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2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338

  “你……”代善轻叹了口气,最后只好同意了岳托的要求,给他派了五千镶红旗的精锐骑兵,并嘱咐了一番后这才让他离开……
  岳托率领五千骑兵很快离开了大军朝着后面飞驰而去,很快就和吴成枫率领的骑兵碰上了,双方立即展开了一场大战,原本平静的草原上立刻又掀起了一场厮杀……
  很快,通讯兵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正率领大军从后面赶来的岳阳:“侯爷,吴将军来报,鞑子重新派出了人马对吴将军进行阻击,据说对方由杨威将军岳托带领,目前正在进行激战!”
  “看来鞑子真的急了?连岳托也亲自上阵。”岳阳不禁有些意外,想了想他说道:“告诉吴成枫不要急,也不要和对方死拼,一切等到大军到再说。”
  吴成枫的脾气岳阳可是知道的,万一要是情急之下打的兴起跟清军打得两败俱伤可不是岳阳希望见到的。
  不得不说,在打仗的时候一支能拥有即时通讯能力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当岳阳的命令通过无线电波传到吴成枫耳中时,正值双方打得正激烈的时候,已经杀得有些兴起的吴成枫接到命令后这才赶紧指挥部队边打便撤,而原本就不想跟明军死拼的岳托也趁机指挥军队脱离了接触,随后缓缓朝着清军大队的方向撤退。
  两个时辰以后,当岳阳率领大军赶到时,正看到吴成枫等人正在救治伤员。岳阳找到了吴成枫后第一句话问的就是:“部队伤亡如何?”
  吴成枫面不改色的回到:“启禀大人,咱们阵亡了三十多名弟兄,轻重伤一百多人。”
  岳阳眉头一皱:“这么多!”
  吴成枫赶紧解释道:“大人,鞑子的伤亡数倍于我,这可是多亏了大人提供那什么防刺服,这才大大减轻了我军的伤亡率。”
  “话虽如此,可鞑子的兵力却是数倍与我,还是不能和鞑子硬拼啊!”岳阳皱了皱眉头,火铳兵虽然一旦摆开阵势威力无匹,但机动速度却是太慢,即便是拼命赶路一天也不过能走七八十里,这还是在地势开阔的草原上,若是在关内那些简陋的官道速度只能更慢。
  岳阳看着士兵们身上那套沉重的铠甲,心中沉吟道:“要是能尽快将部队的铠甲全部换成防刺服就好了,这样部队的机动性也能获得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就这样,部队一路紧赶慢赶,再加上吴成枫率领骑兵不断骚扰,岳阳终于在第三天的中午时分看到了岳托率领的断后骑兵。
  此时的岳托也很是无奈,清军虽然以机动性著称,但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多,七八万大军的行军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对面的明军也不缺骡马这几天一直咬得很紧。而且对方的骑兵也非常狡猾,他们从不和自己决战,只是缠着自己不断的用弓弩骚扰己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减缓行军速度,现在他们的大军终于追了上来,自己要是还不阻击一下恐怕他就要咬住清军的尾巴了,看着远处隐隐约约的人影,岳托一咬牙,大喝了一声:“大清的勇士们,都跟我来,杀啊!”
  很快,隆隆的马蹄声朝着对方急驰而去。
  当岳托率领骑兵来到明军阵前时,明军早就列好了阵势,在一阵阵轰鸣声中许多清军骑兵开始从战马上倒下。
  看着前方不断倒下的骑兵,在后面指挥作战的岳托轻叹一声,正要下令人马撤回,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己方的周围已经出现了一队队打着明军旗号的骑兵。
  以月岳托的精明如何不知道自己中了明军的计谋呢,他立刻果断的下令撤退,可是早有准备的明军如何会让自己的猎物跑掉呢,很快众多的明军骑兵从四面八方为了上来,而岳阳也率领着本阵的火铳兵围了上去,一场包围战开始了。
  战场上火铳声、砍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响成了一片,双方激战了半个时辰,岳托和仅存的一百多骑兵被众多骑兵和步卒牢牢的围在了大军中央。
  这时,一个大嗓门的声音在阵前响起:“岳托,我家侯爷说了,你也算条汉子,只要你立刻下马投降,我们侯爷可以答应保全你的性命!”
  看着从四面八方围过来的明军,岳托此时的心情却是异常的平静,他看了看周围密密麻麻的明军大笑道:“我岳托是堂堂大清的贝勒,岂能投降他区区他这个低贱的明狗!你回去告诉岳阳,若是他肯立刻下马投降,我岳托必然向大汗替他求情,保举他一世的荣华富贵!”
  岳托的声音很大,周围许多明军都听在了耳中,立刻就引起了众人的愤怒。
  胡老三就喊了起来:“鞑子该死!侯爷,让末将去将他活捉过来任凭您处置!”
  “不用了!”岳阳摇摇头,“岳托已然心存死志,他这种人是不会向我们投降的,我们成全他吧。”
  正在说话间,岳托已然率领剩余的百余名骑兵朝着右侧的骑兵冲了过去。而在他的前方,近千名骑兵纷纷举起了手中的强弩扣动了机括,数百支黑压压的箭矢纷纷离开了弓弦飞速的射了过去,很快岳托他们便被这些箭矢给淹没了。
  此役,岳阳消灭了岳托率领的断后部队,在此后,清军再也没有办法阻止起有力的阻击,岳阳指挥着两万多大军以分割、蚕食等方式又陆陆续续吃掉了三万多人马,当清军撤到盛京时,原本的七八万人马只剩下了不到五万人。而岳阳也没有贪功,在追击到距离盛京一百多里时他便带领部队往回撤。
  公元一六三九年,崇祯十年五月中旬,一个消息以爆炸性的速度传遍了整个大明,忠勇侯岳阳率部在关外与清军决战大获全胜,共歼灭清军近十万,击毙敌将固山贝勒、杨威大将军岳托,贼酋皇太极兵败并染重兵,在归途中不治身亡,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身在大同,也是岳阳名义上的上司大同总督洪承畴听到这个消息后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没有出来,远在湖北正忙着剿匪的卢象升得到消息后也是捻须一阵沉默,并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评论,而大明官场上下更是集体失声,大明顿时朝野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状态当中。
  整个大明只有金陵的《大明时报》对此时大幅的报道,经过半年多的发酵,《大明时报》已经从金陵开始慢慢向北方渗透,并发展到了江南一带,由于《大明时报》的亲民和包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和那些不如意的读书人都开始喜欢上了它,虽然不少东林党、复兴社人极力抵制这款报纸,但在强大的银元攻势下,它还是缓慢而坚定的朝着大明各地蔓延。因此,虽然大明官场上下都对岳阳的这场大胜仗闭口不谈,但这个消息还是很快传到了大明各个阶层和百姓的耳中。
  “大明要变天了!”
  这些日子一来,京城里到处都在谈论着这个消息,京城乃天下中心,百姓们历来就有谈论时政的传统,它又是大明读书人的汇聚之地,一旦有什么消息便会立刻传遍全城。
  在一个茶楼上,一名身着青衫的读书人愤怒的说道:“奸臣当道,藩镇横行,岳正宏身为大明臣子,不听朝廷号令不奉皇上圣旨,擅自出兵关外,其罪当诛!”
  “侯兄此言差异!”旁边一名读书人反驳道:“忠勇侯乃国之栋梁,他能毅然率兵与敌酋决战这已经说明他对朝廷的忠诚,而反观吾朝诸公虽然一个个妙笔生花,文章做得也是花团锦秀,但与国与民却无半点益处,反观忠勇侯虽然顶着藩镇之名,但其收拢流民安抚百姓,上缴朝廷赋税,练兵杀敌样样精通,试问天下还有谁做得比他好!”
  今年正值三年一次的秋闱会试,虽然只是五月,但提前进京的各地举子已然纷纷汇聚京城,在得到了这个消息后,无数举子都对这个消息议论纷纷,而在众多的举子当中,有一名来自金陵的举子却是对岳阳大肆抨击,这名举子的名字叫侯方域。
  说起侯方域对岳阳的恨意可是很深的,原本侯方域对岳阳虽然只是不满,但也只是仅此而已,但随着岳阳在金陵创办了《大明时报》后,对东林党进行了大肆抨击,面对岳阳利用报刊对自己大肆抨击的做法东林党也不是无动于衷,他们也办了一个《明报》开始对岳阳还以颜色,但由于《明报》格式僵化死板,其内容也太过脱离实际,因此即便有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但在《大明时报》的强大攻势下还是节节败退。侯方域身为东林党的坚定骨干份子,士绅商贾阶层的代表,对岳阳自然也是恨之入骨,因此在听到了岳阳大败清军的消息后他依旧还是对岳阳的行为进行批评。
  此时,看到不少举子为岳阳说话,侯方域心中的妒火更是按耐不住了,冷笑道:“这正是岳正宏的狡猾之处,此人一向以伪善著称,他虽然名义上收拢流民安抚百姓,也向朝廷上缴了一些赋税,但试问此次岳阳出兵可有兵部公文?可有皇上圣旨?此种行为往轻里说是不听号令,往重里说是形同叛乱,一个不听朝廷号令的武将即便是再能打与国又有何益?诸位难道忘了唐时的藩镇之祸吗?一个偌大的盛唐就是这么硬生生的被安禄山这些狼子野心的武将给毁了,若非出了个郭子仪,恐怕大唐偌大的江山就要落入小人之手!”
  听了侯方域的话,茶楼里寂静无声,即便是心里向着岳阳的读书人此时也不敢在为岳阳说话,这无关对错,而是阶级立场的问题。
  岳阳是武将、是藩镇,而在场的人全都是读书人,对于读书人来说不管他们有什么过节仇恨,但在对付武将的立场上却是高度一致的,而这种立场也不是一两天就有,而是历经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慢慢形成的,如果有哪个读书人背叛了这个立场他便是文管集团的敌人,也会遭到所有读书人的唾骂。因此侯方域将武将和藩镇这顶大帽子一祭出后,茶楼里顿时就沉默了,即便是心里对侯方域的话不赞同的举子也没有在反驳。
  就在侯方域环视了一举子后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神情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侯兄,你开口闭口便是将武将藩镇的帽子扣在忠勇侯的头上,却不知忠勇侯是抢了你的媳妇还是烧了你家的房子,以至于让你如此恨他?”
  
  第三百四十八章
众人皆惊
  
  此言一出,茶楼皆静,众人纷纷循声望去,却看到一名穿着长衫的胖子坐在不远处的一张桌子上正冷笑的看着侯方域。
  侯方域一看来人,不由气得笑了起来,此人侯方域也是认识,当初侯方域、陈贞慧、冒襄和方以智等十多人路径浑源州,看到浑源州与大明各处截然不同的景象后,陈辉真、冒襄和方以智等七八人决意留下来,这个汤护就是其中一个。
  看到汤护突然出现在这里,侯方域心中就是咯噔一声,随即冷笑道:“汤兄,你不是已经放弃了功名决意投靠了那岳阳吗,怎么也来到京城了?莫非你忽然醒悟决意与那岳阳分道扬镳了吗?”
  “非也非也!”汤护笑嘻嘻的说道:“汤某不才,如今被侯爷委任为山西北路财政司副司长,仅此来此乃是为了向朝廷纳税的,看到侯兄正在慷慨激昂痛斥侯爷,是以忍不住好奇发问罢了。”
  “财政司?”侯方域眼中露出一丝讶色,随即冷笑道:“没听说过,汤兄以前好歹也是有举人功名的读书人,如今却整日与阿堵之物为伍,你就不怕身上的铜臭味太难闻吗?”
  “阿堵之物?铜臭?”汤护先是一愣,随即开始笑了起来,他的笑声越来越响亮,后来干脆整个人都笑得直不起腰来,最后更是整个人都笑得伏在了桌上。
  只是汤护固然是笑得很开心,但侯方域的脸色却是愈发的难看。最后等到汤护的声音渐渐低下来时侯方域才阴沉着连说道:“汤兄,侯某不知刚才哪里说错,竟惹得你如此好笑,莫非汤兄对侯某的话不认同吗?”
  汤护止住了笑声,吃力的将肥胖的身子坐直望着侯方域喘息了几口后大笑道:“侯兄啊,原本我只是以为你这个只是有些固执,可没想到原来我错了,你不是固执,你是虚伪啊!”
  “虚伪!”侯方域脸色顿时变得铁青,如今这个茶楼上的人大多都是来自各地的举子,若是任由汤护这么说下去,他的名声就完了。在这个以“德”来要求各地官员的时代来说,一名举子若是被打上了“虚伪”的名声就几乎意味着他的名声要完了,而他的仕途之路恐怕还没开始也要断了,没有人会喜欢和一个虚伪的人共事。
  后方呀几乎是用咬牙切齿的语气森然道:“汤护,你竟敢毁我名声,今日你若是不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我侯方域势必不和你善罢甘休!”
  “怎么……你还不服啊!”汤护晒然道:“那好,就让我来说说你的虚伪。”
  说罢,汤护站了起来,移动着肥胖的身子走到了侯方域的面前面带讥笑道:“侯兄,我说你虚伪你还不信,好吧,现在我就来说说虚伪在何处。我问你,你既然是读书人,想必礼义廉耻这四个字应该是知道的吧。”
  “你够了!”侯方域怒吼了一声站了起来用几乎是吃人的眼光瞪着汤护,大吼道:“汤护你这是在侮辱我么?你先是说我虚伪,现在又说我不识礼义廉耻,你到底想干什么?”
  “我不想干什么。”汤护依旧是一脸讥笑的问道:“你知道急了吧?那我问你,忠勇侯身为皇上钦封的侯爷,乃堂堂大明超一品大员身份尊贵,以他之身份即便是六部尚书乃至阁老也见了他也得先行施礼,你侯方域何德何能竟敢直呼其名?还有,这些年鞑子不断叩边,全赖侯爷率领大明将士东征西讨,这才保得大明百姓平安,而今更是击毙了贼酋岳托,更令得其伪帝皇太极丧命军中,称其为滔天大功也不为过。可是如此功劳到了你嘴里不但无功,反倒成了藩镇的依据,天理何在?道义何在?而你侯方域不过一区区举子,竟敢妄议国事,诋毁大明亲贵,你又该当何罪,我问你……你的礼在哪里?义在哪里?廉耻又在哪里?古人尚且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说,可你呢,侯爷一次次的为国立此大功,你不思回报也就罢了,反倒在此信口雌黄大肆污蔑侯爷恩将仇报,这样的人猪狗不如……你枉为一个读书人!”
  汤护的声音在茶楼上回荡着,楼上的数百名读书人听得清清楚楚,不少人的面上带着温怒之色,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反驳他的话,因为不管他们怎么不愿意承认,可汤护说的话却如同刀子一般戳在他们的心里,因为这是事实。岳阳再嚣张跋扈他也是皇帝钦封,内阁的首辅和几位阁老签字同意了的大明朝侯爷,抡起地位要比他们这些书生更是高了十万八千里,虽然他们可以骄傲的昂着头说我是读书人,可以议论天下事,可却依旧改变不了岳阳为国立下大功这个事实。
  侯方域的脸色更是由青转白,又由白转红,最后才黑着脸喝道:“汤护,我不与你狡辩,总之岳阳未遵朝廷旨意,擅自出兵这是不争的事实,侯某人说其有藩镇之象并无过错。”
  楼上的众举子一听,同时在心中暗暗摇头,这个侯方域已经是强词夺理了。如今的天下不听朝廷招呼的武将又何止岳阳一个人,辽东的祖大寿、中州的左良玉这些人哪个不是自恃手握大军不断和朝廷讨价还价要加官进爵的,为什么你侯方域对这些人只字不提,这不是明摆着针对岳阳吗。
  果不其然,汤护冷笑道:“看来侯兄对我们家侯爷还真是关心啊,估计在侯兄眼里,只有那些看到吾等文人便卑躬屈膝自称为门下走狗的武将才值得侯兄敬佩了是吧?”
  “你胡说,侯某可没有这么说过!”侯方域可不能任凭汤护这么说他,读书人心里怎么藐视武将是一回事,可这种事是万万不可宣诸于口的,否则就是得罪了天下所有的武官阶层了,他侯方域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承认的,这个后果他承担不起。
  “哈哈哈……”汤护大笑着站了起来,仰天大笑了一阵后便朝门口走去,只见他边走还边说:“以往在浑源州时侯爷就曾说过,如今大明的读书人除了能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秀之外便再无是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至于治国定天下更是想都别想,除此之外唯一所长着只有靠着一张嘴杀人了!”
  当汤护的身影消失后,他的声音仿佛还回荡在茶楼当中,而茶楼里的一众举子还呆坐着,脑海里还回味着刚才的话。
  京城里的消息传播速度是最快的,时间只是过了一天,汤护的话便在众多赴京赶考的举子当中流传着。对于汤护的话,众举子赞同者有之不屑者有之,众人议论纷纷,不过不管他们怎么议论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岳阳确实挟着大胜的余威回来了,而大胜了清军的岳阳威望也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不得不让某些人感到恐慌了。
  依旧是熟悉的紫禁城,依旧是那座熟悉的宫殿,崇祯端坐在龙椅上整个的状态很是奇怪,似笑非笑似恼非恼,而在他的前面两边则坐着十多位大臣,凛然还是首辅温体仁、次辅杨嗣昌以及各部位阁老和各部的尚书,从在场的人数和份量来看,这里完全可以开一场小型的廷议了。
  在崇祯的面前放着一张捷报,捷报的内容正是今日在大明朝野传得沸沸扬扬的岳阳一事,按理说大明打了这么大的胜仗,身为皇帝的崇祯应该兴高采烈的昭告天下并跑到帝王庙里向各位祖宗报喜才是,可此时的崇祯却丝毫没有这种心情。
  良久,崇祯抬起了眼皮有气无力的说道:“诸位爱卿,这报捷的奏报你们都看了吧,不知你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啊?”
  众人依旧一片沉默,他们能说什么呢?如果跟崇祯说这是天大的喜事,应该由朝廷诏告天下,那在驿报上应该怎么说?对岳阳大肆表彰,还是对他进行嘉奖?如今的岳阳已经成了崇祯的一块心病了,岳阳越是强大崇祯就越是睡不着,岳阳的兵马越是能打仗崇祯对他就越是忌惮。
  按这个逻辑来说朝廷对此事应该是淡化处理才是,可问题是这件事已经不是朝廷想淡化就能够淡化得了的,岳阳旗下的《大明时报》已经将这个消息传得满天下都知道了,如果朝廷再缩起头来当鸵鸟只会惹人耻笑,至少崇祯和满朝诸公一个赏罚不明怠慢功臣的名声是跑不掉了。好吧,文官们可以不要脸面,毕竟如今大明的文官节操什么的早已被他们扔到了不知哪条水沟里了。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要考虑岳阳一旦班师回到山西北路,朝廷就要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岳阳肯定要找一个算账,那个人就是如今的大同总督、领兵部尚书衔的洪承畴。
  上次洪承畴趁岳阳不在想对他来个釜底抽薪,并对岳阳手下的大将岳顺宝进行了暗杀,暗杀行动失败了,虽然没有留下活口,但这件事就连傻子都知道是洪承畴捣的鬼。这还不止,洪承畴还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大将洪安通带领督标营准备偷袭浑源州,但却人识破了,那位从科尔沁来的侯爷夫人立刻派出了铁骑对督标营进行了突袭,最后连洪安通也战死,四千多督标营士卒被俘,这件事洪承畴是想赖也赖不掉的。按理说发生了这么恶劣的事情浑源州那边肯定要大脑一番,可人家却一声不吭,权当这是没发生过,只是那边没有吭声不代表人家不在乎,人家现在不吭声那是因为当家的还没回来,人家这是在告诉朝廷,这事没完,咱们以后再算账,现在岳阳回来了,当他知道这件事后会有什么反映呢?这事谁也不知道,大臣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洪承畴要倒霉了。
  温体仁轻叹了口气站了出来,这件事他身为首辅不发表意见是不行的。
  只见他上前一步朗声道:“皇上,忠勇侯大胜归来,本为喜事,朝廷应该予以褒奖才是,但其不听号令擅自出兵,此却有违朝廷制度,因此臣以为应先对其训斥,然后好言安慰一番即可。”
  温体仁的话刚说完,坐在他身旁的杨嗣昌就翻了个白眼,心中鄙视之心跃然与脸上,崇祯的眉头也是心中一挑,自己挑选的大明首辅就这个水平么?说了跟没说一个样,要是岳阳这么好打发他也就不是岳阳了。
  果不其然,很快一名身穿朱红色官袍的中年人就站了出来朗声道:“皇上,臣以为首辅此言不妥,微臣虽未见过岳阳,但也知此人素来桀骜不驯,洪大人前次所作所为确实有些过了,臣并不认为他回到北路后能轻易放过洪大人,朝廷需得早作准备才是。”
  说话的这个人是刚升任吏部尚书的田维嘉,不过这位只是挂个吏部尚书衔而已,户部的真正主事人依旧是谢升,只是这位田维嘉先生为了在老板面前唰存在感,不惜朝我们这位温首辅开炮了。
  果不其然,崇祯还真饶有兴致的将目光投向了他问道:“那你以为朝廷应该如何做才好呢?”
  田维嘉精神一震,立即打起精神说道:“启禀皇上,臣以为岳阳虽大败清兵,但终究是不听朝廷号令而擅自出兵,此风不可长,因此臣以为应该下旨让其进京,随后命缇骑将其捉拿,交由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联合审讯,最后再由皇上圣裁,是死是活全凭圣上发落。若是圣心仁厚则可消其爵位将其囚禁京城,若是皇上不喜则可将其斩首以正国法,一如当年袁崇焕一般,则……”
  “够了!”
  田维嘉还想继续说下去,却被不耐烦的崇祯给打断了。望着这位尚心存幻想的田维嘉,崇祯心中失望之情跃然与脸上,崇祯非常想不明白,如今的朝廷是怎么了,堂堂的吏部尚书竟然会提出这么一个荒唐的想法。还将岳阳诓骗入京城,然后抓起来三司会审,他是戏文看多了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