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746

  就算是在后世物质极大丰富和科学极为昌明的现代社会,佛教信仰之类的东西也是继续伴生下去;事实上只要世上还有未知的事物和人力所不及的内心诉求,信仰这东西就是无法沉底消灭和取代掉的存在;所以周淮安也只能通过明明上的严厉和决绝态度,来进三退二的退而求其次争取到对于相应领域的主导权和解释权;而这个自己送上门来的义信老和尚,显然就是其中一部分和重要环节;至少在这个底层人民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的时代,除了义军能够提供的有限娱乐(宣传)措施之外,同样也需要具有麻醉和安慰效应的改造版佛教信仰,来作为心灵的填充和缓冲手段。
  另一方面则是宣传效力和代入感的结果;作为外来势力的义军宣传手段当中,如果再加上一两句本地高僧大德的附从和赞同之言,接受起来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就是另外这些为数众多的大小秃头,虽然修行的是佛法念的是经书,但是好歹识文读字的基础还在,一人给发一本官定式样的教材,就可以支派到那些屯所田庄里去,轮流充作启蒙教育的师资力量;这么多人头的基数上哪怕每年抽出一个月来,按照十二个人数为一轮,作为对义军治下履行义务的话,那也是一笔可观的师资力量了;当然了,在具体内容上要剔除掉那些过于消极,或是基本不作为以待来世的负面部分,和其他与义军理念相互矛盾冲突的地方。而每人每年只轮到一个月的不同地点驻留其间,也确保了某个特别能忽悠的存在,在一个地方留下过多的影响来。
  至于其他后续的部分,周淮安还想通过残酷的现实教育,把其中还有所良知和热血的年轻僧众,全部都改造和影响之后,好觉悟和还俗成为义军当中可用的一分子呢。当然了,这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相互影响过程。
  处理完这桩事情之后,周淮安就想回到后宅去偷闲片刻,却又被性送来的一个消息给绊住了。
  “禀告领军,转运科林从事发来文书,”一名留司下的经办低声道。
  “来自安南的石炭船已然抵达西下港,正待交卸呢。”
  “如此甚好。”
  周淮安不由得有些振奋起来。
  “速速安排转运,并且着承发房做好相应的调配计划。”
  这可是后世号称东南亚最大,也是亚洲最优质的越南鸿基煤矿旧址;露天开采成本极低,就算是通过海上运河——潭蓬运河运回来的成本增加也没有多少;而且还完全可以作为前往安南返程船只的压仓物,而附带海路运输一些。
  有了这些输送量的初步基础之后,下一步就可以在岭外的地盘上推广煤炭作为燃料了。不要小看这不起眼的煤炭,在近代历史发展当中可是被视若工业革命早期的血液和催化剂,就像是钢铁工业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骨骼一样;对于提升如今南海县以冶炼铁器为主业的工场集群,有着不可或缺的加成效应。
  毕竟,这可是后世直接可以用在锅炉和蒸汽机上的优质无烟煤。在冶炼工场当中取代了传统的木炭和竹炭之后,运营成本还将进一步的大幅减低。
  而从小了处说,推行煤炭的民生用途可以有效的取代,传统热效比较差且不够稳定的柴草等常见燃料,又比类似的木炭等中高端燃料便宜的多;除去层层分销转发下去的人工和运费,百斤粗加粉碎的煤炭作价约百十文。也不过是同重木炭的十到八分之一,(晒干)柴草的五分之二,提供的热量转化可是要高得多。
  正所谓是“白炭千斤,当钱十五缗;黑炭千斤,当钱三缗三百文。”“柴一担(两百斤),做值四百文”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热效比更高更稳定的煤球、煤炉等衍生产品。
  因此,完全具有极为广泛的民间普及价值,还可以变相保持水土植被和进一步推广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而且,与后世网络上大多数“何不喝白开水”,“古人没有卫生习惯”的廉价键盘政治家们所想的不同,古代的大多数穷苦人家并不是不想喝烧开的热水,只是大多数时候作为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柴草,可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需要相应的时间和气力来收集和砍伐;所以只能优先供应取暖和做饭的基本需求,而在日常里直接就近喝河水或是井水之类的生水解渴了。
  因此就算是古代气候相对炎热的岭南地区,对于廉价燃料的潜在需求和市场其实一直存在,并且规模极大。
  当然了,鉴于这个时代大多数底层人民,对于按步就帮旧习的强大惯性,以及对新事物缺乏足够的心理、现实风险承受能力;目前还只打算在具有较好的执行力,而初步形成普遍服从性的各处屯田所里进行,然后再在城邑当中分批试行。
  至于那些地方上的民众在见到相应“福利”的便利和好处之后,自然就会去试图学习和应用;正所谓是得不到或者是稀缺的东西,才是人心中最好的趋向;若是一味或是一厢情愿式的想要将这些物美价廉的“好东西”,通过行政手段强加在他们身上,这些饱受苦难与艰辛的人儿,反而会怀疑、担心当权者有什么企图和用心,而暗中加以排斥和抵制的事倍功半。
第二百七十四章
扶摇三
  接下来的时间里,周淮安开始奔走于南海县等工场、作坊云集之地,开始为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和长期规划的奠基和开端指导。
  不管怎么说,唯有在集体生产模式和相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加成下,逐渐积累大量农副产品的剩余(尤其是摆脱了来自义军大部单方面杀鸡取卵式的吸血之后),才有可能供养起更多非农业的人口或者说相应细化的从业人员。
  不仅是针对军队或是工场的劳力而言,还有形形色色各行各业门类齐全的民生相关和服务业人员,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架构。
  而对于周淮安而言根据后世的经验,最好的兵员其实不是那些随处可见的农民,而是受过一定环境的熏陶和塑造,拥有简单职业教育的基础,具有天然的集体观念和组织度的产业工人。
  而按照他理想中的状态,这些早期的产业化工人及其相关从业人员,最少也要达到现役军队两倍以上的规模才算是比较合理和适宜的存在。但是如今在他治下的岭东之地上,前前后后的工场矿山加起来的在册人头,也不过是四、五万出头而已。
  其中只有少数是具有经验和手艺的熟练工匠。其他都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通劳动力而已;而具体产能连后世被淘汰的“五小工业”之一都比不过的。
  因此,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在充足优质煤炭来源基础上,制铁和炼钢工艺上的大跨步。这时候流行的还是魏晋时流传下来的灌钢法、炒钢法、百炼钢等古典技术;虽然相对整个时代的普遍水准算得上是品质较高,但是想要达成规模效应上就是个硬伤,通常只能用熟练工匠的个人经验和手艺周期来来慢慢堆积了。
  所以这一次周淮安打算直接跳过土法炼钢式的石墨坩埚炼钢法,而直接上性价比更高的小高炉炼钢,也就是近代大炼钢铁时代那种,用高岭土的耐火砖堆砌而成相对结构简单的直筒式炼炉;除了开炉一次产量就以千百斤而论,还可以通过陶制管道有效的收集废烟气。
  要知道这个时代最常见的黄铁矿/硫化铁,在高温冶炼下释放出硫化物(主要是二硫化铁)蒸汽,经过管道引入侧旁陶瓷内胆的反应塔冷凝之后,就是古人称为绿钒水的杂质较多的浓硫酸了;然后再经过沉淀、过滤和杂质吸附之后,就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液体硫酸,和更进一步萃取的发烟硫酸了。
  而这种原始的绿钒水也被成为化合工业的催化剂之母;因为它同样可言用来和硝石直接置换反应得出硝酸来;而与粗盐(氯化钠、氯化钾)进行置换反应,则是得到原始的氢氯酸(盐酸);然后就是后世被称为小苏打的碳酸钠,这个最为简单直接将晒干海藻烧成灰就是天然的高纯度成品;事实上在近代的北大西洋沿海,有大量人员就长期从事收集海藻烧灰的职业。除了北方的碱篙之外,广府沿海同样也有大量的野生海藻。
  甚至更凑合一些直接用草木灰溶液蒸馏后的结晶体也行,因此碳酸钠又被称为碱灰;可以应用在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和陶瓷釉的添加成分当中。
  比较麻烦的反而是被称为烧碱、火碱的氢氧化钠;不过有了批量的小苏打(碳酸钠)就问题不大了,用熟石灰(氢氧化钙)和纯碱溶液反应之后的过滤溶液,蒸干之后的结晶就是现成的烧碱/氢氧化钠了。而烧碱的用途就更加广泛了,可以用于造纸、肥皂、染料的合成,棉织品处理、煤焦油产物的提纯等等。
  此外还有个重要的关联产品——卤砂即氯化铵(无机盐),在这个时代也就是很常见的事物,在《唐本草》乃是作为中药当中消化积食、化痰止咳的辅料。因此既是一种药材也是一种金属融焊的粘合剂。
  然后还可以与绿矾水在高温下进行反应而得到硫酸铵,也就是后世常见的氮肥(俗称肥田粉);以及无水氯化氢(浓盐酸);在这里又有一个化合物分支,就是与硝酸进行反应而得到硝酸铵;这个东西可不得了了,除了飞天之外,也是近代一战和二战之间功业炸药的主要成分和来源。
  这样下来,三酸两碱以及一些相关联的化和工业副产品,就初步具备了小规模产出的可能性了,比如作为黑火药科技树未来进阶方向的硝化棉发射药和硝基炸药。
  然后是用砖窑改造而来的密闭蒸馏塔,主要是对开采自安南的优质白炭,进行高温蒸馏分离。而获得炼钢所需的关键性产品——焦炭,以及不同温差阶段的煤焦油为副产品;其中最早蒸馏出来流淌道收集器里的是低温煤焦油,而最后通过陶制管道蒸发冷凝而成的就是高温煤焦油。
  而焦炉煤气中的氨和二氧化碳在另一处收集塔中反应时,则可制取到杂质较多的碳酸氢铵,同样也是作为食品添加剂和化肥成分的主要原料。
  在这个时代的水车和水碓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水力內旋球磨机,就可对煅烧前的水泥原料进行研磨加工。也可以用来加工和粉碎那些海岛上开采回来的积年鸟粪石(天然有机磷肥),以便更进一步的合成处理。
  这样再加上从草木灰里获得原始碳酸钾,后世化肥工业和关联农业生产的基本门类和科技树的分支也就齐活了。当然了有了足够数量的催化剂,玻璃和水泥也就不再是梦想中的空中楼阁了。
  要知道在公元前四千年的埃及开始,古代人早已经会用石英砂烧纸不怎么纯净的琉璃球了。而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用水力球磨粉碎,再高温烧制就能得到比较纯净透明玻璃了;然后镀上水银和锡膜就是现成的镜子,浇淋漂浮在模具里的融化锡液上冷却,就能得到天然光滑的平板玻璃。
  而水泥就更简单了,最早的原始水泥就是火山灰与石灰的混合物,常出现在罗马时代的建筑当中;然后又有黏土和石灰按照三比一,在立窑煅烧后研磨成细末的近代水泥;虽然岭南一代没有现成的火山灰可用,但是作为耐火砖和制陶釉料的露天铁矾土,却是在制陶业发达的河源、龙川等到比比皆是。用作取代普通的黏土来烧制水泥,在耐高温、防冻裂和抗酸碱腐蚀上甚有优势。
  号称在零下也能凝固的快干早硬型水泥,在二战的军事工程、紧急抢修工程应用很广。然后再加入适量的石膏和煤粉来提高胶合性和强度,又可以发展出不同用途的特种水泥来。
  当然了除了少数直接制取生成的原料之外,其他大多数在实验室环境下制取的理论成品,与在兴建工场当中进行批量生产的成本和周期就是完全两回事;有的是需要摸索和尝试出最优性价比的步骤和周期。
  而且,相比钢铁、水泥、玻璃等等早期见效的生产项目;这些化工类东西从无到有的前期投入依旧十分巨大,并且很难看到直接的成效;只有最后大规模投产并且形成产品和原料之间的联动效应之后,才会体现出许多重相互产能增益和盈利比的加成效果来。
  因此这段时间,周淮安也不得不学起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是在到处巡视就是驻留某处。主要是为了少走弯路也是为了安全作想,需要周淮安事无巨细的进行手把手的教导和传帮带;乃至根据后世的一些经验教训和例子,规范相应的操作细节和制定奖惩抚恤的规定;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避免血淋淋的事故和意外;因为他就算有辅助系统在检索和数据记录上的协助,毕竟还是只有一个人而已,在大多数空有理论的情况下,真的无法完全面面俱到每一个细节,或是回避纸上谈兵之下的偏差和谬误。
  先后因为施工上微不可见的瑕疵或是操作环节上的细微疏忽,导致的爆裂和泄漏的烧伤、烫伤、中毒、炸伤,相继死亡和致残了几十个人,才在试点的工坊里总结和归纳出,一个相对合理而安全的配比和工艺操作流程出来。
  但不管怎说,有了一个现成的制度模版和操作规范之后,再通过相关新办的职业教育制度,给推及开来就要容易的多了。
  当然了作为另一种附带影响,血淋淋的教训和对于不可知神秘主义的崇拜、敬畏,在令这些工匠变得无比谨慎和按步就帮到极端教条的同时,也开始在暗地里兴起了某种对于周淮安,“生而知之”“无所不能”的崇拜情结,却是他未来所始料不及的。
  岭南之地虽然多山丘陵而河川遍布,对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固然是颇为不友好;但有一点还算有利,就是随处可见的河流所带来相对充沛的水力资源,完全可以通过简单分段的筑坝截流,来利用地势落差造成水流冲击力,驱动和提供那些较大规模工场生产所需的动力,而将更多人力从手工作业当中节省和解放出来。
  因此,水力工业在这里也颇为广阔的拓展空间和潜力,比如作为炼钢和锻造,纺织和印染、制陶和采矿等大多数工场、作坊门类的新动力;可以说在烧煤的蒸汽动力发明之前,水力传动的中小型工业生产,才是工业革命前置的一部分。
  但是前提先得生产出足够的传动构件来,于是主要的目标又回到了冶铁场和木工作坊本身,骤然增加的生产任务和进程上去了;好在现在已经是农闲时期,完全可以有偿的组织大量屯田所里的劳力,填充进这些场所当中,作为加班加点轮班倒的候补劳力。
  就在这种遗忘了日夜和时间的忙碌当中,周淮安接到柴平率领部队作战失利的消息,也就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
  ……
  “岭表贼炽,以妖僧渊玄为首要,善军略而能惑人心,官宦、豪族皆不能制……好广造奇巧妖异之物,山林水泽无所不坏毁之。”
  “麾下又有白首贼,人曰柴魔头,横暴嗜杀而儿啼惊止……好以僧徒为血食。”
  《岭表沦亡扎》,连州司马于倴。
第二百七十五章
南顷
  而在这些日子里一度被称作“白头鬼”、“白首魔头”的柴平,却在连州的桂阳城内奋力厮杀着,将一批批攻上前来的敌众给砍翻、射倒在临时设立的阵线之外。
  此时的他却是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栽在一个叫陈彦廉的土团首领手中。要知道他手下这些可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义军老卒啊,其中甚至不乏由北及南打过大半个天下的老兄弟了。
  这个叫陈彦廉的土团首领,甚至已经一个多月前就杀了郴州的刺史董岳而自立为防御使;但是留守司方面居然没有任何的消息。而从对方麾下团练兵所缴获的一些甲械、装具,也让柴平感受到了某种熟悉的意味。
  因为上面赫然携刻着南海县督造的印记;按照那位虚管头所制定下的仔细规矩,当地所有军工制品都必须有所产日期和批次、场所、监管者的编号数字所构成。
  因此,虽然大多数人都看不懂这行玩意是啥,但是军中维护、管理器械的材匠和计官,却是籍此找出相应的来源地和具体出处所在。而这些兵械显然是最近一批移交北上的物资。
  如果只是被人半路劫夺的话倒还情有可原,可要是另有来源的话,那就不免要让人细思恐极而有些愤恨不平起来了;毕竟桂州那边通过古灵渠的水路转运北上江陵的路线,与地处五岭之一萌渚岭南麓,群山环抱之间的连州,至少相距何止昭州、贺州、道州之间的四五个县的地界。
  这些输送北上的兵械是怎么落到这些远隔重山之外的地方土团的手里,期间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和内幕;这个结果不由让柴平愈发有些心烦意乱起来。
  这些日子出击和扫荡的连连告捷,无疑让军中上下都有些骄胜和浮躁情绪。而他也不免太过于托大了些,竟然一时不防之下在这主动开门迎降的桂阳城里,遭到了四起城坊之中伏兵的攻杀和突袭;结果这些善于骡马代步的劲卒根本施展不开,就被人给分割四散开来。
  最后当从被预先堆满柴薪烧成一片的府衙,用刺伤的坐骑开路和障道且打且冲到城门附近,又被街道对其的障碍物给阻挡住之后;他身边只剩下能够聚集到的小半数人马,其他都被冲散或是走失在了这座州城当中了;眼下虽然局面还不算最糟糕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他也被贼人给困住,而与留守城外的营盘失去了联系了。虽然已经放出了传讯和联系的焰箭,但是迟迟未能得到回应的结果让他的心思只往下沉。
  眼见得天色慢慢的黑了下来,携行的箭矢也所剩无几了,而众士卒更是又渴又饥;只能靠找到一口水井来勉强解渴和吃些干粮;然后,重新点燃起的火光却照亮了作为掩体的街坊中的建筑,那些土团竟然不惜从上风处放火烧街来逼迫和驱赶他们。
  只见在一片惨叫和痛哭、呼号声中,那些被点燃起来的茅棚木屋土舍当中,逃出来许多躲藏的居民身影。他们向着那些放火的人告求着,却又被毫不留情的打倒、砍翻在地,或者干脆就被拖曳着活生生的丢回去。
  顿时看得这些残存义军士卒,有些瞠目欲裂起来;虽然他们许多人已经见识过诸多官军的暴行和残忍之处;但是这种本乡土团残害本地百姓的手法,还是过于令人发指了。
  “都给我找些被褥来……全部打湿了披在身前。”
  柴平却从中瞅见了某种转机和破绽,不由嘶哑着声音道“余下的人操好家伙,我们此番突出的生路,或许就在着火场之向了。”
  “乾符七年(879):桂阳土豪陈彦谦趁乱据郴州,杀刺史董岳而自立;又裹众往击草贼柴白头部,所获颇丰。”
  《连州事略》……
  数百里之外的江南西道。
  大江北岸,在惨烈的代价之后被攻取而下的沔州汉阳城中,已然是笼罩在一片浓的化不开的血色了;城中士民百姓无论身份贵贱良庶,都在竞相奔逃和藏匿当中被揪拿出来,又哭喊哀求着倒在了火焰与杀戮之中了。
  “大王,黄王……孟兄弟、孟左军的事情可不能就这般算了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