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46

  这也是他以和尚身份而独此一份的特权,因为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男性都有留须的习惯,而没有胡须的男子,通常会被人当成是没卵子的公公,或是倡优、令人之类什么的奴婢贱籍。而当初他混在在人群里,会被那个柴校尉错认成和尚,多少也有这方面的缘故呢。
  修过了头脸之后,在端着热水陶罐的小七殷勤帮助下,他开始冲洗头上和脸上的碎屑,并且重新在头脸上抹开一些泡沫,而这种能够产浑浊生泡沫的东西,就是他这段时间努力的短暂成果之一,精细筛滤过的芦苇和竹蒿草木灰,加上熬滤出来的动物油脂,经过充分的搅拌和反应之后,就变成了眼前这十几块撇条一样黄黑污浊的玩意儿,这就是具备一定清洁和洗涤效果的原始肥皂了;这也意味着他总算可以好好的盥洗衣物和身体了,而不是继续用臭烘烘的干猪胰子和瓜瓤来搓磨身体了,特别是洗头的时候,拿这种东西在头皮上抹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只是受限于手工制作这东西的原料和成本,目前的一点可怜产量也就只能当做试用品,给队正以上的将佐们每人分上那么几块,算是变相收买一下人心和推广使用。
  虽然因为品相的关系,这东西在送出去之后着实闹出了不少笑话来,但是一旦明白了其中的用途和好处之后,很快就变成了各种意义上抢手的玩意了。而有着真正意义上奇思妙想的周淮安,也很容易成为大伙儿相继求助和询问的对象,而慢慢的显露出了某种扩大的影响力来。
  整理好个人卫生之后,透过视野良好的窗口,周淮安可以看到一片纷忙碌碌而形同的营地中心地带,除了例行操练的人马之外,剩下的人差不都都被集中在了这里,进行各种各样的临时生产和物资准备活动;事实上就连那些扩编后的新卒也被调整了日程,仅仅给安排了在上午的操行和器械,在吃过午食之后就全面转入了营中生产的帮工角色当中。
  随着那些推着小车不断出入的身影,那些老旧的刀剑枪棒都被统一收了回来,由营中的铁匠组进行重新打磨和翻修,熔铸掉损坏残缺的部分,再换上新打制出来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有限的统一式样和规制,而在边角一处叮当作响而火花四溅的铁匠棚子处,几名赤膊大汉正在挥动大锤敲击着几条铁片,最终一点点的将其锻打成弯曲的扁条;最后分别放到细沙子和白垩水里回火之后,就基本成型了;这就是用生铁和熟铁片锻合而成的原始弹簧片钢,用铁毡和钻子打孔、开槽之后,就是一条现成的弓臂了,其中长一些的是铁臂弓,而短一些的弩臂;再装上固定好的角和筋,就是新鲜出炉的加强弓弩了。
  根据事先做出来的几具样品测试效果,虽然因为手工大致的缘故而略有差异,但至少在蓄力拉伸的弹性上,这些得到加强的铁臂弓,要比传统的木弓和角弓强上许多;因此很快就成为营中抢手货,而被王蟠为首的将官们不由分说的讨要走,就不肯再还回来了。
  而他也似乎低估了这些古人对于拥有一把好弓的执念和在意,并不会比后世真爱粉打铺盖通宵排队去买“肾七”的心情更差多,因此这段时间在铁匠棚子之外,总是不乏各种赶也赶不走的眼巴巴围观和窥探的身影。
  然后,是对那几具木单弩的拆解仿制,通过更换夹片铁的弩臂,加上简单消切打磨的木托和下握,增加阶梯式的望山和准星环,在并没有增加过多重量的情况下,而最终炮制出了二十五具可以一手上弦,一手进行稳定射击所谓铁单弩;其中的十具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近水楼台的优先配给了周淮安手下的十几名士卒,算是完成当初对他们承诺了。
  他也籍此私下给自己专门用全精铁,打造了一具可以快速上弦小型的铁臂弩,名正言顺的作为近身的防护之用。不过,目前军工方面的改进也就到这个程度了,因为仅仅这一项弓弩上的改造,就基本耗费了目前怒风营中,所能搜罗到的大多数优质铁料了。
  除此之外后勤辅佐方面的准备工作,比如在临时的仓房里和工棚里,另外一些人正在用浆煮过的粗布和编织的稻草,连同应刨削成型的硬木底子,正在制作一双双的便于远行跋涉的新鞋子。
  又有一些人则在裁缝组的带领下,用收集来的粗布和厚绢,制作绑腿和背带,还有粗布缝制的挎包和腰袋。同时,还有一群人正在外间奔走,收集制作斗笠和蓑衣等雨具的材料;厨房里开始蒸烤便于长久携带和贮放的死面饼,不再吝惜柴炭将宰杀的禽畜熏焙成干脯、风腊和烟肉,……
  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玻璃钢铁水泥蒸汽机,只有就地取材的石灰、土砖、生铁、木材和陶器,粗布和藤草;基本上是从这些举手投足的细微处和日常小节上开始的改变,以保证这支临时栖身的军队,能够获得更好的出阵状态和潜在行动力上的加成;乃至为自己提供更好的庇护环境和生活条件。
  或者说,也是他日后想要出走时的一次行动准备预演和体验。
  不过,今天难得换上一身青色长衣宽袍而穿戴整齐的周淮安,却有着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为此,将头王蟠甚至送来了自己的铜质官防和木契。
第四十章
心思(上)
  广州城外,怒风营的临时中军所在,垂挂的粗布帘子之间,摆上了一个小小的案子。
  一碟切丝的生海带头,一碟腌渍豆子,一小壶浊酒,就是怒风营的当家都尉王蟠,四下里偷闲一二时自得其乐的全部所在了。
  要说他这人的来头原来也不简单;因为他居然就是多年前庞勋之变/起义当中的极少幸存者之一,乃是那些追随庞勋打穿了南方半壁山河的桂州戍卒,留在徐州当地而被朝廷下旨屠戮一空的家眷子弟。
  在尚存一丝气息的王蟠被野狗从尸堆里扒出来之后,硬是靠着最后一口气扼死了准备从他脸上下嘴的那只,而吓跑了其他的野狗;但也因为长久的窒息和堆压的缘故,他的脸上被永久留下了大片紫色的瘀斑,以及野狗在额头上啃过的牙痕,后来又被官府的悬拿蔑称为“紫面贼”。
  也因为相应军户出身背景的缘故,因此在基层的行伍之道和个人武艺上,要比别部的义军更有章法和条理的多。所以才得以在怒风营当中,以一个伍头的出身而最终在原来的将头和诸校尉、旅帅相继战死后,临危受命接手了几近崩溃的怒风营残余。
  因此,要说对眼下的怒风营投入的用心最多,最在意的人也无疑就是他了。而重新恢复怒风军的名号和建制,则成为了他如今最大的心结和一贯背负的誓愿所在;也仅次于与当初决心追随王大将军而打破这吃人世道的宏愿而已。
  因此,在他私下喝的酒水,大多数都会被遥敬给那些,倒在这一路征程上那些熟悉或是不熟悉的人,他们的名字和面孔实在是太多了,多的王蟠根本不想记起来,但在那午夜梦回或又是酩酊大醉之间,他们一言一行的场景又仿若是在昨日一本的历历在目。
  似乎是在大庾岭之战打的太惨失去了太多的东西,而让老天开始对他们有所开眼的缘故;在南下广州之后,他的运气和机缘也开始一下子变得慢慢改观了起来,不但名存实亡的怒风营不但草草重建了起来,还得到了黄王的关注;至于而遇到了这个号称什么都会一点的奇怪和尚,则完全是包括他在内怒风营上下的意外惊喜。
  本来一切都还算正当其时,而照着他预想到中的步骤走下去;只是之前又发生了不小的波折,外出哨粮的遭遇和变故,让怒风营几乎损失了整只的哨粮队,而其中真正的损失,还是失踪的旅帅邓存及其那一团一队的兵卒;但怒风营上下对此却没有多少哀痛和感伤的情绪和气氛,而是在赶在了出站前又重新将这些缺额给重新补全起来。
  要说如今可以作为怒风营核心和支柱的精锐力量其实有两只,一支乃是王蟠直领的亲卫马队,也是大庾岭之战且战且退下来幸存下来,最后一批老卒的精华和骨干;另一支则是由邓存带过来老练义军中的牌刀队,只是在哨粮队里损失了不少老手;然而现在怒风营中却又多了第三支,可以当做潜在的核心武力和精锐苗头来打造的队伍,正所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这队人马就是由周淮安带回来的那一百多号幸存者;几乎人人都能射箭制敌也能近身厮杀,更有一路杀穿重围而多番见过血的临阵经验,因此放在这些充斥了大量新卒和杂役的怒风营当中,也算得上是一只隐隐具有分量的武装了。因此,虽然其中原本多是本地出身的新卒,但作为将头王蟠对其的看重程度,甚至犹在那些杆子队的正卒之上,而几乎与怒风营存留下来的普通老卒同等了。
  只是一度作为他们领头人的“和尚副管”,在归来后却没有对这只力量的归属,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经营的意图来,而继续埋头在自己职分内的一亩三分地上;所以王蟠也顺理成章的接手了这只人马的善后处置事宜,而当做军中的第三支可以依仗的力量来培养和投入。
  然后,又在其他地方给予了这位颇识时务的“和尚”不少补偿和笼络,比如扩充他管下那点相对数量可怜的护兵,并且随心所欲进行武装的权宜。只是在知道这两天私底下发生的一些事情之后,不免让王蟠产生了些许懊恼和无奈的复杂心情。
  是以平时一贯颇为克制的他,这回却正籍着一点点难得醉意,而对着身前蹲坐的心腹亲信兼继任的牌刀队正方岩抱怨道“小柴那厮,也实在是太不仗义了。”
  “当初是他觉得不够妥帖,而把人塞我这来观望和试探一二,”“结果,看人家居然派上了大用,已经做出了好些事情来。”
  “竟然出尔反尔的想要挖咋们的人……还是用军府的名头”“你说可气不可气,一时不察了。”
  “好在和尚是个念旧记恩的人物……放下了军府那头给的前程,仍愿屈就在俺们这儿做事。”
  “所以俺不希望营中再听到什么,不该说的话或是做出什么不合时宜的事情”说到这里王蟠再度叹声道。
  “不过话说回来方二,俺心里还是有些不得劲啊”“这偌大的营中除了日常吃喝用度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让和尚他看重,或是入得眼中的么,”这时候,一个声音在外通传道。
  “禀告将头,各队选来的人到了。”
  随后一名头发灰白的亲兵,带着几名比表情各异的年轻士卒走了进来,“来得正好。”
  王蟠顿时也换了一副心情和姿态,对着他们语重心长的耳提面醒道。
  “你们都是俺专门选出来心思泛活记性好的……才有眼下的机缘。”
  “留在和尚身边,一定要给俺好好听命和做事了……莫丢我的人”“日常里少说多做还要勤于请教,就当是师长和便宜老子来侍奉好了。”
  “别管那些嚼舌和眼红的什么先来后到的资序,”“难道寻常人想要学门手艺,就不该给师傅端屎端尿打骂教训出来的么。”
  “再说啦,别看和尚行举异于常人,时常让人捉不到什么头绪”“但那些杂七杂八的本事,放到日常里可都是极有用处的”“生受过其中好处的人,也都是赞不绝口的。”
  “你们若能学下来了一丁点,那也能手受用不少。”
  “日后得了提携和看中的话,就更能替我分忧一二了。”
第四十一章
心思(中)
  与此同时,无形间被人给予了厚望的周淮安,也再一次来到了广州城中,却是骑在驮马上由十多名护兵随行和开道,外加上几十名拉车挽马的夫役相随;此外还有两个小跟班,作为牵马跑腿小厮的周小七和充作随身书录的还俗小沙弥了愿/廖原。
  没错,原本只是个捡回来的流浪儿的小七,就在昨天刚刚在将头王蟠的建议和拉人起哄见证下,由他这个营里最多学问的人兼当主给取个姓,连带就此还俗改名的小沙弥了愿一起,算是确认了主仆的名分和归属,另一方面则暗自是对他过去身份和名字的一种缅怀和纪念了。
  而对于这两个背景来历各不相同的少年人来说,这也是一种脱胎换骨式新生的开端和,因此看起来哪怕过了一整天,脸上残余的兴奋劲头和没心没回的笑容,偶然还会冒出来一些。
  而在此之前,倒是还有另外一群形形色色的营中士卒同行,不过在籍着他的由头进了城门之后就在街头上分别开来,现在都已经散去各自寻找消遣和乐子了。
  要知道作为驻留在城外远郊的外线部队,能够名正言顺进城的机会可不多,因此每一次进程的机会,对他们这些头目和士卒而言,同样也是一次难得放松和休假的变相福利,隔日不见的广州城又变得冷清了一些,似乎是因为大量调动过的原因,那些带不动成群结队盘桓在街头的义军将士,连带本地居民、商旅在内的行人也稀少了许多,初次所见时空气中的血腥味和再次到来时淡淡的腐臭味,也已经基本消失不见了;而只剩下一种相当寡淡和萧疏的氛围,以及时不时可以嗅到的发霉与积灰的气息。
  而在那些高大的牌楼之下,偶然还可以看到悬挂起来的人头,只是其中老少皆有;按照边上张榜上歪歪扭扭的字体,这些便是城中刺杀风波的罪魁祸首,还有些则是陆续被搜检出来的官军奸细云云。
  这一次出来的目的地是大将军府所掌握下,位于番山西侧的广州都督府的武库之一;因此越往里走,遇到的巡逻和盘查就越来越多,驻守在街口临时关卡上的守卫力量,也变得越来越是穿戴整齐和装备精良,气质和氛围也从最初漫不经心的松散闲淡,变成了不苟言笑的森严肃杀。
  周淮安甚至注意到在一些不起眼关卡边上的沿街建筑上层,还有明暗分布的哨位和为数不少待机的弓手之类,明显呈现出一种外松内紧的姿态来,也让他对这些农民起义军到处是炮灰、杂牌,所构成乌合之众的主要印象和评价,稍稍有所改观。
  不过在王蟠提供的关防和临时木契之下,这些新旧增设的岗哨和关卡,都没有能够给周淮安造成多少实质的影响和妨碍,反而让他籍此近距离观察和认知、了解了,这城中不同地段、番号之间的义军归属和职责范围。并将其在自己的辅助系统里一一标注和存留起来,说不定将来还有派上用场的机会。
  广州的武库是一片仪仗山坡而成的建筑群落,因此,远远就可以看见一片乌云似的瓦顶和檐角。这里也是内城为数不多守卫力量相对集中的所在,所以这些成群结队顶盔贯甲巡守在街上的义军士卒,在精气神上也要比其他地方更胜一筹。
  “那些红色缠头的甲兵,便是军府麾下的长恒健儿。”
  作为护兵队正而披挂整齐的老关,也在旁用一种难掩羡慕和感叹的语气,时不时的为他主动介绍到。
  “也是最早追随王大将军,资格最老的义军精锐。”
  “而那些玄盔赫衫的将士,则多是冤句(今山东菏泽)老家或是邻近的宛亭、范县人。”
  “也算是黄王的乡党和子弟兵了。”
  “还有那皁袍骑卒,则是来自济北的盐枭……多是黄王亲熟的故旧。”
  “别看那打着雀尾旗的哨队不起眼,却是阵前督行军法的弘毅都。”
  “那喜欢打扮得花里胡哨就是挺击营的人马,前身乃是抗税的五山之民。”
  “他们杀官造反的时日,可比王大将军的长恒起事,还更早上一些呢。”
  “也算是俺们邻县的乡亲了。”
  “若不是范大头领和甄老将实在死的早。”
  说到这里,他不由咕哝了一声。
  “小甄将军又与尚帅半路起了争执而分兵各出。”
  “后来又和大伙儿都折在大庾岭,只剩一个将头来收拾残局。”
  “怕是不会比他们如今的气象,差上多少呢。”
  对于老关偶然触发的回忆和缅怀,周淮安却是笑而不语而点头称是;只是心感所言看起来信息量蛮大的。而这老关看起来也不完全是表面那么的爽朗无心,而是个有所故事的人啊,最后说上这番话都也不仅仅是有感而发,日后或许可以探寻一二呢。
  因此,光是这段内城途经的路程和街道上,他们这一行人就遇上了至少好几部不同的义军番号,而停下来给对方避让了好几次。
  只是在演过了身份和印信,进了武库的牌楼大门之后,就重新变得清净和安逸起来。出来接待他们的是一名穿青色武官戎衣的管库,自报名号叫贾元,圆圆的脸,尖尖的下须,五短身材看起来有些滑稽和市侩气质。
  对待他们的态度倒也是一副公事公办的中正八稳和平淡无奇,只是说起话来却是一副本地人的含混口音,显然是本地招募和留用的人员;而对于周淮安这个已经小有点名气的“和尚”,略带好奇和探寻的会多说上几句话。
  在他的的引领下周淮安一行人来到最近一处仓房建筑面前,从大开的门户中,可以撇见里面堆满了一排又一排保养得宜的兵器架子,各种弓甲袍簇高矮错落寒光烁烁的整齐成行,就像是森森然肃杀等待校阅的士兵,又像是精心培育和修剪出来的金属丛林;但是贾元却是脚步不停的带着他们略过了这处库房,又来到了另一大间敞开的库房边上,这里占地更大也更空旷一些,因为其中的武器已经被取走了一部分,而露出许多空荡荡的位置来,而剩下的兵器样式也显得凌乱错杂的多,许多武器的包装直接敞露开来而透出明晃晃的泛光来……
  但是对方还是继续穿过这里而向着里头走去,又来到了一件弥散这淡淡霉味的库房当中,这里放着许多甲胄和牌、盾的架子,只是上面已经蒙上了明显的的灰尘了管库的头目几乎是没有怎么停留,一直穿过了好几处性质各异的库房之后,甚至都出现了一些明显出现潮气和锈斑的武器,却依旧没有让他们停下来;直到最后绕了好几转之后,才在偌大仓库建筑群落一处边角上,写着斑驳“团结”两字的小库房前停下了脚步。亲自掏锁有些费力的打开,看起来就十分陈旧而有些朽化发脆,令人担心下一刻会不会破碎开的两大扇门板。
  迎面一股子积余了许久的霉灰味夹杂其他的气息,几乎是扑面而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