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之新征程(校对)第8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7/1005

  乾隆好似激灵一下子醒了,然后迷瞪着看向下面,“还没散吗?哦哦哦!朕昨晚上熬夜批折子,睡了一个时辰就起了。对了,刚才说到哪了?说点要紧的事,容朕回去歇歇……”
  御史还说啥呢?再纠缠这便成了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不顾皇上的龙体安康了。
  只顿了这么一下,乾隆目光扫向全场,“这是没事了?没事就退朝吧,今儿就这么着。”然后起身,袍子一甩,大踏步就从御阶上下去,转眼人走远了。
  整个大殿了静了一下,才响起此起彼伏想起冷哼之声。等前面的诸位大佬相继出去之后,后面才按照官职大小往出走,一出去自然的分位两排,各走各的,各说各的。
  朝堂上的争执转脸就传到了四爷和林雨桐的耳朵里,两人正在吃饭,林雨桐听的津津有味。别把那地方想的有多高大上,吵急了什么没品的话都能说出来。相互打起来的时候也不是没有。
  反正文人的嘴,那都是骗人的鬼。上下嘴皮子一碰,圣人的话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理解的,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说,有几个始终记着圣人的初衷的。
  就像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存天理是说得向善,灭人欲是说得去恶,要防范个人隐私的过度膨胀。
  这其中牵扯的很多,全盘接不对。但这其中的积极意义,再加上现在的文化背景,全盘否当然不行。
  不过像是那个御史一般,吵急了就信口开河的胡说,也是给很多一知半解的人很多误导。
  然后四爷照了纪昀,“你之前说的那个每日一刊弄的怎么样了?”
  这不是最近忙,没顾上吗?
  “那就把别的事放一放,先把这个事情给办起来。以后每日一刊,要往京城的各个衙门送。要跟朝廷邸报一样,朝各级府衙传送下来。免费送,书院出这笔钱。只管大胆的去办。另外,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是咱们的喉舌,但也要对方说话的机会。只要人有说话的机会,才不会想着动手。”
  明白!
  “三天!”纪昀保证,“三天的时间,学生一定将每日一刊送到每个衙门……”
  送的人有专人来做,“你只要保证稿子便好。”
  保证稿子其实是最难的。纪昀就道,“书院的学生们写的,怕是难以服众。”
  四爷就道:“邀稿!只要是朝中大臣,各方立场的人都可以邀请……”
  “那学生大胆向两位先生约稿!”这才有分量!才能一炮而响。
  这脑子转的可真快,四爷点头:“好!明儿叫人把稿子给你送去。去忙吧!”
  纪昀却一脸坚持的看林雨桐,“先生,您的文章出现在上面,本身就是一种信号。您必须得写点什么。”
  林雨桐沉吟了一瞬,点头应下了,“明儿叫人给你送去。”
  纪昀这才急急的走了,商量着得出去跟谁约稿。
  四爷要写什么林雨桐没问,林雨桐要写什么,四爷也没特别提点。
  林雨桐心说,写点什么呢?
  她提笔,先写了一个人物小传。此人便是在这一版白蛇传里被黑的法海!很客观的将法海的生平写在里面了,肯定了这位高僧对禅宗的地位。
  别的评论一句没多说,第二天就叫钱盛连同四爷的写的文章一起给纪昀送去了。
  这次约稿,有刘统勋,也有汪由敦,甚至还有那位朝堂上骂人和被骂的御史。另外,还对外宣布了,只要有愿意投稿的,都可投到去书院路口的大木箱子里,那里有人恭候着,有文章即可送入里面。
  因着这个动静,朝廷上下没处使的劲儿,马上就有了使劲的地方了。只要给咱们说话的机会就好。
  又因着听说老圣人也有文章在上面,那想投稿出个头的就更多了。
  光是审稿,整个艺院和儒院抽调的人就熬了两个通宵。
  稿子最后送过来叫四爷定稿,四爷只粗劣的扫了扫,最后落在桐桐的那个人物小传上,重重的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把这个人物小传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纪昀愣了一下,马上应了下来。
  这一日,宫门口有专人分发刊物,每个路过的大臣,人手一份。而此刻乾隆的御案上也摆了一份。打眼看见小传,便会心一笑,“到底是皇额娘,这个好!”
  不多说,却用一个小传颂扬的态度肯定了这位高僧。这是对佛教人士的安抚,这是表达一个态度。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不管怎么争论,不能没有是非。
  另外,故事是故事,历史是历史,两者不能混谈。故事是给人看的,是给人消遣的,这跟历史是有偏差的。
  用正直的心做正直的事,这便是正道!就像是皇额娘本该站在支持白蛇传的一方,但她偏偏点出了其中不妥当的一个地方。这也是跟另一方一个态度:谁有理,我们就支持谁。
  如此,便把朝堂争斗圈在了‘理’的范畴之内。
  有那么一刻,他还真有些遗憾,为何当时不将自己直接记在皇额娘名下!
第400章
故国神游(61)三合一
  吴书来低声提醒:“万岁爷,该上朝了。”
  乾隆摆手:“不急!今儿不急。”不是人手一份吗?看看!给人家留点时间,叫都好好的看看。也叫他们在心里都好好思量思量。
  于是吴书来悄悄打发人去安排,大殿里的烛火多一倍,省的诸位大人费眼睛。
  大殿里谁也不说话,都急着看手里的东西。老圣人一直也没公开的或是不公开的对朝政说过多余的话。但是他就是在背后左右着朝局走向。看看他老人家怎么说的,对保住脑袋保住官职是大有裨益的。这跟身处哪个阵营无关。
  可抬眼看去最醒目的反而是一个小传。
  这个小传内容无误,比很多人知道的都要详尽一些。这个内容是没什么可以指摘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小传是那位皇太后写的。
  那这本身就有问题。
  可你要说问题吧……什么问题呢?她干政了吗?没有!人家就是介绍了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法海禅师,是为这位禅师正名的。这都不叫人说,那干脆把皇太后的嘴捂上算了。
  可要说没问题吧,在这么一份重量级的东西上,有一个女人在上面发声了。
  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吧。
  但这个问题却叫你想指摘又无从下嘴。
  中宫每年都有权发一份中宫笺表,便是皇帝都不能反驳。那还不能叫皇太后为一个高僧说句话呢?这不也是皇室的态度吗?很郑重的态度,比那位太后礼佛的态度有诚意多了。毕竟,礼佛有真有假,这白纸黑字的,出自皇太后之手,这总假不了吧。
  好吧!咬牙认了,再往下看。
  老圣人都在给这个小传让路了,他的文章发在小传的下面。
  四爷没有大谈,只从之前那句‘存天理灭人欲’着手,阐述这个‘理’字。
  “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
  阐明了这个道理之后,四爷便说了,人之道理尚有可争论之处,天之大理亦需探究,但从小理着手的话,物之小理却正是新学深入研习的一个部分。
  物之小理简称物理,然后现在很多新学里的课程都可以划到其中去。这就是告诉大家,不用这么排斥新学,它在很多地方都是对旧学的一个发展,不是非得是非此即彼的。
  提倡了新学,又肯定了旧学。甚至是将新学塞到旧学之下其实是给新学发展起来之前赢得了喘息之机。
  其他文章两方言辞激烈,恨不能想怼死对方。可在四爷表态之后,两边各自冷哼一声,没上去咬对方一口,这就是效果。
  乾隆很满意,眼看要撞出火花,进而烧起来了,被自家皇阿玛这么两边一摁,都乖乖的回去了。
  他总结说:“理得辩,但事也得做。谁有道理就拿出来,放在这个每日一刊上说一说,有没有理,大家说了算。但朝廷不是指只讲理不做事的地方。当着官,事就得做。没人拦着你们说话……你们要说什么,琢磨好文章,只管去送。朕从内库转拨银两刊印,一页不够两页,再不行每日出册子亦可,不怕文章多,不怕你们的道理多……博取终长嘛。”毕竟争论的点,被皇阿玛又给摁回旧学的套子里去了。新酒装在旧瓶子里,好像都在一套理论体系下的争论。这个谁都没法反对的。内部对经义各有解读,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不做事,朝廷便无从运转。朕呢,希望你们至少能做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忠,不要有太过旺盛的争斗心。此心太胜,这便是没灭了人欲。朕就不得不叫你们回去好好读读书,换个读通透的上来做事了。”说着,扫了全场一眼,“有事就奏,无事便去忙吧。”
  总之,乾隆不用用装睡的法子来逃避评理这个活儿了,对这份小刊倒是大有好感。
  再来庄子上的时候,就召见了相关人员,赏了下去。
  乾隆又跟四爷提了一件事,“天下的读书人闲了,就容易生事。尤其是死守着旧学的读书人,闲人太多了。儿子想设立一四书馆,将这些人塞里面修修书……”
  这个想法看似是安置了人了,但其实修书也确实是好事,但修书便修书,咱别篡改成吗?你改了后世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何必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呢?
  不过这个不忙,到时候该说的时候再说。
  四爷表现的特别好说话,“你当家,你做主。该看着办的时候自己去办,不用问我的意思。”
  乾隆心里满意,在朝政尤其是用人上,皇阿玛确实是不怎么开口的。
  可四爷却觉得最近这个儿子跑出来的太频繁了,都有点烦了。说又不能说,四爷干脆带着他去下地了,今年不是种了水稻吗?走,瞧瞧去。
  啊?这顶着大太阳的。哪怕是稻浪翻滚,哪怕是丰收在望,他也不愿意在这里多呆。
  前后也就半个时辰,麻溜的回去改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临走的时候还问说:“今儿怎的没见皇额娘?”
  你皇额娘看见你就烦,躲出去了。
  林雨桐去给医馆选址去了。有了义诊这个开头,之前暂时设在惠民处的医馆每日里人满为患。每天早上林雨桐都会过去的,也总有人求医。随着出师的学生越来越多,就越发需要一个专门的地方了。
  医馆的设立迫在眉睫。
  这儿医馆是附在书院旗下的一部分,那必然是不能远离,但又能彼此隔开,省的病人打搅了书院的正常授课。因此,还得选在左近。
  坐在马车在周围转了转,林雨桐就问跟出来的德海,“今年京城的人是不是比往年多的多?”
  是!
  德海低声道:“来往的药商几乎没都有数百辆马车进出城门,皇家药局出品的各种的成药,卖到了各地。反响好,所需量极大。如今只帮着装运的力巴,挣得都比往年多一半都不止。京城好些地方的百姓,家里有富余的劳力了,都会过来挣些散碎零钱花用。另外,来参考的学子越发的多了起来。如今城外有人买土,盖了极小的小院子或租或卖,不知道多抢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7/10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