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可能这么富(校对)第5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2/1029

  不过秦始皇的所做的是土地上的统一,朱由校要做的是思想上的统一。
  就好像后世,全华夏一族的人都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是一脉相传的,炎黄血脉是我们的根基,文化是我们的思维。
  大明是没有这个思想的,这里甚至根本没有民族这个概念,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大明的人,在异族眼里他们就是汉人。
  民族?没有的事情。
  民族这个东西要到近代才会出现,现在朱由校便要在这里给三十万大明的百姓心里留下一个种子。
  一颗整体认同的种子,有了这颗种子,不管他们以后会去什么地方,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会是华夏人。
  其实这么做有可能会损害到皇室的利益,影响皇帝的统治力度。
  以前皇帝自称为真龙,现在我们也是龙了,那你这个真龙可不就没有那么值钱了吗?
  但是没办法,朱由校想不出来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作为把全大明的百姓联系起来的纽带了,大家一个先祖,一个血脉流传,这样才能更加的有凝聚力。
  过去有华夷之辩,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血统加上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合于华夏礼义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其实这些主要是源自于文化认同还有地缘认同。
  原本一个蛮夷打入了中原地区,这个时候华夷之防就开始了,前几十年闹腾起来,因为你是蛮夷啊,我们华夏不能为你们蛮夷所统治。
  什么是蛮夷,不通教化,不懂礼仪,光有一把子蛮力的野蛮人!
  几十年后这些蛮夷学会了华夏的文化,然后就被认同了,因为融合了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人了,你以后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员了。
  可是这些异族却不是真心想要融入我们的啊,他们只不过是为了统治而学习了我们的文化和礼仪。
  不然为什么建奴有一条规矩叫建奴与汉人不得通婚?
  这不就是为了防着我们一手吗,保持血脉上的独立。
  所以你光文化上让人家跟着你们学有什么用,只有血脉融合才是真理。
  不管你之前是什么族的,直接把你融合成华夏民族,思想上到身体上统统融合,各个种族之间绝对不可设立血脉间隔。
  要自由的通婚。
  反正我们大明人多,通婚几代之后他们就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了,自己的血脉中流着的是炎黄血脉。
  不信你看后世,找个人问问他是什么族的,就算是少数的也可以。
  你问他是什么民族,他会告诉是是华夏民族,你问他是什么子孙后代,他会告诉你是炎黄子孙,你再问问他是什么谁的传人,他保证说是龙的传人。
  这点朱由校深深的记着,上学的时候班里面有个明显老毛子特征的人,好像是俄罗斯族的。
  他太祖父是老毛子,他祖父还觉得自己是斯拉夫民族的人。
  但是到了他这辈子几次通婚之后,再也不提什么斯拉夫了,他就觉得自己是龙的传人,正统的不能再正统的华夏民族。
  这便是朱由校的大一统血脉理论。
  后世人们对此的评价那是相当之高,对世界的影响之深远无可估量。
  当数百年后,无数棕色黑色皮肤的,红色亚麻色金色头发的人,高举着拳头对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的时候。
  总有那么一小波极端分子,十分想回到这个过去那场大阅兵的时候,把天启至尊大皇帝陛下的朱由校的脑子给敲开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玩意。
  为什么我们最最敬爱的天启至尊大皇帝陛下会那么的睿智。
  “诸位臣民,朕乃是真龙,尔等皆是朕的子民,自然有龙之血脉,这是上天的安排,日月之下皆是炎黄子孙,不管你们是什么人,也不管你们是鞑子也好,番邦也罢,其实都是我们炎黄部落分离出去的一部分,只是千百年来你们迷失了自己,现在朕就要把你们给找回来!”
  朱由校站在那里,一脸的伟光正,前面的话是说给大明百姓听的,后面的话是说给周边那些民族的人听的,仅限于汉文化圈子的那些人。
  这些虽然是异族,可是受到了汉文化全上千年的影响,所以很适合吸纳进来,大家都是一个民族的了,又是源自于同一条血脉。
  所以你这可不是为了我们大明而去打仗的,兄弟,你是为了你自己啊!
  如此对外扩张的时候,这人口兵力可不就大大的扩充了嘛。
  到时候送死,兄弟们给我上!
  享福的时候,弟兄们艰苦的时候到了,你们要坚持再坚持啊!
  对!没错就是这样。
  不过朱由校还不知道今日的他这一句话给后世的统治者造成了多少麻烦,那些其他几个大州的人抱着日月之下皆是炎黄子孙这句话,非要享受和核心区那些人一样的待遇,关键统治者还不能反驳,因为地球之上的全部土地都是日月之下啊。
  那我们也是日月之下,凭什么我们就不是炎黄子孙了,我们的血都是红色的,凭什么我们就不是龙的传人了!
第852章
恐怖如斯说书人
  百姓各个目瞪口呆。
  文人士子也是懵懵懂懂,因为这个大融合的理论已经触及了他们的知识的盲区,第一次见到这种东西,也没有圣人解读,他们可不就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了,没有道理支持他们该如何理解啊?
  其实他们也说不好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反正,他们日常所看的史经子集中并没有对此的描述。
  不过有些学问比较深,年纪比较大的觉得其中必定有什么阴谋在,不然没法子解释皇帝脑袋被驴子踢了?
  偏偏把自己高高在上的真龙形象给拉了下来啊。
  全大明的百姓都是龙的子孙?这不是让百姓对皇帝越来越没有什么敬畏之心了吗?
  这是好事啊,难得皇帝自己犯了糊涂,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皇帝自降身份,这样百姓对他将不会再那么的敬畏,如此一来他们想要限制皇帝可就更容易了。
  这怎么说呢,简直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没想到来一次京城,正犯愁该如何对付皇帝呢,他自己就把自己给限制住了。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皇帝啊皇帝,您这招可是真的昏了头啊。
  哈哈哈哈!
  下面的这些从江南赶过来的人,纷纷露出了微笑,看来天下大势还是不向着皇帝的,如此合该自己等人大兴啊。
  他这一代把皇帝高高在上的真龙形象给拉下来,以后那就别想再拉回来了,甚至他之后的皇帝也别想再拉回来了。
  就冲你这一点,百年以后我们也会给你安一个圣君的名号。
  百姓其实也是懵懵懂懂的,他们不知道皇帝说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却知道当今皇帝是圣人,圣人说的话都是有大道理的,所谓大道理肯定难以听懂,所以他们才未能听懂。
  没错一定是这样,陛下说的话实在是太深奥了,回去之后找那些有学问的说书人打听打听,他们消息灵通一定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这便是朱由校买通全京城说书人的恐怖之处。
  百姓多不识字,就算认识几个字的人能理解自己的名字已经是不容易了,要说去理解什么叫大融合,那难度简直就是让他们明日便可挣出万贯家财。
  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就会去问那些有学问的读书人,觉得这些读书人都读过书一定明白很多的道理,同样也能把这些东西解释清楚。
  如此读书人就顺势掌控了舆论,坐上了百姓与朝廷之间政策解读者的位置。
  这也是皇帝忌惮他们的原因。
  但是朱由校不一样啊,百姓敬重读书人是因为他们懂得多,现在还有一批懂得更多的出现了,那就是说书人。
  这些说书人经过锦衣卫中镇抚司的特别培训之后,一个个的特别会将故事,特别会调动百姓的情绪。
  每日大街小巷说着百姓喜闻乐见的话本评书,还有更让百姓着迷的什么什么国事。
  百姓有什么事情现在已经习惯性的开始向这些说书人询问了。
  休息之时候来到茶馆,一个大子一碗大叶茶,外加两个大馒头,若是可以出到三文钱还能吃到一块肉饼,比自己家里做还合算,那真的是日子过得赛神仙。
  不要问为什么这些茶馆茶摊什么的东西这么便宜,很简单,朱由校暗中吩咐王财把全京城乃至全北直隶的茶馆都给收购了,虽然还没有全部都到囊中,可是那也收购完成了八成。
  锦衣卫出面这些茶馆幕后也没什么大佬,收购自然就很顺利,这些茶馆的老板得到了一笔大明税库银票,茶馆赚钱还有分红,以后他们也有人照应着了,傻子才会抗拒收购呢。
  控制了场所这些经过了培训上岗的说书人可不就发挥的特别痛快了嘛。
  这说完了话本之后,说书人喝了一口茶自然而然的就会把话筒转移到国家大事之上。
  今日中午,整个京城的茶馆茶摊已经是人数爆棚了,百姓们参加完大阅兵之后也是饥渴不已,于是这些百姓来到了茶馆茶摊上,花上几个大子给家里人尝尝新鲜,今日是大喜的日子,可不得吃点好的。
  “里面的!来一碗烂肉面!要大碗的!再来两碗大叶茶!外加四.......六个肉饼!”一个抱着一男一女的夫妻两人兴冲冲的进入了茶馆里面,男人高声喊道,花上二十个大子叫了这么多东西。
  “当家的,你疯了,叫这么多东西,能吃的的完吗!”女人抱着女儿满脸都是舍不得,二十个大子啊这是,那就是一家人五天的口粮呢。
  “没事没事,你进我们家也好几年了,我还没带你下过馆子呢,今日高兴阔气一把带你尝尝新鲜。”男人拍了拍妻子那皮肤粗糙的手笑道。
  “可是.......这好多钱呢,太浪费了,回去自己做点多好啊.........。”妻子跟在后面嘴里嘀嘀咕咕的说着什么,可是那眼角的喜滋滋却难以掩盖。
  “不怕,你男人我现在在东城的加工厂打工,一个月也能拿两千个大子了,这顿饭不碍事,今儿我们管事的还特地给我们发了奖金,你男人可是拿了五百文钱,吃完饭再去给你扯几米花布,做身衣裳,米就是现在用的新长度,大概这么长。”男人满脸疼爱的说道,还怕媳妇不懂,用手比划着一米的长度。
  “到时候媳妇穿着新衣裳一定很好看。”男人有些得意的说道,他对自己这个媳妇可是很满意,想当年多少人看上了她,可是还是被自己给娶到了手,这么多年可是苦了她了,是自己没用啊,好好的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都要熬成黄脸婆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2/102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