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6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7/2120


如果马马谡挡住了魏军,那诸葛亮不是就有时间去收拾局面?
假如平定了陇西各地,蜀军不就可以将魏军挡在街亭之外?
那么,关键点,还是在马谡和街亭之战上。
“阿弥,你这一问,就是不了解诸葛孔明的战略布局了。”
“怎么说?”
“第一次北伐的关键在于拖延魏军支援的时间,利用时间差完成对陇西的占领和资源整合,以此做为蜀军的立足点。
往陇西进军是为了拖长魏军的支援距离,反应时间;派赵云出斜谷是为了迷惑魏军和分魏军之势,魏军大将军曹真带着主力跑去斜谷了,便被赵云给拖在斜谷,无法对陇西做出支援。
而最后马谡去街亭守住路口,实际上已经是阻挡魏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守街亭的作用仅是整个战略计划的一小部份。
一但魏国反应过来,将有源源不断的援军赶往街亭。
除非诸葛孔明亲自率蜀军主力坐镇,还有一线生机。
马谡那个时候,那个位置,换谁去都挡不住魏军。
就算挡住第一次援军,后续还有更多的魏军会赶来。
这个计划,从魏国发现陇西有变,到出军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是失败了。”
苏大为还在琢磨,阿史那道真却是一拍大腿,大叫一声:“知己啊,你这一说,道破了我心中的疑惑,我就说马谡死得挺冤的吧,他那位置,换谁去都不行。”
“那也未必。”
苏大为插口道:“如果关羽或者张飞在,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阿弥,别说关张二将了,蜀汉昭烈帝在夷陵大败,损兵数十万,蜀国的人力物力,为之一空,将星凋零啊。
那个时候,若不是有诸葛孔明呕心沥血稳住局面,蜀汉弄不好当时就亡了,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
等稳定住蜀汉内部的局面,诸葛孔明手里其实可用的人着实不多。
就算马谡也算是矮子里面拔高个,水平不算差了。”
停了一停,安文生接着道:“对上魏军张郃这等名将,蜀国不是关、张二将那种,换谁根本也挡不住。
说到底,诸葛孔明之失,倒也不是战略上有问题,实在是昭烈帝在夷陵败得太惨,一次输光了家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孔明手里掌握的资源有限,打到那个样子,已经是蜀汉的极限了。
败局,早从夷陵战后便注定了。
失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无法实行,以一州对抗中原,还能苟安数十年,已经是异数。”
苏大为忍不住鼓掌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安文生摸着下巴,腆着肚子,仰首望天,一副高人做派。
可惜表情出卖了他。
阿史那道真激动的道:“以前我跟人讨论兵法,从来没有像你讲的这么深入浅出的,简直是七进七出,你真厉害,我有个不情之情,能否跟着你学习兵法。”
“唉,我对军法其实只是略懂。”
安文生随意的挥挥手,脸上却是笑容微妙。
分明是在说:在多夸夸,没事,我经得起夸。
“文生你个装逼的恶贼!”
苏大为在心里嘀咕了一声,就在此时,听到帐外有人急呼:“苏营正,出事了!”
第七十二章
后勤
跟着传令兵大步向中军行辕赶去,苏大为暗自心里嘀咕,不知是出了什么事。
不过传令兵并没有明说,他也只能胡乱猜测,是否跟长安发生的政治事件有关?又或者,突厥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没听到消息啊。
他身为斥候营的副营正,对唐军中各类情报和消息都敏锐无比。
最近几天风平浪静,除了长安来的史者,并没有任何异常。
百思不得其解,决定暂时放下疑问,一会到了大总管的营帐自然便知是怎么回事了。
他的思绪情不自禁又飘到方才与安文生、阿史那道真谈的“街亭之战”上。
先头在听的时候,没觉得如何。
但现在突然一个灵光闪过,倒让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蜀与魏之间,魏强而蜀弱,魏雄踞中原,胁天子以令诸侯,而蜀汉不过区区一州之地,对抗曹魏。
结果居然是弱小的蜀汉不断发起进攻,而强大的魏国,却处于战略防守。
这和普通人的认知是完全相反的。
一般人或许会认为,只有强者才会出击,弱者只能自守。
此为一处疑点。
另外,明明蜀国山道难行,距离陇西三郡更远,而且粮食转运困难。
结果蜀国诸葛亮没有选更近的斜谷和陈仓,而是率兵长途奔袭三郡。
陇西三郡距离魏国长安,快马十日可达,蜀军翻山跃岭去陇西要多久?
强行军也得二十来天吧。
这又是一处违反常识的行为。
此外,战争开始时,蜀国是攻,魏国是守。
可结果蜀国攻入陇西三郡后,局面又变成了蜀国要守街亭,守三郡,成为守方。
原本做为防守一方的曹魏,却变成主动出击,成为攻方。
攻守之势易形了。
这两者之间的强弱、攻守,是动态的,是变化的,仔细揣摩的话,会得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
苏大为忍不住自言自语道:“反者道之动。”
这是《道德经》里的第四十章。
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意思是说,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
并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即书中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诸葛孔明本身属于道家一脉。
据传他从黄承彦处习得八阵图,并将之引入兵法中。
苏大为也是方才灵光一闪才想到,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的用兵,正好体现了道德经里的这番话。
所谓阴阳相生,强弱转化。
用兵书上的话来说,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势利导。
苏大为点点头,将这个想法记在心里。
同样是诸葛孔明北伐之战,安文生是信手拈来,纵横四百余年,说起历史战例,如数家珍。
并且从战略入手,眼光格局可见一斑。
阿史那道真,从人心和情理入手去解读此事,有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刚才一番谈天说地,得到启发最大的,其实是苏大为。
安文生讲的是战略,格局。
阿史那道真领悟到的是用兵方略和手段。
而苏大为,他悟到的是规律,是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7/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