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奉打更人(校对)第7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2/1648


钟璃听到房门推开的声音,迷迷糊糊的翘起头看一眼,见是许七安回来了,便放心的继续睡觉。
钟师姐很注重自己的睡眠,这和女人缺觉会衰老没关系,主要是如果她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一些突发性疾病,比如心肌梗塞、猝死等。
那样的话,生死只在片刻间,司天监的灵丹妙药都未必来得及服用。
当然,这种情况是少数,但钟师姐经验丰富,懂得如何自保,不会让自己置身如此危险境地。
天很快亮了,小憩片刻的钟璃定时醒来,有些慵懒的坐起身,舒展浮凸有致的成熟娇躯,她忽然愣住了
书桌边,坐着一道身影,静谧的像是亘古以来就存在的雕塑。
他回房之后就一直坐在那里了钟璃恍然,小心翼翼的看着他,这个男人突然展现出了他从未有过的一面,他的神情那么孤单,那么安静。
像一位漂泊在异乡的旅客。
此时的朝堂
金銮殿。
文武百官在沉凝的气氛中穿过午门
过金水桥,依次停在与自身官职匹配的位置。
诸公走过丹陛
进入恢弘华丽的金銮殿。
今日的朝会有些晚
因为是临时有紧急情况,天快亮了
宫里才逐一通知京官上朝,不许以任何借口请假
包括生病
只要没死,抬也得抬进宫。
肯定是遇到大事了
京官们都是老油条子,立刻意识到情况紧急。
诸公们有条不紊的进了金銮殿,整齐排列
寂静无声
这时,王首辅缓缓扭头,看了眼左侧,那里空无一人,那里本该有一袭青衣。
自魏渊出征以来
他第一次做出这样的动作。
部分敏锐的官员,若有所思。
一刻钟后
元景帝从殿后进来,他不再穿着道袍
而是一袭明黄龙袍。
看到元景帝的刹那,诸公都愣住了
这位乌发再生
气色红润修道有成的老皇帝
此时仿佛一位刚遭受人生中重大打击的老人。
他双眼隐含悲恸黯淡无光,他皮肤干涩缺乏光泽,整个人分外憔悴。
这诸公们瞳孔一缩。
老宦官适时出列,高声道:“有事起奏。”
话音落下,王首辅跨步出列,沉声道:
“陛下,东北传来急报,魏渊率军深入敌腹,攻陷巫神教总坛,为国捐躯,十万大军,只撤回一万六千余人”
殿内,是一张张呆滞僵硬的脸庞,几秒后,金銮殿沸腾了,哗然声瞬间炸开。
“肃静”
老太监挥动鞭子,抽打在光洁的地面,啪啪声响亮。
却怎么也压不住诸公的喧哗声。
正如王首辅乍闻噩耗时的失态,诸公亦然,有些事,不是胸有静气,就真的能静下来。
十万大军近乎折损殆尽,这无疑是当头一棒般的打击,甚至动摇了大奉的国本。
而真正让诸公心生动摇,集体失态的原因,是那位大奉军神,那袭青衣的捐躯牺牲。
别看魏渊的政敌们,动不动就高呼:请陛下斩此獠狗头。
但其实不管情不情愿,在诸公心里,包括王党这样的政敌,都承认魏渊其实才是大奉的镇国之柱。
淮王虽是三品武夫,但镇守一方可以,想要撑起大奉这座山,他还差了些。
只有魏渊,这个打赢过山海关战役的大奉军神,才是真正让九州各大势力忌惮的人物,因为二十年前,他们就被打怕了。
打疼了。
镇北王当时不过是魏渊身边的一片绿叶,勉强衬着。
现在,那根真正的镇国之柱倒了
诸公本能的不相信这个事实,可是八百里加急的军事塘报,大奉立国六百载,从未出错。毕竟这是要杀头的大罪,容不得出错。
元景帝默默的看着这一幕,无喜无悲。
等了许久许久,直到大殿内喧哗声平息,他才表情沉痛的说道:“众卿,此事,如何是好”
依旧是王首辅回应,他语气强硬,掷地有声:
“臣觉得,应该调集各州人马,以举国之兵力,挥师东北,联合妖蛮,一举荡平巫神教。”
元景帝叹息道:“大奉已损失近十万人马,那都是朕的子民,朕的孩子,王爱卿,你让朕如何再忍心开启战事”
“陛下”
王首辅拔高声音,情绪激动的说道:
“据塘报所示,魏渊已经贡献靖山城,巫神教损失惨烈,总坛高手折损近七成。炎国被大军凿穿腹地,兵临城下,如今那些难啃的城池,已经被魏渊打下来。
“靖国在北方征战数月,损失惨重,又有北方妖蛮牵制。目前兵力保存尚算完整的只有康国。此时再打一场,百年之内,大奉子孙再无巫神教之患。”
他的建议,赢得了部分勋贵和武将的赞同。
魏渊拼光了巫神教的国力,贡献了总坛,阻碍大奉军队的炎过险关不复存在。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王爱卿”
元景帝摆摆手,语重心长的说道:“穷兵黩武了啊。”
王首辅望着高居龙椅的皇帝,张了张嘴,黯然的退了回去。
他这一退,历史车轮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后世之人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分析了大奉和巫神教的国力,对比了双方的损失后,一致认为此时的大奉,若是能狠下心来,拼上未来十几年的国力,出征巫神教。
那么巫神教这个雄踞东北六万里河山数千年的庞然大物,将轰然坍塌,再难起势。
无数后世之人扼腕叹息。
至于那位捐躯在靖山城的青衣军神,史书中的评价是:为中原续了一口气。
元景帝不再看退回队伍的王首辅,转而扫视群臣,“诸公觉得,此事如何善后”
兵部尚书出列,作揖道:
“臣认为,应当从与襄荆豫三州相邻的各州抽调两万兵力,陈兵边界,撤回的残部亦留在三州边境,以防巫神教的反扑。
“另外,魏公既已捐躯,陛下还得另派一位统军之人过去。”
元景帝看了他一眼,见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便颔首道:“陈爱卿所言甚是。”
这时,兵部侍郎秦元道出列,道:“陛下若是主和,那就该尽早商议相关事宜,确认派往东北的和谈使者。”
兵部侍郎秦元道是坚定不移的帝派,与被贬为都察院右都御史袁雄穿同一条裤子,两人是帝派的核心人物。
作为魏党的兵部尚书,恶狠狠的瞪了一眼秦元道。
他刻意不提和谈,是内心里,还存了与巫神教一战,为魏渊报仇的心思。
元景帝缓缓点头:“善。”
秦元道归位后,户部尚书紧跟着出列,道:“士卒的抚恤,该如何定夺”
此言一出,殿内陷入死寂。
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说话。
元景帝缓缓道:“诸卿意向如何”
连问三次,无人应对。
元景帝又把目光望向袁雄,这位皇帝的忠心“扈从”,目光闪躲,不言不语。
抚恤金这件事,涉及到的事很大,非常大。
按照大奉律法规定,步兵阵亡,给予家人三年全额军饷36石米,折算成银子,就是两。而后终身,月给36斗米。
骑兵阵亡,给72石米,折算成银子是36两,而后终身,月给610斗米。
依次往上,不同兵种,不同官职,给的抚恤金都不同,都严格的规章制度。
此外,还有一条规则,也是让朝堂诸公陷入死寂的原因:
战败,抚恤减半
户部尚书提出抚恤金的问题,抚恤金只是表面,背后牵扯的,真正让诸公投鼠忌器的,是为这场战役定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2/16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