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746

  哪怕就算是分出胜负之后,依旧还有相当概率和比例的士卒,不愿意听令集结起来;而直接跑去四下抢劫或是争夺缴获的战利品,甚至放了羊一般的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基本上不然他们自行浪荡的满意了,是不会轻易归还起来的。
  而能够忍受着战斗中的杀伤和其他压力,在混乱中凭借旗帜和鼓号再次集结整队的部伍,无疑都是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强兵劲卒。可以往复的发起一次次攻势,而成为战场当中的核心与中流砥柱的存在。
  而这也仅仅是眼界过高的周淮安心目当中,勉强能够堪用的水准线上而已。
  “湘潭县境内的营造工地,在即将建成时发生了垮塌,当场死伤数十民夫和工役;”小七又翻开一张贴着附录的纸片道。
  “探报队和普查队已经在当地开始追查,暂时不排除人为破坏与地方残余作祟的缘故。”
  “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区区挫折已然扭转不了湖南如今的局面和大势了。”
  周淮安轻描淡写的道。
  反正抢在冬季来临之前,从广州到桂州,从广州到连州的两条线上,配套的驿路和信号塔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了;这样再加上汉江到湘水流域水运行船的便利性,从广州到江陵的消息延迟大概也就控制在两到三天之间;而且还是用快马为补充的复式线路。
  而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用军中饲养的鸽子来传递简略的密语,大概可以将这个过程缩短道一两天之内;这个时代在岭外才刚又商人入手驯化的鸽子来传信。
  因此相比后世那些经过无数代配种改良过,而动辄可以飞行上千里的专业信鸽,这个时代的鸽子更接近祖先野鸽子,而在个头和寻路、飞行距离都要弱化了不少,大概也就是保障在百里(地形复杂的山地)到两三百里(平原)之内的准确率;但是用来翻越和穿过五岭山脉的阻隔已经是足矣,唯一要担心的反而是那些零星山民和天敌雷猛禽的猎杀。所以不能轻易的动用,动用起来就要采用复数的规模来保证抵达的概率。
  而相比任重道远的信鸽驯化改良和应用之路。
  如今潭州、岳州、衡州、道州、永州、郴州各地,以水路沿线的码头、馆驿为核心的信号塔体系,也在利用冬季农闲容易聚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不计代价的投入粮食(工酬)和物料多段同步进行当中。
  只要一旦建成之后,水运的便利加上消息通讯的加成,还有地方物产流通节点和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由此发挥出来的综合效应可不是1+1+1等于3那么简单了。
  而除了信号塔本身的少部分机关部件之外,其他的部分和构造都是用简单粗暴的重复劳动,就可以胜任完成的傻大粗工程。就算是地方残余的反抗势力,捣乱和破坏了其中一个节点,也无法阻挡整个网络的铺展和流动性了。
  而一旦这个网络节点都开始良性运作和自行增殖之后,就会在地方相关的民生需求和许多人的生计所在,给变相的捆绑在了一起;这样的话,就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潜在维护和排斥、驱逐,那些反抗势力和破坏分子存在的土壤了。
  归根结底,交通和通讯上的便利与否,同样也可以转变成为削弱和解决,地方反抗意识和存续基础的,经济命脉和民生需求上的有效加成。既所谓明面上的治理问题,用辅助经济手段来解决的基本道理。
  “占据邵州(今湖南邵阳)的周岳,与朗州(湖南常德)雷满,再次婉拒了借道讨伐官军之举的。”
  小七顿了顿又道。
  “但都相继同意了与本军互通有无,士民商旅往来的。”
  “能够达成后面这条也就足够了,其他条件都是就地还钱的添头而已。”
  周淮安微微一笑确定道,这只是一种为了安对方之心的权宜策略而已。
  不然相互关系复杂对立的彼辈,有怎么肯在太平军这个外力在侧窥视的情况下,全力以赴的打成一片呢。就算他们一时打不起来,周淮安还想暗中派人给各自地盘上添把火呢。
  “接下来,主上需要会见新招揽的那批士子,给他们讲授太平军的主张和学问。”
  周淮安点了点头。
  自从太平军具有湖南观察使的大半数地盘和荆南节度使的核心所在之后,地方上形形色色冒出来投献的学子与士人,也慢慢变得多了起来。
  当然了目前还只局限于那些贫寒出身的人选;然而说是贫寒出身,其实能够供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最少也是殷实之家或是小地主的家庭。
  只是这种身份和家庭成分,在这个动荡的大争之世里,也并不会比底层贫农什么的好过多少;在汹涌的时代大潮面前,同样免不了破产和无以为继下场;因为在底层的农户大量逃亡之后,相应的赋税徭役却丝毫不能少,于是沉重的负担就自然而然加倍落在了,他们这些小有产业的殷实之家身上;所谓的耕读之家也就很快维持不下去了。
  因此,这是一个对于朝廷和官府的败坏不堪既有痛恨与厌弃;也有对最坏的秩序也好过无序的基本认定,而对泥腿子起义军既有天然同情也有蔑视;以及各种指望时局好转和改善的可能性,依旧抱有侥幸和依赖心理的复杂矛盾群体。
第三百三十二章
等闲平地起波澜(下)
  反倒是那些高门大族、豪强郡望、官宦世家之属,可以凭借与官府勾结的人脉和其他社会资源,来有效的转嫁这些层层摊牌的沉重负担,甚至还籍此从中牟利和自肥;或者干脆公然抗拒之。
  由此在这个世道当中,也形成相对强有力的风险抵抗能力,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中下层破产人澄,得以聚附在起名下以求庇护和安身。就像是一个滚雪球式的循环一般,往往会通过相互兼并和联合膨胀起来,最终取代崩坏的官府职能成为地方崛起的一支势力。
  因此,如果没有流民蜂起的群盗之乱打破、搅乱这个局面的话,这些豪姓大族才是这个乱世当中可以坚持到最后,而安然迎接新旧政权更迭乃,至籍此投身到其中去的胜利者。
  所以,这些贫寒士子所代表的潜在破产中下阶层,对于义军主导的土地制度变革的抵触相对要小得多;也完全有改变现状和自身境况,乃至迫切改变社会现实的天然动机和潜在欲望;属于可以被争取和改造的潜在群体;但是,他们也是充满动摇、妥协和分歧的软弱性群体;更加类似后世工业革命大发展之后所催生的那些小资阶层,乃至网络时代大小公知的原始版前身;虽然身处社会中下层接触到的现实,深刻感受到进行变革和改造的必要性,然而又害怕相应流血和牺牲,更看不起那些比自己社会地位的农民起义者;却又妄想着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完成田园牧歌式的改良,或是不断自我欺骗式的,将所谓“不至于更坏”的现状给拼命维持下去。
  往往除了痛定思痛之后一心求变,而毅然背叛自己阶级属性寻找的少数个人之外;其他大都依旧是被动随波逐流大殿牢骚的嘴炮党,或是干脆用各种爱好和行为艺术之类的接口,来逃避现实的懦弱者和犬儒主义者。
  然后一次次在时代变革当中,被碾碎成为渣渣和养料。故而在理想的义军政权当中,也许可以作为锦上添花的助力,但不能当作基本盘和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来使用。
  所以在叙用上就要相对的宽进严出了;至少同样的条件下要有限让位给那些,由太平军体系内自行培养起来的底层人员。而周淮安拨亢抽时间给他们他们讲座,就是为了揭穿这个贯穿在历史治乱兴衰当中的“真相”。
  好让他们明白如今之世,真正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朝廷和氏族门阀)所在,以及又是什么原因和具体对象(官府和郡望豪强),什么样积重难返的体制现状(昏君与奸佞当道),阻挡和堵塞了他们这些寒门人士的上进之路和努力奋斗求取的机会。
  当然了,这也是一个逆向淘汰和甄别选择的过程。因为,在课后他们也被要求根据自己境遇和经理,交出相应的心得体会来;再优选出其中比较具有进步意义的典型,作为例行的品评和现身说法的讲述素材,以获得相应的共鸣和认可。
  那些守旧落后的,思想顽固不化的,心存侥幸投机动摇的,在一次次的品评和讲述当中,自然而然就会在许多细节上逐步显露出来,或者干脆就是为其他人所对照出来。
  哪怕最后其中只有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可以留用,并且愿意沉下心去从基层做事的话;那对于义军的治下也是一种令人颇为振奋和鼓舞的榜样了;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就不怕竞争激烈,就怕没有上进之路而已。
  像是唐末的黄巢乃至清末的洪教主这般,王朝内部上空间和余地已经基本断绝,而把有心投奔体制的读书人都给逼到造反之路上的奇葩,基本也就在没有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了。
  “接下来还有明日,与城中商家会社的座谈会……?”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太平军已经镇压和清算了许多地方上的豪强、大户和缙绅、官宦之家;但是这主要还是针对那些拥有大片土地和田庄的传统剥削群体而言。
  对于客观上有利于经济流通的外地行商和本地坐商,以及传统行会架构下各种地方民生和产业相关的手工业主,还是多少有所另眼看待和姑且相安无事的;当然了,这要建立在太平军能够用强权手段有效遏制住,他们基于商人天生逐利的原始本能之下,贪得无厌而不择手段剥削到极致的基本下限所在;也就是用长远利益上的这块大饼和暴力机器的威慑力,来拉拢分化其中积极的部分,而又抑制打击其他消极负面的部分。
  所以也要借着这机会偶尔抛出一些内行人才能理解的干货,来震慑和敲打一下此辈,好让他们疑神疑鬼的不敢小觎太平政权。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商人家的子弟后代,同样也有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基本境况的动力和欲望;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在发了财之后,都会想办法买地置业转变成地主,经营数代之后彻底洗白户籍当中五民之末的身份,才能参加科举来谋取进一步提神自己社会地位的仕途之路。
  现在太平军政权做大之后,算是给此辈另外一个选择和机会。
  而且相比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地主家庭,他们同样有一定受教育的基础,会识字和算账是最基本的,于土地上的利害关系和羁縻不大;所以也可以择优录用之下引进来一些,与那些传统色彩浓重的寒门士子形成某种竞争和制衡。
  “这封来自广府的文书,却是须得亲自过目了。”
  说到最后一桩事情,小七突然脸上表情有些为难起来。
  片刻之后,周淮安却是又不免要哭笑不得的看着这份东西;因为,他被人给催婚了,没错就是来自这个时代的催婚;还是自己在留守司提拔和任用的许多部下联署起来的催婚。
  道理和因由也很简单也很理直气壮:无非是“今君业有所初成,治地旷有二十余州。”“然为主上者既引兵在外征伐,则当有淑娴之女居内操持。”“若无一时良选,亦当置广宅以为内外之别……又多纳姬妾早诞子嗣。”“以主公血脉嗣统为大业之根本,是为人心方得安定之道云云。”
  总体的意思就是:主公啊诸公,你到现在都是孑然一身,既不近女色也毫无婚配之念,这对于一个政权尤其是有志于天下的领导人来说太不正常了;也让我们这些部下很是为难和担忧啊。
  所以你得赶快找更多的女人了,随便怎么样的女人都好;只要有复数以上的候选对象,能生养孩子的就行;有了可以继承事业的后代和政权延续稳定性的保障,大家也就更加安心的为你卖命了。
  当然了,如果你没有时间也没有闲暇操劳这些事情的话,其实也没有关系的。完全可以拿出个相应的口味和嗜好的标准来,自然有的是人愿意为你分忧和奔走劳心的。
  君不见,如今太平政权治下光是岭东一地已经稳定下来的数十万人口当中,不乏显赫官宦之后或是名门大族之选;就算是广州那些海商巨族和番邦外域的代表;难道就没能挑出一个能够让你有所满意和动心的良选么。
  更别说是湖南、安南、岭西这些新旧征战收服的地方,可有的是人家想要把妻子儿女送来给你挑选过目的啊。你怎么就辣么的不解风情而无动于衷呢;整天深入简出马不停蹄的,弄得我么这些心意拳拳的属下都不好做事鸟。
  反正是各种很难形容的哀怨与诉苦之情,隐隐跃然于纸上了;也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平时看起来正儿八经,或是道貌盎然,或是治学严谨,或是自律慎行的老先生和中年大叔们,所表露出来的东西。
  因为,甚至连名义上的第一主官王蟠都在其中掺了一脚;而减价大拍卖狗粮式的隐隐炫耀,他如今已经在陪护的女姓中找到了合适的良伴和持家之人。
  好吧,周淮安觉得自己也要有所反省了,自己选择身边人的标准,一贯是尽可能的避免麻烦和过多的干系牵扯。然而在那个有些老滑头的丘宦来书当中,却是相当隐晦的暗示了另一件事情的倾向和趋势。
  作为一个血气方刚而正当壮年的男性,已经拥有足够的权势、地位和资源,身边长期没有铺床叠被的女性照料,在这个时代的人眼中显得尤为异类了(其实是审美上的洁癖和怕麻烦的惰性心理)。
  如果长期没有合适的表态和示范,很容易就会给人联想到具体的爱好和性别取向弯曲,或是误以为有着难隐之隐的下三路话题上去;这对于太平军这个新生体制和利益群体的稳定性,无疑也是一种潜在的忧患所在。
  要是后者也就罢了,最多只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八卦话题;眼不见为净就好了。可要是牵扯到前者,日后就免不了一些令人尴尬和难堪的场面出现了;毕竟,这世上想要削尖脑袋投机和拐弯抹角攀结钻营的人,可是不在少数的。
  然而,当心事重重的周淮安抵达牙城当中的节衙之时,却接到的来自荆门县方面的急报:“有官军南下了!。”
  ……
  江西饶州鄱阳城外,披头跛足衣衫褴褛的高越,也在悲哀的望着城头上那破破烂烂打着补丁的草贼旗帜;时至如今他还是有些想不明白,事情怎么就一夜之间急转之下,败坏到如此地步了呢。
第三百三十三章
等闲平地起波澜(续)
  明明之前形势大好之下,他们都已经把信州城下的草贼本阵围歼殆尽,高越都已经开始草拟好大半奏捷夸功的牓子了;做好准备充当自告奋勇充当淮南的进献露布使,而到长安成的朱雀大街上招摇献俘的暗自打算了。
  突然他们就被来自四面八方更多的草贼给反包围了;然后在信州城内外孤立无援当中苦战了一段时间之后,官军也在骤然间就崩溃而各自四出突围了;然后,他才知道主持局面的张讨击已然在战阵中失踪了。
  而他随着其中一路突围的人马狂奔乱战走脱出来,却有发现是陷入更多跟过来的草贼围攻之中。虽然他们的器械极为简陋,看起来衣衫褴褛而面黄肌瘦的根本不堪一击,却硬是凭借数量上死不旋踵的巨大悬殊,活活累垮、拖垮了这些久战乏力既饥且疲的淮南健儿。
  于是他也从某位行营兵马使一路突围的残部当中,被那些四面八方汹涌而至的草贼再度冲散,而最终脱力连人带马一起跌坠在荒野中;但总算是逃过了了其他行营将士,在阵中坠马或是被拖倒之后,又给汹涌而至的人潮扒光了衣甲,当场撕成碎片或是践踏成肉泥的下场。
  而在冥冥之中他感觉自己应该还有另一种人生和境遇的;比如费尽千辛万苦考取科举得受东台美职,就此入幕出府赢取五姓女,再巧立名目的霸占小姨子,与当朝公主和女冠藕断丝连的暧昧不断;乃至以救驾、扈从之天功,取岳家而代之出为一方节帅,又如朝宣麻拜相,最终驱逐西藩打败外虏,扫平天下不臣,自此专权三代天子国柄的人生赢家之路……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第一次,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一次有了夸功朝堂而光大门楣的机会。这两件愉快的事情交织在了一起。而这两份喜悦,又会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的喜悦。我本应该获得了这种如梦一般的幸福时光才对。可是,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呢……”
  如此心绪徘徊与忧伤不已的,直到他亲眼看到奔流的江水对面,那隐约属于淮南官军的熟悉旗帜,依旧飘荡在江畔的渡头的军寨中,才不禁泪流满面的嚎啕大哭起来。
  “天见可怜,啊……怎么又会降下如此惨绝人寰之事呢。”
  在他嚎哭了一阵子终于觉得口中干涩而停下来,不由来到江边一处还算清澈的水泊埋头下去咕噜痛饮一番,稍加平复了喉头火辣辣的焦渴和腹中饥饿难耐之后;却头不禁为地面的震动所惊转过头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