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临诸天(校对)第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878


开海贸易可不是小事,属于不折不扣的国家大政方针,因此朝廷方面一经发布,没几天的功夫便传遍了整个天下。
襄阳内城中。
“……先生,这是刚做好的血燕窝,尝尝味道如何?”
一位肤色胜雪、光仪淑穆的美妇人端着精致的瓷盆款款走来,奉到秦烽面前温言软语地说着。
秦烽微笑着点头致意,这个世界不存在工业化污染,国公府中的食材更不存在造假的可能性,因此这味道怎么都不会差的。
坐在对面的赵元谨笑道:“库房里正好新到了一批血燕窝,是那几家江南豪族进献的,先生若是喜欢,回头我让人送些过来便是。”
“燕窝虽好,可也要配合夫人的厨艺,这味道才是最合口的。”秦烽道。
美妇人抿唇一笑:“先生若是中意妾身的手艺,以后常来这里用膳便是,妾身必会亲自下厨。”
旁边的赵欣玥不无炫耀地道:“娘亲的厨艺当然是府中最好的,就连那些大厨都比不上,爹爹平素也最爱吃娘亲做的菜肴呢。”
赵元谨爽朗大笑,对女儿的话并不介意,席间气氛颇为融洽。
这位美妇人就是赵元谨的元配卢氏,因着基因优秀的缘故,她的女儿同样是祸国殃民级的美人。
卢氏如今育有一子一女,儿子还有着嫡长子的身份,因此不出意外的话,这开国皇后的位置是不可能被别的女人抢走了。
酒过三巡,卢氏知道丈夫要和这位神秘的仙长谈正事,便寻了个借口告退,顺便将女儿也一起拉走。
“朝廷开海禁的决定,先生已经知晓了吧?”赵元谨端正了神色,问着。
秦烽点点头,放下酒杯道:“张敏衷这位首辅还算有几分头脑,海禁一开,朝廷财政吃紧的窘况便可得到有效缓解。遗憾的是他明白得太晚了。如果提早十年、甚至只是提早五年做出这个决定,朝廷的处境都会比现在强得多。”
海运贸易的暴利有目共睹,只要政策执行到位,每年为朝廷增加千万两银子的收入轻而易举。主世界的宋朝,每年的海运贸易收入据说高达3000万贯,满清时期,朝廷只留下广东十三行一处通商口岸,据说每年的白银收入都有1500万两银子。
张敏衷当了十多年首辅,如果能够早几年开海禁,朝廷户部的家底至少会厚实一倍不止,银子多了,很多事情办起来才会更加容易。
“……所以,朝廷的这个决定虽好,对大局的影响却已是微不足道。”秦烽最后总结道。
最多再有几个月时间,南方战事就将彻底落下帷幕,赵元谨入主金陵,称王建国已是必然。失了半壁江山的朝廷还要面对纷乱不休的北方,哪可能再有能力大规模南征?
届时南方完全可以效仿朝廷开海通商,获利巨万,从而奠定统一天下的根基。
赵元谨沉吟道:“先生,海运贸易收益丰厚不假,不过民间的士子阶层对此多有非议,认为是与民争利,而且朝廷必会因此荒废了千年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对国运不利。”
“因此当初大齐太祖才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并立下了禁海的祖训。若是赵某有幸得了天下,这方面不延续前朝旧制,是否会遭人非议?”
“这就要看国公如何权衡取舍了,”
秦烽淡淡地道:“究竟是赵家的江山社稷重要,还是某些官员士子的人心更重要?他们不希望开海,就真的是出于公心?没有私意?怕是未必吧。”
在这方面,主世界的明朝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一帮子道貌岸然的文官把持朝政,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竭力反对商税、反对开海、反对朝廷增加收入等等。以至于江南地区一年收上来的商税仅有十二两银子。
李自成的大军逼近京师时,崇祯皇帝希望群臣能够凑出100万两银子来,调关宁铁骑进京勤王,好话说尽,满朝文臣却纷纷哭穷,都说没钱。
崇祯自尽,闯王进京后,拿刀子逼着这帮官员大臣出钱,结果一下子搜刮到了7000万两银子,可想而知这帮子家伙都是些什么混账东西。
经济是政权的基础,一个没有了钱的政权,距离垮台也就不远了。后世的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明王朝关键是亡于财政危机,的确是有道理的。主世界的前苏联之所以崩溃,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经济方面出了大问题。
所以秦烽才对明朝的那些文臣士子始终没什么好感,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蝇营狗苟,将私心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都是一群死不足惜的国之蠹虫。
想要江山长久,就不能太惯着朝堂上的这帮子文臣,必须得时时敲打压制,隔三差五揪出几个典型来抄家杀头,以儆效尤。
明王朝末期虽然积弊重重,但只要没有财政危机,国祚再延续数十年未必就不可能。
“看来赵某将来得设立一条祖制,规定后世子孙不得禁海才行。”赵元谨思索着道。
“国公所言不差,历代朝廷为了增加收入,最常用的举措就是在民间加赋增税,可是老百姓守着田地过日子,又能有多少油水可供压榨?想要银子,就应该去找那些士绅阶层要,去找商人要,商业繁荣发达,税收来源自然就多了。”秦烽说道。
赵元谨默默颔首,早在荆南郡时,秦烽就与他约定过,以后得了天下,要在全国沿海港口建立海关,维持强大的水师,作为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然南方地区,包括泉州在内的多个优良港口都是提前封给了秦烽的,以后他在这些地方可以自行组建军队和水师,从事海运贸易,而且无需向朝廷缴税。
“……眼下朝廷大军已经逼近扬州,吴振策已是穷途末路,我们观望等待了这么久,现在也该出兵去摘桃子了。如果运气足够好,或许国公就可以在金陵城里过新年,正式称王了。”秦烽最后道。
“如此甚好,就依先生之言。”赵元谨喜道。
两天之后,平静了数月的襄阳城再度热闹起来。
很快各地诸侯就得到了消息:楚国公赵元谨亲率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兵锋直指金陵。
第七十六章
投效
扬州城下。
朝廷军的营盘庞大而严密,将四面城门围得水泄不通,而且在周围还设立了多道游骑与暗哨相结合的封锁线,令任何试图出城蒙混过关的人都无机可趁。
城墙上,神色憔悴的吴振策手扶垛口,充满血丝的眼眸中满是迷惘茫然之色。
曾几何时,他还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纵论古今,憧憬着自己打败朝廷军顺利一统南方,进而称王建国,整顿军备大举北伐,一统天下开创新朝的锦绣辉煌前程。
这不是吴振策自己白日做梦,而是手中掌握着足够的实力,以及必不可少的运数,来支撑自己完成这足以留名千古的壮举。就连隐世道门凌苍山一脉都认定他是有天命在身的潜龙,将来有望君临天下的人杰,因此在他刚刚占下一郡之地时,就派弟子出山辅佐。
到后来,他这位汉王连续拿下九郡之地,声势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不少豪族世家都竞相投靠而来,南方第一世家洪家的家主甚至有意将嫡女许配给自己当王妃。
仅仅三个月之前,形势都可谓一片大好,为了帮自己打赢这一战,就连凌苍山的人仙祖师化身都亲自下场击杀朝廷军统帅。那时候,根本没有人
然而毫无征兆地,这家隐世门派就不声不响地离去,撤掉了对吴振策的所有支持,连句话都没有说明。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这位汉王不看好、心存疑虑的人一夜之间变得多了起来。
从那以后,他便走上了背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在朝廷军的猛烈攻势下不停沦陷,连连损兵折将,势力不断萎缩。
直到数天之前,处处吃紧的吴振策不得不收缩残部退守扬州城,身边的军队只剩下万余人,粮草军械所余无多,人心浮动。一切情形都和半年前被困荆南郡的赵元谨相差无几。
“难道……这是天要亡我么?”
吴振策嘴角浮现出一抹无比苦涩的笑意,他自问起事以来兢兢业业、勤政爱民,礼贤下士、体恤士卒,每次征战必亲临前线,所作所为都无愧于英明人主的标准,并无失德之处,为什么突然之间就沦落到了如此窘迫的境地呢?
“主公……”
谋臣林师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吴振策神色木然地转过头,看了看自己的这位心腹一眼,眼神空洞地问着:“又有什么坏消息了?”
林师谦叹息一声,凑过来压低了嗓门道:“荆州诸侯赵元谨出兵了,号称三十万大军,目前已经出了荆州境内,沿江而下直扑金陵。”
“三十万?”
吴振策眉头一皱,冷笑道:“荆楚之地养得起三十万军吗?这话拿去吓唬小孩子还差不多。”
林师谦摇头道:“根据前几个月探子们陆续收集来的消息汇总,这位楚国公确实是编练组建了三十万军队,此番出征要留下十万人分驻荆州各郡,因此二十万大军必然是有的。至于他哪来的财力物力养得起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这就没人能够知晓原委了。”
吴振策默然,关于赵元谨这个对手的消息,过去几个月时间他可没少关注,自然清楚对方身上的种种不对劲之处。从一个随时可能败亡的小诸侯瞬间翻盘,然后迅速崛起成为荆楚之主,前后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或许……赵元谨才是真正的潜龙、未来的天命之子?否则没有合适的理由可以解释对方身上发生的诸多奇迹。
“这位楚国公的雄心当真不小,二十万大军顺江而下,他是打算将我们和朝廷军一块吃掉,然后再拿下金陵城吧。”吴振策幽幽地道。
“完全有这可能。”林师谦无奈地苦笑。
朝廷军虽已将吴振策逼到近乎山穷水尽的地步,但自身的损失同样不在少数,如今的军力满打满算已不足十四万人,且因长期作战而疲惫不堪。楚国公的军队却一直在养精蓄锐,双方差距一目了然。
如果双方正式对上,或许只需要一次大战就可以分出胜负,朝廷军就算不大败亏输,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被迫撤离,将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拱手让给赵元谨。
“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吴振策慢慢地问道。
“有两条路可选。”
林师谦道:“其一是死守城池,坐看楚国公与朝廷军大战,若是他们能够两败俱伤,或许就是我们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临了。”
“其二是现在就派人暗中联络赵元谨,表示愿意投诚,请对方尽快来援,待到朝廷军败退之后,主公再决定去留。”
吴振策枰然心动,认真思索起来。
以他的本心,当然是愿意与扬州城共存亡,不过愿意陪着他赴死的人有几个可就难说了。
坐看楚国公的军队与朝廷军交战,自己一方缩在后面伺机捡便宜,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未必可行。双方的统帅都不是傻子,不可能让他如此轻松好过的。
那么剩下的唯一可行选项,就只有投降赵元谨了,放弃潜龙的身份和争霸天下的雄心,以后安分守己当个臣子,以期保全妻儿族人的性命。
“罢了,你去安排吧,让人夜间出城向楚国公求救,只要他肯举兵来援,吴某愿意将这扬州城双手奉上。”
长久的沉默后,吴振策终于做出了决断。
至于说归降朝廷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他这样的反贼乱臣,朝廷历来都只会抄家灭族,绝不会有特赦免死的情况出现。
……
楚国公的大军汹汹而来,朝廷军方面自然也是保持高度关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8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