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746

  而且那些草贼备弩极多而箭发如雨,且行伍阵列深得章法而次地分明;所覆之处死伤累累而几无谯类。幸存者皆称,怕不下东南之地大名鼎鼎的江淮弩手、宣润弩手、浙西弩手,或又是岭南白弩兵、西川弩士之流;如果不是还有河上水运的优势,只怕是连退回来报信的人都不落下了。
  但是这种河面上往来的水运优势,也不见得能够持续多久了,因为随着那些草贼满载辎重的河船抵达,居然也像模像样的用附从的当地土团,给组建起一只临时的水军来。虽然成军仓促,还没有什么主动攻击的能力,但是用作拦截和警戒河面的存在却是绰绰有余了。
  站在城头上甚至可以看到他们他们甚至收集河船,搭建了数道横跨朱鸾江的浮桥,来调动人马和征集物,还用变相的阻断了可能来自上游方向的船运和支援。这就让夺权后始终将重心放在整合交州城内势力的曾衮,不免有些一筹莫展而坐困城中了;原本以为击败了城下那些土团联军之后,短时之内安南地方大乱之下,再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存在了;正好方便他逐一的梳理内部而整合军伍;在慢慢收复和平定安南全境,向朝廷报捷和讨取追认的名衔,就像是当年高令公所做过的平南方略一般。
  但未曾想到夺权过程固然容易,但是要想收拢和归附这些交州城内外的豪强势力,将它们变作可以支使和运作的力量,却费了比他预期更多的时间和功夫。其中既要有辣手处置异己的果决,也要善用武力威胁和震慑的手段,更要进行利益交换的妥协;更别说他那些盟友也不是完全一条心思,而需要进行权衡和安抚,乃至满足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
  只是也未曾想到那些被他杀鸡儆猴式铲除的大姓豪族余孽们并不甘心就此认输,竟然会在走投无路之下向盘踞在广州的那些草贼求师借兵;更未曾想到居然还让他们真的借到了外援;在他原本预期当中,那些草贼已经大部北上而没剩下多少余力了;因此,他还做过收复安南全境之后,沿着“天威遥”继续向北攻略,以光复扈管、桂管之地,乃至全取广州都督府境内,以获得更多兵员和财赋来源的远期规划呢。于是,这突然介入的意外因素,就让十拿九稳的局势就一下子子急转直下了。
  他虽然号称名臣兼平卢节度使曾元裕的侄孙,但是其实在这位大名鼎鼎“平盗使相”的族人当中,只能算是名不见经传而泯然于众的一员;早年曾经随高骈从征安南而为一帐前小校,专门负责传信往来给朝廷递送捷报的奔走职责,也算是与交州当地早早就结下了渊源。
  只是因为他舍得在战阵上拼命,累累身受十数创这才逐渐得以出头;在平定安南之后被高骈举荐到左威卫大将军、颖州刺使兼东面招讨副使张自勉麾下,以右锋将之身谋得了一席之地;最终也得以参加了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而追斩于黄梅的那场决定性战役;虽然未曾获得阵斩王贼的首功,但也亲手袭破擒获一名贼酋刘彦全,而迫降残部三千余;是以积功得表为武卫中郎将兼忠武军左厢兵马使。
  但是好景不长,正值壮年的恩主兼上官张自勉,很快就因为功高而为朝中党争所攀诬,以侵吞逆贼所获为由入罪,虽然有宰相郑畋当庭力保之,但是还是不免黯然求去自此归隐信州(江西省上饶市)故里;作为麾下的得力大将曾衮,原本也是没能幸免而很快被追及去职;但是后来重新拜求在这位远房族叔曾元裕的门下,才得以保住了武卫中郎将头衔,但是自此无缘领兵而只能在牙帐内充作门面。这一次求请远出沦陷贼域的安南而力图光复的行举,也是他这一生最大的冒险和那身价前程孤注一掷的投机了。
  而作为他族叔的曾元裕,也只是给了他一叠空白告身和一千匹绢充为行资,而允诺在事成之后自会在朝廷方面运作追认为交州刺史兼安南讨击使;相比之下反而是另一位使相崔安潜私下给予的帮助更多,不但私下赠与资粮、甲兵和壮士,还默许他在蜀地以自己的余泽继续筹募所需。
  但他不免得陇望蜀而想要的更多,比如将这个静海军节度留后,变成更加名正言顺的静海节度使,乃至身兼安南都护。
  静海节度使虽然只是新设未久的小军镇,但好歹也是个生杀专夺开府建衙的节度使,比起内陆的荆南、江西等地在权柄上多少有所折扣的观察和经略们,可是不择不扣的藩镇之属;理论上只要地方财力允许的话,可以多多益善的自募军伍和自任官属的。
  再加上安南都护名下征抚四夷的例行权柄,可谓是比国中的大多数藩镇更像是藩镇了。或又是藉此行摄岭西、岭东之地。
  但是安友权所部的覆灭,让他这番的指望彻底落了空;要知道这支好不容易拼凑出来的兵马,可是他用来扫荡交州周边和威慑群蛮的凭据,而自己正好坐镇交州城中收拾后续局面和整合资源,却不想一朝就覆灭在那些草贼手中了。
  虽然如今城中号称还有上万人马可用,但其中有大半都是他所兼并而人心尚未完全归附的土兵;剩下的又有近三千从各地收拢回来的戍卒和团练,又有城中大户、富商家强行收编而来的杂色武装;实际真正属于他直接掌握的核心人马只有不到一千多人,其中只有小部分是他一路带过来的蜀兵,还有大半数都是就地投献的部旧;原本城中,还有三千乃是静海节度使名下残存的行营兵,两千在地方收拢起来的戍卒;却因为随他亲信大将安友权出阵失利之后,就基本损失殆尽了;因此在以轻驭重而之下,他宁愿将那些有所不稳迹象的土团,分批派出去试探贼势为名变相的消耗掉,却是万万不能再让这点用来弹压局面的核心力量,有丝毫的折损和闪失了。
  虽然他还可以以守土为名从城中再强制征发起数倍于此的青壮来,但是在刀枪的监督下驱使他们协助守城尚可,但是指望他们出城与贼溺战不乱,就实在是想的多了。
  如今尤其是如今攻守易势之后,他并没有足够把握和信心,城中那些已经被压下去的异己之声和反对者,就不会藉此反弹和乘机起来作乱。毕竟,相比那些兴师动众而来准备相对充足的草贼,他真正所能凭据的实不过是那数百亲从而已;而对城中坐观前后事态的大多数人家而言,一旦失却了足够实力为凭据之下,他所秉持的朝廷大义名分也就是那么回事了。但是被他快刀斩乱麻式铲除掉的那些都护府上层,却是在地方有着各种盘根错节的渊源。
  那些人虽然暂且无力与他正面对抗,但是在暗中各种阳奉阴违的手段,推诿拖沓的暗中坏事;各种钝刀子割肉的滋味,可是让人有苦说不出来的;除非他可以狠下决心再来一次剪除异己的大清算。不然他毫不怀疑只要一有机会,此辈就会便毫不犹豫的自己出卖给那些草贼了。
  “你真的要向西原蛮借兵么。”
  一个声若洪钟一般的嗓门在旁响起,却是前桂管经略,如今的安南副都护兼营田度支使李瓒。
  “这可是饮鸩止渴的下下之选啊。”
  西原是唐代对后世广西左右江地方的统称。自朝廷在岭南设置羁摩州、县、峒以来,以当地酋长世袭官职,称作土官。
  其中左江一带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地为黄峒地,右江的天等、靖西等地为侬峒地(一度把我大宋广南路搞得鸡犬不宁,而成就了狄青功名的侬智高之乱就出自于此),此外还有金氏与韦氏、周氏等大部各据一方;这几支土族大姓与其他许多大小部落,一起被统称为西原蛮。
  而这西原蛮可不是什么善于之辈,因为夹杂在南诏与大唐之间的干系,常年相互侵攻之余也时不时的四出寇掠;也是长期以来安南都护府势力范围内,时叛时附时战时和的最大一股不安定因素;当初南诏蛮能够攻入安南而陷没交州,也是这些西原蛮部落乘势作乱为发端的。
  虽然现在的西原蛮,已经在十数年前被收复交州的高骈顺手清算过一次,好几个大部都因此一阕不振才得以消停至今;但是依旧架不住整个交州乃至宋平城中,比比皆是被引南诏兵屠戮、残害过的苦大仇深人家。
  一旦引西原蛮为助力的消息走漏,他这个用朝廷名分大义扯虎皮做大旗的节度留后,很容易就成了千夫所指而令立足未久的根基重新动摇。就连那些麾下的本地士卒,也有很大程度上会背弃而去。
  但就算是饮鸠止渴,他也不得不把这杯苦酒给强吞下去;如果不借力这一把的话,内外交困之下的他基本也就没有将来可言了;究竟是埋骨在这暑热湿瘴的南荒之地,还是功成名就的闻达于朝廷,就看最后这一搏了。
  只能相信广府那边的草贼也是竭尽了全力,才得以派出这么一支善战之师,如果他们都覆灭在这里的话,不但地方再无余力反抗;也许日后光复岭东、岭西就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了;因此,哪怕眼下付出一些迫不得已的驱虎吞狼代价,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送走了有些不欢而散意味的李瓒之后,他如此鼓舞和坚定着自己,在一份书信上盖下了自己入手尚未捂热的都护银印。然后又对着召集而来的左右吩咐道:“多派人手盯住城中那些豪门……警惕其异动。”
  “可鼓励城中市井举告之,以抄没家资十之二三为酬之。”
  “并使人在街市上广为宣扬,草贼所过之处皆剽抄酷烈。”
  “大户豪门亦抄家没族,而黎庶百姓毫无幸免……男女皆掳于军中奴役,村邑尽成焦土。”
第二百一十六章
各方1
  交州城的子城中已经是灯火摇曳的夜深时分,宵禁巡逻的刁斗和敲更开始响彻在街头巷尾之间,但却完全无法遏制一些鬼鬼祟祟穿梭往来于高门大宅之间的形迹和身影。而有时候当面被撞上了,就连那些夜间巡哨的士卒,也仿若是熟视无睹一般的错身过去。
  其中就包括了刚刚参加完一场宴请归来,层位交州城中三驾马车之一的交州刺史髙鄩一行人等。
  相比白日里在城头上正望着敌势而满肚子心思的曾衮,坐在人力抬举搭子里的交州刺史髙鄩则是满心的后悔和不甘,他本是文资的出身;也并没有什么出彩或是异于他人的地方。
  虽然在叔祖高骈麾下贵为先锋兵马使之一,但是实际上没有领过一天兵,也没有身先士卒直面过敌人。只是因为高骈调任别镇之后,需要有人来看守和经营他在当地所聚敛和置办的产业,才特地表他为交州刺史。
  而那些本地出身的官吏和土团军将,也是看在他乃是一代名将高骈从孙的份上,这才尊他为交州名义上的治臣和最高官长;但是一旦岭东岭西相继陷没而朝廷输供断绝,他们下定决心投附那些草贼之后,他这个刺史也就失去了最大的用处,而被名存实亡的架空起来。
  但是好歹念在身为当代名将亲族的渊源,对他颇为礼遇而荣华无忧,甚至连他名下的私产和田宅都没有触犯,而依旧可以为他滋生孽息和出产。但是这曾兖一来就不一样了,他抄尽城中大户以充军资和犒赏尚且还不够,甚至连髙鄩为首合作者的身家也没有放过,而一一令他们要为朝廷“破家吁难”。
  而在前前后后付出了这一切的高鄩,依旧还是那个被人高高架起来,充作会走路的活印把子的交州刺史;就连当初高骈留给他看护产业和傍身的三百家将、部曲,也给人以统一用命为由夺了去。因此,一想起家宅里被搬走的那些珍玩宝货,他就是一阵阵的肉痛和心疼;相比之下,那位桂管经略李瓒都要比他好过的多,依靠聚拢起来的上千部曲,还有投附在他麾下的那些豪族家兵,如今官拜安南副都护兼营田度支使,而添为城中实质上的二号人物。
  说实话他自认自己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欲求,只想在这交州刺史的任上安安稳稳的多捞几年,随便将那些在他名下看顾的产业在翻上一番,难道这也不行么。因此,他不免对曾兖迅速转念成仇而暗生怨恨起来;若不是对方乃是以杀官造反起家的草贼,他只怕会另想一条出路了。
  只是他在回到自己的宅邸而关上乌头大门之后,却发现月光清朗的庭院之中,赫然等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由大吃一惊道:“涂贞,你竟还活着……尔等不是都没于草贼了么。”
  随即髙鄩就反应了过来,顿时脸色一寒对着这位昔日的部曲之一狠声道。
  “你竟然还有脸回来,我乃名门高氏子孙,渤海公的族亲,再怎的不堪也断然没有从贼为怅的道理。”
  然而,他嘴上说的固然是义正严斥,心中却是已经电光火石般的闪过一连串复杂盘算。
  这位名为顾留梦,字涂贞的家将,乃是江南东道明州都押牙的出身。这次能够被放回来并且轻易潜入这如临大敌守备森严的大罗城中,只怕是有军中分量不轻的人物为之呼应和遮掩的结果。
  “明公所言甚是,我辈自当不敢有污高令公的门楣。”
  顾留梦却是更恭谦有加的继续道。
  “只是还请明鉴一二,小人苟全此残躯,却是实在不忍见……忍见令公留下的大好基业……就此葬送于别人的一己私心啊。”
  “更不忍见明公久镇交州的一番苦心和恩德,尽数付诸东流而难以独善其身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竟敢非论朝廷的守臣么。”
  髙鄩的语气愈加严厉,心中却是暗自吁了一口气。
  “我又有何德何能。”
  “明公又何须妄自菲薄呢。”
  顾留梦却是察言观色之下心中愈加酌定的继续宛声道。
  “那贼首尚有言转告于明公曰:非我族类其心必殊……自古以来,勿论谁当政于安南,都是我汉家的臣民百姓”“可要是安南大乱不休而对方空虚,那就平白便宜了那些蛮夷之属了;这才有对头兴师前来的因由。”
  “真是巧言令色。”
  髙鄩重重哼了一声,却是伸手示意他入内避嫌。……
  交州西北面的武峨州(今越南太原附近)境内,亦是烽火连天。
  尸骸遍地而烧成一片白地的小城邑边上,一支支服色杂端的土蛮军队正在重新聚集起来,随他们聚集起来的还有那些装满东西的骡马,以及被绳子捆手成一串串的,衣不蔽体哭哭啼啼的女子。
  他们大多头缠青布巾而跣足,装备有(竹)桶子甲、皮兜、长枪、手标、偏刀、藤牌、山弩、竹箭、桄榔箭等器械。其中骁勇者方得纹面,而纹面愈多者愈为阵前斩获越多的勇士之属。
  这些蛮军正中的青黑大旗上是一组银绣的北斗七星,而伴随的旗幡上则是代表本族祖神的鎏金虎头人身铜兽。在旗幡下的空地上,又有许多牛羊被拖倒帐前黄沙地上,逐一的宰杀分肉给各部勇士分而炙食之;又取出内脏丢入头戴羽冠的巫祭所围拢起舞的熊熊火塘中,而发出一阵阵气味刺鼻的焦臭和烟云,以为吉兆;再用铜角收集的牲畜鲜血浇沃在那一面面林立阵中斑驳翻绿的铜鼓之上,而让那些描述着上古射猎争战传说的鼓上花纹携刻,愈发显的狰狞可怖起来。
  而在全新搭建起来的褐色兽皮大帐之中,外表粗豪而身材短胖的大酋首罗奉义,正在开怀大嚼而吃的胸前绸布大裳和肚腩上尽是油渍和残渣,却浑然不觉的举着牛角杯粗声豪饮道。
  在许多铜鼓擂动的韵律声中,还有赤膊纹面的各洞勇士在帐前空地上做那激烈的角斗搏戏,哪怕争斗的汗水淋漓血流满面而丝毫不为所动,直到其中一方血肉狼藉的彻底倒下,才在一片对胜者投掷金银饰物的欢呼和怒吼声中,被拖出去换上其它人来。
  罗奉义欣然而自得的坐望着这一切,充满了某种心潮澎湃的憧憬和野望。当初罗氏先人也只是黄氏大部某支,诸多附庸部众麾下的一个小寨子,因为在各洞争地械斗的“打冤家”当中脱颖而出,而取代逐渐衰败的原荞头洞主;后来又乘着黄氏之乱与朝廷讨伐兵马四杀之际,就此摆脱了对黄氏宗主的附庸身份,而在林西州收纳流亡自立门户下来。
  如今的罗氏大部通过累世的婚姻和吞并手段,名下领有林西、德化、琅芒三个羁縻小州內,约莫七洞的洞丁百姓十数万口,又有汤泉、禄索等五个羁縻小州內的大小十九洞为附庸,而常年奉献钱粮物产和丁口劳役;因为早在十多年前,那些原本势力最强的黄氏、侬氏的刺史、洞主们,由于勾结南诏叛乱的缘故,被官军剿杀屠戮的死伤累累,而相继势弱至今未能恢复旧观;反被罗氏这般坐而观望落井下石的别部乘势火并,蚕食和吞并了不少外围的寨子和人口。
  自此经年累月下来,罗奉义所率领的罗氏部已经成为整个西原蛮,乃至安南都护府羁縻得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中,隐隐位列第一流的土蛮大势力了。
  因为他们世代生活得地方多山而峡谷和小盆地遍布,由此随地势天然形成一个个大小洞、寨为名的聚居区域所在;其中称洞者大者形同一县,小者也有一乡之地;而寨子则是比同汉地最基本的乡村单位了;每寨都有相应的头领和贵人,铸造铜鼓号令之所在称之为“都老”。
  但是因为土地虽狭却尚且肥沃并雨水充足,农耕和畜牧皆颇为发达;因此各洞地方上号称“黎庶甚众,粮粒丰储”;又蓄养有大批的奴婢之属为驱使;因此正处于原始氏族到奴隶制之间的社会心态;其中又接近汉地而开化着,亦是建有相应的官衙、集市、寺观和学堂等。
  其中土产有生金、银、铜、铅绿、丹砂、翠羽、洞緂、练布、茴香、草果诸多名目,时常沿山中多条水系放流而下,以售于平原地区各逐其利,因此作为各洞的上层大人们过的还是颇为豪富,动辄阡陌绵连于山野而庄园连云,役使奴婢僮仆数以成千上万。
  而其中各洞主多择选了领下勇猛健壮者,操习刀枪弓弩而谓之洞丁。这些洞丁往往劲捷能辛苦,穿皮履善射猎,上下山不顿。其相仇杀时彼此布阵,各张两翼以相包裹以人多翼长者胜之。因此这些西原蛮的部领大人、洞主们,平时就没少为山地水源草田林木之类归属,而频繁的发生械斗乃至世代的仇杀不休,也练就了颇为彪悍无畏的民风和血气(传统)。
  虽然他们平日里就相互争斗不休,维持着相互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的传统;但是一旦有强人手腕将其统合做一处;那就会变成外出寇掠、肆虐地方一大祸患了;在历史上断断续续持续贯穿了上百年,叛服不定的“黄氏洞之乱”,乃至十多年前为南诏所诱的七源洞大首领兼刺史李独由,引南诏入寇的土人朱道古所在门山部,就是其间最好的写照。
  而如今乘时而起的罗氏大部,显然亦是其中想要师法先人的后继者之一。事实上,他这个奉义之名都是前代罗部大人所聘的塾师给起的,取其忠奉节义之义。
  但罗奉义并不是天然受人拥戴的长男,也不是前代大人最喜欢的幼子;却能够在十几个同辈兄弟当中,以粗豪的外表和令人鄙薄的做派,脱颖而出乃至笑到最后,显然不是运气使然的事情。虽然一贯有所传说他是被祖神所眷顾的星命之选云云。
  这一次他所出身的罗氏大部兼带那些附庸部众,拢共拉出三万洞丁而裹挟西道江沿岸各部,自此号称五万大军的阵容,当然不只是为了寇掠区区几个州县财帛子女的胃口而已;按照他那位早年从南诏败军中收留下来的谋士段阶所言,如今唐廷暗弱而内乱不止,安南海陆困绝又逢内讧,合该是罗部崛起称据之时了。
  更妙的是就像天意使然一般,他的大军才出得富仙山,就撞上了前来寻找姻亲为外援的汉地豪强代表,这就更加师出有名的好办了。他如此思虑着,就见自己的亲都长匆忙越过喝得东倒西歪的人群,而面无表情的给他送过来一封绸布包裹的事物。
  “既然有更好的名义,那些人也就没有用处了。”
  片刻之后罗奉义突然站了起来,露出一个皮笑肉不笑的表情来。
  “都拉出去砍了祭神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