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8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2/1157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实行的话,那淮东去年的收成几乎等于白干了,还要亏损上好些资源;但仅仅这样也就罢了,行在起码特许以五年内夷洲之地,以及东海一些外藩的所有产出和贡赋为代价,进行间接的补偿和支付。
  然而其中最后一道命令,则是要求我麾下的御营左军、行营右护军两只主战的军序,外加上刘延庆尚未编列完成的模范后军;就此进入战备和待机状态,还有就地征发至少同样数量的随军劳役;
  只待一应物资准备完成,就携带至少三个月的辎重,伴随开赴都亟道的战区参战,而以扩编的青州守捉军为淮东六州的留守和镇防力量;
  这也意味着我期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然而却是以颇为沉重的代价和苛刻条件为前提的,比如收缩甚至放弃部分外围的经营,将西南、西北两条战线几乎抽空的代价,虽然这两条战线上的敌人和威胁,其实已经相当微乎其微了。
  然而正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林林总总的一些列后果和连锁反应推演下来,就让人根本乐观不起来;更何况现在的都亟道内已经是尸横遍野、瘟疫横行的险恶之地。
  那我好容易经营和锻炼出来的宝贵军力,填塞道这个要命的漩涡里是在让人有些不甘心啊;要知道明面上的敌人可以击败和消灭之,但是无形间传染的疫病,却刀枪和使其无法抵御的,让人有些防不胜防的存在啊。
  唯一值得的庆幸的是,敕令里罗列了一大堆要求之后,却并没有名言具体的发兵日期和时限,这样我就多少有了一段以物资准备和动员军队为名的缓冲时间了。
  毕竟是如今过削减和压缩,御左、右护、后军三个军序加起来,也有近三万四千名正佐杂从的军额,外加上同等数量上的民夫,要想全数调动和集结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样我就有了更进一步将时间和期限拖上一拖的理由和借口了,起码拖到天气凉爽一些,瘟疫传播力有所减少,也更适宜行军的初秋,乃至想办法完成周边地区的秋收后再上路。
  当然了,经过籍以淮东转运使曾华之手,用珠宝字画古玩等价值不菲的物件,与前来传召并且将留下一段时间的这位大使臣,一番爱好兴趣上沟通和交流之后,我也终于得到一个间接的口风和底限。
  说是监国那里考虑到淮东的现实困难和条件有限,可以打个折扣先筹出一半来,在短期内尽快输送到亟内以应军前之急,至于剩下的部分可以慢慢的打算和收集。
  而参战的准备时间亦是同理,按照这位大使臣的口风,前方缺乏的其实不是军额,而是火器带来的打击力度和杀伤效能,以及相应的民夫劳役;因此淮东三军至少也要有一半先行参战,而民夫也要随同物资尽快解送过去。
  这就是所谓的“国事权急而恩从上出”的基本道理。
  一遍大肆加官晋爵封赏淮东的上层,一遍步步紧逼迫使淮东镇抚府,加紧压榨和盘剥地方上的人力物力,以满足军前的需要;这也算是一种上下分治的阳谋手段了。
  与此同时,已经走到郑州的淮东派遣部队,除了伤员之外约还有七千多人,就不用再继续回归了;转而下令他们就近寻找和控制合适的要冲,营造修缮为临时的驻守地;然后重新布置防线和沿途粮道,对道路沿线进行更加精细的看眼和测绘,以先遣部队的身份留待本部大队人马前去汇合。
  事实上,我还有另一种可行性和做法,就是乘着这个朝廷没有余力也无暇他顾的机会,在淮东宣布自立一方,乃至变相举起叛旗的给深陷泥淖的国朝大军背后捅上一刀,而造成某种既成的结果。
  但是经过秘密的推演和预算评估,还是明显弊大于利而得不偿失的结果。
  虽然我已经全力动员宣传机器在私下各种场合和机会,变相或是间接的输灌鼓吹,对于怀东镇确立之后,就在不断的削减供给和各种抽血的后方朝廷,各种怨怼和不满的情绪。
  但是依旧不能保证这些之下的淮东军民,究竟有多少愿意死心塌地的跟我走上自立图存之路,而不是在思维混乱和对于过往的积威之下,变成或长或短的内乱和骚动的因果;毕竟,淮东镇虽然今年发展的不错,但是作为一方镇戍存在的时间和根基,还是有些短浅了。
  而在外部环境上,有一定的概率之下,江宁方面惠大局为重,而捏着鼻子默认了我的既成事实,而加以优抚安慰,但是这样得到的东西是后患无穷的,国朝一旦有所余力,必然会全力以赴来拔除我这个开了先例的首逆分子的;
  也有相当的概率是决不妥协或是虚与委蛇,然后从都亟道的大军中,分出一部分来组成讨伐军,与淮南行营、乃至刚刚易帜的张邦昌一起,三面包围和夹击我所控制下的淮东。
  虽然淮南行营已经是相当的空虚,而张邦昌的部下也不是以善战著称,唯一能够形成威胁的主要还是来自北伐军中的那些善战部伍,但是对于我的淮东而言,仅仅是被陆地上封锁的结果,就已经足够糟糕了。
  更何况国朝的水师也不会在海上坐视不管的,虽然他们在初次北伐中同样被严重削弱而至今没有恢复过来,但是用来对于淮东这点近岸水营,显然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淮东的经济体系虽然已经能够初步实现自给自足的内循环,但是想要继续发展和壮大的大量资源,还是得通过海外贸易的获利和进出口渠道,才能够维持下来的。
  更别说我依旧留在广府的本家,以及相关的产业和利益链所带来的便利与资源,这个代价实在是太过沉重而令人投鼠忌器了。虽然当初的经营中,就在极力的转移产能和各种资源,但是还是架不住随着关系网和利益群体的壮大,而不断膨胀的产业和势力外围。
  真要是有所风吹草动,反倒是远在婆罗洲的海藩本家要好办的多,历次的战争已经几乎抽空了国朝留在当地只管州县下,镇压局面的驻屯军,到时候只要对付一些乘势而起的外藩势力而已。
  因此在眼下的阶段,我还只能有所保留的在明面上接受国朝的要求,而做足了一个为国竭力不惜己身的忠臣良将式姿态了。
  在此之前,我得先处理掉一些手尾,避免一些关键性的事情积压下来。至少在没有准好准备,与国朝彻底翻脸之前,也要避免因为控制力度的下降,而留下什么破绽或是授人以柄的机会。
  带着阿秋一起见过那位被捕获的信使之后,我更加确定了这个博罗会,在后百济国里的作用和地位;就算是不是明面上的代理人和马甲,那也是利益羁绊极深的共同体了。
  只可惜,我不能再继续军事打击下去了。
第914章
临峙(九)
  随着动员的开始和各种调集人员、物资的准备,紧锣密鼓的战云重新笼罩在淮东军民的头上。
  而且这一次与过往发生的局部征战也有所不同,而是让淮东的主战力量倾巢而出,远征河南和都亟道之类。
  这就不免给那些好容易过上几年安生日子的淮东治下百姓,由此带来了种种担忧和其他的情绪来。毕竟,他们的安全感和平静的生活日常,都是靠淮东军的赫赫威名和武功作为基本保障的。
  而且在我的要求之下,淮东的宣传部门并没有对来自后方的诏书,予以保留或是有所隐瞒,而是全数原原本本的刊发下去广而告之,甚至有所推波助澜的让更多的人知道;因此,上上下下也很是引发了一番震动和群情纷然。
  毕竟我可没有愚忠和死脑筋到,一边自己大放血要替国朝拼死出力的同时,还要照顾到国朝的名声和形象,而自己背负下所有骂名和非议的可笑和愚昧地步。
  事实上这样下来我的私下宣传系统,才能够有所操作的空间和刻意引导舆论的余地。
  因为,通过这件事对于淮东治下,也是一番很好的惊醒和变相的试金石;一方面可以引导和鼓吹对应胜利的向往和乐观情绪,以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可以看出有多少真正对淮东归心,乃至指望长久生息与共的;又有多少是首鼠两端或是只是把这里,当作某种跳板和人生中短暂的停留之所而已。
  这时候,就很容易在面临选择的情况下和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变化下,逐步的体现出来某种蛛丝马迹了。
  毕竟,普通的士民百姓有所疑虑和动摇是可以理解,且无可非议的;
  但是作为淮东军政体系内的人员,在享受优于普通人的福利待遇和承当相应权利职责的同时,也就要为淮东的兴衰成败,承当各种休戚与共的风险和厉害了。
  如果在这个时候被我的监控和纠举系统,发觉到有,那就别怪我然后拉清单,吊路灯……啊不,是上黑名单边缘化,乃至被人所取代了。
  当然了,目前的反馈显然是我有点杞人忧天了,治下的情绪和气氛还算好,甚至有些天然的乐观和踊跃的情绪;毕竟从军算是淮东治下待遇最好也是多件的职业了。
  只是平日里严格限制和挑选标准,令正常途径补充进军队里的机会并不多,也只有在战事需要的时候,才有所放开给予战地上破格选拔的机会。
  至于战场的凶险难测,难道还能大得过被活活饿死在荒野里,或是被饿红了眼的别人吃掉么。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内,淮东治下其实不缺乏兵源也不缺乏拼博的勇气。
  而淮东一贯以来的对外战绩和威名,多少也助长了这种风气和倾向;因此唯一能够限制的他们,就是生产力所能够提供的装备基数和后勤维持的上限了。
  像青州守捉军,就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充到,除了水军力量之外的二十六个防戍营。当然了其中新扩增的部分都是由别部,抽调出来的老兵和士官组成的架子营,需要慢慢补充和训练,才能行程初步的战斗力。
  而对于军中的下层将士和联校的武备见习生而言,同样是一轮大量择优入选,提拔和辍升的机会,许多人也因此以暂代、权设、且行的名义,得到了带领一部行伍的机会。
  按照淮东的体制和战时要求,只要他们表现能够符合基本水准和日常发挥稳定,就能够很快拿掉那些暂代的前缀,而成为正任的军职。
  由此,青州守捉军也被正式分为了左右厢两部,在主管的统制官赵隆之下,以团练使罗骠骑和预期被调回来的总教导官吴玠各领一厢,与负责右虞侯军的穆隆,将构成淮东境内最基本的留守力量;
  籍着这个备战的机会,我也得以进行一番军队中的梳理和整顿,统一思想和防渐入微寻找不足的再宣传和内务整理。
  但越发是这样的话,那就越是要加紧对国朝方面的逆向宣传和间接抹黑了;比如强调前方的额困难与凶险的同时,也格外突出国朝方面对淮东低人一等和变相歧视,乃至可以肆意驱使和抛弃的日常态度。
  正所谓是舆论准备的阵地,只争朝夕而常抓不懈,永远不会嫌多也不会嫌早的;
  这样普罗大众对后方的做法和印象积累下来,各种离心和失望的越多,将来有所成事的时候,遇到的反弹和阻力就越小;愿意死心塌地的相信和追随我由此鼓吹的,开创理想中新时代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于是,之前国朝各种对于淮东限制和压抑手段,各种观风团在淮东境内肆意妄为,放纵身边人等为非作歹的段子和故事,也在真真假假的包装和修饰之后,让各种苦主冒出来现身说法,而广为宣扬起来。
  然后,我也要安排人出来唱好红脸和白脸的双簧。
  比如,一方面,以布政使和转运使下官府中人的身份,在名面上公然“压制”和“禁止”这些无稽之谈,以便更快的流传开来;
  另一方面,则让少数有威望的人等,“暗中”抚慰和劝说这些冒头出来想向镇抚府呈情和请援的对象,不要给镇抚府增添麻烦和是非云云。
  好在消息的酝酿和发酵过程当中,把这些段子和传闻留下的印象,给进一步做实了。
  这就是后世讯息爆炸时代,那些自称无冕之王的媒体人,试图操纵舆论影响和倒逼政府的一点小手段而已。
  在通讯和交通条件都先对落后的古代,用起这些小手段来简直是无往不利;而且也不算是完全的欺骗,只是把我想要达成的目的和私货,给藏在大多数相对真实的细节里而已。
  正所谓CNN式的真相,NBC特色的良心,用有所选择的真实组合成双重变准的新闻,西方世界媒体所营造出来新式愚民反智的舆论氛围,也莫不过是如此而已。
  也是后世国内恨不得卖国无门的公知和大V,孜孜不倦捧臭脚跪舔之的对象。
  然后,就在这种纷纷扰扰当中,在骄阳流火的夏日忙碌之中,淮东境内的时间飞快的向前流逝着。
  ……
  而在畿内的洛都战场。
  河南别遣军的占据的城墙上,别号“急先锋”索超也在巡视着自己新拨来的手下,逐一的询问和检查他们的战备情形。
  由于接连而至的战斗损伤,别遣军旗下的兵员质量已经大大不如前了,而补充道他手里的这一批新卒,除了堪称青壮之外就再无任何是处了;
  其中一些甚至像是从民夫里直接挑选出来,看起来就是毫无任何行伍的经验,也没有受过丝毫的训练。
  而供应给他们的食物,同样也是缺油少盐的寡淡粥饭,放冷之后就被用筷著划成块来分食着;但是相比别处营地里清汤寡水的伙食,至少还可以称得上稠的立住筷子。
  这就是时疫所带来的恶果,后方输送的劳役和牲畜几乎在沿途就死了大半;据说负责监督和管理后勤的官吏当中,也不可避免的累死、病死了好些人,其中就包括了一位资深的正四品粮台大使。
  据说因为缺乏足够的人手和畜力,再加上地方管理上的空缺和混乱,已经有来自南方的大量物资,被阻滞在武关一线堆积如山的等人来装运。
  因此,军中已经有好几天无力发动攻势了,因为半饥半饱之下,为了让他们在战斗中所能够坚持的更久,每一轮攻势前休整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以积攒体力和物资;
  而在中路军中,也不得不从前沿抽调人手和骑兵的坐骑,冒险转回后方的疫区去,把堆聚的物资先输送过来再说。
  看了眼自己碗里的咸鱼块之后,这不由让索超有些怀念起,往日与淮东军兵营蹭火的日子了。
  于是,他把自己珍藏的几十个三斤重的大罐头拿出来,开上一罐分给自己的亲兵,且做佐食的福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2/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