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6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1/1157

  这东西虽然投射距离不算稳定,而且准头也是大概而已,因此在海陆战斗中主要用来攻击,城池军营之类的大型固定目标,但是用来打一座,相对高度其实不算高的小山城之类,却也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携带和架设使用相当方便,将药筒和头部分开后,单人轻装之下就可以背负前行,或者马驮或者车载,都有相应的便利;而抵达阵地之后,任何物品都可以支撑起发射角度和方向里,甚至是一个土坑也行。
  只是长期战斗中,被掩盖在火铳排射和炮击的光彩之下,而在远程压制和战阵掩护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一次,也只是因为沂州的军工第三场批量仿制成功后,考虑到在新罗的地形,可能崎岖山地中的战斗实践需要,而特地从海上随船带了一批出来。
  但没有想到居然在这里开了利市,虽然飞火雷的头壳里容量有限,装的却是提炼过的精火油,只有来源有限而已。
  做好冲击的准备之后。
  几十枚一口气烟尘飞舞的发射出去,哪怕只有一半以上的直接命中率,撞上延迟爆炸的燃烧物,一旦四处溅射的烧起来之后,在火光中惨叫惊呼连连的守军,就顾此失彼的很难在控制住了。
  顿时山峡之间烟火滚滚,就连那些冰壳也被附着上去,烧的脆裂流淌开来,又蔓延了更多的地方。
  光是乘乱推到山道朝上轮流炮击,就足以造成加剧其中的伤亡和混乱。
  然后在对方无暇顾及的情况下,轻装的工程兵们,用大片木板在积雪上铺出一条通路来,再用预制好的攀梯,直接通过山道上下交错的叠加处,而木板兼带大排的交替掩护的之下,就轻而易举攀越过诸多险要之处,而迅速逼近了山城。
  等到负责突击的选锋队,也已经冲到了足够投弹的距离,对方勉强反应过来,也已经晚之大矣了。
  期间,惟一的伤亡,就是踩到虚浮的积雪,而失足跌倒滚落下山道的意外而已。而当燃烧的城墙,被挖开崩塌出一个大缺口之后,仅用了比我预期更少的时间,就结束了战斗。
  山城中的守军其实不乏悍勇与敢死之士,并且依托建筑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奋力抵抗,但在临战的经验和韧性上,就比我带来这些身经百战的淮东健儿,差上了许多了。
  至于装备和战术水准上的差异就落后了好几个层次。他们的垂死挣扎,也不过是将唾手可得的胜利,稍稍推阻了一小会而已。
  大半数人都在肉搏的距离前被火铳击杀,余下的小部分被一步步推挤压迫到城墙边上之后,自此相互推搡着滚落下了山崖。
  但是事后打扫战场,不管是堆积起来尸体,还是痛苦挣扎的伤员和少量垂头丧气的俘虏。
  不管质地如何,他们都随身携带一个模糊不清的石刻小像。这个发现,让人稍稍有些意外。
  “他们可是弥勒教的邪祟……”
  匆匆赶过来浑身冒汗的崔成吉,急忙对我解释道。
  “新罗藩历代动乱与民变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说到这里他以及很有些咬牙切齿的为我详细介绍道。
  弥勒教最早于梁武帝时期创立,因为梁武帝萧衍盲信释门而滥行礼佛之事,而导致各种佛门打着旗号的流觞大兴于世。
  其中就有,米勒教的创始人傅大士,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广弘菩萨行,门下有傅宣德等人。
  此后,假弥勒降世为旗号,发起骚动和变乱的事件就此起彼落。
  而其中一支,经由张保皋传到新罗之后,就变成底层人民益都广为流行的信仰,只要搓土为香,插草棍三支,口称弥勒出世号,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礼敬。
  于是这种门槛极低,可以提供有限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很容易就成为挣扎在乱世之中,民不聊生的底层大众,籍以依赖和寻求的对象。
  因此,虽然一只被各家藩主为首上层查禁打压,在本地土户为主的下等人和驱奴、贱民和野人中,却是依旧屡禁不绝。
  当年的贼酋张保皋,就曾经建立赤山法华院为传道中心,而在下层民众散布弥勒教的思想,而成为自己的助力。
  张保皋之子弓裔,更是以当代米勒化身,而蛊惑人心而高举起叛旗。
  却未想到在这里可以遇到潜藏的信众。难道那些所谓的蒙山军背后,还有这种地下宗教结社的背景么。
  这就有些麻烦了,我不由看向了那些,正在山城废墟上忙碌的藩兵和本地夫役们。
  面向贫苦大众而教义模糊的地下宗教,虽然最初总是打着良善无害或是劝人向善的旗号,却总是很容易成为野心家聚众散播阴谋,和扭曲为自己私欲服务的土壤。
  如果再加上新罗本地的多种民族因素,外来和本地藩主们的新旧土客矛盾,那就更加的麻烦了,就不知道其中有多少眼线或是潜在的同情分子。
  一不小心踩进一个烂泥塘里的可能性,以及反过来影响我淮东治下的可能性,我就愈加的烦恼起来。
第666章
出援(十一)
  似乎是这种偏门的底下信仰,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之中,格外拥有社会底层的号召和吸引力。
  无独有偶,岭外的江南诸道,也在大云光明教的作乱中,焦头烂额而自顾无暇呢。
  不过,历史上的诸多事实证明,所谓批判的武器,终究敌不过武器的批判么。
  这些地下宗教结社的渗透和破坏力,固然不可小觑,但是在政权的建设上,就无疑是一团污烂了。因此,最后总是把事情变的更糟糕,而被时代所抛弃。
  虽然淮东以及初步建立起,受到政权主导而比较健康的民间信仰,军队中也有相应的思想输灌和初步成型的理论建设。但是,相应的防慎杜微还是需要的。
  毕竟,很多潜在的初信徒,都是在建立对方悲惨遭遇的同情心上,开始了解和发展起来的。
  就像是后世那个,在国外自称温和派绝大多数多,却满世界弄得名声浪迹的和平教信徒一般,最初也是很多网络小清新、精粉外国人和公知们,吹捧和推崇的对象。
  然后,拷问俘虏的结果,也出来了。
  “你是说,那些头目把他们召集起来,自然有人给他们分发武器和装备……”
  我皱着眉头听取,直属混成营正将穆隆的汇报。
  “还有人在山中组建营地,秘密训练挑选出来的精壮……”
  “最终受命于一个最高大罗法主之召?……啸聚成军?”
  这件事情的幕后背景,看起来越来越复杂了。按照崔永吉的说法,新罗藩历史上的那些米勒教徒,一直潜伏社会底层发展,始终是上不得台面的货色。
  因此,哪怕因外藩主的压迫而屡有生事,也只是小打小闹被轻易镇压的对象。但是一旦得到足够的武装和其他资源的支持,那就性质完全不一样了。
  而扶持他们的这些装备和物资,也断然不会是凭空变出来的。这也意味着很可能有一个颇具实力的外部势力,已经很早就介入了新罗,而开始有所策划了。
  米勒教本身要有这种能耐和资源,也不用长期潜隐地下而形同过街老鼠一般的。因此,应该有一个拥有众多资源和财力物力的外部势力与之配合,甚至是从中扶持和引导,才能形成这种规模和成效的。
  而这一系列事情看起来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而新罗其他地方上居然还几乎无所察觉。这就意味着另一个可能性和危险,这些分藩的中上层之中,一直有人暗通声气,甚至不乏有人为之遮掩和包庇的手段。
  这样我在新罗藩要面对的敌人,就不止是那些看起来战斗力乏善可陈,仓促而聚的乌合之众;还有早已布局的不明幕后黑手,以及新罗某些地方势力,作为潜在的对立面了。
  “把这些消息一字不漏的传回去,让罗津港和海阳方面提高戒备……”
  “谨防奸细和刺探……”
  “另外让他们马上拿出一个章程来……”
  “关于全罗道南的七家分藩,联合自保同盟的逐项事宜……”
  然后,把这座山城重修起来,我们也可以考虑回师了。有这么一处险要据点在,多少可以阻碍一下对方势力的反扑。
  我可没有继续深入据说已经全境沦陷江原道,去淌这趟浑水的打算了。既没有足够的利益驱使,也没有足够大额好处预期。
  正所谓有多少力气做多少事情,以现有的军力趁热打铁,打着清剿蒙山贼残余的旗号,把全罗道好好清理一遍,为下一步的打算铺路和布局,巩固现有的格局,就已经是行动力上的极限了。
  而不是像大多数YY小说一样,自信凭借一只孤军深入大开无双,把新罗藩全境都刷上一遍,然后还能无需考虑后勤和情报的制约,最终全身而退,或者干脆王八之气四射的把所过之处,无不变成俯首帖耳的衷心臣下。
  ……
  而在全罗道首府,硕果仅存的全州城中,驻留的兵营里。
  来自富、盛两家大藩所当主,也在各自部曲戒备森严的守护当中,私下商量着什么。
  新罗藩,最早又称行东海道,一度隶属于安东大都护府。在分藩上依然沿用新罗王室的旧制,而分为一京两府十三道;各道下辖以治所称府,望要之地称州、余皆为郡。在郡州府下又分为大小城邑、市镇,也是当初大唐国中分封的最基本单位……
  而地处中南沿海的全罗道,虽然是外藩之国的分道,但大小十六个郡制加起来,至少也有大唐国中,七八个偏远下州的面积和规模。
  作为全罗道的首府全州,自然也有着比同大唐国中的例制,从各色职能的官府署衙仓房寺社学馆行会街市,到兵营,匠造坊、武库、巡铺在内的完备城坊规划。
  平时全州府的一应大小事务,则掌握在占据城中的几个大家族手中,一边明争暗斗,一边却又一致抵制外来势力的觊觎和渗透。
  但是这次蒙山军,给了这附近这两家大藩一个染指的机会,籍着支援府城的名义,轻而易举的镇压了城中各家的势力和影响,在一番瓜分之后,强行将这些残余势力和资源,变成自己的附庸。
  这样,他们虽然因为主动收缩(放弃),损失了不少领地和资源,却又从某种层面上,在全州府这里给补充回来了。这里可是拥有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州”啊,再加上附近已经开发成熟的大片农田灌渠,和城中数量不少的作坊,还有几大家族时代经营集聚的财货和物用……
  并且以全州府相对高厚坚实的城防,在蒙山贼的围攻之下屹立不陷,而变相的祸水西引向了西南各郡,可以说事情的发展,一切都尽如他们心意。
  如何利用这个契机,更进一步的确立两家联合下的临时势力,在周边各郡的最大利益化,乃至获得整个全罗道的影响和控制力。然后再从两家之间,决出个主从次序来。
  但是没有想到,一只渡海而来的淮东军,却突然打破了他们的算盘,而让局势变得额更加混乱和扑朔迷离。
  这无疑是某种重大的变数和隐患。
  虽然新罗藩被外来势力干涉,早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了,但要是安东诸侯的话,他们或许还有些切身之痛和戒惧。
  可要是那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南朝大梁,除了做生意之外,剩下的印象,也就是足够的温暖和富庶,人文昌盛而遍地硕果之类了。
  至于才出现不过数年的淮东镇,那是什么东西,能够吃么。
  依照处在内陆的他们,所能接触到渠道和印象当中,来自北国的消息和安东方面的口径,南朝那场倾国之力的北伐早已经失败了,更别说只是那些盘踞在淮东一隅的残余势力。
  就算是表面上兵势再强,后续的实力也应该是相当有限的。暂且一时向他们低头,割舍些钱粮作为相安无事的代价倒也无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1/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