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5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1/1157

  就算是职责和事务基本不变,但至少给个正式领公俸的级别和待遇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他们也将是构成我治下,各级官僚体系的最初班底和基本盘。
  然后再加上镇抚府下的官属联校里,最终进修和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师生,将逐步将我目前有些寒酸而简陋的行政体系给充实起来。
  目前的指名和推荐进修,只是在物资条件和现实环境,都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某种为了应急的权宜之计。
  按照日后的规划,我希望的是能够建立起比较初级的,军队内部选拔与地方上考试的二元晋升制度,同时在良性的框架内,鼓励相互竞争和刺激,来提高行政效率和人事流动。
  作为官僚体系本身,自有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和现实需要。因此,我需要面对的真正问题在于,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社会运转体系,来完成这个群体的内部循环和更新换代,以确保上位者能够在较少的干预下,维持相应的活力和自我净化。
  而不是像同时空的某个得国不正,而留下各种隐患重重,不得不演变城文武偏科严重的铁血大送一般,从政权建立一开始,就不得不将大量资源和精力,浪费在各种无序竞争和内耗之中。
  虽然有着后世大量经验教训和成功范例,为借鉴和参照,但是终究与实际操作还是有所差距的,因而此时此刻,我也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摸石头过河而已。
  至于黄老之学鼓吹的无为而治与民生息那一套,就更不适合我当下的需要了。根据许多乱世之期和王朝末代的种种征兆表现。
  将社会现状和自身环境的改善,寄希望于各级乡绅士族官府大老爷们的品德修养,个人道德水准和自我良心发现上,从来就是一个无解的伪命题。
  还不如寄希望于,突然天打雷劈,一夜之间就把世上的坏人都打死了更好。
  所以最后作为收尾,我又讲了一些诸如“青天高三尺”“五大天地”“请夫人阅兵”“葡萄架到了”“做寿辰”之类,专门讥讽官场士林各种司空见惯,又奇形怪状的笑林段子来活跃气氛,也算是某种期许与警教吧。
  顿然引的轰声笑语一片。
  ……
  而在大讲堂的后排坐席上,有幸旁听的蔡元长,也在心潮澎湃而踌躇满志的心绪中难以自拔。
  因为按照最新的规定,镇抚和置制两府以下,所有的参佐、幕僚和事务官,都必须抽出闲暇时间,在新办的官属联学里,讲授一定的课时。
  而像他这样的学识比较丰富有一定事务经验的人员,还被要求多少要参与联校综合教材纲要的案例汇编工作。虽然最后的取用定稿,还需那位镇帅一言而决。
  但对有所抱负和期许的他来说,却已经是难得的机缘了。
  从小处了说,这也对于他个人的前程和未来发展,一次的重要起点和奠基。
  稍有常识之人都会知道,这联校之中出来的师生之选,必然都是日后各级地方官府、驻军,潜在候补的基石和骨干。
  而如果能够名列在创始者之中,哪怕是很靠后的位置,也意味这某种天然的优势与资格。
  而往大了里说,这也意味着一个机会和楔子,重新光大气学南支的转机,就在眼前,但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获得这个机会。
  他还必须与那个许州人,身为前北朝名士的赵鼎所代表的地方洛学残余,争夺各自学派、源流,在地方政权之中的影响力,和传道授业的优先权。
  不由他不尽心竭力的重视这件事情,虽然他隐约觉得,这种局面很可能使那位颇有城府和成算的镇抚大人,故意制造出来鞭策与激励他们的,类似掉在驴前的胡萝卜或是香饵之类的驱使手段。
  但显然对他来说,是没有其他选择的。
  毕竟,自从一代宗室宰相韩大锤专权朝野的辉煌之后,又经历了气学在朝堂的数次大分裂,作为失败者而被流放到闽地的这一脉,反而因为地理上的相对封闭,业已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学流。
  进而在百年北地丧乱动荡之后,成为当世硕果仅存的气学渊源之一了。能够在一隅之地,重新崭露头角,无疑是他从小被家族输灌的夙愿之一。
  ……
  千里之外的夷州,新就任的军前粮台副使,兼夷州筹办郑艇,为首的一行商团,也刚刚登上桃山港的土地,感受这当地扑面而来的熏热与潮湿。
  作为一个从渔村小港,扩张起来的全新港区,还带有某种某种城区规划,与增长速度不相称,而带来的杂乱无章和不协调感。但至少所有的人看起来,都是繁忙不息而活力十足的。
  而附近不远处就是鸡笼山所在的半岛地区,经他手转卖和发运的许多人口,其中大都辗转到了这里,又在沿海开辟了许多的田庄和种植园,就此以附奴庸民的身份安生下来。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里也是他日后,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了。
  虽然那位身份益隆的罗镇抚,谢绝了他觐见陈情的要求,却又将他指派到这个相当重要的外海中转要害来,显然是让他用具体的表现,来挽回过往的机会。
  虽然有下属私下建议,干脆就此分出去单干好了,凭借他手中这些资源和人脉,就算找不到更好的投附对象,难道还不能自立门户么。
  然后,出这个馊主意的人,也被他绑上石头丢进了海里,起码他再怎么不忿和头脑发热,也还有那么一点自知之明,一旦离开了罗氏的渊源和荫蔽,他这个区区外来商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算手中再多的财富和渠道,在南方缺乏根基的他,也始终是别人觊觎和侵夺的对象,而难以长久保全了。
  要是他始终是个干着肮脏行当的人贩子,那倒未必有人会在意这么一个蝼蚁,可是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一切都不一样,也绝不可能再退回去了。
  而作为人贩子的世业,固然是他传家的根基,但始终是上不台面的身份,怎么比得上做官和经营正行,更加风光和舒坦呢。
  而随着时事近迁,他作为追随者的位置和作用,也已经不是那么不可取代,但至少对方还愿意给他这个机会不是?
  因此,他也只能把惆怅和失落的情绪,暂时按下心底,努力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些成绩来才是。
  与他同行前来,还有平将门统带下,来自前沿的三团巡院兵,事实上,作为最靠近陆地的海藩大岛,夷州的粮台根本用不上这么多护卫力量。
  因此,他们只是暂寄在桃山粮台的名下,而另有任务在身而已。就连郑艇也无法过问,而只能为之善后和掩护。
第512章
根本(八)
  潍州,海沧镇,下铺小港,隶属于昌邑劳役营的外海捕捞船队,正在猎猎海风中归航靠岸。
  整个冬天下来,通过镇抚府捡括沿海港口所得,的各色大小海船也有三四百条,其中大多数都是不适宜远航的近岸渔船,因此被按照沿海的传统港口和渔区的分布,重新组建了十几只专门近海捕捞团和相应船队,在一些当地人士的指引下,出海寻找鱼讯而开展作业。
  显然这一次的收获还算不错,或者说,因为长久沿海的动乱与外来侵袭,让近海渔业荒废了许久,因此,当重新开渔的时候,经过最初几次不熟环境和判断错误而拉空网之后,就可谓是鱼讯如潮所得颇丰。
  因此,相比陆上那些还要好些日子才有所收成的农业生产团队,他们和附近的盐场作业团队一起,无疑是在六州镇抚府主导下,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生产运动中,见效最快也最早实现初步自足,并有所出入盈余的部分团队。
  在火辣辣的日头炙烤下,这些赤着膀子被海风吹得皮肤发黑,脸色泛红的精壮汉子,开始从大海船上搬下来成筐成筐,犹是活蹦乱跳的渔获。
  其中一些较小杂鱼被留下来之外,作为当地劳役团的佐食和补充,又有少数较为完好的渔获,被小心的放进挖好的海水池里,等待装车送往益都的鲜货之外。
  其余鱼贝鱿虾蟹的渔获,都马上送到附近的盐场去,抓紧时间进行剖杀、清理、腌制、烘烤、晾晒,等长期贮存的处理,然后送到益都等地去,作为各地驻军和劳役团的重要辅食和营养的补充。
  而夹杂在这些精壮汉子之中,尚有不少穿戴整齐统一的人士,都是被扣留下来的前海兵队的成员,与水师船上那些成分繁杂的操手、役丁不同,滞留在北地沿海港口的这数千名海兵队成员,主要来自一些偏远州县、岛洲的沿海地区,吃苦耐劳的渔家子弟。
  虽然对于被友军强行扣留羁押的事实,很是有过一番反弹和抵触,但是随着来自后方大本营的敕令,确认了新设的淮东置制路和六州镇抚,对于海陆地方的领导与权威,也不得不接受了现实,作为国朝划拨在淮东置制路下的补充兵员,归入了当地驻军的支配序列。
  又全额给补发了一批积欠的军饷,并给与了相应的配给和基本待遇之后,就算是再有所不满的人,也不得不噤声下来,考虑其自己在这个新集体里的前程来。
  当然了,对位某位上官来说,这些兼顾了一定水面和陆地作战能力的海兵队,拿去直接做补充兵员有些太浪费了,因此,格外选拔健锐两千人,编做三个水营,直接隶属于镇抚府的下辖,以依旧扣留在手中的几条水师战船为基础,负责沿海地区的巡逻与治防。
  毕竟虽然南朝治下来自东海方面的侵攻已经消停了,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休养生息和有所恢复,就近来自黄海地区,乃至活跃在渤海本地的外藩、海贼和私贩势力,还是不可不有所防备的。
  剩下的人则被充入建生军,参与沿海各地劳役营的生产活动。因此,他们对于这种近海的捕捞作业活计,也算是轻车熟路或曰驾轻就熟了……
  同样的,在近海一些地方,肉眼可见的是一些撑着小船的身影,那些人正在用特殊的钩具打捞着浅水里的裙带菜、鹿角菜和紫菜的出产,当沉甸甸的堆满了半船之后,他们就开始返程。
  然后将捞来的海菜摊晾在专门的架子上,由日光暴晒和海风吹干成便于携带和贮存的干货,因此,远远望去一片又一片,层层铺开的海菜,就像是一团团灰褐色的云彩,覆盖在石滩上。
  而在港口边上的长长滩涂上,则是更多弯着身子的妇孺,正在泥滩中拿着工具,挖掘蛤蜊蛏子和潮蟹,一点点的装满背在身后的篓子。
  最后集中起来,倒进滚水锅里煮熟,去壳挖掉内脏,然后铺在蔑板和筛子上风干之后,就是不错的海味特产,无论是做汤还是直接干吃都行。
  然后按照交留各半的原则,会有一半的渔业收获成果,被留在这个团体之中,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耗和应急备荒的公储之外,其余的剩余都会被重新折价计算,由公中统一收购。
  然后各个人头按照出力和贡献程度,获得一些名为“工分”的劳动点数,可以拿到最近的合作社,或是流荡商贩车那里,换成一些果蔬、肉类、布匹、针线、铁器、陶器等日用、乃至糖、盐、烟叶、酒水之类,属于日常配额外的稀罕物件。
  或是更进一步的兑成,相应衣帽鞋袜被褥等成品的配给卷,然后在自发的小市和野市里,拿去和别人交易互通有无,最终形成一个有限信用代币的底层流通渠道和范畴。
  故而,相比内陆那些还只能勉强吃饱的劳役营,这些沿海渔作的团体,反倒是六州治下,生活水准普遍较高的群体了。
  当然了,按照某个位面的咸鱼教主的说法,这些人只要有咸鱼干就够了,夫复何求呢。
  而在不远处的晒盐场里,到处是明晃晃的太阳反光,刺眼的让人只能眯着眼睛,戴上罩着一圈土布的笠子,在大片的盐田中劳作。
  随着开渠放闸的叫喊声,积淀在大片盐田之中,那些包含浓盐分的靛蓝海水,在人工手段的引流和浇灌下,冲刷过一层又一层阶梯式的晒场,也在火热的暴晒下迅速蒸发了多余的水分,而留下一层又一层白花花,有泛着某种蓝灰色调的粗盐层。
  这种新式阶田制法出来的粗海盐,虽然其中仍旧杂质甚多,但是相比传统的烧煮和堆晒法,纯化干净了不少,已然可以直接用来腌制肉类和渔获了,或是充作盐贩子贩卖的灰盐。
  为了减少成本和增加利润,他们往往还在贩售的私盐中,添加各种增重的杂物。比较良心的最多掺杂点海沙,而比较恶劣的则是用更加细腻的生灰和白土来增重。而这通常也是最底层普罗大众,唯一能够吃得起的选择。
  但在这里,这些初盐还要在沉淀池里过上至少两道,才能成为相对洁净泛白的民用细盐,而军中所用的专供盐,则要至少过上沉滤过三道。而在此之上,还有进一步深加工的特种成分盐,不过就属于小范围制取的产物了。
  如此下来,最大的投入,就是处于盐田下方的阶级晒场,需要用大量耐冲刷和腐蚀,还能防止渗流的特殊胶泥,来涂抹平整晒场底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和收获。整个过程相当的繁琐,但是一经完成之后,就可以相当省事省心刮取所获。
  长芦地区本身就是北地重要的,作为长芦盐区边缘的潍州海沧盐场,同样也不能例外,因为相对适宜的海潮和风向,以及充足的日照和地理构造,乃至气温和湿度,海水的成分,都是制晒海盐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在自然条件下,晒盐产盐这种东西,可不像后世网文小白描述的一样,在海边随便找块地头,挖个池子引满就能坐等晒出盐来,光是位置不合适造成的地下渗漏的污染,或是一次突发的涨潮,就足以让你辛辛苦苦许久的努力,尽数前功尽弃了。
  不然,古人又是何苦要熬海煮盐,一直沿袭到近代才彻底放弃。
  因为是合适的传统盐场区,又采用了源自后世的新工艺和管理流程,所以重新恢复盐场的产量,也是节节攀升,各种等级的粗细盐类,不但足供附近的州县,还能有所积余下来,进入周边的流通渠道。
  在动荡之世,除了粮食之外,盐也同样是某种拥有保价效果的流通物,甚至在特殊环境下,可以作为临时的代货币来使用。
  同样,沉淀完主要盐分的卤水残渣,同样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催化成分,自然有人收集和处理。
  赤脚站在围堤上,用长柄勺子搅拌有些泛白浑浊的卤水,让它更快蒸发和结晶,然后捞出那些渣子一样的萃取物,的李显忠无疑就是其中之一,他已经在这劳役营里呆了三个多月了。
  他本名李世辅,祖上乃是关西延州人,属于当地的一个小将门出身。只是到了父辈因为当地的派阀之争,他的童年几乎在反复的辗转奔走之中度过的,直到随着一只失去地盘的人马——延绥军,从众多的西军序列里,出奔洛都朝廷的治下,而得以在海州重新安家下来,与当地人结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1/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