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338

  看到卢象升突然暴怒,杨廷麟也吓了一跳,赶紧伏地认错道:“督臣恕罪,是学生一时糊涂,这才说出了这些浑话,大人责罚!”
  看到杨廷麟伏地认错,卢象升这才稍稍降低了怒火,压低了声音喝道:“伯祥,你糊涂啊,刚才这话你在本官这里说说倒也罢了,若是传到了外面去,恐怕今后大明军中再也容不下你了!”
  “是,谢督臣提醒,学生没齿难忘!”杨廷麟此时也是出了一头的冷汗,大明的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咋的,但军中自有军中的规矩。但凡当兵的最恨就是背地里捅刀子的人,若是有人犯了军规或是吃了败仗被主帅处罚甚至砍头也就罢了,毕竟军法无情嘛。可一旦有人在背地里朝自己的袍泽下毒手,那么这个人便会成为所有将士的共同敌人,大家原本就干着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和人玩命的活,为大家做好事后还要遭到同僚捅刀子,这换做谁也受不了啊!
  杨廷麟忽然想到,刚才他的话如果要是传到了外边,恐怕他再也无法在军中立足了。想到这里,杨廷麟头上的冷汗就更多了。
  看到杨廷麟吓得一头的冷汗,卢象升轻叹了口气将他拉了起来,帮他派去了衣裳上的尘土语重心长的说道:“伯祥,刚才这话出你口入我耳,幸好没有第三个人听到,不过你以后绝对不能再说这样的话了,明白吗?”
  “是,谢督臣!”杨廷麟赶紧躬身回答。
  “唉……”卢象升叹了口气,“算了,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咱们先等等看吧……”
  夜幕慢慢的褪去,天边也渐渐露出了曙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洗漱完毕的岳阳走出了自己的帐篷,看着天边初生的照样他露出了一丝笑容,伸了几个懒腰,做了几个书展动作,身上的骨骼发出了轻微的脆响。
  “大人早!”一个声音在旁边想了起来。
  岳阳回头一看,随即露出一丝笑容,他笑着说道:“陈赞画,怎么这么早,莫非有什么事吗?”
  来人正是负责军中后勤辎重的赞画陈智,只见他一脸喜色的说道:“大人,大喜啊,昨夜下官带人清点了一夜,终于将大人带回营中的银两和粮食清点完毕,此次咱们一共获得了白银一百三十七万两,粮食一万八千多石,光是粮食就足够咱们大军吃上五六个月的!”
  身为军中负责后勤辎重的赞画,陈智最明白粮草对大军的重要性了,在这个没有发达交通的年代,要维持一支上万大军所需要的物资粮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期间要付出的努力那可是多了去了。如今岳阳一下子就带回来了那么多的粮食,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往后他再也不用为粮食问题发愁了。
  看着陈智高兴的样子,岳阳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了,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这些粮食也就算了,不过那些银子可不全是咱们的!”
  陈智一听,有些奇怪的问:“为什么?咱们昨儿个不是已经分给卢督臣一百多万两了嘛,这么多银子难道还不够卢督臣用的?”
  岳阳敛起了笑容,微微叹了口气:“昨天本官在京城里闹得这么大,要是不破点财消灾的话,恐怕以后的麻烦会源源不断啊!”
  “您是想派人进城打点一下吗?”陈智一下就猜到了岳阳的想法。
  岳阳看向了南方,远处的城墙隐约可见,他悠然的说道:“打点是必须的,但是这事闹得太大,打点一般人已经没有用了,所以咱们要打点就必须打点到那位最大的人物才行!”
  “最大的人物!”陈智有些疑惑的看着岳阳。
  看到陈智不解的样子,岳阳自嘲的笑了笑,随后摇摇头,“算了,如今也没走到那一步,反正这事才刚刚开始,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不提一脸疑惑然后出去做事的陈智,此时的大明朝堂又迎来了一天一次的朝会。
  崇祯皇帝依然坐在他的龙椅上,金銮殿上依旧站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群臣,温体仁和几位阁老依旧站在百官的最前面。乍看起来今天的金銮殿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仔细一看就会知道,位于最前面的温体仁和杨嗣昌的目光正不时望向崇祯面前的龙案,在这张宽大的龙案上摆放着一摞摞叠得高高的奏折,粗粗一估计少说也得有几百份,在大殿上,正静静跪着上百名言官和御史。
  崇祯面无表情的看着下面跪着的那些言官御史们,淡淡的说道:“诸位臣工,你们都是一个意思么?”
  为首的一人抬起了头,露出了一张消瘦的面容,此人正是左都御史唐世济,只见他昂然道:“正是!臣等恳请陛下立即派出缇骑赶赴城外大营,将岳阳锁拿进京,验明正身后在菜市口斩首,以告慰昨日被其杀害的那些无辜百姓的在天之灵!”
  唐世济说完后一百多名御史言官齐声拜了下去齐声道:“臣等恳请陛下立即下旨,将岳阳锁拿进京治罪!”
  面对群情激昂的众多言官御史,崇祯依旧没有说话,反倒是慢慢闭上了眼睛没有闭口不语。
  要说此时最了解崇祯难处的莫过于几位阁老了,遍数历朝历代,大明朝的言官是最难缠也是麻烦的一群人,有人曾经用一个很形象的词来形容这群人,这个词叫做“疯狗”。
  是的,就是疯狗,在大明朝,即便是权势再高的人也不愿意平白无辜的得罪这样一群人。只要被他们盯上的人,他们就会不顾一切的扑上去,不把对手撕成碎片是绝不会罢休的。大明开朝两百多年,出现了许许多多风云人物,如:张居正、严嵩、王振、魏忠贤,这些人在各自的年代里都属于权倾朝野的人物,说这些跺跺脚大明朝就要震三震绝不为过,但就是这些人照样在风头正盛的时候被这些言官攻击。这些言官们虽然攻击他们的目的不一样,但攻击的方式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如同癞蛤蟆一样,咬住后就不松口。
  为了所谓的清名,这些言官们无所不用其极,由于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同志给了他们一个特权,那就是可以风闻奏事,只要是他们看不惯的事都可以管,而且就算是说错了也不用负责,这就更加助长了这些言官的气焰。他们不停的给皇帝上折子,从国家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讲,他们甚至连皇帝都骂,如果皇帝被骂急了要动用廷杖打他们的屁股那就更好了,对于他们来说要是没被皇帝打过屁股你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后世曾有人这样感叹过,若是大明军队也能有这些言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疯狂劲头,区区只有不足百万人口的满清别说想欺负大明了,大明不去欺负他那些满人就该偷笑了。
  而今天,这些言官们全都集体兴奋得颤栗起来,因为昨天有一个人给原本正闲得无聊的他们送来了一个绝佳的题材,这厮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强行闯入内城数十家富户的家中,不但抢光了他们的银子,而且还搬光了他们的粮仓,最为恶劣的是竟然还打死了打伤了一百多名家丁护院,堪称大明近百年来最恶劣的刑事案件。
  言官们犹如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赶紧连夜挑灯夜战写折子,到了天亮时分,一道道弹劾岳阳的奏折如同雪片般堆满了崇祯的龙案。
  看着下面跪着的一排排整齐的人影和被逼得说不出话来的崇祯,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不得不站了出来大声喝道:“住口,尔等身为朝廷官员,应该知道身为臣子的责任,此事陛下和老夫等诸位阁老尚未商议出一个明确的章程出来,尔等便在此咄咄逼人,逼迫圣上下旨处置,尔等心中可还有一丝为臣之道?”
  这时,唐世济抬起了头大声道:“温首辅,下官觉得此事已经非常明了,想那岳阳领兵入城,在城内大肆搜刮财物,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下令杀死了那么多无辜之人。一百多条人命啊,他也下得了手,如此穷凶极恶之人朝廷若不立即处置,国法何在?天理何在?朝廷威严何在?可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了,首辅大人和几位阁老却迟迟没有做出决定,难道温首辅要包庇岳阳此人吗?”
  “你……混账!”温体仁生气的一甩袖子,这些言官原本就是靠这个吃饭的,抡起耍嘴皮子他还真不如这些人。
  杨嗣昌虽然和温体仁不和,但看到温体仁吃瘪后他也不得不站了出来,沉声对唐世济说道:“昨日之事,岳阳做得确实太过火,但岳阳此举也是奉了皇上旨意进京筹粮,并非为了自己的私利,朝廷怎能轻易处斩一名大将。
  而且眼下大敌当前。满清铁骑眼看着就要杀到京城了,朝廷若是贸然处置一名手握重兵的大将,万一引起城外大军的哗变怎么办?谁来保卫京畿,谁来保卫皇上?还是你唐大人打算带着身后这些言官御史们披甲执刀出城杀敌呢?”
  说到最后一句时,杨嗣昌的语气里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嘲讽之意。杨嗣昌身为兵部尚书,内阁次辅,自然也有一群小弟,现在老大已经开骂,身为小弟的当然要捧场了,当下便有不少人笑出声来。
  听到笑声的唐世济气得浑身颤抖,颤巍巍的指着杨嗣昌骂道:“杨大人,如今我等是在商讨如何处置岳阳之事,你莫要把话题扯歪了!”
  “都一样!”杨嗣昌斩钉绝铁的说:“鞑子犯我边关,杀我百姓,夺我财物,眼看更是即将抵达京畿,如今朝廷最要紧之事就是制定退敌之策将鞑子赶出关外,尔等不为君分忧,献上退敌之策,却总是抓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来烦扰皇上,又是何居心?还是在你唐大人的眼里岳阳之事比起大明江山的安危更重要不成?”
  杨嗣昌的话说得大义凛然,更是将唐世济说得哑口无言。毕竟人家说得有道理啊,岳阳的事情再重要,难道还比大明江山的安慰更重要吗?
  看着唐世济等一众言官御史哑口无言的样子,崇祯整个人犹如大伏天吃了冰块般畅快淋漓。还是杨嗣昌能干啊,这些只会耍嘴皮子的言官真是可恶,干正事不行,可鸡蛋里挑骨头却一个个都是好手,如今终于有人能治他们了,真是大快人心啊!
  不过虽然崇祯心里很是痛快,但表面上他还不能表现出来,他淡淡的说了句:“唐爱卿,岳阳之事朕自有主张,如今清兵大兵压境。尔等身为臣子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安置涌入城中的十数万百姓,以及如何退敌之策,其余的还是先放一放吧!”
  唐世济被崇祯的话臊得满脸通红,崇祯这话的潜台词就是:你们这些人不要总是拿着朝廷的俸禄不干正事,每天拿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烦我。
  正在唐世济有些下不来台的时候,大殿外走来了一名大汉将军,只见这名大汉将军匆匆走到崇祯跟前大声说道:“启禀皇上,城外探子来报,清兵的前锋已然抵达京畿附近,驻扎在良乡的卢象升已然跟清兵打起来了!”
  
  第二百六十三章
军营里的冲突
  
  “轰……”
  这名大汉将军的话就象一颗落进油锅的火星,将大殿上原本压抑的气氛彻底引爆了起来。
  “皇上!”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崇祯,许多人的脸上都带上了一丝惊慌之色。虽然大家都知道清兵迟早会来,但却有不少人象鸵鸟一样将脑袋埋在了沙子里,他们在不停的安慰自己,或许那些野蛮的清兵抢够了东西就会自己退去,自己照样可以回到过去那种青楼照样去,小酒照样喝的日子里。但现在这一切就象一个飘荡在空气中的泡沫一样被打破了,清兵还是来了,十万凶恶的清兵朝着京畿扑了过来。
  “皇上,请您速速下旨,命卢象升赶紧迎敌,还有岳阳,他不是很厉害吗?赶紧让他将鞑子赶出去吧!”第一个出言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刚才还在和杨嗣昌争论个不停的左都御史唐世济。
  此时的唐世济早已没有了刚才的逼着崇祯下旨处置岳阳的气势,早在听到清兵抵达京畿城下时他脸上的血色就褪得一干二净,两条腿也开始打起了颤,而原本伏在地上的上百名言官御史们此时也面面相视,看来这回清兵是要玩真的了。
  看到唐世济那变幻不定的脸色,和他身后突然集体失声的言官,杨嗣昌心里一阵腻味,你说这都是些傻人啊,刚才还要对着人家喊打喊杀呢,现在用得着人家了,立刻就要人家上阵为你卖命了,真当人家是傻子啊,被你忽悠两声就会傻乎乎的跑去送死。
  刚才唐世济不给自己面子,杨嗣昌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机会来了他要是不把这个场子找回来那他就不是杨嗣昌了。
  只见他轻咳了一声道:“唐大人,适才你不是说要捉拿岳阳进京归案吗?本官以为唐大人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不如由唐大人带上缇骑赶紧出城将那岳阳捉拿归案就好。”
  “这如何使得……”
  唐世济又惊又怒,他虽然没见过鞑子的凶残,但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带上缇骑到城外的大营捉拿岳阳,你确定你没有喝多吗?恐怕到时候他是竖着出去,然后横着回来吧?
  “杨大人,大敌当前你却让本官亲自出城捉拿那岳阳,你是什么意思?”唐世济对杨嗣昌是怒目而视。
  “哈哈……”杨嗣昌笑了,“感情唐大人也知道大敌当前啊,适才你们不时一个劲的嚷着要将岳阳捉来以正国法吗?如今怎么不闹了?既然唐大人不愿意去,其他的诸位大人有谁愿意去的?你……你……还是你?”
  当杨嗣昌的手指指向哪个人,哪个人便情不自禁的后退一步摇摇头。开什么玩笑,哥是玩嘴皮子的朝廷栋梁,打打杀杀那是粗人才干的事好不好,千金之躯怎么能轻易涉嫌呢?
  看着满朝的官员竟然没一个人愿意出城,崇祯除了满脸的鄙夷之外,剩下就只有满腔的苦涩了。这就是他的大臣,这就是那些整天标榜着圣人之言,喊着济世安民的大明重臣,这些人除了勾心斗角,踩着同僚的肩膀往上爬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用处,看着面前齐齐跪着的一百多名言官御史,一首诗便情不自禁的从崇祯的口中吐了出来。
  “十四万人齐卸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寂静,大殿内死一般的寂静,这首诗一出,殿内所有大臣全都低下了头,跪在大殿中央的言官们更是羞得恨不得钻到地下去。
  “罢了罢了!”
  崇祯长叹了口气,无力的摆了摆手。站在一旁伺候的大太监王承恩赶紧上前几步,示意跪在前面的言官们赶紧站起来,大家从哪来回哪去吧。
  “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归班!还没丢够人吗?”不知是谁低声喝了一句,跪在地上的言官们纷纷如同大赦般站了起来退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唐世济看到自己手下如同打了败仗般退下,感到势单力薄的他也慢慢的回到了人群里。
  看到大殿中央又恢复了平静,温体仁这才站了出来对崇祯躬身道:“启奏陛下,如今鞑子已然打到了京畿城下,再讨论如何处罚岳阳一事已然不合时宜,为今之计最重要的是如何退敌,臣请陛下示下!”
  听了温体仁的话,杨嗣昌有些鄙夷的撇了撇嘴,这个温体仁估计是老糊涂了,竟然说出这种糊涂的话来,你这不是找抽吗?
  果然,崇祯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不客气的说道:“温爱卿,你身为大明首辅,又是朕的左膀右臂,鞑子依然兵临城下,尔等臣子应该商议讨论好退敌策略后禀报于朕,请朕定夺才是。你怎么让朕来苦思退敌之策?那朕还要尔等何用?”
  此时的崇祯也是真急了,否则也不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温体仁这位首辅说出这么重的话来。
  崇祯的话一出口,温体仁便觉得脸上一阵火辣辣的。得……被鄙视了,为了弥补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形象,他赶紧说道:“皇上,臣等整日都在京城里,对城外之事并不知晓,即便是想出退敌之策那也是闭门造车,这种事还是闻讯正与鞑子交战的卢象升最为合适。”
  温体仁不愧是大明首辅,轻轻的便就把皮球提到了城外的卢象升脚下。
  崇祯想了想,也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自己这些人整天都呆在金銮殿上,对这种事肯定不如卢象升这种呆在一线的人清楚,看来这种事还得找专业的人才行啊。
  想到这里,崇祯便开口道:“传旨……赶紧派人到大营去,询问一下卢象升战况如何?顺便告诉他一定要好好的打,若是能将鞑子赶出关去便是大功一件!还有,命令下去,紧逼城门,加派兵丁日夜巡逻以防不测!”
  “谨遵吾皇旨意,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一阵三呼万岁中,今天的朝会便以一种戏剧般的形式结束了,但是城外的战斗却刚刚开始……
  崇祯九年六月二十一日
上午
  就在大明满朝文图都对那群不请自来的强盗速手无策的时候,多罗郡王阿济格率领饶余贝勒阿巴泰及扬古利共率领满清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良乡,在距离明军大营十里远的地方扎下了大营。虽然大军尚未有开战,但双方的小股骑兵已经相互试探了好无数次,双方各有损伤,卢象升紧急召集了众将在大帐内议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