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10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0/1157

  “虱子多了也就不痒了……”
  我摇摇头道。
  “眼下就算我什么事情都不做……”
  “朝中那些人就会眼睁睁的看着,淮镇就这么继续壮大下去了……”
  “只是暂且分身无懈,还抽不出手来而已。”
  “这一次起码还有个受罗氏之邀,出兵光复故土的名义作为掩护……”
  “因此,还是有一定概率,让朝廷在明面上交代过去的……”
  “所以我更要快刀斩乱麻,尽早做成既成事实,让对方无法干预和破坏……”
  “不过下一次恐怕就在没有这种便宜和好事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只藏在心底很久的一个疑问。
  “话说,你真的就是个普通小白领么。”
  “为毛能够知道和关心这么些东西啊。”
  “在你这个层次,难道不该都专注于办公室政治?”
  “然后顺便关注下娱乐新闻八卦时尚服装美食宠物旅游。”
  “再时不时玩点自拍美颜微商博客什么的,卖弄一下似是而非的小清新,和转发过时不过时的心灵鸡汤什么的。”
  “扯吧你,你以为时政军史类和工业党什么的,就只有你们这些键盘政治局和大棋党关心么。”
  当然了,起运出发的可不仅仅只有我面前的这一处,在胶东半岛以北其他的几处港口里,还有相应的物资和装备的运输船,以及护航巡察的战船什么的,也在按照相应的时间和日程安排,逐一的向北进发最终汇集到一个共同的集结地。
  正所谓是“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就算有海陆运输的加成和便利,以淮镇目前的生产力和后勤保障水准,能够在外线作战和目标战场上维持的总体兵力,还是有所限度的。
  因此,我这次才差不多出动了淮镇四分之一的兵力,又调动辽西走廊和辽东半岛两路偏师,为呼应和佯动,最终动用起来的兵力可以达到四万五千人;其中由我亲率的主力近三万兵马,主战营头约占了三分之二,分作中军本阵和前后左右四个兵马使来进行统辖。
  如果再加上随军调发夫役和来自新罗等地藩兵的话,则另外还有两万多人用来渤海沿岸,建立沿途的粮台和粮院所,以及维持后路和补给线的需要。
  而在淮地,为此直接和间接参与相关的后勤生产和加急赶工的人员,则又得在这个数字的翻一番了。
  所以说,实际上我这次用兵辽东的话,直接或事间接牵涉到的人数,已经突破了十万大关了。
  不过相比较当初劳师动众的出援河南,而参加二次北伐当中洛都攻略,所造成后方运转财力物力的吃紧和市面长时间的供应短缺;这一次出兵对于淮镇如今治下格局的影响和波动,显然就相当有限的多了。
  这样,就算其他外部的意外因素干扰,也完全可以在淮镇如今上百万军民的基数和体量下,通过良性循环的整体机制,来自动的抵除和消弭掉。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最好不要把时间拖得旷日持久,影响到来年的农业生产和既定的项目工程;毕竟哪怕事先准备到额再充足,战事一起就牵一发而动前身的,涉及到了海陆运输装备生产人员补充等方方面面,以及占用到各种领域的资源和配额;
  越是在军事理念、队伍建设和装备战术上,保持相对先进行的军队,所涉及到的东西就越是复杂和繁多,与之配套的政权体系下,各种组织和动员、后勤保障方面的要求也越高;
  小到一颗螺栓、一个铆钉,一块板材,都有相应精细化的生产要求和标准化的配套体系,来保证最大限度的通用性与使用效率;这一切,又在日常的一点点磨砺,从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积累起来的。
  而最终需要转化而成的,就是前方军队的具体战斗力,以及后方后勤保证的效率与执行力。
  毕竟,我又不比历史上诸葛孔明那个妖孽,能够通过古典军国主义的严刑峻法,来最大限度的压榨和调动民力物力,而以蜀汉的一州之地,长期对抗乃至一度吊打过曹魏的八州之力。
  而我所能依靠的,无非就是相对先进的管理和组织动员体系,配合跨时代的科技和工业产能所带来的,事半功倍的效能增幅和生产力加成而已。
第1077章
立新(二)
  辽河下游,盖山城的墙头上,一个如同惊雷般的咆哮声响彻回荡在期间。
  “谁……还有谁……”
  “还有谁敢与我一战……”
  作为选锋的捉生将李铁牛,正一手挥动着沾满血水的双刃宣花大斧,一手倒拔着夺来的将旗,踩踏在数具被斩做两段的尸体上,对着那些残余守军畏畏缩缩的面孔咆哮道。
  然后就像是为他的宣称做出注解和背景一般的,从他背后飞掷而出的轰鸣和火焰,刹那间炸裂在这些垂死挣扎守军之间,而夺走了他们的最后一丝勇气和信心。
  片刻之后,就只剩下满城满地跪地投降和乞活的身影了。随即之后,代表昔日故主大罗氏的青空飞马旗和淮军的风雷旗一起,飘扬在了着第一座被光复的城邑之上。
  ……
  而在建安州以北的海岸线附近。
  随着尘嚣直上的烟尘喧天,一只排成数条纵队而首尾望不到边的长龙,正蜿蜒在远方起伏的群山与绵连丘陵之间,紫电赤焰的大小旗帜就像是凭空生出密密丛林一般的,散布在沿途所设立的中转营地和据点上空。
  踏着鼓点和节拍,成群结队行进在大片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看起来死气沉沉空寂异常的旷野之中,却也是别有一种感触的心境和风味。
  相比上一次离开前的所见所闻,时隔两年多之后情况似乎变得更糟糕,沿途满眼满地都是十室九空的村邑和市镇;
  就算是有所人烟的邑落里,也到处是躲在废墟和残垣里苟延残喘,而面黄肌瘦的老弱妇孺,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的身影;显然其中有能力或是有气力的人,都已经不是纷纷外逃求生,就是被附近的势力给抓丁裹挟走了。
  因此,作为后续的处理措施和方针。在大军过后的所在地,跟进的则是一只庞大的输送队,以及主要由那些逃亡到辽东半岛的流民青壮所组成还乡屯垦团。
  由罗思谨为首的一众昔日罗氏旧属家臣,出面对沿途地方进行相对有限的安抚和救济;最关键的是从淮地运来农具、种子,尽快把他们组织起来,尽可能的恢复当地春耕播种的生产活动。
  如果人力尚且还有所不足的话,就从淮地分批抽调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亚于前方作战和攻略的重要任务,和与军事行动双管齐下的并行方略。
  毕竟……这辽东之地可不比淮北,就算耽误了农时还可以套种、补种一些速生低产的豆麦瓜薯什么的。这里虽然地处黑土地带土壤肥沃,农田水利开发度高而产出颇丰,但是因为气候雨热的缘故,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长;因此一年只能有一季的收成,一旦耽误了之后就不仅仅是歉收减产的问题,而是再也没法补救了。
  毕竟,淮镇如此兴师动众的出兵扫荡辽东,可不是为了让自己凭空背上一个大包袱玩人道主义救援游戏的。
  罗氏的内乱让治下领民百姓也就是饱受其苦了,普通人家就算有所积余,也早已经被折腾干净了;更何况还有各方自立的势力,为了各自的野心和欲念在相互侵并和攻打之间,把地方给搜刮了一遍又一遍的,只怕除了一大堆嗷嗷待毙的嘴巴之外,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剩下来了。
  但是如果运转得当的话,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填补和恢复地方因为战乱造成的空白;最终将淮镇在收复地盘上建立的统治秩序和执行力的权威性,给顺数推舟的迅速稳固下来;
  毕竟对于这些饱受战患的大多数领下百姓,天大地大吃饱肚子才是最大的事情。正属于用较低的代价和粗浅手段,就可以轻易收买和聚拢人心的阶段。正好用来完成统治权和基本名份上,相对日常影响和动荡最小的平稳过渡。
  而罗思瑾为首的大罗氏旧族而言,作为配合本军在辽东乃至安东道行事的代价,以及在收复辽东之后的补偿和妥协条件;
  就是逐步放弃他们已经保留不住也维持不下去的,安东诸侯总管领和大都护的名分,以及相应统治权和名分移转的情况下;保证罗氏余族的世代生活无虞与田土财产上的基本收益,以及在淮镇体制内仕官、从军之类的发展机会;
  当然了,这部分是以宗族公产和籍田的形式,由我信得过的罗思瑾来管理和经营的。毕竟,淮镇也不是无条件做善事或是养懒人和寄生虫的地方。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目前还是需要他们这些人作为门面和招牌,以继续维持罗氏管领安东的这张皮;用来掩人耳目制造罗氏依旧管领安东的假象,顺便对付南边朝廷可能到来的质责和非难,以及各种后续的动作和手段。
  “报……”
  一个声音再次打断了我的沉思。
  “辽西出阵的折可适部,已经前出至东山城……夺得附近长庆、奉陵邑七处……”
  “报……”
  “东路的杜桑所部,已经北入铜州,连下铁城、汤池、柘木数城……”
  “报……”
  “前军先手部车营,于海北州凌明城遇敌襄平军数千,立阵一鼓破之……”
  似乎从目前为止,乘着冬末春临之交突然出兵的效果,还在继续发挥着出其不意的作用;
  因此,一路主力、两路偏师和一只奇兵,都还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或是成规模的抵抗,具体伤亡的数字也始终停留在十位数以内。
  不过对我来说,能够一波流A过去固然是最好的;但还是更希望敌人能够受到刺激压迫而聚集起来,方便我用堂堂正正排队枪毙给碾压过去才是。
  若是让他们化整为零的四散在地方上而进行频繁的抵抗和袭击,我反而要多费些周章和气力了。
  “报……”
  负责奏传的虞侯再次通报道。
  “耀州、辰州、卢州和熊岳州的十五位城主并九位管邑。”
  “率所部军民及父老,前来进碣军上兼作犒师之举了……”
  “奉牛一百余而羊猪四千口,麦豆八千石而草料三万担……”
  “另有银绢作价五千五百缗,杂色酒水四千斤……”
  当然了,这些人当中倒是大多数都是当初淮镇撤军时,作为半岛三州的边沿缓冲区和亲善势力,所扶持起来的存在,或者干脆就是派人带过去换个旗号和马甲,在当地作为内应和打入楔子所发展起来的势力。
  有这些带路党和内应作为前驱,可以说抵达出兵建安州的第三天,就已经将半岛北部这些布局过的四州十数邑之地,几乎是没有什么阻力轻而易举的一鼓而下了;
  然后又在他们协助和指引下,东路的偏师以控制下的穆州为跳板,在两天内轻取了东南隅邻接乌骨水上游的来州、保州、开州、定州,虽然都是一些地狭民寡的下州小郡;
  却是从而将乌骨、鸭绿两水流域的中小诸侯们,与淮镇直接控制下的半岛沿海,以及双江口泊汋城的飞地,从陆地上完全连成了一片。正所谓是淮军的兵锋所指,无不是土崩瓦解或是望风披靡,或是纷纷倒戈开城相迎。
  因此,他们还以臣藩之名为我凑出约四五千藩兵,以及翻倍数量的民夫。虽然大多数装备和训练都相当简陋,只有权壮声势和场面的象征性作用,但是我还需要他们作为榜样和示范,来减少在辽东地方上潜在的阻力和敌意。
  所以在进军途中,对其中的一些人适当的接见和安抚,许予利益和前程;也是稳固下后方和侧翼,有所必要的手段和过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0/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