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7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8/1157

  这份提案就更妙了,居然相当贴心,或者说是投其所好的,以暂借歇脚晒泊处为由,将辽东半岛西南端最狭长的部分,包括积利城及其港口在内的大半个积利州,都租借给了淮东所属的船团管辖和经营。
  以换取淮东所属的势力,借兵参与薛氏罢兵言和的交接过程,以及后续连带的军事行动,的相关基本担保条件之一。
  正所谓是漫天起价,落地还钱,这里却是倒了过来。不过道理都一样的,想要借助淮东招牌和力量,可一点都不便宜的。
  毕竟,现在是我毫无直接的必要和需求,而大罗氏求明显有求与我的情况下,就更好坐地起价了。
  因此,我和身边的幕僚小组商量了一通之后,又将初步修改的方案给送了回去。
  这个属于后世大连市的地方,目前还是半岛上最贫瘠的地区,而且没有之一,人口几乎都集中在沿海的港区附近,对于藩家来说主要的价值也就剩下海陆通贸的中转地而已。
  因此我在追加的诸多条件中就包括了附近的海域。
  这片地方可以利用的平地少得可怜,人口也相当的有限,但是加上附近海域和岛屿什么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地可是重要的渔场和晒盐产地啊。渤海水质肥沃,营养盐含量高,饵料生物十分丰富,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故有“聚宝盆”之称。大连湾附近则以对虾、毛虾、小黄鱼、带鱼等经济种类产量最高。
  后世中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中国四大海盐产区中,渤海就有长芦(河北沧州)、辽东湾、莱州湾三个。
  还有山地的果木和畜牧养殖,也有相应的潜力可以挖掘。不过,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规模效应的投入,才有可能产生结果的。
  只是,显然安东罗氏一贯注重的是,内陆平原土地和矿山的产出,而没有足够将其挖掘利用起来的技术和眼光。
  或者说连年的征战,已经严重局限了他们的眼光和要求。
第729章
异梦(四)
  在获得总算能够打动我,或者对淮镇方面投其所好的基本条件之后,接下来的时间里,各种细节和条件上的交涉,还在继续着。
  毕竟,这一连串的事情,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人员的布置,才能启动起来的。
  虽然,辽城之内的大索和整肃已经结束,据说安东罗氏内部有数十人,因为牵涉其中或是相应的失职而受到了处置;
  但是在城外临时营地中的混乱,据说是因为那些草原藩胡在其中兴风作浪的缘故,却是一直持续到第三天正午,才算完全被弹压下来。
  连片被烧毁的营地和成车成车被抬出来的尸体,都在昭示着相应的伤亡和损失,断然是不会小的。
  关于变乱源头的传闻也很多,有说是北方联盟的某家诸侯挑起的;又有说是山外草原藩胡的旧怨,也有说是那些林中百姓最先开始作乱的,更有说这是薛氏的阴谋云云……
  但是不管在吗说,随着那些出逃的人员,罗氏与薛氏达成和解,并且下一步有所行动的消息,已经不可避免的被扩散出去了,虽然罗氏努力做了拦截和封锁,但显然剩下只是各家势力知情时间的长短而已。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而对于我来说,只要一边收集消息和当地的地理水文等情报,一遍和罗氏进行相应细节上的讨价还价,继续做壁上观就可以了。
  至于那批情绪人就有些不稳定的女人,则已经被送走了,对应到来的则是另一只与淮东有关的庞大车队,以及相应的护送武装。
  除了对我护卫武装子药器械的例行补充,还有一小批使用新式硝化药的轻炮之外。
  剩下都是按照事先达成的交易项目,从淮东采买的被服、油脂、酒水、罐头、便携口粮等于军师相关相关物资,还有大批的甲械兵器,从枪棒刀剑斧锤,到弓弩箭矢,再到,应有尽有;足够武装至少一万人份的或是一个满编的军序。
  其中主要都是淮东前沿军队,在历次战斗中缴获的传统冷兵器。除了部分品相较好的被用来,提供给二三线冷兵和火器混搭的地方部队,作为日常的补充和备用;其他都被对方封存了起来。
  然后在等待回炉的过程中,被重新翻找出来,做了有限的翻新和保养,而看起来崭新奕奕的颇为可观。
  而罗氏支付给我们,则是大袋装的沙金和碎金块,还有从辽东半岛上征集而来的牛马等大型牲畜,一些粗炼的锡、铅、水银等矿物。
  而在汇合了来自车队至少一个营的护送武装之后,这样我身边的武装力量,就达到了三千五百员,三个满编营和一个直属混成团。
  他们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我留驻都里镇大港的人马,已经在罗氏来人的配合下,相继接管了当地石牌镇、青泥浦、卑沙城、石人注、来苏隘、永宁岛等,位于积利城以南的区域。
  剩下的州府积利城,也完成了撤军和相应族人的迁移,只要最终协议达成,就可以马上移交云云入驻。
  当然,更关键的是南端小半岛上港口,与登州的蓬莱港,新罗藩的罗津港,构成了一个相当稳固的,贸易中转加军事投放的三角内环。
  然后随着这批物资的交割完成,就像是完成了某种阶段性剧情任务的触发条件一般。
  隔天我就得到辽城之中的通报,新任家主罗湛基以权安东大都护兼罗氏族长的身份,对下辖的两都督府十一州的臣下附庸和直领的军民百姓,发出了大征召令。
  而随着罗氏本家飞驰四出的征召信使,几乎是在我肉眼可见的地方,以辽郡城为中心,罗氏的各级代官和分家、附庸,也开始向这里汇聚各种物资和人员,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队伍到达。
  然就地接受筛选和甄别,再分派调配到相应的序号下去,接受短暂的整编和操训。而让辽郡城外的原野,再次变得喧嚣而热闹起来。
  正所谓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也让人对罗氏的底蕴和动员能力,有了个最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说实话现在并不算出兵的好时机。
  作为诸侯军队的一大特色,就是收到天时季候的影响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现在正当春耕的时节,可以说各地都需要大量青壮劳力的情况下。
  但是罗氏还是在短期之内,在辽城附近凑集和武装了号称五万,实质上数量也差不离的军力来。只是其中的成分就有些复杂了。
  其中最精锐的,自然是作为藩主直属部队的安东守捉军七个营头,大概有五六千人;然后是北面的盖牟镇和西面的仓勿镇,以及保定军抽调出来的府兵,又有从西南和南面的辽东半岛上,抽调出来当地驻防藩兵,约有过万人。
  最后两万多人,则是各地征召起来的青壮,由部分自带武器弓箭的国人子弟和大多数手无寸铁,的普通领下百姓组成。
  当然了,辽东民风彪悍而家家常备弓箭等物,因此,只要稍加训练和整队,大多数就可以当做最简单的弓手来使用了。
  此外,还有数只常年受雇于罗氏的义从武装,都是清一色的马队。其中既有兼长骑射的藩骑,亦有专擅长披甲突击的轻骑。只是规模都没有破千,装备也不甚齐整,估计只能当做战场斥候和前哨,外围遮断和骚扰力量来使用。
  当然了,据说安东大罗氏全盛的时期,在东宁军和定襄军的旗下,都有相当规模的骑兵力量,光是骑射和突击骑兵就足足有十四个营头;
  而在另一只保定军的麾下,则还有一只数量可观,既可以下马步战也可以结阵远射的骑马弩兵。至于安东守捉的旗号下,亦有八百骑人马披甲的重骑,既是藩主的仪卫也是战场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最后决定性力量。
  只可惜杀入平卢道之后的无定河一战,这些在安东威名赫赫的骑兵,都随着战死的藩主继承人埋骨在了异乡之土。以至于至今都还没能恢复过来。
  毕竟,培养维持骑兵与步兵所需的代价,是完全不可与日耳语的。罗氏虽然不乏上好的牧场和良马的来源,但是想要训练一个弓马娴熟,可以冲锋陷阵骑兵,就是另一回事了。
  五天之后虽然据说还有来自,白山黑水的山民和“林中百姓”所属的附庸部队,正在向辽城赶来。但藩主罗湛基还是决定誓师拔营。
  他将带着这只大军,前往接管薛氏割让的三州,同时就地迎娶薛氏之女。
  而按照事先达成的协定,薛氏那边的口径,则不说是割让土地,而是以这三州为嫁妆。只是听到这消息的时候,三枚的表情似乎有点恍惚和不那么自然。
  正所谓是以力破巧的阳谋手段,这样就算是对方有什么图谋或是反复的话,也可以以足够的力量,堂堂正正的碾压过去,甚至名正言顺的取得更多的东西。
  根据我随身幕僚小组的分析和推断:
  能够兵不血刃的平白拿到三州之地固然是好事,但是能够窥得机会和籍口,解决一个深仇大恨的世敌,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估计罗氏内部如此考量的大有人在。
  而按照约定,我带领着三营一团战兵,也打着专属的猫爪将旗和代表淮东的风雷旗,堂而皇之的行进在其中,作为整个过程的参与和见证。
第730章
异梦(五)
  薛氏割让所谓的三州之地,其实距离辽郡城的直线距离也不算远。
  因为处于南部人口相对密集的腹地缘故,向西四十里就进入耀州(今营口市附近)境内,然后度过耀州西北的浑水支线,就到了定襄军和梁河镇所在的襄州前线。
  这个襄州说是一州之地,其实罗氏控制的就只剩下,沿着辽河南北向的主干河道附近分布的长条形地带。
  作为与薛氏为首北朝势力交锋的前沿地带,这里的人们,看起比气色要好的多也更加精壮彪悍的多,连妇女儿童都不乏在挽弓弄箭的。
  对于本家到来的大军,看起来有些疲惫和倦怠的本地普通军民,还是有些欢呼雀跃的,但是那些中上层的代官和将领们,就不免有些表情阴郁、深沉与复杂了。
  毕竟是当面打了那么多年的世仇,他们也自有获取上层消息的渠道。自然不会想那些普通人一样,轻易接受了本家名面上的说辞。
  比如打了这么多年,终于在当代藩主受伤,逼迫的薛氏不得不低头,做出割地赔款等一系列乞和的行举来。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问题,按照新藩主的安排,他们所部以后撤修整补充为名,将他们调换到北线的新城(沈阳附近)进行再编。
  其中一些人,已经决定好了北仑换下来去处,以免因为某些亦是难以弥合的新仇旧恨或是应激反应,破坏和影响了现今的大局和布置。
  辽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群山之南,直至辽东湾,就像是群山之中,被无形的力量狠狠拍了一下,而突然沉降凹陷出了一大片,整体像是曲折腰子形状的不规则平原、低地。
  辽河、太子河、浑河、大凌河、小凌河、沙河等支系分布期间,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水系发达的典型灌溉农业区。
  只有在靠近辽东湾的滨海地区,才是大片海潮浸蚀造成的沼泽和盐碱地。
  也是后世东北各省,为数不多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作物,而出产优质大米的地区,相对北方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来说,有着“南大仓”之名。
  而在这个时空,整体上属于安东道南部腹地的精华地带,只是这里也是罗氏为首的安东诸侯,与薛氏为首的北朝势力,世代往复争夺拉锯最厉害的地方。
  大队人马行走在辽河平原上,碧空如洗而春阳明净,河洛纵横间草木丰生,隐隐山峦苍翠隐伏于天际,自有一番独特的北地风光。
  只是荒草矮树稀稀之间,尤然可见被摧毁的市镇村邑的废墟痕迹,几乎是密集而频繁的出现在我们行进的方向上。
  唯一比较完好,也就是零星散布在靠近河边的边上,那些以堡寨形式存在的大小聚居点,其中有新有旧,但上面的孔洞和火燎的痕迹,昭示这里曾经遭到攻打的经历。
  号称肥的流油的黑土地,里面腐殖质简直是可以用手挤出来,只可惜这些地方常年都化作了战场,而不得不荒芜了下来,变成野草疯狂曼生的动物乐园。
  随着四出驰走的斥候和游骑,时不时有被惊动而起的野生动物,在窸窸窣窣的动静中远遁而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8/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