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7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3/1157

  其中大都集中在辽郡后方,鸭绿江到萨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因为长期受到罗氏的庇护,而按照从属盟约提供相应劳役、兵员和财赋。
  只是,因为新罗江原道发生的,后百济复国之乱,这些地方的诸侯,也有些不安稳起来了。
第713章
启东(八)
  有了在新罗藩的经验教训,第二次出兵的准备,比当初更加井然有序而从容不迫的多。
  粮草、器械、人员和运输工具等等,从各州的工场库存像是流水一般的汇聚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次武力炫耀性质的游行式进军。
  大罗氏所在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合称“中国三大半岛”。可谓是海岸线密布而良港众多、岛屿遍布。
  对于我旗下的船团来说,可谓是相当熟悉的地方。因为三面临海而北面临接,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联接处,故而在地理上拥有相对封闭的安全性。
  辽郡故城所在的辽城州,正好位于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山地之间的枢纽位置,同时扼守屏护住了西南的辽东半岛和东南部的鸭绿、撒水流域,大同江以北的广大地域。
  在此情况下,随着往来的密切,淮东商椎局和舶务司名下的商团,时常会应要求输送货物深入内陆,或是在内陆某地接货和采买物产的需要。因此,对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半岛东北与长白山毗连,中部为千山山脉贯穿其中,因此,半岛大部为低山、丘陵,造成河流短促,河谷狭窄的独特地势。
  也因为当地的山多地少,适宜耕作的平整土地有限,仅适宜果木种植和一定规模的山地畜牧,而传统农业产出不丰,主要作物是大豆和高粱。造成了这些地方依靠本地产出自养不足,颇为依赖沿海渔获的产出和对外海贸的收益。
  而辽城州所在的辽东腹地,本来是东北开化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开发度最高的地区。但因为原本沃野千里,富有产出的辽河平原,却因为首当其冲,经历了来自东面的辽西山地和北面丘陵低地,亢长的拉锯和渗透、侵攻之后,几乎是残损不堪而无法提供稳定的产出。
  由此,可见大罗氏近些年的颓势和衰弱的迹象。
  要知道,辽郡作为昔日高句丽的西捶重镇,可是拥有相当易守难攻的天然地理胜势,配合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城体系,可是多次让隋炀帝的东征大军饮恨的所在。
  在昔年罗氏为首的安东诸侯全盛的年代,他们甚至以此为跳板和前出集结地,打着铲除篡国奸贼的旗号,大举杀出绵连群山之中,摧毁和洗劫了北朝安东行营控制的辽西各郡,而侵攻进平卢道所在的燕山山脉南北,而数度兵临范阳城下。
  只是始终未能占稳脚跟,而不得不在大雪封山,后援和补给断绝之前,裹挟着大量人口牛羊撤兵回来。而那段时间,北朝几乎是将河北各道的大多数资源,都用在了备御安东藩的夏秋两防之上。
  又设立了一系列梯次分布的军镇、戍区,来抵挡和防备来自安东地区侵攻地的缓冲,这个战略主导权的演变,直到那位权臣以经略安东起家而大权在握,这才通过军事上的打击和削弱,政治上的拉拢和分化;
  又挑拨和分裂出北地联盟,而将安东诸侯连横呼应草原各藩,迂回寇掠的渠道和口子破坏掉之后,最终将攻守之势给逐步扭转过来。
  因此,在作为基本盘的辽东腹地,无法正常提供产出的情况下,作为诸藩盟主的大罗氏。就不得不更多的依靠东南部的诸侯,来提供维持日常的钱粮赋税徭役。而一旦这个大后方,也出现了动摇和波动,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一连串的反响。
  不过对我来说,这也就是一个机会,一个以攀亲附会拉近关系的由头,获取更多利益和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而已。
  三月初三“上巳节”原本的女儿节,沐新日,外加青年男女放歌相会,王八绿豆看对眼就能把臂邀游,乃至约炮私订终身的好日子,是一年之中阴阳交汇万物滋生的日子。
  用赵忠祥老师在动物世界里深沉瓷厚的声调截说,就是“春天来了,动物交配的季节也到了”。
  也是我简单的主持祭告海神,就此放炮登船出发的黄道吉日。在整齐错落的喇叭和号子声中,无数鱼贯而上的身影,甲光粼粼的映射在甲板之上,正所谓“金鳞向日甲光开”的盛况与奇景。
  站在最大一艘鲛级武装运输船,尾楼的栏杆边上,目送着堤岸上使劲儿挥手送别的两个小小身影,最终模糊不见的消失在地平线上。我才搓着被风吹的有些麻木的面皮回到船舱。
  却发现照例同行的三枚,似乎有些魂不守舍的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起来,就算我怎么撩拨与调戏,也有些无动于衷。不免让人有些无趣的,重新将注意力放到船上携带的,各种先行报表和数据上来。
  因为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和缓冲,不像在新罗藩那么突然,所以一应准备也尽可能做的周全备至。就连船只也是征用了最大最新,状况最好的一批。
  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前沿防务的调整,在不影响大致战力和基本勤务的前提下。从主战三大军序每军一至五的营头,各抽出一个标准团来,编成四个混成营。除了我的亲直营以外,再加上教导大队、标兵营、炮营、猎骑营、捉生和游弋团等直属序列,各出一半的人马随行。
  最终构成一只功能齐备小而全的精锐部队,大约有七千人左右,携带视情况足供半年到三个月的口粮器械辎重。又考虑到辽东半岛多山的地形,而削减了除炮以外的重型器械和较大的车辆,而尽量从配备上实现驮马化。
  按照事先的安排,其中两千人将作为卫队随我北上辽郡助阵,而剩下的五千人则驻守在利积州的都里镇,作为以防万一的后援和应对。
  这也是我这次出行最基本的要求和底线。
  当然,对于安东罗氏明面上的说法,则是既然彼方有借兵的意向,那就不妨在当地就近候命好了。当然了,驻军一应所需的日常供给,由当地提供一半,自行采买一半。
  因为海陆的通畅和便利,只要个把天就可以轻松往返,就算全部由淮东方面提供,也不见得给前沿外围的扫荡作战耗费的更多一些。
  此外,还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在海峡对岸的莱州、潍州和淄州境内,后续的部队也开始了某种程度上的春季集结和动员演练。
  当然了说是例行的春季局部演练,但并不排除在需要的时候,将当地的主战部队和防戍营,给替换出来而变成马上可以渡海而击的预备队和后援。
  只要有合适的桥头堡和登陆点,用几天时间将辽东半岛上的军力规模翻上一两番,是没有任何操作难度的。
  当然了,对我来说就算没有机会,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视情况迎难而上,创造机会来实现某种诉求和目的。然而,这种不择吃相和长远名声的做法,显然是最下下等万不得已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正所谓抱以勇往直前的心情,而做最完全的准备和预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这次行走的这条海程,也是当年罗先和薛嵩两位率领别遣军,登海光复安东所走的路线。
第714章
启东(九)
  严格说,从胶东最北端的登州蓬莱县,东牟港,穿过长山岛在内一系列岛群之后,抵达辽东半岛最近的陆地边缘,直线距离差不多才一百公里。
  因此,靠体形较小的渔船进行接力,都可以进行有限的贸易活动了。如果是大型海船的话,顺着环渤海的自然洋流,大半天就可以轻松抵达对岸。
  而在本军入主淮东之前,往来流窜自辽东地区与胶东半岛之间的海贼和私贩子们,也经常以长山列岛,作为活动跳板或是逃匿、藏身之地。
  因为,这里的地形和环境,实在是太过方便了。所以,直到去年才真正宣告将这些边缘化的势力,给基本清理干净。
  因此,相比冬天时海路出兵新罗藩的些许凶险和意外等不确定因素,这一次开春的航行几乎还没有行程什么像样感觉,就已经波澜不惊的抵达了目的地的彼岸。
  现代化的新兴海滨市大连,和古时名为积利州的区划比起来,自然完全是不同的风味和感触。
  事实上,后世名为大连市区的位置上,还只是一个位于小半岛最狭窄处的大连湾里,名为青泥浦的小渔村而已,真正成为城市的雏形,还是近代清末沙俄占据辽东以后的事情了。
  而这时积利州的治所,则是位于小半岛北部深入内陆的积利城(今庄河城山山城),属于高句丽时代沿袭下来的州府。
  因此,在这个时代从波光粼粼的茫茫海面上,远远放眼望去,除了层叠的矮丘之间,细碎蜿蜒的几乎辨认不出来的道路之外,基本没有任何人工留下的痕迹,都是灰绿斑驳的荒野和乱石嶙峋的海岸线,充斥在视野之中。
  但唯一例外的是,转过了一片岬角之后,作为辽东半岛尖端部分,收缩延伸出来的不规则长条状小半岛上,作为传统因海贸兴起港城的都里镇(今旅顺口),还是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繁华程度的。
  据说这里在秦时就已经有人烟的记录了,而在汉代时属乐浪四郡的沓氏县,东晋时名为“马石津”,而在南北朝之间扮演过外海通贸的角色。因此,作为开港通埠的历史算是相当悠久了。
  虽然,因为沿海的地方有限,而总体格局不算太大,甫一见就让人想起了大号的梁山海市,但却又规整有序的多。
  层叠错落的建筑从海边围堤内,一直按照某种规律和次序,逐级注片铺陈到近岸的山坡、台地和小丘上,几乎是匠心独妙的利用了几乎每一寸高低空间和落差。
  然后又被一道长长环状的木制外墙给围拢了起来,只留下面向大海,而延伸出来的堤岸和栈桥的部分。
  至于都里镇本身,对于我这只渡海而来外来军队的反应和态度,也似乎得到某种宣传和交代,有些平静的过于冷漠了。
  只有那些打着外地旗号商船,会稍稍表现出了些许的慌乱和惊讶。然后,忙不迭的在港区方面的驱使和催促下,匆忙给我们让出一大片足够空间的泊位。
  而负责给我们引水和开道的,同样也是出自淮东背景商业团体的划桨快船。在此期间唯一的小插曲,就是两条避让不及的商船相撞在一起,而落水了好几个人。
  只是在下船的时候,三枚的脸色有些不好看,或者说有些更糟糕了。难道有些晕船了么。不过,明明冬天里去新罗距离更远的风浪颠簸都过来了,怎么这么一点平缓的多的海程,却晕起船来了。
  “要不你先下去休息一会吧……”
  我善意的询问道。
  “实在不行就随船回去好了。不要太勉强了……”
  回应我的是她固执的眼神和坚持的表情,好吧,似乎是我说的话,起到了某种反效果一般。
  就地扎营和修筑防区,划定警戒的范围和基本射界之后,顺势就地宣布封港一个月,并且征用当地所有的船只和人手,来提供后续的物资输送。
  由此,自然是一片怨声载道,不过在搬上预定制高点的数门重炮,在海面上试射的浪花建起之后,一切杂音都消失了。
  另一方面,这个都里镇里的大多数营生,几乎多多少少都和新兴起的淮东,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而当地唯一的武装力量,就是用来征税上百役丁和维持治安的五百藩兵,外加三条只能沿着近岸活动小型海船而已。
  看起来也很有些武备驰废,老弱病残参半的模样。
  花了三天时间安排停当之后,我才带着重新休整和缩编的卫队,沿着西侧的海岸线开辟出来的商路,继续向着半岛内陆进发。
  说是商路大道,其实也就是条混杂少许碎石的土路而已,只是因为频繁的商旅往来,而定期有人维护和平整保持一个基本通行的状态而已。
  作为辽东半岛多山和丘陵密布的地理环境,位于南端积利州境内,亦是绝大部分为山地及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
  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处及一些山间谷地,而由此人烟生聚成一个个滨海的村落、集镇和城邑。
  但这里却是有着环境绝佳气候,正所谓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因为当地的山脉走向,既挡住了每年北面吹过来的寒流,又将来来自大洋方面自温暖湿润的水气,给拦截在沿海的丘陵和平地上。
  因此,造成当地苹、梨、桃、山楂等果木的品质和产出都相当不错,此外还有因为柞树为首林木众多,适宜在当地繁殖的柞蚕茧产量也不小。
  还有就是水产、种苇、晒盐等方面上的一些收益,而包括铁制品在内的大多数生活日用品,都得依靠外来输入的。
  因此,虽然与淮东通商往来的时间尚短,在地方上却是具有不同程度的熟悉了。
  在前往州治积利城途中,我特地在此事还名不见经传的青泥浦停留了一下,在满眼绵延错落的沙滩和浪涛声中收集了一些海贝和刺螺,作为对后世旅游城市和滨海度假区——大连的某种隔空缅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3/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