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可能这么富(校对)第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029

  只能说已经烂到了根子里面,若是可以朱由校真想给他立即解散了。
  无兵不成事,想想大明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的都是半残的皇帝,不是手里没兵就是手里没钱,特别是到了中后期,那真是手里既没兵也没钱。
  多想能和朱老八一样,看谁不爽拉出去砍了,不满意是不!那好全家拉出去一起砍了!
  还不服是不是,九族一体斩绝!杀他个几万开开眼!
  可惜这也只是想想了,明末的皇帝可没能力随意的杀大臣,除非他不想活了,就好比朱厚照,再好比自己,人家随意就能让皇帝落水而亡啊。
  呵呵........
  钱啊钱!
  大明一年的税收最多时候也没有超过一千万两,平时也就不到五百万两,再遥想一下我大清,康熙康熙吃糠喝稀,几下江南几千万两银子洒洒水,乾隆呢一年能花千万两,他继承皇位的时候国库里面至少有六千万两白银,而且每年岁入五千三百万两。
  还有那嘉庆,多有钱啊,和珅一倒那就是八亿两白银啊!与我大明三百二十万两对比一下,自己被秒成渣渣好嘛。
  更不用说到了后期,几千万上亿两白银就跟打水漂似的,结与友邦了。
  朱由校眼里真是大写的羡慕啊。
  都怪谁!都他娘的比朕有钱!
  朱由校盯着台下的诸位大臣,眼睛开始朝着兔子发展。
第10章
想个法子杀“猪”
  还得想个法子搞钱啊。
  天下间谁最有钱?
  大明之内除了老朱家就是东林身后的那帮子商人地主士绅们。
  大地主暂时是没法动了,那只有动那群肥“猪”。
  其实这老朱家可是非常的有钱啊,就是唯独不包括皇上,钱都到哪里去了?都在大明的那些藩王手里面攥着。
  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些王爷好比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那是的十分惊人啊。
  单论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而已,可是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
  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可是到了万历年间,已有了5000多个皇族后代……
  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
  想想大明才多少人,光皇室人口就已经占据了近百分之一啊。
  而且大明的皇室政策可是养猪政策,各路藩王不能参与到当地的军权和财权当中去。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能过问当地的军权和财权。更不许各路藩王参与政事和做官,皇室子弟的全部开支由朝廷来出。如此一来,皇室子弟整日就没有事干,每日酒足饭饱之后,只能为大明王朝增加子嗣。
  随着王爷的增加,必然导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扩大。天下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皇族手中。明代中叶之后,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而同时,皇族占有土地却迅速扩大。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4万顷,福王庄田2万顷,桂王、惠王、瑞王的庄田各3万顷。吉王在长沙,有地七八十万亩,长沙、善化两县田地的40%也归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
  皇族们的俸禄都是直接来自各地岁入,随着皇族人口爆炸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山西晋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万石,到了嘉靖年间,增长到87万石。河南周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69万石。湖广楚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25万石……
  就算是这样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些藩王们他们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把触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领域,无利不取,无所不为。
  这些人利用自己是皇族,垄断地方上所有最赚钱的行业,比如土地、山林和矿山,只要证明有利可图,皇族就会通过向皇帝乞请或者巧取豪夺的方式,抢占到自己手里。
  各地王爷经常向皇帝哭穷,索要各种特利。许多地方的收税权陆陆续续划归了各地王府: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潞王占有河泊所26处,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屯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平遥王说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宽裕,皇帝命令,把黎城县一年的商税划给他……
  通过种种巧取豪夺,大明这些皇室们已经积累了天下最多的财富。
  养猪养猪,既然这些猪已经肥了,那么就可以磨刀霍霍向猪羊了不是。
  朱由校舔了一下嘴唇,面露凶光,自己可是后世穿过来的,大明皇帝把那些人当亲戚看,自己可只当他们是肥羊啊。
  天下一半的土地,想一想就令人兴奋。
  大明肥猪们朕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诸位爱卿国库空虚可有良策?”朱由校想着先试探一下这些大臣再定。
  好歹也是后世来的,对于后世的行政手段还是有些了解,正所谓朱由校自己就想出来一个“皿煮集权制”原则。
  何为“皿煮”?就是大家一起发表意见,领导者积极听取体现“皿煮”原则。
  那么什么是集权制呢,就是你们可以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朕可以不听,朕想怎么来就怎么办。
  “这........”
  台下诸位大臣们,面色开始了犯难,搞钱这种事情谁也不敢说自己就行,可能天底下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更何况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充盈国库这要的钱那可是海了去了。
  底下的大臣们不由得开始交头接耳。
  朱由校在龙椅上细细的观察着,此时很明显的就能看出底下的大臣们分属的派别在那,比如东林党人就不会跟阉党在一起讨论,反而对他们面带唾弃之色,就好像自己是多么高贵对方是多么下贱的人一般。
  不过最统一的是文官一致的排斥武官,不论是阉党还是东林都没有拿正眼瞧过那些武官们。
  好在这些武官也是有自知之明,站立在原地眼观鼻口观心,咱们是粗人,咱只负责花钱,至于搞钱嘛,就是右边文官的事情了,与自己何干。
  于是一个个老神在在的数起自己的脚下有几根砖缝。
  看着这一群交头接耳的大臣,朱由校只觉得有些烦躁,于是伸手拍了拍御案。
  “肃静!”
  要是有惊堂木就好了,用手挺疼的,朱由校想道。
  随着朱由校这一声提醒,大殿内嗡嗡的声音才算完。
  “诸位爱卿可论出个结果?”朱由校面无表情的看着下面。
  “回禀陛下,臣以为唯有加税之法可解一时之难。”太常寺少卿沈自彰出进言道。
  “如何加税?”朱由校最近不易察觉的一个冷笑,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加税加税,你们除了加税还能有别的办法!
  “那爱卿说说这税应该怎么加啊?”朱由校看着沈自彰。
  “臣以为应该加农税,可再加一成。”
  沈自彰还没说完,就被一个人打断了。
  只见户部尚书郭允厚一步出列对着他面部不善:“沈大人此言不妥,农人税赋已经很高,百姓苦不堪言,若是再加将如何收取!”
  “郭大人之言差矣,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只是加税一成能有多大难处,难不成是郭大人办事不利想要偷懒不愿费心去收这个税不成。”沈自彰有些阴阳怪气的撇了郭允厚一眼。
  “你!”郭允厚气急手指沈自彰,好啊不过是太常寺的一个少卿就该如此与老夫说话。
  加税简单?啊呸!你个太常寺的,收税又轮不到你去当然简单了,上嘴唇碰一下下嘴唇你就要多少百姓妻离子散啊!
第11章
臣死谏!
  “好了!朝堂之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朱由校看的津津有味,但是有人看不下去了。
  内阁首辅黄立极对着二人呵斥道。
  “黄爱卿可有良策?”朱由校问道。
  “臣以为唯有加税一途。”黄立极拱手道。
  “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朱由校面带笑容环顾大殿。
  “臣等附议!”诸位大臣能有什么好办法?难不成让你开商税不成?
  在座的各位谁敢啊,虽然加商税确实可以弄到大笔的银子,但是这可就得罪的全天下人了,整个士绅阶级还不得把他给撕碎了。
  所以唯有加农税,那些泥腿子不就是用来压榨的吗,谁敢不交税,哼哼!那就是造反!诛九族的大罪!立即送你全家投胎!
  哎!对了你说加农税也是能捞好处的,不行,回去得筹划一下,现在要紧的就是劝皇帝同意加农税,对!就这么干!
  “嗯!”朱由校手指点着御案,这个结果他早就料到了,商税谁也不敢开,只能柿子挑软的捏,农人能有什么需要让他们忌惮的,不过一韭菜而!
  朱由校也是看出来了,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他们各自代表的其实都是大地主士绅阶级,就算他们与之相对,其争的也不过是利益的分配不均罢了。
  商税损害的可是两方共同的利益,朱由校想要动商税,首先面对的就是下面的这些大臣。
  如果他想要强行开商税,那么面临的将会是阉党和东林党联和反弹,哪怕此时的阉党掌握在魏忠贤手里恐怕也是难以压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02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