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6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4/1157

  但见到这一幕的邓坊,却是微微松了口气,是敌人就好。
  这座依湖畔而建的城垒,虽然不算大,日常也只驻有两个团正辅兵员,但是无论是粮秣器械,还是火药铅子,都事先储集了许多。
  就算陆陆续续收拢了,附近退回来的斥候、游哨人马,也足够支持上大半个冬天的。
  天色发暗之后,看着星星点点的火光残余,以及横七竖八堆叠在城垒下的尸骸。
  “这些胡马儿是疯了么……”
  身上血迹斑斑的邓坊,有些惊讶的吐了口气。
  “就这么急着赶来送死么……”
  “他们可不疯,只是走投无路,要开始玩命了而已……”
  一个声音接口道,却是带队前来支援的,猎骑第三营正将罗克敌。
  “这些还只是先头而已……”
  “接来下,只怕会有一番苦战了……”
  ……
  随着冬日的临近,淮河泛滥旷日持久的大潮汛,也终于退潮的浑浊大水而结束,逐渐的露出下面被浸泡冲刷的,满目疮痍的土地和各种不堪入目的废墟残垣。
  据说被冲击到淮河出海口附近浅滩上,各种人和动物的尸骸垃圾,像是连片泛白的死鱼一般,密密麻麻的纠结集聚成多个,大片大片的临时浮岛。
  以上种种其状可怖,腐朽不堪的恶臭熏天而那在寒冷的天气下,也是数里可闻,而令附近的行经的人船皆要远远回避。
  但沿淮大水退去之后,留在泥泞不堪洪泛滥里的问题和后遗症远不止这些。
  完全崩坏的道路、水利设施,良田沃野和几成鬼墟的那些城邑村镇,倒还在其次,更关键的是天灾之后难以回避的人祸。
  完全可以预期到,经过了寒冷冬天的潜伏期后,来年泛滥区内即将爆发的大规模瘟疫和饥荒,如果没有足够强大外力介入的话,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出现往复而持续上好几年。
  而根据参谋团推演作业,所提供的数据来预判,眼下正在江南诸道四下扑火的江宁行在,也不太可能有余力出手,额外解决淮泛区的问题。
  这样也意味着聚集在淮南的官军,也不会有多少意愿和动力,成建制的主动进入和试图穿越,这些疾病与饥荒横行的疫区的。
  而只能通过海路继续保持小规模的人员交流和接触而已。
  唯一能够算的上是不幸中万幸的好消息是,那些依旧留在淮南道境内的大小数十部藩军胡马,也因此在洪水、饥饿与疫情的多重折磨削弱下饱受重创。
  据说许多地方依旧出现了,整座村邑市镇人相食的惨剧,就算有什么幸存下来的,只怕再也无力回天了。
  这片淮河下游,夹心饼干一般的不规则条状地带内,再没有像样的力量,能够组织和妨碍淮南与淮北之间的合流与交通往来。
  这样淮南方面的军事压力,也等于是变相的减轻了许多,而能够抽出手来进行休整和轮替,或是支援其他方向的战线。
  如今江宁方面直接掌握的主要战力,分作三大地域集群:
  既由东南招讨行司总管宁冲玄领下,抽调江南地方二线军队和收拢整顿前线溃军,组成的淮南集群,大致有六七个残缺的军序。
  具体战兵规模估计在五、六万之间。这次淮河大水退去后,估计能够剩下一半以上的兵力。
  然后是负责轮流拱卫,屏护江宁的御营诸军和拱卫军、殿前军、神机军各一部,这一部分人马数量最少,大约有三四万兵员。
  但装备训练上最为精锐,而且不乏北伐幸存的老兵,也是监国内定的基本盘和机动力量。
  目前大半都被用来作为预备队,支援地方上的战斗;或是充当某种保险措施和变相督战性质存在,而镇守江东、江西、两浙道的要冲和重点区域。
  最后是那些从两海道并西四道的各地驻屯军马中,调集回戍岭外待命的海外客军。陆续抵达大约有六、七十个营头,近十数万人马。
  除了先期抵达已经前往支援荆湖路的数支部队外,也是现在正在镇压江南诸道,此起彼伏的反乱、民变的主要力量。
  其余的武装力量,还有在北伐中几乎被抽空的江西招讨行司,荆湖招讨行司,剩下的几只地方部队,外加上一小部分成建制幸存下来的中路兵马。
  估计也有大几万人马,只是面对大举南下的番胡狂潮,未免有些吃力和难以为继。一直靠江宁方面不余遗力的输血和其他支援,才堪堪稳住襄樊一代的战线。
  最后就是建制保全相对完好的西路军和西蜀招讨行司。不过,因为距离过远的缘故,这一路能得到的消息很少,而我安插南方一代的少量人手,暂时也没法深入江汉上游地区去打探和收集消息。
  其他临时征发起来的土团、乡勇的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因此,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都是大部分不同程度的对峙,而局部激烈拉锯的局面。
  这时候,虞侯长薛仁辅,却脚步匆匆的送进来一个消息。
  然后,我毫不意外的叹了口气,宣布启动第四套应对的预案。
  因为,前沿多处报告,围绕防线突出部的据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这也意味着,我一直等待着,却又姗姗来迟的秋防,终于开始了。而前线的堡寨群,将迎来一轮暴风骤雨式的激烈战斗攻防,作为秋末的洗礼和临冬的序幕。
  这也是草原上的那些塞外诸侯,最常见的做法和手段,根据过冬物资的保有量,而驱使部众南下发起规模不等的抄掠活动。
  这样要是能够得手的话,固然是意外之喜,但要是失败的话,也能借此消耗掉多余的人口和没有用处的老弱妇孺,这就是弱肉强食的草原法则。
  而这是他们来到中原后的第二,第三个年头,过去的整年中,他们在北朝和淮东的双重打击和袭扰下,过得不是很好,也在持续的削弱中。
  因此,为了过冬的生计和存亡,在压力面前放弃嫌隙合流起来,拼死抄掠上一把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对我来说,这还有另一重意义。
  仔细研究过这个时代,数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草原分藩与诸侯羁縻政策,就可以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些草原土生的势力,在萌芽和壮大阶段,就以及被用强制的文化输灌,经济命脉的控制,政治上的分化和军事武力上收割等各种方式,世世代代的调教驯养成走狗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原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那些尚且处于莽荒落后的边番地区,是一种甜蜜可口的毒药。
  因为自古以来气候和环境的局限,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往往不足以稳定而持久的支撑这种生活状态。
  但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那些外族的首领们也是难以免俗的,一旦他们习惯了奢侈享受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原文化带来的高大上和便利性。
  就世世代代的沿袭下去,很难再以摆脱。
  为了保持这种享受和追求,就必须加紧对内收刮以供所需,或是不自觉的想办法转变自身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无论他们怎么做,大都是资源严重分配不均,内部矛盾极具激化的结果。
  于是,无数曾经强横一时的草原霸主和政权,要么在积累爆发的内乱中消亡;要么就此动荡分裂而一瘸不振;要么就在走投无路之下,以失败的身份远走他乡另寻出路;或是干脆放下身段,变成中原王朝用荣华富贵圈养起来的走狗;
  从此变成草原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传说之一。
  也只有极少数眼光独具的幸运儿,在身边的有识之士帮助下,利用中原王朝自顾无暇的兴衰周期律,抓紧时间和机会,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与层出不穷的传统势力反扑下,完成了建立文法的政权转型,而成为历史上中原边疆的屈指可数大患之一。
  而更有两三个幸运儿,乘着中原王朝内乱极度虚弱的机会,乘机入主一方占据了大片人口和土地,而最终完成了从奴隶氏族大量残余的游牧政权,到新兴封建国家的彻底转型。
  正所谓历史总是重复的,放到现代社会,就好比那些第三世界国家,喝着可乐,听着嘻哈音乐,看着欧美节目长大的当地社会上层。
  要么想办法横征暴敛贪污勒索够了,娶个西式教育的老婆,移民天堂去享受金钱至上的一等人生活;
  要么就在当地穷奢极欲的拼命压榨和奴役本国人民,做好一个帝国主义的合格买办和代理人,然后等欧美主子时不时丢根骨头(给予附加条件的援助)。
  然后指望着下一代在外国出生成长的子女,直接混血换种成一等人,为毕生的目标和追求。
  这也就是历史上极少数外族,偶然入主中原之后,就迅速腐坏堕落极快的重要原因。
  这个历史惯性总是在重复着。
  当然了,至于那些喜欢用屁股来倒推脑袋,在用岁币资敌造成敌国经济繁荣,而附带影响了经济文化交流上,故意倒果为因的宋粉之流。
  把割地赔款年年被迫交税币的耻辱,吹称铁血大宋远见卓识的长远布局和经济战略,所谓脑补大旗党的奇葩,就是另一回事了。
  毕竟他们再怎么吹捧,也改变不了所谓两宋政权鼠目寸光的老想捡便宜,却一次次被体谅和实力都远不及自己的,各种末代政权和新兴势力,给打脸啪啪啪响的事实。
第626章
怅怀(二十一)
  “你这娘们怎么就是说不明白,也牵扯不清……”
  “老子只是出军役,又不是直接上阵前……”
  “哪有那么多机会遭遇凶险的……”
  “你没听说么,无论在哪里都算是为公出力……”
  “你在地方多做一份,前方的将士们就是多一份保障……”
  “这一切,还不是为了保全大火儿的现在日子……”
  “那些胡马儿越境过来抢掠了……”
  “如果被漏过了,那有不知道有多少人家要遭殃了……”
  “再不松手,我可要大耳刮子抽你个娘皮了……”
  “还哭,你这是打算丢尽我们老编户的脸面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4/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