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6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9/1157

  经过数年的学习和实践,那个神机子朱武,总算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赞角色,跟随我出阵了。
  沿着蒙山军征战而过的路线,一路向南打穿了五郡之地,收复了七个藩家的大片地盘和城邑之后。
  在全罗道的首府全州府,遇到了两家境内尚未完全沦陷,而联手起来继续在做抵抗的,东坪富氏藩与屏山盛氏藩两个地方势力。
  虽然对方的态度和反应明显很有些意外和诧异,但在号称数万还算鼎盛的军势面前,对于我这只突然出现的外来援军,也多少表示了某种慎重有所保留的谢意。
  最终,虽然对方以境内尚且不靖为由,谢绝了出兵追随我部的提议,也从始至终不让我们入城,却也不得不在其他方面的压力下,提供了相应的人役和粮秣物资,全做支持。
  因为这两家都是所辖一郡以上的大藩,领有大片的牧场和山林,因此,手上倒也积攒了不少的牛马牲口。
  因此,连同喂食的草料一起,被买了不少过来,充作军中的输送和备用的口粮。
  然后兵锋折转向东,直到抵达全罗道南端,与江原道接壤地方之后,才遇到了像样的阻碍。
  一座横亘在山峡之间,阻断通路的山城险要。
第664章
出援(九)
  难得晴好的天日下。
  青色山纹的旗帜,飘扬在一片雪色中露出灰扑扑的城垒外墙上。而活跃在城头上的人影和兵器反光,也是清晰可见。
  “还真是有点险阻啊……”
  我站在一块山石后面,用咫尺镜,打量着这座扼住半山通路要冲的小城。
  说实话,这座城实在有些名不符其实,规模上最多只能算是大点的镇子。城墙结构也是相当的简陋,可以看出明显突出的土木结构。
  也就在半山的路口突出的较大台地上,靠着山边用三面矮墙,搭配天然的陡峭山石,给围出来的高度。
  但是位置却很要紧,正好掐在了上下山盘道交汇的之字节点上,而两边都是光秃秃的难以攀附的陡面。
  因此,虽然这里的山势不高,总体坡度也不怎么陡急,但若想要发起攻击的话,就只能在狭窄曲折的盘山路上,投入有限的兵力进行仰攻了。
  再加上道路上的积雪,大大阻碍和限制了突击的速度,也让大型器械上山,成为了一种难得奢望。
  因此,随后而来的,那些随附的藩军之中,各种请求回师的暗示和声音,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出现在我的身边。
  当然,对此我也可以理解。除了对于被当作炮灰,过多消耗在这里的担心和忧虑之外。
  事实上,对于那些刚刚恢复了领下的,各只残余藩家势力来说。他们更加担心的是,留在后方全州府里,尤有余力的富、盛两家大藩,会不会籍此联手起来,乘虚而入吞并他们的地盘和领有户口。
  不过对我来说,就算相应的契机和台阶已经出现了,但就这么轻易不战而退,也实在是太无趣了。
  因此,我下令部队暂且驻留下来休息和整备,仔细的侦查和勘测一番再说。
  主要是习惯了在河南淮北一带,大平原间杂着连片丘陵间,便于展开来大列阵的战斗方式之后。
  对于我们来说,新罗藩的山地,还真是有点多,虽然普遍都不怎么高,几乎是一茬茬的连片或是零敲碎打的,接连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特别是在这各地位位置比淮东更北,也更加寒冷干燥的冬日里,顶风冒雪的长途跋涉和野外宿营,对于将士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同样是一种莫大的考验。
  更别说风雪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妥善的保持,火铳和子药的干燥的话,枪机燧石被冻结起来而无法击发,子药不知不觉被浸湿,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好在我们的对手也是足够的孱弱,就算临阵偶然打不响,也可以用足够的训练和武勇来补足,而在近身遭遇的肉搏当中,光是用铳刺和枪托,就可以狠狠的痛击对方。
  还有比淮东更厚更深的积雪,很容易陷没脚踝而造成扭伤和磕碰等的一系列问题,因此造成的麻烦,甚至比起那些敌人更多的多。
  由此,吸取教训的铳兵们,也学会了用贴身贮放的体温,来保持子药和机括干燥,将有支撑强度的绑在靴子外面,尽量制造和使用划橇等的各种权宜手段。
  间杂着骡马牲畜和夫役的损失,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比如在翻山过程中,被大片滚落雪惊到,而慌不择路跳崖了的红老虎十五世。
  相比之下,反而是随军而来的那些,无论在装备和训练,后勤准备上,都比我们简陋的多的当地人,状态远要好得多。
  穿着破烂单薄衣裳的他们,几乎是操着看起来并不致命保暖的草鞋或是用布包脚,习以为常的背负着包括刀剑在内各种物件,跋涉在雪地里和崎岖的道路上;甚至用草捆、麻袋做垫子和铺盖,就这么三三两两依偎着牲口的体温,露天睡在雪地里。
  简直无愧于历代对于两脚牲口的评价了。
  只要能提供基本限度的食物,他们总有足够的数量,可以断断续续的紧跟在,作为主力的作战部队后面,而掉队基本意味着死亡的自然淘汰过程,也一副理所当然的态度。
  一个声音,在这时候打断了我的思绪。
  “这里就是哀原和泪城……”
  “全罗道有名的不祥之地啊……”
  穿着窄袍平冠的带路党二号,有些表情夸张的为我介绍道。
  “原本叫海老原,也算是个遍地沃壤的富庶之地了。”
  “但自从张保皋之乱和平定弓裔后,就被废弃了……”
  他全名叫崔成吉,乃是全罗道靠近全州府的庆郡,沙梁崔氏藩的子弟。
  祖上据说是少年入唐,以科举进士及第,初授溧水县尉,最终做到了丽正院大学士,总掌秘书监的,新罗神童崔致远。
  晚年归国养老而继续在老家庆郡传业授道,而成为承启新罗汉学的大宗师,而在当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大姓和氏族门第。
  因此,以当初转封三百户实邑起家,而发展到现今规模的崔氏,一直长期有别于后来陆续分藩的国勋外戚,新旧分藩,又被称为老世家,或是士林派、门宦藩等等。
  只是,因为现今陷没在居城里的主支,几乎死绝或是失踪,而只剩下小猫两三只成年男性的缘故。
  崔成吉也是如今光复了领地后的庆郡崔氏,排位第三继承人,他因为喜欢游历和早年去开京修学的缘故,在新罗走过很多地方,而成为我的跟班和向导。
  而具有大部分庆郡的崔氏,和邻郡的光阳裴氏藩,和州的栾氏藩,一起据有数郡之间名为的台马原的,全罗道最是肥沃也最大一片的产粮区,各色田亩一万多结。(新罗古制,一结约等于三十三亩)。
  按照签下的互保盟定之约,这三家除了要提供一大笔助军财货和淄粮,随军的劳役和藩兵外。
  还要按照各自约定的份额,每年通过海路向淮镇输供,至少三万石未脱壳的稻米,五万石以上的豆麦,以及其他杂粮两万石。还有直接通贸等一系列便利和专属权。
  而我方则用淮镇治下出产的铁器、海盐和精炼煤炭来折价,并且帮助武装和训练这些藩家的自保武装。
  这样,一个用武力作为基础保证,以变相控制经济命脉的贸易活动为纽带的主从盟约样本,就此出现了雏形。
  当然还需要日后的慢慢经营和维持,才能长久延续下去。
  起码在直接占领、吞并和统治的具体成本过大的前提下,短期内以这种间接影响的形式,为淮东相对紧缺的劳力和粮食,获得了更多的来源。
  这样也意味着更多的淮东当地人,被从日常繁重的劳役中解放出来,而纳入预备役性质的战争潜力积累当中。
  “张保皋之乱?……”
  我不免注意到了他话中的某个字眼,感觉有些熟悉。
  “就是那个从上国归还的张保皋……又称弓氏……”
  他为我详细解释道。
  按照他的说法,这里虽然不算国中最是胜险之处,但也新罗藩史上某个关键大事件的发生地,而这座不怎么起眼的小山城,也由此有了自己独特的名字。
  话说在三百多年前,不堪内乱纷扰的新罗王室出奔献土,而导致骨品制轰然崩塌之后,新罗之地就因此动乱二三十年,才被重新平复下来,变成所谓行外东海道,又称新罗藩,以开京的海道大都督和在长安遥领的乐浪郡王,虚实二元体制来代牧群藩诸侯。
  但到了乙未之乱爆发的期间,海道大都督的权威,已经随着大唐中枢的混乱,而日渐暗弱。而与此同时,受到大唐内乱的波及和影响,原本立场就四分五裂的新罗诸侯之间,也是乘机掀起了一番相互兼并与侵攻的狂潮,而遍地更加纷乱不休。
  是以民不聊生烽烟四起,被称为“群盗丧乱”的时代。
  这时来自徐州的一名俾将张保皋,乘机回到家乡因势而起,招纳聚揽了大量来自海外的亡命与乱军,自称清海节度使。先是在沿海洗掠不休而逐渐势大,进而上岸连破沿海各藩,而据有十数州之地。
  是以抛弃汉名张保皋,而开始改名为弓福,自称安国保定大将军,拥立一个不知所谓来历的金氏宗室,称立为善真王而开始宣称要复辟新罗故国。
  自此地方上各种野心家和投机者,战乱中的失败者和心怀不满之士,争相投奔而日益壮大,他又效法大唐国中,编练各军而委派官吏,分封各地太守、城主,以安民置业。
  是以一举席卷了占据新罗北方和中部的广大之土,并且对南方残存的诸侯联盟,步步紧逼大战连场,大有一统境内之势。
  只是这时候,北国也迎来承光再兴的时代,北唐朝廷也终于抽出手来,组建了安东行营,而开始桃坪那些桀骜不驯或是阳奉阴违的安东诸侯。
  而地处一隅的新罗藩,则成了被杀鸡儆猴的第一个对象。
  应命而来的海陆大军,在当地残存的诸侯接应下,分做数路不约而同的杀入新罗,顿然将据有大半国土的所谓后新罗给分割成数片,变做了血流成河,尸枕狼藉的修罗场。
  虽然有来自渡海而来的某些安东诸侯的支持,在后期甚至不惜亲自出兵参战,但是还是无法挽回,张保皋的统一大业的失败命运。
  张保皋虽然穷尽气力,但几乎是连战连败,丢城失地最后连开京都站不住,而裹挟仅存的百姓部众焚城出奔。
  据说原本想要穿过新罗中部的尚庆、平安、全罗、江源数道,而抵达受安东诸侯驻军支持的东北北部沿海。
  但是,驻守这所小山城的新罗大将阎长,却是早已经对北唐大军献城以降,换取了正六品的诰身。
  从开京一路败退出来的张保皋,带着最后追随的部众,因此被堵在这个原本不知名的山城之下,虽久攻数日而始终不下。
  最终张保皋和他的部下,几乎是嚎啕大哭流着眼泪,转身迎战那些追赶而来的北唐兵马。以决死之志先胜数阵而逐渐力竭不能支。
  然后,在来自扶桑和登州的海路,路上来自安东行营和平卢道的数路兵马围攻之下,全数人马尽没于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9/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