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10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7/1157

  这个发现无疑更加刺激了普速完和他类似出身部下,这大战过后的余波荡漾当中,显然再没有比擒获或是阵斩一个敌酋之首,更能够赚取功劳和地位的事情了。
  于是,勿论是公仇私怨他都再没有放过对方的理由。片刻之后,再次见到失足断腿哀鸣伏倒在路上的坐骑,还有那些站在地上严阵以待的骑士,以及他们脸上决绝和毅然的表情。
  但是普速完却没有贸然的冲上前,用火铳和马刀收割对方的性命,而是在嘴里呼溜了一声,招呼数骑散开从他们边上绕走了过去;果不其然的在一处灌丛背后,惊起和驱逐出数名挽弓的敌人来。
  显然他们是想乘做这些追兵被近身纠缠拌住之际,部分差别的予以弓射杀伤;既然已经被轻易识破,那这些失去坐骑而只能陷入步战的敌人,就已经完全不足为虑了。
  半晌之后,只剩下单骑的普速完,也重新追上了远方跑进干河床的里的身影,裘皮镶边的大氅,沾满尘土和污泥的紫色内衬,成了他最好的目标指引。
  就这么用手里打空的火铳飞掷过去,在对方的脊背上砸了个跄踉,然后才拍马加速在完全陷入满是泥浆的河床那一刻,擦着边将对方撞翻扑倒在地,然后就这么匍匐在河床上,再也没能站起来了。
  普速完又有戒心的捉刀上前,挑着对方的臂膀用力侧翻过来。
  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翻过来的人虽然脸上沾满了泥浆,并不是他如期想见到的面孔,而是另一张似曾相识的存在,却是他曾经奸情恋热的小情人萧纥真的从弟之一,也是当初负责带人构陷和捉拿他的帮凶之一。
  ……
  辽东城内,我则在一片纷纷碌碌的气氛中忙个不停。
  为了实现这个包抄歼灭的额外目标,眼下已经有所吃撑了的感觉,因为除了那些在战场上被消灭和时候被清理掉的重伤俘虏,最后还是在辽东这张包围网下,足足抓到了六七万名俘虏;
  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妇孺,可谓是一笔相当庞大的负担和累赘;虽然有人给过暗示和解决意见,并且表示愿意代劳和背负这个恶名,但最后还是在我这个层面上被否决了。
  毕竟在战场上下狠手多杀一点以减少麻烦,与事后再出尔反尔的纵容大规模杀俘,完全是在大多数人道德和心理层面上的两回事;而需要赶紧把他们转运到控制比较严密的其他地区,去进行打散和编管劳役,这又是一大笔消耗和支出了。
  相比之下,从他们手中获得十几万匹马,还有两三倍于此的牛畜和羊群,就只能算是略有补益的进项了。因为这些牲畜同样也是要消耗草料的。因此,在就地在杀掉那些相对羸弱和疲病的,最后能够转运到其他地方,大概只有半数略多而已。
  这样的话,就算是我届时班师了归还了,按照战时状态下来的输送标准,还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因此,辽东城下的大战虽然结束了,但不意味着一切就尘埃落定了,相反后续的事情变得更多了。
  地方上残余武装力量的清理和收缴,利用那些罗藩旧部名义和为本家报仇的旗号,对残余的地方势力进行新一轮的打击和清洗;然后,才方便以恢复秩序和约束私仇行为的善后为名,派出武装护卫的各只接管队伍,参与到地方各级临时行政体系的重建。
  编列户口,清丈土地,恢复各地的交通和通讯,建立更多的聚居点,委派临时的代官,继续输入和转运牲畜、种子和农具,就地组织和恢复春耕工作,把因为战火有所耽误的农时给抢回来。
  后方已经初步登记和测算出来,在目前在淮军控制范围内随着陆续回流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三四十万之巨,这对于维持地方的现状和秩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鞭策。
  如果再加上尚未大举进军和踏足,而只派出追击部队的北部地区,只怕这些数量还要涨上一大截;
  因为我得到了消息,随着耶律大石大举南下的,其实并不只有我们所击溃和歼灭的这些,还有相当中小部落掉队,或是变相脱离在沿途地方。此外,还有一些因为北地苦寒和战乱,而自发向着南边跑过来的流民群体。
  然后辽东北面的防线也需要重整,补充甲械兵杖和人员,修缮城寨烽燧哨楼;维持地方秩序所必须最基本武力,也要重新建立起来,并且给予相应的身份和编制,以安定人心和保证日常执行力的基本需要。
  当然了,这样我又有了一个隐性的优势和潜在的助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客矛盾从始至终就贯穿在中国历史上上,各种天灾人祸造成的一系列人口迁移和变动上;
  从东吴土客八大世家的世代内耗,到东晋衣冠南渡八大姓与地方氏族的攻杀不断,再到,乃至后世大名鼎鼎太平天国的前身,也是因为土客矛盾而抱团聚集起来地方武装。
  也只有建立新中国的土共,依靠扎根于基层的可怕执行力,才得以从宗族礼教等根子上,将这些土客矛盾的根源和土壤,给逐渐的消弭和平复掉,而只剩下一些鼓吹乡贤政治的旧时代亡魂和精神上的遗老遗少。
  而这些自发跑过来的藩部和外地流民,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原本就生计艰难的,罗藩本地民众的欢迎和接纳的。这个时代只有不断死人的天灾人祸,而没有所谓吃饱了撑的白左圣母的政治正确。
  至少在有着更多外部矛盾和威胁当先的情况下,想要在不那么名正言顺的情况下,将这些罗藩故地的人口和资源统合起来的阻力,就无形间被消减了许多,这也是一个统治手段上比较容易介入的,人心观望而渴望有力庇护的空窗期。
  这也是我暂时可以借助和利用的方面,日后奴役和捕获这些外来者,总比直接压迫本地人更加便利和容易获得统治基础,这是个人心上二选一的命题。有他们的凄惨遭遇做对照,就算是日后本地的时日艰难,也是不那么容易产生怨望和积累不满了。
  此外,还要给那些罗藩旧族和世臣,一个说法和未来的保证;据说私底下已经友人串联起来,而迫不及待的要给我劝进和上尊号了。
  这还要给予私下的敲打和暗示才能暂时按捺下去,不至于让某些人过度膨胀,或是得意忘形了给我制造麻烦出来。
  “真是辛苦啊……”
  我神游感触的对着束发城马尾而低扶在我两腿之间,用吞吐动作替我解乏和消除疲劳,而满脸已经是汗津津和其他粘附物的三枚叹息道。
  然后,她只能用某种翻着白眼的嗯嗯表情,来表示某种回应和赞同的意思。
第1102章
立新(二十七)
  “我不管他是什么渊源和来头。”
  “交出武装和地盘,我准许他们保留身家财产和土地上的收益。”
  “不若的话,那就坐等彻底被碾做尘灰吧。”
  “我要保扶的可是一个政令通明,长治久安的辽东……”
  “不是一群继续明尊号令,私下自行其是的一盘散沙。”
  “不要和我说什么旧日渊源和情分……”
  “罗氏衰微,本家蒙难的时候,他们在哪里……”
  “早前大军压境,拨乱反正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
  “这世上岂有不想到有所付出和牺牲,就可以不劳而获的事情……”
  面对着四面八方赶来辽东城,对新一代罗氏藩主兼族长、本家家主罗思瑾,朝见、表态和示忠的形形色色人等,我公开让人放出如是的风声来。
  虽然包括罗思瑾在内一干旧族,都一再强烈表示愿意共尊我为安东大都护、都督,兼罗藩的现任当主。
  不过,我毕竟还没有做好直面朝廷,而直接摊牌进行政治博弈的万全准备,只能宛而推之将罗思谨继续推出来,作为明面上权代一时的安东都督。
  而我同样也需要安东罗藩这面旗帜和名分,来掩盖我在辽东乃至按东南部占地治民养军练兵的既成事实。
  因此,名义上安东罗藩及其家系的存在,还要继续依靠他们再维系下去。而我也只接受了一个“安东大都护特委参议”的头衔,兼做罗藩本家的“戎务政事总顾问”,以便继续在事实上掌握局面。
  当然了,其他的长史啊,司马啊、别驾啊,这些清要之职还是由罗姓人,或是一些可靠旧臣充任,只是一些操作具体实务的佐贰之职,才由我推荐的人选来当待起来。
  然后,就是进入到战后分猪肉的时间了,虽然淮镇不可避免的要占走绝大多数的利益和好处,但是在具体的手段和吃相上,还是需要有所讲究和名正言顺的。
  此外,那些从淮地开始附从和追随本军的罗氏旧属,还有主动配合和迎接本军的带路党,也需要酬功和给予其他方式的奖赏。
  因此,最后罗藩名下领有两都督府十余州,再加上那些外围附庸势力七八个州,的大多数土地、人口和城邑,将重划为罗藩本家直管之地;
  只有一小部分被刻意拿出来作为合作榜样和卖力示范的人,才会以附庸世臣和小分藩的形式,安置和编派在一些无关大局或是不重要的边角之地;比如让他们去乌骨水上游,与东南部那些长期只能打酱油的中小诸侯藩家作伴。
  当然了,因为战后百废待新而罗氏本家勘用人手实在严重不足的缘故,这些地方的代官和世臣的位置,绝大多数将由淮镇代为委培和派遣人员进行过度;至于这个过渡期嘛,就看具体情况酌情进行不定期的顺延了。
  只有一些在本家高层当中,看起来比较重要而显赫的位置,才是由那些唯有积极亲近或是依赖淮镇的扶持,才能维系住地位和权势的罗藩旧属,来充当最基本门面和对外交涉的招牌;以示内外一体而一切照旧的例制。
  这样,再加上辽西走廊五州和辽东半岛三州,整个安东道南部以辽河流域为代表的大部分精华之地,就可以初步纳入淮镇的直接或是间接掌控下了。
  然后为了保证长治久安的利益,重建安东大都护下辖的三军三镇一守捉,也就摆上了势在必行的议事日程;只是在形式和结构上谕过往有所不同。
  比如已经名存实亡的“梁河、仓勿、盖牟”三镇之地,相应管辖和地域范围虽然大致沿袭旧制;但是以下辖十数个军府形式所配属的都已经规划好,将会是来自淮地的集体农庄和荣军农场,或是用作退役安置和划分军份田的预留地;
  而在日后,这里也将成为组建更多的建生军和守备团,半脱产的巡护队的新基础和来源。
  而往昔的东宁、保定、定襄三个军的序列,则是按照国朝的标准建制,先委任和派遣相应的军官和士官,组成所谓的种子营,将基本编制的架构给搭建起来再说;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将来淮镇的迅速扩军的需要,进行的事先准备和打好基础。
  目前只有一个常驻辽东城的安东守捉军算是现成的架构,可以迅速填充人员和补足装备之后,就马上派得上用场。这也将是用来整合和收编那些投效的游散地方武装的框架。
  将比照青州守捉军的标准进行编制和装备,预期将从当地残余的藩军中择捡精壮,再混以来自淮地、河北、新罗的兵员,重新整编和训练出十三到十五个防戍营,以及同样数量只有最基本冷兵器配置的藩兵营来,再慢慢的调配和轮防到其他地方去。
  而这个守捉使则依旧由罗思谨兼任,而副手则是我“推荐”刚从夷州任上调回来的藩兵都监拓俊京,具体的将官和士官,则是同样由淮镇的讲武分院和随军营校里,择优选任的。
  至于那些收编的人马里,自都头以上原有的官位和职级,不是给善意的劝退回家,拿上一笔财货享受战后的平静生活;就是被集体打包送到淮地去,专门开几个不同阶段的培训班,学习和进修军令操条乃至兵法韬略,再根据考绩和日常表现,酌情安排回来续任。
  当然了,这么做最大的现实意义和效果,还是在于把他们和熟悉的手下分开,弄到陌生的地方去重新开始;这样就算其中有什么三心二意或是别有用心的异见分子,也就没有了发挥了作用的余地了;
  反而在那个相对封闭而纯粹的环境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也更容易被暴露出来。而从长远说,就算他们日后重新有机会回来续任,面对的也是已经是物是全非的新部队了。
  此外,日后在辽东当地重新招募的兵员,也将送往淮地训练后,再补充和编排道其他对方去服役,而不再在原籍地叙任和戍守了。
  毕竟在辽东辽西之间的广大地域内,不但出产良马和骑兵,同样也可以提供坚韧不拔的步卒。算是一个拥有足够纵深的大后方资源基地和兵源地。
  当然,一切都得等我把这片地盘给巩固下来,逐步消化了再说了;因此,后续的军事行动也不能轻易停下来。
  罗氏历史上全盛时期的既有地盘是固然要尽数收复了;而那些在历史上相继叛离和脱逃的外围势力,也要以罗藩的名义进行惩戒;而乘机落井下石,插手和参与到罗氏内乱中的不臣外藩诸侯,更是要一一予以讨伐的。
第1103章
立新(二十八)
  辽东城外,刚刚被收拾和平整过的原野战场上,已经满是各色牵挽牲畜的劳作身影了。
  这既是为了卫生防疫的需要,因为战场留下的尸体实在太多了;也是为了后续的争抢农时,辽东城外本身就是土地肥沃而人烟藩息的大原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鲜血和尸体的浇沃滋养之后,相比来年会是一个好年景和收成;
  而在城东南的丘陵之间也没有例外。
  那里由淮军派出的工程团,正在重修历代罗氏藩主的陵墓,专门抽出人力来做这种,哪怕是象征性的表面修缮,也是某种存亡续灭的基本表态。
  主要是这两年的安东之地的战乱不休,打到后来交战各方的底线也一次次被拉低,甚至开始盗掘和抢劫,历代藩主的山陵以充资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7/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