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1157

  但是反过来说,只要坚持熬过这个关口,稍作休养生息的话,那便又可以大有可为和更多的转机了。
  想到这里,他又不免对于淮东的局面,生出某种难得一点点遗憾和后悔的情绪来,这可是好容易才在北地打下的重要钉子,在关键时候可以用来破局的奇兵,或是作为盘外招的胜负手。
  只可惜,随着战败之后国朝财源的萎缩,和岭外地方的疲敝困苦,他手中掌握的资源逐渐有些紧张,而需要慎重使用而考虑多方面的调剂权衡。
  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淮东他亦有一些困扰和疑惑。自从淮东立镇以来,虽然屡有波折但总体形势基本尚好,甚至好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而让人有些为难了。
  正所谓,有时候臣下太过能干和得力也是一种烦扰。特别是针对同样在麾下效力,却显得尤为庸碌的其他大多数人来说,就显得格外碍眼和惹人嫌了。
  故而事实上从淮东立镇开始,就再没少过各种非议、毁言与谤论,还有抱着大公无私的理由,针对淮东村里的根源和必要性,以猜疑和忌讳角度进行的旁敲侧击。
  而身为监国,他虽然有足够的自信,也有足够的气魄和胸襟来继续驾驭这股远居在外的武装力量。
  但同样也不介意一些日常来自其他方面的攻击和敲打,以调停仲裁者的身份,来体现上位者掌控权全面的无上权威;或者说要确保有足够的制约和权衡的手段,才是长久维系君臣关系的良好纽带。
  对于某个人的欣赏和看重是一回事,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免是另一回事了,他更要考虑平衡内外错综纷杂的势力和派系渊源。
  哪怕他知道其中很多言论和出处,很可能是出自妒贤嫉能的私心,和不怎么光彩的党同伐异的个人立场。
  因为他在前方乾坤独断,大权独揽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从众的大多数人有所妥协,而保持麾下班底的相对稳定和一致。
  至少他在有足够的合适且得力的人选,将这些军政地方的位置,给大部分替换掉之前,还必须继续忍受他们的目光短浅和低能低效,乃至平庸和抱残守缺……
  至少在部下的得力和可靠的要素,暂时不可兼得之间,他也只能优先选择后者了。
第710章
启东(五)
  密州,阜平镇附近。
  位于胶水之南的一处背山靠水的平原上,已经被布置好了各种预设的拒马、壕沟、胸墙;房舍和营帐,桥梁与栈道,大型的盾车、云梯、冲车等器械、还有几艘大小不一搁浅的舟船,乃至像模像样的一整面城墙,和上面附带的敌楼和箭塔。
  只是其中一些已经被彻底摧毁的不成模样,而另一些则是百孔千疮的残损不堪,显然已经被反复使用过多次了。
  在这处专门划出来的武器试验场边上,我站在瞭望高塔上,亲眼观摩着由炮团开始进行的试射和攻坚的演练。
  负责给我进行实地操演的,则是炮团里最资深的老人,虞侯军的直属炮营副将杜疏朗。他是典型的江南人士,并对这个出身颇为自豪,时常挂在嘴上而习惯自称是江南杜疏朗。
  他就是当初我带着本藩子弟出阵之时,在围攻天南城的战斗中,被我部裹挟开炮反击的那处炮垒队头,并因此被迫脱离了神机军的体系,而自此在我这条船上一条路走到黑。
  故而,也是参与了从最初的龙州团左,到后来的模范新军左厢游击部,乃至御营左军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从几门舢板小炮构成炮组到炮队、炮团,乃至现今大小、轻重、长短一应齐全的炮营,堪称是炮兵军种建设元老之一。
  因此,相比他曾经的上官,更晚一步投入我麾下的郭药师,虽然阶级和职衔稍逊一筹,但显然潜在的资历和可靠度上还要更加深厚一些。
  因此,在郭药师忙于总览日常事务的情况下,身为副手之一的他,却可以经常胜任一些内部安排的,比较机要涉密的兵器实验和战术操训。
  如今淮东军治下的火炮建制,业已经是初具规模。
  不但有直属虞侯军的炮营三团人马,还在车营、教导、标兵等直属资序,和御左、右护、前军三大军序的一到四序主战营头,逐步配齐了相应小号炮队,作为远程压制火力和攻坚能力的加强。
  而各军五字头以后的主战营序,也至少部分配备了规模有限的炮组,作为基本的支援力量,因此,作为主战资序与防戍营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于有没有专属的炮队或是炮组。
  如果不算那些形同大号散弹枪的转管小炮的话,林林总总合计起来,大概可以达到两百余之数。
  虽然比起国朝的拥有量,不过是区区一点零头和边角而已,但在火炮的应用技术和战术编制思想上,无疑是可以相当自豪的说舍我取谁,或许再没有人能够比我们更加充分和娴熟了。
  目前,淮东的军工体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产能力,虽然每个月也就那么十几门的补充量,还主要是四寸以下的野战小炮和长管轻炮为主。
  另外,淮东所产具有简易缓冲效果的轮式炮架和专门配合输送的炮车、带护板的弹药车,也是炮兵序列之中独有的亮点之一。
  而就算是古代的炮手,也算是一种原始的技术兵种了。能够简单的观测和计算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他们也可以比同士官一般的,拥有专门勤务津贴,特殊兵种的待遇和补助。
  目前淮东军中的炮兵们来源交杂,主要有几个批次。
  既有杜疏朗为代表的那批前神机军的老人;也有后来在港城之变中得到背书,而通过当地的驻泊水师,陆续得到一批接近退役的操炮老手;亦有在微山湖大战中,从神机军郭统制那里,连人带炮交涉截留下来的;还有收编了败退逃散的友军人手;
  乃至在解救了徐州围困之后,从城中得到的那些被帅司抛弃的炮队残余,和在入住淮东之后,强行缴械收编滞留在沿岸刚够,那些水师和海兵队之后,从中所获得的炮手。
  在规模和建制都暂时达到某种上限,而不便继续增扩的情况下,就只能考虑深入挖掘本身的潜力和威能了。
  只听得隆隆的炮声阵阵,随着几乎微不可见十数道的细细轨迹,在远方炸开一团团烟尘。
  只是,这一批射出去的炮弹,不是传统砸得土石飞扬的各种溅射,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地上炸开了。
  在外围正常炮团的操训之下,是对于新式爆破弹和榴散弹的现场应用实验。
  从单筒的咫尺镜里可以看见,作为靶场预设落点附近,那些被固定住的羊群和猪只。
  在哀鸣声中惊吓的挣扎乱窜,又血肉淋漓的成片掀翻,冲倒在地面上。
  而风中迎面吹来浓重的烟火味,却是有别于之前黑火药所特有的刺鼻硫磺味,而是硝化棉发射药所特有的灼人酸苦气味。
  被称为无烟火药的硝化棉,作为发射药的性能的确不错,但就是产量还提不上去,无法普及到大多数火器部队里去,而只能提供部分炮射试用。此外,比黑火药效能更高的燃烧膛压,对于铁质炮膛的烧蚀和磨损有点严重了。
  在这被穿越者前辈严重带歪的时空里,作为爆炸杀伤的火器,其实在南朝大梁已经有初步的应用基础了。其中就包括了现在掷弹兵所使用的额火雷弹,和类似康格里夫火箭的飞火雷,以及用床弩和石砲进行投掷的轰天雷。
  其中门槛最低的轰天雷,应用原理也很简单,就是一个装满火药的小瓮或是坛子,里面夹杂了大量破铜烂铁,临时插上延时的导火索,而用投射出去而已。
  虽然我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改良和挖掘,而试图做成可以用火炮发射出去的爆弹。
  但原本内置精炼黑火药,无论作为空炸还是触爆的威力有限,炸开的碎片数量不多也飞不远,相比实心弹在密集队列的杀伤效应,也不是特别的太突出,再加上引信加工工艺的不过关,因此一直被雪藏起来。
  但是现在有了小批量钝性炸药的选择,就完全不一样了,更何况,我还记得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兵工作坊的一个创举。
  将白口铁铸造的整体空心壳炮弹放进铁箱子密封,进行球化热处理退火成黑心韧性铸铁,薄壳弹体强度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黑心韧性铸铁除了增加强度外,还带自润滑刀具特性便于钻孔加工,在钝性药芯起爆后可以得到更多更细碎的预制破片。
  虽然散布还有些差强人意,炸点周围的人靶和活体猪羊,都被溅射的碎片打得稀烂。
  只是侵彻深度上还有所不足,不过敌军列阵要是在近距挨上一发,就算不死也失去继续战斗能力了。
  这就达到了原始开花弹的基本效果了,而有了开花弹的技术前置,榴散弹也就不是什么太大障碍和壁垒了。
  用松香和鱼胶作为数百枚散弹弹丸凝固体,环装预制的薄铁皮弹体和钝性炸药芯,加上黑火药和雷汞二段冲程的延时起爆技术。也就比开花弹的工艺稍微复杂一些。
  只是,作为加工精度的限制,目前还只能应用在六寸以上弹丸上,也就是孔径最大的一种长管野战炮的应用类型。
  而作为配套的关键性突破,是按照我指出的思路和原理,七拐八弯的浪费了许多材料,走了好些弯路之后,总算是鼓捣出了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托技术;
  这两样玩意在当代的加工难度并不算高,对于古代人的技术条件来说,也属于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的类型,但对炮射的威力和精准度,却又不小的提高。
  前者发射的时候只要根据炮击的距离,而将硬质防风导火索式的木管引信根据自带延时刻度槽,裁剪成相应距离的长短,再点燃插入发射就行了。
  而后者就更简单了,就是刚好镶嵌球形弹体的圆柱木底,却可以更好的密闭火药泄露而提供更远更笔直的弹道。
  只是木管引信的性能有些不稳定,很容受到潮湿环境或是剧烈颠簸的影响。以至于打出去的十发里大概有一两发是哑火的玩意,还有两三发不是提前就是延后爆炸,因此还有继续调试和改良的空间和前景……
  不过就算是如此,以火力投射的杀伤概率来说对于这世代的战争水准来说,已经可以捏着鼻子接受了。更何况就算是哑弹打在敌人队列里,也照样能造成实心铁球一般的伤亡。
  其实对我来说,以目前接触的大多数敌人水平来说,这种火力规模和威力,已经有所严重溢出了。
  因此,在没有达到起码的普及和应用规模,相应的稳定产出的情况下,贸然投入战场除了惊吓敌人的意外性之外,完全起不到压倒性的威慑和杀伤效果。
  因此,我决定还是暂且继续秘而不宣的雪藏起来,作为技术积累和潜藏的底牌好了。
第711章
启东(六)
  青州守捉使赵隆,也在尝试着以暂代的身份,接手更多的职责和事务。
  特别是在敲定了,身为婚姻双方的长兄和大舅哥、同僚的多重身份的陆务观,也决定南下见证婚礼之后,他就变得更加忙碌和吃力起来了。
  但尽管这样,还是有一些烦扰由此找上了门来。
  赵隆字子渐,出身的并不是什么显赫的门第,或是家世渊源。
  他的祖上出自秦州成纪人,算是西军的蔽菽。然后在一次军镇的争端中,随南失败的主官一起南投,自此成为众多了世代为大梁守边的北人军户世系之一。
  到了他父辈这一代,已经混出了小将头的身份,结果在一次遇伏的战斗中,以死战掩护主将姚麟得脱。是以姚麟将沦为孤儿的他,给保举了一个讲武修学的预备营校资格,算是解决了成年前的日常保暖之忧。
  但是显然预备营校本身就不是办慈善而不求回报的地方,然后在成年后,以勇敢应募的世系军户身份,继续在沿边地带效力,而直到被某位将领看中孔武勇力而辍为亲随,自此历经多位上官,才到了现今的位置。
  当年预备营校出身的那批少年人,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失踪和失联的也比比皆是,最后似乎也只有他混的最像样了,做到了遥领利州兵马钤辖的职分。
  然后,在出征安远州的战役之中,却又受到主帅高宠案的牵连,而夺职待审闲赋在家。自此陷入了人生的低潮,一时之间甚至觉得天下之大,除了熟悉的军营之外,已经别无其他去处了。
  习惯了军中的起居号令,勿论再做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起劲了,作为开解他只能不停的想办法多读书,用劳心劳力来麻痹自己,但这最终证明还是于事无补;
  那段时间他长久的在寄寓之所闭门不出,形容枯槁的让周围人以为他都要垮了,或是就此疯掉了,有所避之不及。
  直到一个偶然结交的旧识,将他从这种颓丧和失落中,再度给拉了出来,给与了他一番新的人生意义和更广阔的天地。
  故而,在淮东镇这个独特的体系内,赵隆可以说是最早下定决心投效的高层人物,因此他得到的信任和资源扶持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