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338

  岳阳苦笑道:“这有什么不可能的,纵观多年以来皇太极的所作所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这一天而准备的。”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几个人人相信女真人可以入主中原,就连后金国的大部份高层也一样。在大明的绝大部分人看来,后金国只是一个由野蛮人和文盲组成的国度,他们是一群没有文化,只会掠夺和屠戮的家伙,这样的人能入主中原只能是一个笑话。
  但是这个笑话对于熟悉历史的岳阳来说却一点也不好笑,其实许多后世的历史学家经过研究后都认为,如果没有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帮忙,后金国是不可能入驻中原的。若非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军”十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帮着女真人在大明腹地捣乱,再给皇太极二十年也不可能入主中原。
  正是因为李自成这些人不断的四处流窜并烧杀掠夺,将原本就虚弱的大明弄得奄奄一息,大明也不可能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后才怦然倒下。从这点上来讲,说李自成是一个华夏民族的罪人也不为过。
  看着沉默不语的海兰珠,岳阳笑道:“海兰珠,如果将来有一天我要是杀了你的那位妹夫,你会不会恨我?”
  “恨你……我为什么要恨你?”海兰珠瞪着美丽的大眼睛说道:“两只公狼为了争夺头狼的位置而相互厮杀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有最强壮的公狼才配带领狼群生存下去,这是草原上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
  “那就好。”岳阳嘿嘿的笑了,“既然这么说,媳妇,那咱们就开始招兵?”
  “招……为什么不招?”这一刻海兰珠那巾帼不让须眉的霸气一览无遗,“皇太极不过是一蛮夷小国的大汗,相公你如今治下数十万百姓,怎么着也不能比他差。到时候他若是敢来惹咱们,咱们就打死他!”
  听着海兰珠那霸气侧漏的话,岳阳暗暗擦了一把冷汗,自家这媳妇太彪悍了,放在后世那就是一妥妥的女强人啊。
  “那好,咱们就招兵!”
  随着岳阳大手一挥,一场轰轰烈烈的征兵工作开始了。
  原本岳阳还以为肯定会有人对自己征兵之事情跳出来指手画脚,但没想到征兵工作开始后却没有人跳出来说闲话。刚开始岳阳还觉得有些奇怪,但后来他才明白,感情现在他在浑源州的名声太彪悍了,加上他刚把浑源州的士绅商贾们清理一遍,剩下的人也被他杀寒了胆,哪里敢跳出来炸刺呢。
  征兵的工作进行很顺利,这也得益于应州军的好名声。虽然岳阳在北路士绅商贾中的名声不太好,但他在流民和百姓当中的威望那可不是一般的高,给流民们发放种子、农具、分田地,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好官那是八辈子也碰不到的。加上应州军待遇之高也是出了名的,参军的士兵不但每个月有一笔不菲的粮饷,更加让人羡慕的是在当兵期间家里还可以免税,若是伤残则由将军府负责安排工作,若是战死则家里免税二十年,由将军府赡养家中老人直至送终。
  这样一来,当兵的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对于乱世中看管了人命如草芥的流民们来说,他们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么好的事情呢?
  时间很快到了崇祯八年二月份,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征兵,八千新兵已然征召完毕,岳阳命胡老三为练兵官,对这些新兵进行统一训练,力求在三个月内完成初步的训练。
  完成征兵工作后,紧接着又开始春耕工作,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春耕可是一年当中的头等大事,那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十多万流民加上原有的十多万百姓进行春耕,那场景是何等的壮阔,事情又是何等的繁琐。虽然岳阳已经招收数十名落魄书生和童声充当助手,但岳阳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依旧是繁琐非常,这些日子岳阳每天睡觉的时间绝不会超过三个时辰,整个人也瘦了一圈,看得家里的老太太和几个媳妇心疼得不已。
  这一天,岳阳刚从田间视察回来刚回到将军府门口,就看到两名书生正站在府门前与两名军士争执着什么。
  “大友,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岳阳对身边的亲兵队长卢大友说道。
  “是!”
  陈大志应了一声,拨马向前跑去,向对面的两名书生询问了一下后又跑了回来禀报道:“大人,前面这两名书生要求见您,守门的军士说您出去了,可他们却不信,非要见您所以就起了争执。”
  “哦?”岳阳一听不禁来了兴趣,随着他杀神的名声的传开,一般人在面对他时总是有些战战兢兢的,现在竟然有人敢在他的府邸门前吵架,这可是很难得的事情啊,想到这里,岳阳心里不禁好奇起来,他对陈大志吩咐道。
  “把这两名书生带到前堂偏厅,我倒要看看他们凭什么敢在镇国将军府前闹事。”
  很快,岳阳在前院的偏厅里见到了这两名敢跟守门军士吵架的书生。
  这两名书生的年纪不大,大约在二十三四岁左右,身上偏偏还佩戴着一把长剑,虽然这把剑一看就是装饰用的东西,但它们依旧是一把长剑。
  这两个人都是中等身材,一个长着一张圆脸,脸上露出一副温和的神情,另一个则是方脸,脸上颇有风尘之色。
  在岳阳打量对方的同时,这两人也在打量着岳阳。过了一会岳阳点点头,微微一笑问道:“本官就是岳阳,刚才就是你们找的本官吗?”
  岳阳的话音刚落,两名书生赶紧对着他躬身道:“学生陈智、武清见过镇国将军,愿将军福泰安康!”
  “说吧,你们找本官所谓何事啊?”
  那名圆脸的书生很是直接的说道:“将军,学生此来是来求官的!”
  “什么?求官?”
  岳阳一下就被这名书生的话给雷到了……
  
  第二百一十章
凤阳惊变
  
  随着苏阳地位的快速提升,权柄、财富以及手握重兵的原因,陆续有不少看好苏阳的读书人人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找到了苏阳,想要在他手下谋得一官半职或是一个差使。但是这些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都是很委婉的,从来没有人这么直接和理直气壮的对他说我要做官。
  岳阳一下就被这名叫做武清的书生给气乐了,他又是好气又是好笑的对武清说道:“你叫武清是吧,像你这么直接一见面就跟本官要官做的人本官还是第一次见到,你还真不客气啊!难道你没读过《中庸》?”
  面对岳阳既有责怪又带着笑意的调侃,武清拱了拱手正色道:“《中庸》学生自然是读过的,但学生以为,中庸并非是让人碌碌无为随波逐流之意,述圣写下中庸,其实是要告诉后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也,吾辈要勤修身心,以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因此,学生以为大人所言差异。”
  “嘿……这小子。”岳阳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自己就不应该和这年头的书生掉书包,那纯粹就是自己找罪受。人家是干嘛的,人家就是吃这碗饭的,和他们讨论四书五经就等于一个刚学会了二元一次方程的中学生兴致勃勃的找到了华罗庚讨要跟他讨论哥德巴哈猜想一样荒谬。
  好吧,既然和他讨论中庸是找虐,岳阳就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了。他很直截了当的问武清:“既然你跟本官要官,那你会做什么?想要何官职?”
  武清又拱了拱手:“学生对屯田颇感兴趣,想任民政司副司长之职。”
  “你想到民政司任职?”
  岳阳颇有兴趣的看着对方,其实朝廷并没有民政司这个职务。这个职务只是岳阳在一年多前设立一个临时官职。它的任务就是负责安置流民、开垦荒地以及负责给流民发放种子、农具以及耕牛等诸多杂物。
  它的第一任司长就是海楼,即便是到现在也是。不过由于民政司的事物实在太多,海楼逐渐是分身乏术,好几次都向岳阳提出要增加几名副手,岳阳也同意了,可是如今的书生能够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那是一抓一大把,精通农桑的人却是太过稀少,直到现在还没有找着合适的人选,现在看到竟然有人要自告奋勇的担任民政司副司长之职,岳阳一下子便来了兴趣。
  “既然你想担任民政司副司长之职,那本官就考考你,如今浑源州收拢的流民数量已经达到了近二十万,若是交给你管理,你认为应该如何将他们安置下来呢?”
  武清知道这是岳阳对他的考试,今后是吃肉还是喝汤就全看现在他的表现了,赶紧打起了全副精神说道:“大人,此事说难也不难。学生以为,安置流民最重要的还是要将这些流民分批安置。吾朝对此早有定例,五十户为一甲百户为一屯,将流民集中安置到一块土地上,分发给他们农具、种子和耕牛后便可将流民束缚在土地上,便毋须担心他们会变身为流寇。然安置流民也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流民成份复杂,要注意将他们按照不同姓氏不同宗族和地域安置好,否则很容易演变成宗族势力。二,每个屯都要实行甲长、屯长制度……”
  武清洋洋洒洒的说了近一刻钟,岳阳听得频频点头,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个武清说了直呼岳阳便知道这家伙是有真才实学的,至少他说的安置流民的几个方法都是很实用的法子。虽然目前还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能力怎么样,但就冲着他说的这几个方法,做个政策制定者还是可以的。
  “好了,你暂时先说到这里。轮到你了,你又想当什么官呢?”岳阳制止了还在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的武清,用手指了指他旁边名叫陈智的书生。
  长着一张方脸的陈智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学生对于民政并不是太感兴趣,学生想跟在将军身边当个赞画。”
  赞画在古时的军中就是参谋的意思,除了给主帅出谋划策之外还负责给主帅起草文书、命令之类的事物,可以说是一个颇为低调的一个职务,这也让岳阳感到有些意外。
  岳阳有些意外的看了他好一会才颔首道:“哦,没想到你一个读书人竟然对军旅之事感兴趣,这倒是颇为难得啊!”
  陈智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让将军见笑了,以前在家念书时,学生就对兵法以及军中战阵之类的兵书感兴趣,但家父却希望学生能考取一个功名回来,可学生十年寒窗之后却发现虽然考取了秀才功名,可今后想要考取举人实在是难比登天,是以才想到将军麾下加以历练,往将军成全。”
  “是这样啊!”岳阳沉吟了一下,随口问了他几个军旅的问题,发现他的回答虽然不是很标准,但比起一般人却是强了不少,于是点点头,“好了,我已经问完了,对于你们的回答本官基本上还满意。那啥,武清……我记得你的表字叫三石是吧,三石你明天就到民政司去找海司长报道,他会安排你工作的。陈智,你的表字是叫在柳吧,在柳,你明天就到将军府先做个书吏,日后本官再行安排你的具体工作,就这样,你们先……”
  岳阳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陈大志匆匆跑了进来。看到陈大志的样子,岳阳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这个陈大志今天怎么这么不懂规矩,连报告都不喊一声就跑进来了。只是这个念头他刚升起,就看到陈大志脸上露出的焦虑和一丝惊慌。岳阳这才意识到肯定出大事了,否则自己这位亲兵队长是不会露出这样的神情的。
  还没等岳阳发话,陈大志就大步走到岳阳跟前,低头在岳阳说道:“将军,刚刚得到消息,贼寇高迎祥、李自成、张献等部竟然在本月十五日攻破了凤阳,斩明中都留守朱国相及官兵几千人,皇陵楼殿被毁,龙兴寺被焚。”
  “轰……”
  岳阳顿时有些懵了,这时候他才想起自己怎么把这件大事给忘了呢,发生在崇祯八年的这件事可以说是影响了大明日后的军事部署和走向啊。
  看到岳阳的脸上微微变色,坐在前面武清和陈智相互对视了一眼,虽然心中好奇,但却是不敢询问,一时间大厅内沉默了起来。
  过了一会,岳阳才长吁了一声,回过神来的他对着武清、陈智二人苦笑了一下说道:“让两位见笑了,实在是刚得知一件大事,故而有些失态了。”
  看到武清二人一副想问却又不敢问的样子,岳阳也不打算瞒着他们,毕竟这种事他即便是不说不日他们也会知道,于是解释道:“适才本官得到消息,数日前贼寇高迎祥、李自成以及张献忠诸人攻破了凤阳,毁皇陵楼殿,焚龙兴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明中都留守朱国相及官兵几千人。”
  “什么,凤阳被破!”武清、陈智二人也是大惊。
  凤阳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虽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可它却是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凤阳颁布了诸多优惠政策还修建了皇陵。而龙兴寺则是老朱小时候当和尚的地方,也是要重点保护的地方,现在好了,被一群流寇给一把火少了,这不亚于被捅了一个马蜂窝啊,这下北京城里可要热闹啰。
  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武清和陈智二人便知道岳阳肯定有急事要处理,于是便匆匆告辞离开。看着离开的二人,岳阳伸手把陈大志招了过来吩咐道:“你去告诉江鹤,让他查一查这两个的底细,记住要查仔细点,若是有什么问题要及时报告。”
  “是!”
  陈大志很快便告辞离开,只留下坐在原处思索的岳阳。
  良久,一直维持着一个姿势不动的岳阳长叹了一声:“看来接下来大明的军事战略要发生大的改变了!”
  岳阳这个后来者很清楚知道,就是因为高迎祥这些人烧了凤阳,这才导致了崇祯将军事战略从抵御后金转到了围剿流寇的方向,这也导致了在接下来的五六年时间里,大明犹如挤牙膏一般将所剩不多的精锐部队慢慢的全都消耗在了国内的战场上,最后才让满清人捡了个大便宜。
  事情果然如同岳阳所料,接到凤阳沦陷的消息后,崇祯身着素服,声泪俱下,遣官告庙。诏令征兵剿灭农民军。二月十三日,因皇陵失守,总督漕运尚书杨一鹤被逮下狱。至是遂与巡按御史吴振缨、守陵太监杨泽并被逮下狱。杨泽先自杀,杨一鹏弃市,吴振缨戍边。
  对于发生在安徽凤阳的事情岳阳虽然已经从另一个时空的史书上得知了结果,但此时的他对事情的发展依然没办法干预,虽然他如今已经贵为参将,拥兵一万六,但如今的他在整个大明朝来说依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许多事情是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发生却无法改变。
  只是到了三月份时,岳阳却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大同府的命令……
  
  第二百一十一章
赶赴大同
  
  “兹命令山西北路参将、镇国将军岳阳接获此令后立即动身前往大同府觐见宣大总督,不得延误,此令卢象升。崇祯八年二月初六!”
  “嘿……这是啥意思啊!”接到了这封没头没脑的命令后,岳阳招来了一众手下商议,众人也是纳闷了半天,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还是胡老三说了。
  “大人,咱们在这里猜测半天也没用,既然是督臣大人命您前去,那您去就是了,难不成督臣大人还会害您不成?”
  “是啊!”岳阳不禁有些哑然失笑起来,如今的他手握重兵,可谓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又得卢象升的器重,只是去一趟大同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
  “只是如今世道不太平,大人此去大同还是得多带谢人马才是。”一旁的冯晓明自告奋勇的说:“大人,不如让卑职随大人一同前往大同府吧”
  “你去干什么?”岳阳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骂道:“眼下正是新兵训练紧张的时候,胡老三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不寻思这帮忙也就罢了,还想着去游山玩水,我看你这防守官是不想当了吧?”
  刚刚被岳阳任命为恒口防守官的冯晓明嘿嘿笑了,他伸手挠了挠头皮,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大人,卑职觉得那个防守官当得实在没意思,每天不是屯田就是练兵,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跟着您出去长长见识呢。”
  “你呀!”岳阳有些恨铁不成干的指着他恨恨的骂道:“最近的事情你也都知道了,贼寇贡献凤阳,皇上盛怒之下一口气杀了那么多人,并急调洪承畴如中原剿灭贼寇,而在外头皇太极又对咱们虎视眈眈。如今的大明内忧外患,说句大不敬的话,若是一个应付不当,这片天地很可能就要变了颜色,咱们若是还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来当官,迟早得完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