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46

  该死,这些农民军的大局观和集体观念,果然还是没法指望下去了。周淮安心中暗自咒骂着无奈的摇了摇头,直接下令聚集在身边待命的射声队进行远程的支援,再交代老关带上刀斧和人手,从侧边上找(破出)一条路,绕到那片障碍的背后以做出夹击和呼应之势。
  毕竟,现在每一份力量都是相当宝贵的,实在没法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拿去送死和浪费掉了啊。这时候,远出再次传来一片轰然震响的声浪,“救命。”
  “是蛮人。”
  “溪山蛮来了。”
  远出有许许多多的人,不禁大声的叫喊起来“他们与贼人勾结在了一起了。”
  随后,火速站在高处远眺的周淮安脸色一变,只见在镇子之外有许多文面赤身的蛮人,已经如潮涌一般挥舞着各色武器,越过低矮的木质外墙和围栏冲上来了。
  这算是第三方势力的乱入么,他不禁有些头痛和着急起来了。
第三十四章
骤乱(下)
  有气无力的蝉鸣习习声中低矮的无名山岭之间的曲折狭道上,一支夹带着不少牲畜的队伍正在缓缓鱼逦行进着,只是看起来死气沉沉的气氛很有些压抑,拉长而变形的队列之间,也没有多少交头接耳的说话,或是相互招呼的吆喝声。
  坐在一辆颠簸不定的牛车上,周淮安也在慢慢回味着之前所发生的事情,距离从十香镇里冲出来的时候,他们这只小小的队伍在东躲西藏,迂回避让的辗转当中,已经过了三天时间了。
  当初籍着附近溪山蛮大举来袭的混乱,他果断决定在老关的协助和号召下,将那些还愿意听从和追随自己的义军士卒和人手,给重新拉走带回到驻留的堆场当中去;然后,又在一片惊慌和混乱当中力排众议,尽量带上大部分待命的骡马和一些已经打包好辎重的大车,就此朝着尚未遇敌的另一方向,从这片混战的战场当中突围出去。
  想到这里,周淮安不禁看了一眼同样灰头土脸而难言疲态的老关,似乎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似乎是作为共同扛过抢的男人友谊和默契,就在着并肩作战的过程当中,不经意的初步培养起来了。
  然后他不禁又叹了一口气,自己身边满打满算也只剩下这一百六十七个人了;其中还有大半数都是后来陆续募集到的本地新卒;剩下其他的老卒和正卒们,就只有当初在老关手下听命的十几个牌兵,再加上吕副尉直属射声队的大半数弓手们而已。
  可以说,周淮安作为全程参与统计的负责人,这次怒风营出来哨粮的一团又一队人马,外加上数量倍半于此的杂属夫役,还有沿途募集和补充而来的新卒,林林总总的一千七百多号人手,也只剩下眼下这不足十分之一的幸存者。
  而得以从乱战成一团的十香镇里冲出来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在暂时脱离了险境和危局之后,很快就有人不断的掉队和溜号,尤其是那些民夫和新卒;毕竟总是不乏有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觉得跟随大队行动的目标太过明显,而自己有把握和信心逃回到安全的地方去。
  或又是抱有其他别样的动机和目的。比如一个哨粮队的火长坚决不肯相信,四会县城已经出了状况的推测和判断,而一意坚持要前去汇合和寻找可能存在援军,来解救这些被困在十香镇的同袍。然后就只能好聚好散的一边心里骂娘,一边表面诚恳的祝福对方一路平安、心想事成。
  然而,就像是某种好的不灵坏的灵的基本道理和玄学概率,接着在隔天的偶遇之间,周淮安就相继见到他们这些主动的脱离者,被严刑残虐之后倒挂在路边死状凄惨的尸体;最后被钉在一面破墙上,领头那名火长的眼睛鼻子耳朵都不见了,就只剩下一个血肉模糊的头颅轮廓,还是靠那身比较熟悉的衣袍和身体特征才被辨认出来了。
  因此,剩下这些个杂七杂八的人等,反倒是短时内周淮安最坚定的追随者了;并且还在极端事件的磨合当中,形成了某种初步的分工。
  留在十香镇里装备和辎重也是丢的七七八八,倒是大半数的牲口和畜力,还有少部分价值较高和便携的物件,都被混乱之下给顺手带了出来;因此,这一路上靠亢余的牲畜数量代步和携行,兼作肉食上的补充才得以坚持了下来。
  不过,在抵达十香镇的前两个停驻地前,就已经派人押送走了一批回程的物资,所以这次形成最后的损失,总算没有超过预期当中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只是周淮安在当地所收集的香药和筹备的制药大计,就彻底泡汤了。
  好容易分类整理的材料丢光了不说,就地招募的二十几名工匠,最后也只有两个人跟着他走到了最后;相比之下那群沿途招募来的猎户和山民们,倒是适应性和表现的更好一些,居然都没有人掉队和逃跑,反而还可以在吃饱之后,相对游刃有余的轮番充当起大家停驻下来休息时,散布在外围观察和前方探哨的角色。
  可以说,在生存的压力和集体求生的氛围之下,任何异己的表现和不同心思的杂音,都会被大多数人所排斥和压制到最低的限度。至少在周淮安的带领下,他们的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结果;得益于准备措施相对得力的缘故,再加上某种不能名言的趋利避害的能力;因此,除了少数几个重伤不治被仓促掩埋掉的伤员之外,从前天开始这只疲惫不堪的队伍,就再也没有更多的减员了。
  造成这个结果的是无法避免的唯一一场战斗,就是在前往广州方向的回归之路上,所遭遇一个土蛮所设的临时关卡。虽然在事先的查探看起来,里面只有一个头插鸟毛的小头目和十几个衣不蔽体的土兵,但却处在时也颇为良好而居高临下的坡顶上。
  结果在初步摸近后,第一轮弓箭攒射掩护下发起的偷袭,一个照面就干掉或是放到了其中的大多数;然后剩下的两个存折的,却不是当场逃跑或是莽撞的进行反击,是原地大声的叫喊和咆哮起来。
  然后冲上去的人才发现在坡背后,居然还有一群从山林里冒出来的土蛮赶过来,于是不得不依托着几根原木横倒而成的简陋的关卡,将临时起意的偷袭变成了一场突然遭遇的阵地战。
  最后突破了这处阻碍的结果和代价,就是抛弃了一部分多余的累赘,而在驴骡架抬的担架上增加二十几个伤员位置,还有嗡嗡嗡聚附不去的大群蝇虫。
  突然前方传来了连声急促的鸟呖声,代表了前哨的探子有所发现的信号;随即周淮安就骑着代步的骡子上前去查看,之间山丘之间盘桓绵延的山路,似乎在这里已经到了尽头,而在满是灌丛的土丘背后,露出一条潺潺的河流和大片杂草丛生的田野。
  而在田野当中的不远处就是一处小小的渡口,周淮安还依稀记得这是他们曾经路过的地方,也算他们这支一头向着东南乱撞的队伍,重新找到了熟悉的回程道路了。
  只是这处渡口里已经被插上了林立的赭色旗帜,而还有许多人在河面乘着竹筏和木排,在绳缆的牵引下一波又一波的渡了过来。
  然后在尖锐的鸣镝声中,就见到那些河边密密的芦草里,突然站起来大片大片头戴土团兵特有笠子的武装人员,而一边射箭一边挥舞着兵器,呼喊咆哮着向着狭小局促的渡口围杀过去。
  “快去叫关队。”
  周淮安也不由的脸色一变。
  “做好准备,我们要前出迎战了。”
第三十五章
友邻
  “终于暂时结束了,”躺在一辆平板大车草垫上的周淮安,在某种饱食后的慵怠劲头下,大大伸展了一个懒腰。
  随即他瞅了瞅视野当的人体成像和能量标识,总算不用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因为频繁过度使用的扫描能力,始终维持在高饥饿度当中的虚脱警示和亚健康状态了,而细细的储能条也似乎有所增长了一些。
  在出其不意的腹背受敌之下,这部预伏的土团兵在造成了些许混乱和伤亡之后,还是难逃崩坏溃灭的结果。
  终于遇到了前来迎击和支援的别部义军,自称是左翼第三序别号“仓山军”。从装备和行头上看要比扩充前的怒风营更精良得多的一只军伍;不但有相对整齐和统一的袍服,还有将近三四成不怎么整齐的披甲率,几乎赶得上地方的官军;他们渡过河之后,前前后前旗帜招展的聚拢在一起的人马,怕是最少两三千人的规模;其中至少还有数百名持矛跨刀,坐骑上还系着菜色丝涤的马队。而在诸多射手大队当中,还有一群明显出自官造手笔的制式弩手;让周淮安一时之间看的很有些眼馋,毕竟他可是在非洲玩过多次猎弩的存在,也直到这东西已经差不多代表了冷兵器时代远程杀伤的发展极致了。
  当与这支通常意义上的友军汇合之后,一只心中坎坷不安的周淮安,也才算暗自吁了口气而反复地进行某种自省和反思;果然在这个古代生存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自己最初显然太过托大也想得太简单了;如果不是这次外出爆发的事件,他还被蒙在某种危险的一厢情愿当中;因为他算来算去各种风险和可能性,怎么居然就忽略了岭南当地的土族的存在了。
  要知道哪怕是后世直到明清之际,两广或者说是岭南境内依旧有大量的土族和蛮人的存在;而在更早的秦汉时期,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曾经是被称为南越的土著民族地盘,在这个时代被称为寮俚的大量山区土蛮,就广泛的分布在岭南沿海以外的内陆地区;甚至按照某些本地新卒的说辞,就算是靠近广州的地界之中,亦是有着相应村寨聚落的零散存在,其中又有所谓的“莫徭蛮”(后世瑶族祖源)和“山哈蛮”(后世畲族祖源)之别。
  对此,无论是在唐代诗圣杜甫的《岁晏行》,还是大诗人刘禹锡的《蛮子歌》里都有过侧面的描述和记载。而之前十香镇遭遇的那些溪山蛮,便是被称为“莫徭”的土族分支“溪莫徭”中,比较彪悍而不服王化的一个较大部落。
  真要按照之前的冲动一个人上路的话,只怕就算能够走出了义军的控制区,也怕不是落在这些乡下隐伏的土团武装残余手中,便是沦为这些土族蛮人的新祭品了。
  想要生存下去,尤其是更好的生存,乃至有尊严和品质的生存下去,果然,还是得靠抱团在一起形成的规模和力量啊;他第一次对于弃之如敝的义军当中的权力,有了那么一丝丝的隐隐憧憬和渴求了。
  因此在这种有所诉求的心态治下,这只队伍作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优势,从后方袭击和夺取的土团兵辎重大多数,都被周淮安当作感谢的由头,主动馈赠式得留给了这一部的义军,也由此换来了相对友善和亲切的对待。
  比如现成的热食和优先的药物救治,然后整整齐齐的之后补充,允诺派人护送上路的回程等等。所以从这一刻开始,他们总算是进入相对安全的环境,可以好好的休养和调整了。
  据说此部领军是一名朱姓的郎将,但并没有多余的闲暇来亲自会见,他们这只小小的队伍和一个自封的副营管;最后只是派来了一名叫杨能的副校尉,负责安排和处置与他们相关的一应事物,顺便盘查一番具体的来龙去脉。
  因此,在与对方初步交换情报和说明前后缘由之后,借着熟稔起来的机会周淮安也打蛇随棍上的询问起一些事情来。
  “那些贼人,究竟是什么跟脚和来历啊。”
  周淮安不动声色的故作惊讶道。
  “怎的会让我们给撞上了。”
  “明明之前的沿途地方,都是心向义军的所在啊。”
  “应该是小江北支的端州(肇庆)过来的土团兵。”
  校尉杨能倒是颇为认真的回答道。
  “据说还收买了附近山中的溪山蛮数部,为之呼应和张目。”
  “这些地里鬼熟悉地方,而得以暗地里预伏道路,劫杀我义军将士和落单的行旅。”
  “前后至少已经有不少人罹难了。”
  “本部此番过来,亦是驰援地方。”
  随后事情就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前方探马归来的消息当中,包括由义军驻守的四会县城在内的多处城邑,大片的地方已经陷没了,而十香镇的遭遇也只不过是其中区区一角而已。
  因此在敌情火急之下,这一部来自广府的人马也没有在这处渡口过多的耽搁,就重新踏上了击敌的征程了。只是在走之前,又顺手征走了这只小队伍当中的多余畜力;然后作为象征性的补偿,也回赠了一些杂七杂八的军械,将他们人人都全部重新武装了一遍,好在回程的路上能够自保一二云云;当然了,所谓派人护送的打算也就此告吹了。
  而对周淮安而言这批馈赠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他特地要求留下来四具弩箭了,虽然是最简单的木单弩,漆皮都磨光了弓弦也有些软,弩矢更没有稳定轨迹的尾羽;但也意味着相对简便上手的远程杀伤力和威胁;更重要的是,他想要以此为样本了解其结构和细节,而尝试性的进行仿制和改良的可能性。
  因此在接下来放缓的回程路上,他开始在一片吃瓜围观群众的暴敛天物和难以理解的眼神当中,开始往复的拆解上手这几具弩弓。
第三十六章
回归
  已经是一片残破的石香镇外,已经临时立起来了许多杆子,以及被拔得精光而吊在上面的无头尸体。
  而镇外的小河边上,临时扎营下了泾渭分明的数部人马,与先行入驻在镇子当中的端州土团旗号,形成了某种半包围形的对峙。
  随着这些营地之间奔走往来的身影,在一些传闻和谣言也在流动和酝酿当中。
  “那些土蛮和水耗子是怎得说的”“说是草贼之中,有呼风唤雨的神异之人”“请来了祝融神而肆意发威,把整条街都给毁了”“还能一边厮杀一边喷火,预伏的人手实在阻挡不住,就只能给对方冲了出去了。”
  “扑你母,这都是什么鬼玩意儿。”
  “是软蛋货色给自己脸上涂金么。”
  这几部人马的上来历和成色各异,他们有的是在小江水上讨生活的江盗,有的是往来近海的私贩子,有的是山中土蛮的酋首,还有来自外域的胡商手下……
  这些往日几乎没有多少机会产生交集的人物,都是因为地方上某位至仕老大人毁家吁难的作保和派人奔走联络,才得以聚集在这里;虽然这位老大人礼部退下来后,才追赠秩比从五品的郎官,但毕竟是一位致仕的前京官,在这文教不兴,穷辟蛮瘴的岭南外州地方上,还是相当令人无比仰望的遮奢人物;就算是在日常里,哪怕是主政一方的下州刺史,也要放下身段和姿态来时时派人请教和上门问安的。
  因此,在这次岭东的局面崩坏而草贼窃据广府,太守以下正印、佐贰诸官相继畏贼如虎弃守逃亡的情况下毅然站出来力挽狂澜,最终在一片欢呼和庆幸生声入主州城开始主持局面;仅仅是对于各自地方的豪强大户招呼一声,就有一呼百应的闻风而动,遍地拉出了许多的土团和乡兵来,暂时维持住了端州境内大部分地方的事态。
  而光是在这位老郎官麾下,就发动和聚附了足足数千人马,并且都用官库里的甲械武装了起来;然后,他又挟以大势,而派出子弟四处招抚那些山蛮、江盗、私贩的边缘势力,以出身前程财帛子女为诱,收编和驱使于讨贼平逆的旗号下,同时挑拨和剿灭那些不顺之辈;而这十香镇的攻占易手,也不过是其中全面发动起来后的边角余波之一,只是此时此刻,这些势力首脑人物的面色都很有些不好。
  虽然他们各自的理由和动机都不尽相同,但是在目的上至少都是暂时一致的;就是籍着这个来自北方的草贼窃据岭东之机,向朝廷交上一份投名状,来获取招安或是被洗白成为良人的资格。
  因此,相比那些大户豪强为背景所组织起来的土团兵首领们,他们显然更加卖力和拼命的多,付出的代价也要大得多,但是到了最后,居然还能让一队草贼给突破了出去;是以,那些与官府素来亲厚的土团将官们,显然开始拿捏这桩事情,来卡扣他们的利益分成和实现允诺的犒赏。甚至抢先一步掌握了防要,而拒绝了让他们后续人手进入镇子的要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