧!”
海瑞眼角微酸,几年来的一切涌上心头,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他强压下汹涌的新潮,对众人道:“朝廷有令,海某岂可抗命,做那不忠不孝之人?不过,不过——”说到这里,他突然将仆人的挑着两个箱笼盖子掀开,露出里面的数十本书和几件旧衣,一床毯子,些许杂物,示于众人:“海某在松江数载,两袖不加一文钱!”
第两百二十七章
北上
人们被海瑞的行为打动了,他们竭力向前拥挤,伸出胳膊企图触摸一下海瑞的衣角。面对众人的热情,海瑞也显得愈发激动。最后一名老者走出人群,他请求海瑞留下靴子,放在官衙里作为留念,又献上万民伞,这般拖延了很久,海瑞方才上了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6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