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1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338

  此时若是从天空中往下望,便可看到无数一队队排着密集队形,身着重甲的长枪兵挺着长枪朝着明军阵形冲去。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这句话在两军列阵交战时最是至理名言。这些长枪兵们都是镶蓝旗的精锐子弟兵,他们有的手持十尺长的破阵专用长枪,也有八尺长的虎头枪。他们一个个枪尖雪亮,一排排枪尖耀眼且夺目,闪动着刺眼的光芒。这些八旗子弟一个个身披双重甚至三重甲,可谓甲胄厚实,一般的兵器根本就没法对他们造成伤害,加之这些人身材粗壮,每个人都一边冲锋一边张大了嘴巴发出摄人心弦的狂吼,如此不要命的冲来,似乎夹着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凶神恶煞的样子足以让一般胆小之人为之胆裂。
  明军三轮排枪发射完毕,原本打完第一轮的火铳手此时又回到了第一排,得益于定装火药的便利,士兵们只需撕开火药包将包裹着火药和铅弹按照顺序装入枪膛,再用通条杵实,最后将一点火药放入火药仓内即完成装弹,整个过程只需二十息左右。
  重新装弹完毕的火铳兵又齐齐举起他们的火铳,密密麻麻的枪口瞄准了那些冲来的重甲长枪清兵们,此时的他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长枪兵们那狰狞的面孔。
  “放!”
  一声声暴喝声同时响起,又是一片片震耳欲聋的火铳射击声响起。
  紧接着一大片硝烟腾空而起,一大片挺着长枪大戟的清军重甲长枪兵们犹如同时被重锤击中似地全都翻滚在地。七八十步的距离也是米尼式火铳能发挥最大威力的范围,0.577英寸口径的米尼弹可以很轻易的破开他们的重甲,即便是哪个好运的清兵被命中后没有被铅弹击穿他的三重铠甲,但火铳弹丸的巨大冲击力,也足以将他们盔甲后的身体震得筋折骨断。
  第一次遭到重大打击的重甲长枪兵们倒下了一大片,但后面的重甲兵们依旧没有停止他们冲锋的脚步,这些打惯了仗的镶蓝旗的精锐们知道,若是在此时停止冲锋,那才是最愚蠢的事情。
  “杀……”
  剩余的重甲兵们依旧发出嘶声竭力的吼声向着前面冲去,此时他们距离明军阵前的火铳手们只有六七十步了,不少人的脸上露出了狰狞而残忍的狞笑,他们渴望着能将手中的长枪刺进前方明军的胸膛,破开他的肚皮,象以往那样将他们的人头都砍下来。
  面对蜂拥而来的清军,已经接替前面袍泽位置的第二排火铳手用冰冷的眼神看着这些破关而来的强盗,托着火铳的手依旧稳定,他们在各自军官的口令下毫不犹豫的扣动了手中的扳机。
  “砰砰砰……”
  枪膛内火药被激发的声音络绎不绝,火石发出的火星激发了火药仓内的因子,随即又引燃了枪膛内的火药,一股股闪亮的火光随即亮起,紧接着便化为枪口冒出的一道道猛烈喷出的烟火,最后汇成一大片震耳欲聋的火铳齐射声。
  那些身披重甲的清兵身上冒出团团血雾,在这种五六十步的距离,对于米尼步枪来说己经没有什么甲胄不可破,即便是身披再多的重甲也是没用。而且由于距离近了,也更容易瞄准,一大批中弹的清兵全都摔滚在地,当场死去的还好,那些没死的清兵一个个捂着自己的伤口,撕心裂肺的嚎叫起来。
  经过两轮的射击,原本前方排得密密麻麻的重甲长枪兵已然变得空荡荡,零星剩下的少数人也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得目瞪口呆,如此犀利的火器和杀伤率是这些自诩静静沙场的老兵们从未见到过的。
  但清兵不愧是这个时期这片土地上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即便是遭到了如此大的杀伤,但后面的重甲长枪兵们依旧冲了上来,只是此时他们脸上的已经变得格外的疯狂,一名左臂被铅弹打断的清兵,已经握不住手中的长枪了,但他还是用仅存的右臂抽出了腰间的长刀跌跌撞撞的朝前方扑了上来。
  看着势如疯虎的清兵,站在大阵中央观战的岳阳嘴里喃喃的说道:“他娘的,还真是够疯狂的,跟后世的小鬼子有的一拼了,不过再勇武的敌人也挡不住近代火器的威力,他来得越多就死得越多!”
  随着岳阳的话音刚落下,在火铳兵的后面,炮营的炮手们此时也将六十多台小型的投石器推到了方阵后面,每台投石机旁站着三名炮手。一名炮手将一枚足有两个拳头般大的万人敌放到了投石器的发射台上,另一名炮手举着火把点燃了万人敌的火绳,紧接着拉动了投石器的机括,投石器的摆臂一挥,足有三斤重的万人敌腾空而起,划过了一道半圆的弧线飞到了前方,落在了明军方阵前五六十步的地方。
  绝大多数的万人敌落在地上的时候并未立刻便爆炸,余势未消的它们还在地上滚了两下,这才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每一枚万人敌里面除了黑火药外还装填了二十到三十枚的细小而不规则的铁珠子,当万人敌炸开时,这些铁珠子便腾空而起,朝它们周围的物体撞了过去。
  为了冲锋而排成密集队形的清兵重甲兵们遇到了这样的爆炸却是遭了殃,有两枚万人敌几乎在同一个地方同时爆炸,在一大股硝烟腾空而起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在爆炸点的周围一大股清军重甲兵被炸得翻滚在地,几十名挺着长枪大戟正在往前冲的清军重甲兵甚至被剧烈的爆炸冲击波给被震得飞了出去。原本密密麻麻的队形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变得如同被狗啃过似地,变得坑坑洼洼异常的难看,面对如同霹雳般的打击和惨重的伤亡,余下的清兵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恐惧,他们扔掉了手中的兵器,尖叫着往回逃跑。
  经过连续好几轮排枪的打击和两轮万人敌的轮番轰炸,清兵的两千弓箭手几乎伤亡殆尽,剩下的不得不撤了下来,紧接着两千多名名重甲兵也打掉了大半,而明军的伤亡却微乎其微。
  剩余的几百人再也抑止不住内心的恐惧,再坚韧的神经也不能承受如此惨重的伤亡,清兵们尖叫着开始向后逃跑,这些人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离开这里,离开这个可怕的地狱。但也有一些已经被刺激得不顾一切的重甲兵依旧狂吼着冲了上来,可他们的结局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很快就被飞速射来的铅弹打成了筛子。
  此时,已经支援上来的吴三桂、何可纲跟虎大威三人率领着八千多骑兵也来到了应州军方阵的两翼,清军溃退下去后的情形他们看得是清清楚楚。
  三人被眼前的景象给震呆了,虎大威是宣大镇的老人了,从军数十年,什么仗没打过?和清兵打了也不下数十仗,吴三桂和何可纲所在的辽东更是抗击清兵的第一线,和清兵打得交道更是老鼻子去了,可眼前这个情形却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什么时候清兵竟然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了?要知道刚才清兵可是七八千人同时发起攻击啊,这样的攻势别说岳阳这区区八千兵马了,换做其他的明军就算是三四万人马要是不小心也有被击溃的危险,可现在呢?这是真的么?
  何可纲不禁呻吟了一声惊叹道:“我这是在做梦么?还是鞑子都变成废材了?这还是我认识的鞑子兵么?”
  一旁的吴三桂到底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心理素质还是挺过硬的。看着前面狼奔豕突四散逃窜的清兵,吴三桂深吸了口气道:“不是鞑子变废材了,而是应州军的火器太厉害了。不管这些鞑子兵怎么样了,我只知道要是不趁这个机会追杀过去,恐怕我都没脸回辽东了。”
  吴三桂的话惊醒了其余两人。是啊……眼前这个杀鞑子的机会要是放过了那可是要遭天谴的,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那个店了。
  想到这里,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他们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一股熊熊燃烧的火焰。
  很快,三人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抽出了兵器,大声喊道,“冲啊!”
  追击的号角声响起,七千多名穿着红色铠甲的骑兵就象一道赤色的洪流朝着溃退的清军追了过去……
  看着前方如同潮水般败退下来的旗中勇士,清军阵中织金大纛下的阿巴泰一阵失魂落魄。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他镶蓝旗中的重甲勇士,强弓箭手,在和明军做正面对决时竟然完全不是历来被他看不起的明军的对手。那些以往被他不屑一顾的火器竟然如此厉害,刚才的战斗他在阵中用千里镜看得清清楚楚,刚才的那场战斗己经称不上正面厮杀了,那完全就是一面倒的屠杀。虽然岳托、多尔衮和多铎几个人已经向皇太极和满清高层报告过了岳阳这支纯火器部队的厉害,但他没想到的竟然会厉害到这种程度,自己的部队竟然连靠近对方都不能。
  站在大纛下,阿巴泰喃喃的自语着:“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
  
  第二百七十章
捷报
  
  就在阿巴泰有些恍惚的时候,败退下来的察尔奇也策马来到了他的旁边,焦急的对他说道:“贝勒爷,明军杀过来了,咱们赶紧走吧,否则就来不及了!”
  看到盔歪甲斜的察尔奇,阿巴泰厉声喝道:“你慌什么,我们手里还有两千多本部兵马未动,明狗要是来了正好让他们看看我们镶蓝旗勇士的厉害!”
  “没用的贝勒爷,明军人数太多了,咱们挡不住的!”看到阿巴泰依旧不甘心失败,而此时明军的大军已经追了上来,察尔奇急了,立刻对阿巴泰身旁的戈什哈喝道:“你们这些狗奴才还愣着干什么,马上护送贝勒爷撤回本阵,否则就来不及了!”
  阿巴泰身边的戈什哈也知道事情紧急,十多骑一拥而上将阿巴泰裹挟着朝阿济格的本阵败退而去。看到阿巴泰已经撤离,察尔奇和常阿岱两人相视一眼后惨笑一下,率领剩下的两千多残兵朝着后面的追兵迎了上去……
  阿巴泰的大败不仅乐坏了卢象升和一众明军将领,也急坏了阿济格。
  要知道女真自起兵以来,对上大明便一直是以少胜多鲜有败绩,这几年虽然在岳阳受伤吃了不少亏,但对于阿济格而言也只是听闻而已,有时候他甚至还在心里暗自嘲笑多尔衮和岳托等人的无能,但是当这种事轮到自己头上时,阿济格还是被震到了。
  诚然,刚才他让阿巴泰出战也是存了让他吃个亏没事不要那么盛气凌人的心思,但他从没想过借阿巴泰的手大幅的消耗镶蓝旗的实力,须知满清的人口就那么多,死一个就少一个,可不像大明那样即便是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只要有银子就能随时补充过来。这可是关系到满人的生死存亡,他可不会拿这种事开玩笑,而且阿巴泰再怎么不得皇太极的喜欢,他也努尔哈赤的儿子,是大清的贝勒,真要是战死在这里自己作为此次出征的统帅绝对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看到阿巴泰的部队败退下来,阿济格立即不假思索的大声道:“扬古利,你马上带五千勇士将饶余贝勒接应回来,绝不能让他有什么闪失!”
  “嗻!”
  扬古利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知道此时事情的紧急,应了一声后便立刻离开。看着扬古利离开的身影,阿济格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就在前天,他还一直认为此次南侵是很顺利的,不但顺利的攻下了昌平这座重镇,而且还掠夺了十多万的人口和大量的粮草以及金银财物,正当他筹措满志想要兵逼大明京畿并向山东进逼的时候,却在良乡这个小地方被人敲了一记闷棍,直打得眼冒金星。
  “又是这个岳阳!”看着前方依旧屹立不动如同柱石般站在那里的那支明军,阿济格只觉得牙根有些发痒。
  阿济格的神情也被一旁的恩格图和布颜代看在眼里,两人的心里犹如大伏天喝了一大碗酸梅汤似地,甭提有多爽利了。尤其是布颜代,刚才阿济格下令要将他斩杀的时候,他真是吓坏了,幸好有扬古利出来求情,这才捡回了一条小命,现在看到阿巴泰被明军打得惨兮兮的,他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快,心中也暗暗默念:“让你看不起我们蒙古勇士,你们不是自诩勇猛吗?怎么还被打得这么惨,看你们这回还敢不敢在我面前得瑟了。”
  不过布颜代在幸灾乐祸的同时,心里也在暗暗提醒自己,今后要是遇到这支明军一定得有多远跑多远,绝不能跟他们硬拼,阿巴泰今天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阿巴泰率领镶蓝旗经过几番艰辛终于撤退了本阵,两刻钟后,恩格图和布颜代也率领剩余的镶蓝旗残兵陆续的撤了回来,阿巴泰清点了一下人马后惊呆了。刚才那场大战,他的三千骑兵只回来了一千多人,两千弓箭手损失了一千三百多,两千长枪兵更是只剩下了不到八百多人,也就是说刚才这一仗他的镶蓝旗精锐基本被打残了。那可是全旗的精华啊,而且经此一役以后看到明国岳阳所部的旗号,这些人恐怕要望风而逃了。幸好刚才扬古利赶到,及时赶走了来追击的明军骑兵,而且刚才自己旗中还有一千百重骑骑兵,以及自己的二百巴牙喇亲兵没有参战,否则损失就更大了。
  “十四弟,七哥悔不该不听你之言啊!”
  看着损失惨重的人马,阿巴泰捶胸顿足心如刀割。
  不提阿巴泰心如刀割,一旁的阿济格也是面沉如水,沉默不语。刚才的交战他都清楚的看在眼里,这支应州军确实就象多尔衮和岳托所描述的那样犀利。不过现在阿济格认为,多尔衮和岳托显然还是低估了岳阳和他的应州军,这支军队比他们描述的还要可怕!
  “多罗郡王,怎么办,咱们还要打么?”一旁的扬古利看了一下依旧在己方阵前不断徘徊的五六千明军骑兵,一面低声问阿济格。
  阿济格紧咬着牙齿,死死的盯着在前方耀武扬威的明军。从前面的明军的旗号上他已经认了出来,那些明军共有三支,一支是宣大镇的虎大威,另外两支则是辽东镇的吴三桂和何可纲,对于这三人阿济格还是听说过的,要是换了往日,这三人根本就不妨在他眼里,只要给他三千精骑他就有把握击溃他们,可今天自己坐拥七八万大军,竟然连让人欺到门前而不敢出战,这实在是一众莫大的耻辱。
  阿济格面色铁青的望着前方,有好几次他都想指挥全部大军全部杀过去,一鼓作气将对方全部歼灭。说实话,如果不计损耗的话,他还是有把握将前面那些明军和岳阳率领的那支应州军全部歼灭,毕竟七八万人马一拥而上,就是耗也耗死他们了。可是他不敢,大清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如今的大清满打满算人口也不过六七十万,虽然大清实施的是全民皆兵的政策,可全国凑起来的兵力也不过十七八万,就这么点人马还要控制广阔的辽东、蒙古和朝鲜一部。
  此次南侵他带来的兵力就已经占到了大清全国兵力的一半,如果有什么闪失的话那么对大清来说就是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吗,很可能会带来连锁反映,那些不安分的朝鲜人、蒙古人和明国辽东镇的兵马很可能就会狠狠的扑上去,这样的后果阿济格只要一想就会不寒而栗。
  而在明军的本阵里,站在卢象升身边的杨国柱、王朴、唐通以及辽东镇各个将领却是看得直抽凉气。
  卢象升的赞画兼幕僚杨廷麟站在卢象升后面,嘴里喃喃的说道:“这岳阳的应州军果真是犀利至此,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王朴也长大了嘴巴,连口水流出来都没发觉,刚才的仗他也看到了,他可以肯定,要是换了自己在同等兵力下和满清兵马这么打,他绝对撑不过半个时辰就会崩溃。
  杨国柱也是一脸沉思,他是宣大镇的总兵,岳阳是北路参将,按理来说应该归他管,可岳阳实在太过强悍,这么一来自己就有必要重新考虑今后和他的关系了。
  不提宣大镇的将领,那些辽东将领们也是看得目瞪口呆,隶属与辽东镇的他们和清兵打交道是最多的,何曾见过这样容易到来的胜利,更何况这打的还是清兵的正规精锐。
  卢象升则是一脸的激动,他从刚才的这一仗中看到了希望,胜利的希望。此时卢象升也看到吴三桂三人的七八千骑兵正在清军阵前徘徊寻找战机,他心中的热血瞬间沸腾了起来,一把抽出了腰间的宝剑大声喝道:“将士们,一雪前耻就在今朝,所有人马立刻前出追击,杀啊!”
  ……
  崇祯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阿济格率领的南侵十万清兵和卢象升率领的明军在良乡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双方损失惨重,卢象升部以损失八千余人的代价歼灭了清军一万五千多人,取得了空前的大捷。
  阿济格便战便撤一直撤到了昌平,卢象升率部一路追击,以五万余人的兵力和昌平的八万清兵对峙,期间双方又战了几场,各有胜负。
  随后的日子里,明军的援兵纷纷闻讯赶来,明军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截至六月三十日,明军的规模依然超过了清军达到了十三万人。
  阿济格看到再也耗不下去了,于七月一日夜间连夜率部从昌平撤军向渤海所撤退,军中的大部分辎重,还有掠获来的人口财帛也被他全部放弃。
  崇祯九年七月六日,一名后背插着一面小红旗的骑兵骑着战马在北京城的街道上飞驰而过,他一路狂奔的飞驰到了永定门,一边嘶声力竭的大声喊道:“大捷……昌平大捷……卢督臣率领大军与昌平大捷,将建奴赶出关内,斩首无算!”
  暖香阁里,崇祯看着手中的捷报,热泪终于夺眶而出……
  
  第二百七十一章
宣大总督人选
  
  看着崇祯的眼泪夺眶而出,在他身后的王承恩也忍不住跪了下来,哽咽的说道:“奴婢恭喜万岁爷、贺喜万岁爷,鞑子……鞑子让咱们给赶走了!咱们打赢了!”
  “是啊……咱们终于打赢了!”感到脸上湿润了许多的崇祯赶紧用衣袖擦了一下眼角,笑了起来,“好了……大伴你也起来吧,这是好事,咱们应该高兴才是。”
  高兴过后,崇祯也开始冷静下来,他对王成恩道:“对了大伴,你赶紧去看看,卢象升的请功折子到了没有,还有,你要派人去详细的查对首级,可千万别再闹出笑话来,明白吗?”
  明朝初期的时候,核查战功的程序还是执行得比较好的,不但让兵部职方清吏司的官员严格核对,而且还会派出专门的人员到事发的战场找相关立功人员一一询问勘察,直到核查无误后才会上报兵部尚书,再由兵部尚书上报皇帝。可自从土木堡之便以后,朝廷的许多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到了后期以至于杀良冒功之事更是层出不穷令人头疼。
  “奴婢遵旨!”王承恩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狙捷报上称,此次歼敌人数非常多,其中蒙古人约有六千多人,满清鞑子也至少有四千余人,要是不好好勘察一下可要闹出大笑话。
  犹豫了一下,王承恩才说道:“皇上,不知您打算派谁去核查军功啊?”
  崇祯不假思索的说:“高起潜不是回来了吗,不如就让他去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